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浊,是以小便色白混浊或尿道排出白色浊液为特征的证候,属于浊病范畴.当代<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内科分册>及<中医大辞典>等均将白浊的出处注为<诸病源候论>.查<针灸甲乙经@卷之九@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载:"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苍黑,热,腹中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  相似文献   

2.
明代医家江民莹<名医类案>卷三<喘门>、卷五<热气病门>及卷九<淋闭门>等篇[1],均记述明代吴中医家沈宗常临证治验;清代官吏兼医家陆以湉<冷庐医话>卷一<用药>篇[2],亦选载沈宗常典型医案.据此,或可感知沈氏医学之影响力.然而,有关沈氏生平,尚未见诸各地报道;查阅医人辞书,亦未获条目载述.  相似文献   

3.
张玲  沈华 《光明中医》2008,23(11):1647-1648
<傅青主女科>一书,此书共两卷,论及妇科杂症80种,方83首,2法.另附<产后编>二卷,论述产后40余种.对妇科的常见病症,如各种带下、血崩、经期疾病、妊娠和产后诸症等均有论述且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脉经>系西晋太医令王熙(字叔和),于公元220~230年间撰著的有关脉学专著,共10卷.现在流传于世的<脉经>,是经过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正后的传本,在对<脉经>进行修订时,除在编次体例上进行了调整之外,又将王叔和收集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部分条文进行了删削,如卷九第三、五、九篇均可见到"方见伤寒中"或"在伤寒中"之语.尽管这样,<脉经>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属<伤寒杂病论>未散佚的条文,因此,<脉经>是相关<伤寒杂病论>最早的传本之一.  相似文献   

5.
逍遥散载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原方主治肝郁脾虚,脾失健运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眩晕,口燥咽干,疲乏食少或见寒热往业,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等症.  相似文献   

6.
窦默医著内容与版本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元史@窦默传>、<针经指南>朱良能序、<针灸四书>窦桂芳序、<针灸指南>中"流注八穴"、"流注指要赋"序、罗天益撰<卫生宝鉴>卷二十"针经门"及<普济方>、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记载知,窦默(1196~1280),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今河北肥乡)人.  相似文献   

7.
<幼科铁镜>一书,系清康熙年间世代中医儿科专家夏禹铸所著儿科专著,距今已300余年,全书共六卷.卷一关于如何正确施行推拿手法的论述;卷二关于望形及初生儿各症的方法;卷三关于惊痫的辨治;卷四、五关于麻疹伤寒及诸杂症的辨治;卷六关于药性方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注解伤寒论>作者金·成无己,为<伤寒论>成书八百年间的为之作注的第一家,本书保存了<伤寒论>十卷本之经文,提供了研习<伤寒论>的另一范本.明清时期,由于林校本流传甚微,故成注<伤寒论>在版本及学术方面均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就成注<伤寒论>"府病说"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喻氏,名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其生于明万历己丑(1589)年,八十而殁,一生离弃曲折,"自儒而之禅,自禅而之医",晚年信奉"吾执方以疗人,功在一时;吾著书以教人,功在万里".陆续撰写了<寓意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简称<尚论篇>)和<医门法律>等著作.<尚论篇>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的专著,稿凡八卷,前四卷详论伤寒六经证治,后四卷论述春月温病,夏秋暑湿热病,以及脉法、方剂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七卷本<校正素问精要宣明论方>,将其与历史文献中有关元刊本<宣明论方>的记载进行对比.证实该七卷本为一完整的元刊本,纠正了现代有关文献所说该元刊本为十卷本,残存七卷的错误说法;通过对元刊七卷本与万历二十九年<刘河间医书六种>十五卷本<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的比较研究,表明二者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分卷不同,说明通行的十五卷本的内容在元代已基本定型;元刊本有刘完素的自序,该自序罕见于明清刊本,对考证刘完素的<宣明论方>、<内经运气要旨论>、<素问玄机原病式>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藏经>传为汉.华佗所著,凡三卷,为中医学经典名著之一.<中藏经>前两卷中脏腑辨证理论初步系统化,脉学理论则贯穿其中.本文从"判断生理功能,指导脏腑辨证,判断疾病顺逆预后,决断患者生死"四个方面对<中藏经>的脉学理论进行梳理,以促进中医脉诊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汉代是中医学史上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形成了<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一批重要经典著作.文章通过对汉代医经文献语言呈现出的三个特点,即"何以""何谓"使问答趋于简明、专用术语词义由多义转向单一以及症状表述更加详尽细微等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其便于临床应用的发展趋势及重要意义.说明古代医学文献,只有当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便于临床医学应用,才能不断传承发展,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马桂琴 《北京中医药》2009,28(10):814-81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语出自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三>之<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原文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意即治疗与风邪有关的疾病,都应配伍治血之药,或养血,或活血,或凉血.这个治疗法则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14.
《普济残卷高本伤寒论》简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宋·林亿等校正<伤寒论·序>中着重提到一个背景颇深的<伤寒论>传本:"开宝中(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公元968~976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证.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习惯上把这个<伤寒论>传本称作"高继冲本<伤寒论>".马继兴先生<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对此作了首次考证,该书第123页"高继冲本与淳化本<伤寒论>"一节约略说到:高继冲原是五代时期荆南国的末主,963年国亡降宋任节度史.开宝中高继冲将其编录本进献宋朝,此后不久即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宋政府开始编集<太平圣惠方>一书.至992年(淳化三年)纂成刊行.其中卷八首为伤寒叙论、脉候、日数,次为六经病形证,次为可与不可诸篇,末为附方.其文字体例全与<伤寒论>相同,可证卷八全文应是古传本之一,可称为淳化本<伤寒论>,而高继冲本为其底本.高继冲本的重要特点是保存了<伤寒论>古本中的一些原始资料,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儒门事亲>有22种不同版本.金代刻本已不可复见,据考证,其概貌与现通行本内容出入不大.元代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明代刻本有两种版式.一是<医方类聚>辑录本,以丛书面目出现,二是邵辅本与<医统正脉>本,邵本十四卷(不包括非子和所著的<三消论>),<医统正脉>本十五卷(含<三消化>),均为现通行本的主要底本.清代刻本以<四库全书>本为代表,民间也多有坊刻本.国外刊本有日.本正德辛卯八月据邵本的翻刻本,是为日本洛阳松下睡鹤堂本.民国期间较好的刊本是<中国医学大成>丛书所收录的刊本.最后,作者对现代排印的几种校注本的优缺点作了比较、点评.  相似文献   

16.
<内经>中有关经筋病的论述仅在<灵枢经·卷四-经筋第十三>中可见到.临床所遇到的多数运动系统疾病(骨科疾病除外)均可归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活血化瘀法在<黄帝内经>里已有详细的论述,如<玉真要大论>云:"……先必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至和平."这就是说,治疗疾病的关键之一,就是疏其气血,使其通调畅达而至正常.  相似文献   

18.
刘纯,字宗厚,明代(约1358-1418年)吴陵(今江苏泰县、如皋一带)人.其父淑渊,为朱丹溪之高足.刘纯继承家学,受朱丹溪影响较大,著有<伤寒治例>1卷、<玉机微义>50卷,<医经小学>6卷,<杂病治例>1卷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内经>脱简文断,破句坏字,提出敷畅玄言,先必校勘的看法.通过对<内经>三则疑难经文的校勘及校勘方法的运用,认为医学古籍的校勘,尤当慎重,校勘的结果既要符合文理,又要符合哲理、医理.  相似文献   

20.
书林陈氏《经验方》作者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氏<经验方>见于<宋志>:"陈氏<经验方>五卷,不知名."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陈氏经验方>五卷,右书林陈先生集,李文懿公璧为之序."严世芸<中国医籍通考>:"<经验方>五卷,陈氏,<宋志>五卷,佚."[1]从该书的著录情况来看,该书作者姓陈,名不详.因有李璧作序,其生活年代应在南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