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骶尾部畸胎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49例骶尾部畸胎瘤患儿,男性12例,女性37例。按Altman分类法,I型19(38.78%)例,Ⅱ型14(28.57%)例,III型11(22.45%)例,IV型5(10.2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骶尾部包块、排便困难等。所有病例均手术切除肿瘤及尾骨,48例经骶尾部手术,1例经腹和骶尾部联合手术,2例病理恶性者术后行BEP方案辅助化疗。结果:43例患儿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3-106个月),41例随访的良性畸胎瘤患儿均未出现复发。1例成熟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患儿术后化疗6疗程,未复发。1例卵黄囊瘤患儿术后化疗6疗程后复发行二次手术,术后4年死于肝脏及盆腔转移。结论:儿童骶尾部畸胎瘤以良性居多。早期诊断、早期手术预后好,术中完整切除尾骨及避免肿瘤破溃是预防复发及恶变的关键,对于恶性畸胎瘤彻底手术切除辅助术后化疗也可达到较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研究儿童畸胎瘤细胞DNA含量及倍体改变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应用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医学图像分析仪 (ICM - 1 0 0型 )检测了 82例儿童畸胎瘤细胞DNA含量和倍体情况 ,以及大于 5倍体细胞百分比及S期细胞百分比 ,并结合病理诊断分型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卵黄囊瘤组DNA含量与DI值大于未成熟畸胎瘤组 ,未成熟畸胎瘤组该二参数大于良性畸胎瘤组 ,三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P<0 .0 1 )。大于 5倍体细胞百分比 ;60例良性畸瘤中 2例出现大于 5倍体细胞 ,该 2例属非整倍体 ,2 2例恶性畸胎瘤中 2 1例出现大于 5倍体细胞 ,该 2 1例属非整倍体。S期细胞百分比 :良性畸胎瘤中S期细胞平均为 2 3 .35 % ,未成熟畸胎瘤为 2 8.73 % ,卵黄囊瘤为 31 . 99%。结论 :随着细胞DNA含量及倍体的增加以及大于 5倍体细胞百分比的增加 ,畸胎瘤恶性程度增高 ,患者生存期缩短。畸胎瘤细胞DNA含量及倍体情况以及大于 5倍体细胞和S期细胞百分比的检测对畸胎瘤的病理诊断和恶性程度估计提供了较为客观和可重复的数据和指标。  相似文献   

3.
马乃绪  刘宏矗 《癌症》1992,11(5):402-403
小儿性腺外生殖细胞瘤较为少见,但其生物学行为与性腺内者不同,为引起重视,现将我们诊治的62例临床病理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1957~1988年间住院手术治疗的小儿(14岁以下)性腺外生殖细胞瘤62例,均经病理确诊,病史完整,其中45例获得随访结果。本组良性29例,恶性33例,均发生在身体的中线或附近区域,各类肿瘤具体部位见(表1)。男性29例(良性13例,恶性16例),女性33例(良性14例,恶性19例),各类肿瘤年龄分布见(表2)。发生在骶尾部的肿瘤良恶性与  相似文献   

4.
作者为明确儿童恶性睾丸肿瘤的预后因素和最适宜的治疗方案,分析1974年东京国立癌症中心医院67例患儿,其中胚胎癌62例,恶性畸胎瘤3例,横纹肌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各1例。均发生于阴囊睾丸内,且多为右侧(42例)。患儿年龄从4个月至10岁,发病高峰为1岁幼儿。胚胎癌可分为单纯型(包括透明细胞癌,睾丸母细胞瘤)和中肾瘤型。以中肾瘤型为主的患儿预后比单纯型差;恶性畸胎瘤预后比胚胎癌好。年龄较大的患儿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53及PCNA蛋白在涎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5例恶性多形性腺瘤(MPA)、35例良性多形性腺瘤(PA)、22例腮腺正常组织中 p53和PCNA蛋白表达.结果 p53及PCNA蛋白表达在恶性多形性腺瘤分别为32.00%(8/25)和56.00%(14/25),在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14%(6/35)和22.86%(8/35),在腮腺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2)和9.09%(2/22),p53、PCNA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腮腺正常组织(P<0.05).结论 p53、PCNA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良、恶性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畸胎瘤是由3种原始胚层(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的胚细胞异常发育形成的胚胎性肿瘤 [1-2], 通常被分为性腺来源及非性腺来源,好发于轴前、正中和旁正中(如睾丸、卵巢、骶尾部、纵隔、后腹膜和颅内)[3-5].其中婴幼儿以中线及其两旁多见,而年长儿好发于睾丸及卵巢.腹膜后的畸胎瘤占全部畸胎瘤的仅10%,巨大畸胎瘤更为少见...  相似文献   

7.
儿童纵隔肿瘤误诊五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莱阳中心医院1990~2000年小儿纵隔肿瘤患者18例,其中5例为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本组5例中,男3例,女2例。1~3岁3例,10~12岁2例,最小者14个月,误诊时间2~24个月。因发热、气喘、胸闷误诊为支原体心包炎1例;因反复咳嗽、气喘、发热误诊为肺炎或哮喘性支气管炎2例;因咳嗽、低热误诊为肺结核1例;因睑下垂误诊为原发性重症肌无力1例。5例均行手术并行病理诊断:畸胎瘤1例,恶性畸胎瘤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胸腺瘤2例。随访:神经母细胞瘤和(恶性)畸胎瘤各1例,分别于术后1年2个月和术后5个月死亡;1例畸胎瘤和2例胸腺瘤分别于术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新的VMP联合化疗方案(鬼臼乙叉甙、米托蒽醌、苯芥松龙)治疗老年预后不良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Ⅱ期前瞻性研究的结果.病人和方法:52例Ⅰ~Ⅳ期中高度恶性和伴有症状的Ⅲ~Ⅳ期低度恶性NHL患者,男29例,女23例,中位年龄75.6岁(范围71~92岁),中位卡氏功能状况70分,初冶38例,复治14例.弥漫性组织细胞型淋巴瘤(DHL)29例.VMP方案:口服鬼臼乙叉甙和苯芥松龙各80mg/m~2/d,共5天,第1天静注米托蒽醌8或10mg/m~2,21天为1疗程.结果:总缓解率81%,其中CR46%,PR35%.CR中位期17个月(6~50~+个月),中位缓解期中高度恶性和Ⅰ,Ⅱ期病变(CR+PR)为9.5个月(4~50~+个月),Ⅲ,Ⅳ期为6.5个月(1~31个月).21例初治DHL中,CR66%,PR14%,其中治疗后24个月无病生存占55%.226个疗程血液系统毒性反应4级15例次(7%),3级54例次(18%),由于严重粒细胞缺乏并发败  相似文献   

9.
睾丸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瑾  张连宇  戴景蕊 《癌症进展》2006,4(5):456-461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睾丸肿瘤22例的CT资料,其中精原细胞瘤12例,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瘤3例,内胚窦瘤2例,胚胎性癌、良性畸胎瘤、莱狄细胞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各1例。结果CT检出肿瘤100%,22例肿瘤密度均高于对侧睾丸,平扫时可略低于肌肉,增强扫描等于或稍高于肌肉。睾丸肿大21例,肿瘤边缘清楚16例,边缘不清6例,见于精原细胞瘤5例(5/12,占42%),非精原细胞瘤1例(1/6,占17%)。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12例,见于精原细胞瘤5例(5/12,占42%),见于非精原细胞瘤6例(6/6,占100%),见于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1/1,占100%)。伴有鞘膜积液6例,伴有钙化3例,其中良性畸胎瘤为粗大钙化。结论CT能检出睾丸肿瘤,但不能准确区分精原细胞瘤与非精原细胞瘤,如肿物密度相对均匀,则精原细胞瘤可能大。临床病史及正确调节窗宽能为发现并正确诊断睾丸肿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畸胎瘤系原始三胚层演变而来的肿瘤。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以中线器官较为多见,并有良性与恶性之分。恶性畸胎瘤既可为先天恶性,也可由良性恶变而来。现将我院1986年所检1例先天性骶尾部恶性畸胎瘤报告如下。病例摘要患者女,出生后40分钟死亡。其母25岁,第一胎足月顺产。既往史(-),分娩前曾拍X片检查,未发现胎儿骨骼有畸形。分娩时羊水量多,约2,700ml。胎儿娩出后发现骶尾部有一比婴儿头大的肿物,心跳、呼吸较弱。生后40分钟死亡。  相似文献   

11.
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 ,是卵巢常见的肿瘤之一 ,仅次于卵巢囊腺瘤 ,居第 2位。为探讨其临床及病理特点 ,我们对收治的 3 76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自 198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收治卵巢成熟性畸胎瘤 3 76例 ,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 ,占同期所收治的卵巢肿瘤的3 8.6% (3 76/973 ) ,占生殖细胞肿瘤的 95 .9% (3 76/3 92 )。其中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3 71例 (98.7% ) ,成熟性实性畸胎瘤 5例(1.3 % )。患者年龄 10个月~ 71岁 ,平均年龄 3 3 .4岁。以 2 0~ 40岁为多见 ,共 3 2 1…  相似文献   

12.
宋颖  李静  周纯武 《癌症进展》2012,10(5):430-434,456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X线影像学特点,并与其病理对照,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有完整乳腺X线资料的乳腺叶状肿瘤50例共54个病灶,其中良性26个、交界性22个、恶性6个。结果 54个病灶中表现为伴或不伴钙化的肿块50个(92.6%),假阴性4个(7.4%)。50个肿块病变中良性23个、交界性21个、恶性6个。形状以分叶状、圆形或卵圆形最多见,分别占62.0%(31/50)、10.0%(5/50)、26.0%(13/50)。肿块边缘主要表现为清楚或部分清楚部分模糊,占80%(40/50),其余肿块呈浸润状及细小分叶状边缘,分别占18.0%(9/50)和2.0%(1/50)。肿块表现为高密度占74.0%(37/50),等密度占26.0%(13/50)。3个病灶肿块内含有钙化。边缘特征在良性与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有明显差异,P_(良-恶)=0.003,P_(良-恶)=0.044。结论乳腺叶状肿瘤主要X线表现为分叶状或圆形、卵圆形的高密度肿块,钙化少见;边缘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良恶性叶状肿瘤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周围型肺癌支气管内超声支气管充气征及其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内超声图像中,良恶性病变均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本研究结合病理切片分析支气管内超声图像中不同病变支气管充气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2005年6月1日-2008年12月30日期间,经胸部X线、CT检查发现肺部周围型病变,经常规可曲支气管镜(以下简称"支气管镜")检查,明确病变位于段支气管开口以下者92例,采用"径向支气管内超声探头"(radial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probe)进行支气管内超声检查。结果78例病灶良恶性诊断明确者纳入分析,恶性病变无支气管充气征者占46.8%(22/47),25例无支气管充气征的病灶中22例为恶性(占88%),其中小细胞肺癌占66.7%(2/3),非小细胞癌占43.9%(18/41),低分化腺癌占50%(5/10),相应病理切片未见支气管充气相。不规则支气管充气征者占51.1%(24/47)。恶性病变中无支气管充气征和不规则支气管充气征两者共计97.9%(46/47),仅1例恶性病变(中分化腺癌),表现为规则的支气管充气征(1.3%)。恶性病变中不规则支气管充气征以腺癌多见,占55.2%(16/29),病理切片见散在支气管充气相,类似征象亦见于2例中分化鳞癌和1例低分化鳞癌。良性病变见规则同心圆状分布支气管充气征者占80.6%(25/31),无支气管充气征者或见不规则支气管充气征各占3.8%(3/31)。结论支气管内超声图像于低回声病灶中无支气管充气征或出现不规则支气管充气征时,高度提示恶性病变,出现规则同心圆状分布的支气管充气征时,以良性病变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05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初发疾病性质分为良性疾病组(43例)与恶性疾病组(62例),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69例)与非手术组(36例),69例手术患者中,行根治性手术53例,行姑息性手术16例;比较良性疾病组与恶性疾病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根治性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姑息性手术组的生存率,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残胃癌多发生于毕Ⅱ式术后(51.4%,54/105)。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腹痛、腹胀(45.7%,48/105)为首发症状入院。良性疾病组离首次手术的时间间隔长于恶性疾病组[(26.2±12.2)年vs.(10.3±10.2)年]。全组患者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7.5%、34.4%、11.7%;根治性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1、3、5年的总体生存率为92.2%、70.6%、15.9%;非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1、3、5年的总体生存率为60.0%、8.4%、0%;姑息性手术组患者于术后3~15个月内均死亡。Cox回归分析显示根治性手术切除为残胃癌预后的保护性因素,而TNM分期晚、肿瘤浸润深度深为残胃癌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残胃癌多见于毕Ⅱ式术后,好发于男性,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良性疾病术后发生残胃癌的时间间隔长于恶性疾病。根治性手术是延长残胃癌患者生存时间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腭部腺源性肿瘤的病原特征、诊断方法和处理原则。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 87例腭部腺源性肿瘤的资料并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 本组腭部腺源性肿瘤 87例 ,其中男性 33例 ,女性 5 4例 ,男女比为 1∶1 6 3,发病年龄 10~ 72岁 ,平均年龄42岁 ,35~ 5 5岁占 76 %。原发部位以软硬腭交界处最多 ,占 5 3%。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肿瘤 ,占本组病例的 82 7% ,恶性肿瘤稍多于良性 ,良恶性比约为 1∶1 2 3。结论 资料分析提示腭部腺源性肿瘤中恶性稍多于良性 ,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占了绝大部分 ,而好发于大涎腺的良性肿瘤Warthin′s瘤罕见于腭部。治疗原则是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D-L1及TGF-β表达水平,及其与NSCLC临床病理参数和术后无病生存期(DFS)的关系.方法 收集81例NSCLC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术后肿瘤组织中PD-L1、PD-1、Foxp3+和TGF-β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81例患者中PD-L1阳性表达为46例(56.8%),阴性表达35例(43.2%).TGF-β阳性36例(44.4%),阴性45例(55.6%).PD-1阳性33例(40.7%),阴性48例(59.3%);Foxp3+阳性44例(54.3%),阴性37例(45.7%).NSCLC中PD-L1蛋白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性.单因素分析发现T分期、TGF-β表达、PD-L1表达影响.SCLC术后DF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分期、TGF-β表达、PD-L1表达是影响NSCLC术后DFS的独立因素(P<0.05).PD-L1阳性表达组术后DFS为(21.000±1.429)个月,阴性表达组为(14.500±1.615)个月,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6.930,P=0.008).TGF-β阳性组PFS为(14.500±0.813)个月,阴性组为(21.000±1.639)个月,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8.71,P=0.003).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中PD-L1及TGF-β蛋白是预测NSCLC术后DFS的重要指标,且PD-L1表达越高预示术后DFS越长,而TGF-β则表达越高,预示术后DFS越短.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卵巢肿瘤实质及表面的血流,评价动脉波型与恶性卵巢肿瘤关系,并与CA125、二维超声图像分型的诊断进行了比较.24例卵巢肿瘤均经组织学确诊,其中恶性9例,包括原发性卵巢肿瘤4例,低度恶性囊腺瘤2例,转移性卵巢瘤1例,颗粒细胞瘤和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各1例;良性病变15例,包括卵巢巧克力囊肿8例,囊性畸胎瘤和粘蛋白囊腺瘤各2例,泡膜细胞瘤、卵巢冠囊肿和卵泡囊肿各1例.脉动指数(PI)=收缩期峰值流速一舒张末期速度/平均速度,其倒数为1/PI.探及动脉波型共11/24例(45.8%),其中良性3/15例(20.0%),恶性8/9例(88.9%).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部位的畸胎瘤常作为颈部畸胎瘤或甲状腺畸胎瘤加以报道。甲状腺区的畸胎瘤较少见。绝大部份发生在一岁以下的幼儿或死胎,多数属于良性,个别为恶性多在一岁以上儿童或少年。在成人发生者几乎全部为恶性。成人病例甚为少见,现将我院1981年收治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63岁,住院号14258。主诉右颈部有鸭蛋大肿块,当地医院手术后2个月复发,7个月后因吞咽困难、张口受限来我院就诊。体检见右颈前外侧上部有园形隆起,直径达13cm的肿块,表面不平坦,质硬,边界清楚可以移动。肿块上下方均可们及直径约2cm大小的淋巴结。超声检查示实质性肿块。细胞学检查见个别可疑恶性瘤细胞。于1981年5月27日再次手术(为首次手术后  相似文献   

19.
摘 要:[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应用于四肢骨肿瘤保肢疗法的疗效。[方法] 40例四肢骨肿瘤患者分为良性组(18例)和恶性组(22例),均采用肿瘤段广泛切除或边缘切除术和人工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分析术后12个月肢体功能总的优良率、保肢率及随访24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人工假体置换术对四肢骨肿瘤保肢的疗效。[结果] 术后12个月,两组术后肢体功能总的优良率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期间,恶性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良性组为36.4%,恶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有2例股骨下段术后9个月出现肿瘤局部复发而行截肢术,另1例股骨上段术后6个月出现局部复发而行截肢术,最终保肢率为83.3%,良性组有2例因肱骨上段、股骨下段迟发性感染而行截肢术,1例行假体取出,植骨关节融合,但肢短4cm,最终保肢率为86.4%,两组保肢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辅助化疗下,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术对四肢骨肿瘤进行保肢,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保肢率高,恶性骨肿瘤经该手术治疗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20.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占卵巢畸胎瘤的1%-3%,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危害了儿童和年轻女性患者的健康及生育能力[1]。本文报道1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以加强对该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