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败血症是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烧伤创面细菌是烧伤败血症细菌的主要来源。因此,及时了解烧伤创面细菌分布及生态学的变化,对指导烧伤创面的处理及烧伤败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Q.结了我科1986~1997年创面培养菌4649株,并分1986~1990年  相似文献   

2.
烧伤残余创面细菌学调查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烧伤残余创面常久治难愈,既延长疗程又增加病人的精神痛苦[1]。了解烧伤残余创面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对指导烧伤残余创面的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我科1991~1997年烧伤残余创面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作一分析。1 材料与方法从1991~1997年,共收治烧伤残余创面246例,均为久治不愈的烧伤残余创面,采集标本的平均天数为伤后54d。用棉纤拭取创面分泌物,立即放入无菌试管中密封,然后接种于无菌琼脂平板上,放入37℃温箱中培养24h,分离纯种,行细菌学鉴定,并做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采取稀释法。2 结果本组246例,采集标本268次,阳…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室以1例烫伤患者血液与创面分泌中同时分离出报崎肠杆菌和铜绿色假单抱菌,现报告如下。1$历摘要患者,女,3岁,因不慎坐入沸水锅中,于1996年4月急诊入院,查体烫伤面积达62%浅p’~深!”,清洁创面后,用烧伤敷料进行包扎,后经扩容,纠酸、抗休克治疗患者度过了烫伤休克期。几天后患者体温开始升高,抽静脉血进行培养.常规对症处理,患者体温仍反复升高,再次抽静脉血和取创面分泌物做细菌、真菌培养。2次血液及创面分泌物培养均有极崎肠杆菌和铜绿色假单抱菌生长无真菌生长.经丁肢卡那霉素静脉点滴,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2…  相似文献   

4.
烧伤病人创面的菌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和以感染为原始动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是严重烧伤常见的并发症和首位死亡原因[1],创面脓毒症是由创面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致病菌也主要来自于创面[2]。本文将我科1995~1997年创面培养菌株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标本采自3年间87例住院病人的创面脓性分泌物或焦痂下积脓。其中男性58例,女性29例;年龄3个月~81岁,成人烧伤面积≥25%,儿童烧伤面积≥15%。常规以无菌棉拭子蘸生理盐水取创面或焦痂下脓性分泌物,立即放入无菌试管中密封,然后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35℃培养24…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特大面积烧伤病人感染的原因,分析环境因素对烧伤继发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特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抗体克治疗和创面初步处理后,在感染前期转入垂直百级超净化层流室内,进行药物浴、削痴、创面换药,全身应用抗生素。分别予创面分泌物培养5次,静脉导管周围分泌物培养2次,血培养2次,空气培养2次。结果 创面分泌物培养细菌数小于“临界菌量”(Crigical levec 10^5/g)。2次培养为表皮葡萄球菌、3次为大肠埃希氏菌,病人无脓毒性反应。血培养、静脉导管周围分泌物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无口腔、呼吸道及泌尿系统感染。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数在10个/m^3以下。病人顺利地渡过感染关。结论 超净化层流室条件下特大面积烧伤的护理,降低了医院感染率,提高了烧伤病人抢救成功率,有效地防止了烧伤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669例烧伤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以探讨该病的发病规律。结果:本组共检出细菌1246株,其中G+球菌40.0%,G-杆菌占57.7%,主要优势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烧伤败血症发生率:小儿及老年组(13.1%和10.3%)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休克组(37.7%)明显高于无休克组(7.0%)(P<0.01),伤后4~7d及8~15d是烧伤败血症发病的高峰期,占44.1%和26.2%。认为该病的发病规律为:(1)创面是烧伤败血症细菌的主要来源。(2)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直接影响败血症的发病。(3)水肿回吸收期是烧伤败血症发病的高峰期。(4)切、削痂手术可能增加败血症的发生率。(5)烧伤休克是败血症发病的重要诱因。提出了烧伤败血症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有效地控制烧伤创面感染,对烧伤的治疗有很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保证创面及时的愈合而缩短疗程,并且可以减少烧伤败血症的发生,从而可以直接地降低烧伤病人的病死率。根据我们在一年九个月内(自1960年3月至1961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和特殊部位的烧伤病人127例观察,有25例发生了败血症,其中卽有13例死亡,占烧伤总病死率的81.2%。这些败血症病人,16例的血培养和创面培养的细菌证明是一致的。可见烧伤败血症的发生,其细  相似文献   

8.
烧伤病房细菌耐药性变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重烧伤后由于正常皮肤机械性屏障遭到破坏和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可导致脓毒症或败血症而成为烧伤的主要死因。尽管创面修复技术的提高,感染得以有效控制,但严重感染仍是烧伤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由于烧伤创面感染多从院内获得,或来自患者自身的条件致病菌(肠原性感染),加上各种新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致病菌种类也有显著变化,因此监测细菌菌种,进行药敏和联合药敏测定和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创面脓毒症的有效措施,也是本研究的目的。 临床资料 本研究于1998年1月~12月在瑞金医院烧伤病房展开,不论烧伤面积大小或深…  相似文献   

9.
感染是引起烧伤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1],控制感染是治疗烧伤的中心环节之一。近年来,随着新型抗菌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耐药病原菌不断增加和变异,创面病原菌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性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对我院126例烧伤感染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并做细菌耐药实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5年来烧伤创面感染常见菌和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15年来烧伤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以分析创面细菌菌株变化及抗生素敏感性变化规律。方法:345例烧伤病人,分别于入院后1周内及药前不定期取创面分泌物或脓液标本,接种于血平皿,35℃培养24h,纯培养后常规鉴定,并用K-B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煤矿烧伤患者感染的细菌种类及药敏情况,为煤矿烧伤患者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本院烧伤外科煤矿烧伤患者住院病人培养检查出的各种细菌209株,以及它们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试验。结果:在煤矿作业者烧伤引起感染的细菌中,革兰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主要菌种,所检出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烧伤创面感染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菌株普遍存在,对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煤矿烧伤患者感染的细菌种类及药敏情况,为煤矿烧伤患者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本院烧伤外科煤矿烧伤患者住院病人培养检查出的各种细菌209株,以及它们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试验。结果:在煤矿作业者烧伤引起感染的细菌中,革兰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主要菌种,所检出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烧伤创面感染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菌株普遍存在,对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严重烧伤病人应用抗生素,疗程长、种类多,故分离到的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亦较高。为此。1997年1月~9月间我们对烧伤病人血培养阳性细菌以及创面细菌进行分离、鉴定,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现将试验结果与我科1993年的资料[1]作对比分析,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材料:1997年1月~9月共分离出菌株18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po161株,占87.5%。细菌种类见表l。表1161株革兰阴性细菌菌种分布表1中后4种细菌菌种株数太少,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故仅统计前4种细菌。2药敏:应用纸片扩散法(K—B法),采取下列8种药敏纸片:庆大霉素、丁…  相似文献   

14.
细菌感染是烧伤患者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当前大面积烧伤并发全身性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院 2 0 0 1年 12月— 2 0 0 2年 1月对 13例烧伤患者 6 5份标本做了细菌培养 ,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  6 5份标本取自汶南矿煤尘爆炸中烧伤患者的咽拭子、血、尿、创面分泌物、导管引流物。1.2 标本采集 由临床医生以无菌方式采集。血培养取静脉血 5~ 8ml注入血培养瓶 ,摇匀 ,每隔 2 4h观察血培养瓶中有无细菌生长。1.3 分离鉴定 收取标本后立即划线四区接种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 ,35℃培养 2 4h(巧克力平板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烧伤外科和非烧伤外科住院患者在感染部位、细菌种类、细菌构成及细菌耐药性的特性差异.方法 常规培养鉴定细菌,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烧伤组检出细菌277株,其中创面分泌物的比例最高(71.48%),非烧伤外组检出细菌218株,其中痰液的比例最高(3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组与非烧伤组感染的病原菌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药性方面,烧伤组与非烧伤组的耐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烧伤外科中创面分泌物的检出菌株最多,其次是血液,而非烧伤外科中痰液中检出菌株最多,其次是伤口分泌物,穿刺引流液,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在不同类型的外科根据各自发生病原菌感染率较高的类型、部位等情况,以便于适当选取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994~2004年我院烧伤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变化,以便对烧伤创面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方法:185例烧伤患者,分别于入院后不定期取创面分泌物或脓液标本培养,并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85例患者中分离出16种细菌,2种真菌,共24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4.0%(金黄色葡萄球菌87株,占35.0%),革兰阴性菌占43.1%(绿脓杆菌45株,占18.1%).结论:①烧伤创面感染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孢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更占优势,耐药菌株增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②少见菌包括真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③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 摘要 ] 目的 观察负压伤口疗法(NPWT)联合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在烧伤植皮创面床术前准备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8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深度烧伤创面的患者107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和患者意愿分为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治疗组36例、单纯NPWT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组35例。入院后患者创面均常规清洁消毒,尽量去除创面坏死组织及渗出物。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治疗组患者创面外敷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涂布单层纱布行半暴露治疗,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直至肉芽组织基本覆盖创面床。单纯NPWT治疗组患者采用持续式负压吸引模式,负压值为-16.6kPa,持续负压治疗13~15天。联合治疗组患者创面外敷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涂布单层纱布后联合持续式负压吸引,治疗9~10天。单纯NPWT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负压引流堵塞情况则及时更换负压材料。于清创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创面分泌物细菌学培养,统计细菌清除情况;记录3组患者植皮创面床术前准备时间、更换负压材料次数或者换药次数。之后3组患者均行植皮手术,记录3组患者创面移植皮片成活率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数据行χ2检验、方差分析。 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植皮创面床术前准备时间、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分别为(9.7±1.2)、(23.1±1.8)d,均明显短于单纯NPWT组的(13.9±1.1)、(27.8±2.0)d和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组的(21.3±2.4)、(37.1±3.7)d,P值均小于0.01。联合治疗组患者更换负压材料次数明显少于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组患者换药次数及单纯NPWT组患者更换负压材料次数(P值均小于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移植皮片成活率为(90.0±2.9)%,明显高于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组的(84.2±4.2)%,P <0.01,与单纯NPWT组(90.9±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清创前,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组、单纯NPWT组、联合治疗组患者分别有36、36、35处创面检出细菌;治疗后,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组、单纯NPWT组、联合治疗组患者分别有18、5、5处创面检出细菌。单纯NPWT组、联合治疗组患者创面细菌清除效果明显优于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组(P值均小于0.01),联合治疗组患者创面细菌清除效果与单纯NPWT组相近(P >0.05)。 结论 NPWT联合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可快速清除深度烧伤创面坏死组织和细菌,负压引流堵塞发生率低,缩短植皮创面床术前准备时间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临床疗效优于单纯NPWT或十四味连黄烧伤软膏治疗,是一种较佳的准备植皮创面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烧伤创面感染的防治是烧伤创面治疗的重要环节。目前由于局部和全身抗菌药物的应用,细菌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因此定期了解烧伤创面外用消毒剂的抗菌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观察通过对4种临床上常用的烧伤创面外用消毒剂对烧伤创面分离出的5种细菌的抑菌特性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烧伤创面外用消毒剂的使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1临床资料2002-2004年我院治疗的烧伤患者50例,按常规方法从其创面上取样分离培养及鉴定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假单孢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阴沟杆菌5种常见细菌。将5种细菌分别接种于肉汤琼脂糖平板上,琼脂板上…  相似文献   

19.
严重感染是烧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及其死亡原因之一,约占烧伤死亡的52%~70%。长期监测烧伤创面感染菌菌群及其药敏率的变迁情况,有利于正确选择抗生素,达到减轻烧伤感染,降低死亡率的目的。现将我科1994年4月至2003年3月10年间收集的247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所培养分离的336株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药敏率变化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郑秀先  徐俊赐 《广东医学》2000,21(4):349-350
目的 探索烧伤创面菌株与医护人员手皮肤带菌的关系。方法 定期进行医护人员手采样238人次,采集创面分泌物标本409个送细菌培养。结果 医护人员的手采样标本培养出细菌10种,创面分泌物培养出细菌21种。医护人员的手与创面分泌物同时培养出相同菌种35次,占有菌生长率的58.3%。手采样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创面分泌物培养出来的菌株吻合率高。医护人员操作前手采样细菌培养阳性率低,操作中、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