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流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广西1986~2005年20年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动态变化趋势和流行特征,为今后有效防控乙脑提供依据。方法对1986~2005年全区乙脑传染病疫情报告和2004、2005年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年以来,我区乙脑每年都呈现一定的发病率水平,1986~2005年共发生乙脑病例10 263例,死亡961例,发病率为0.43/10万~2.46/10万,死亡率为0.03/10万~0.26/10万,病死率为4.74%~17.51%。全区14个市中,乙脑疫情以河池、玉林、百色、贵港、钦州5市为重,5市乙脑发病占发病总数的58.48%。每年5月乙脑疫情开始上升,5~8月为流行季节,6~7月为发病高峰期,10岁以下儿童占总发病数的87.73%,散居儿童占67.00%。结论广西是全国乙脑发病高危地区之一,学龄前农村散居儿童发病死亡较多;季节性突击接种乙脑疫苗不能有效控制乙脑流行,农村学龄前散居儿童是乙脑疫苗接种的盲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郴州市使用乙脑疫苗后33年来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湖南省郴州市使用乙脑疫苗后33年来乙脑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郴州市使用乙脑疫苗后33年来(1972~2004年)的乙脑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χ2等统计学检验。结果郴州市使用乙脑疫苗后的33年间乙脑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χ2=2464.92,P<0.01),年平均发病率为4.27/10万;流行强度明显减弱,疫区范围逐渐缩小。80.88%的病例为学龄前儿童;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7、8月是发病的高峰月,占全年病例数的78.41%。结论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对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且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乙脑疫苗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甘肃省及河西走廊地区乙型脑炎(乙脑)疫区变迁趋势,探讨甘肃省乙脑重点防控区及河西走廊地区乙脑疫情特征.方法 利用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58-2010年疫情资料和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局部地区调查,分析1980年开始使用乙脑疫苗前后甘肃省乙脑发病率和疫区地理分布变化及河西走廊地区乙脑疫情.结果 1958-1980年,甘肃省乙脑年均发病率为0.65/10万;1980年开始推广使用乙脑疫苗,到2010年,发病降至0.13/10万,未出现乙脑较大流行;发病率较高的县(市、区)分布于甘肃省陇南市、天水市和平凉市,发病趋势与全省平均发病趋势基本一致,是甘肃省乙脑防控的重点地区;1958-1980年,河西走廊累计报告乙脑病例88例,年均发病率为0.13/10万,1981年以来,仅张掖市甘州区报告1例非本地发病乙脑病例;2011年8月调查河西走廊地区7个县(区、市)县级以上医院的住院病例,共发现疑似脑炎病例587例.结论 甘肃省在使用乙脑疫苗后,乙脑发病水平明显降低,东南部地区是甘肃省乙脑重点防控区,河西走廊是否存在乙脑病例尚需进一步调查并进行全面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南省周口市2004-2011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乙脑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周口市2004-201l年乙脑病例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周口市2004-2011年共报告乙脑29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36/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0.41/10万、0.42/10万、0.78/10万、0.52/10万、0.17/10万、0.35/10万、0.25/10万、0.03/10万;太康县最高(0.63/10万),西华县最低(0.15/10万);7-9月为高发季节,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96.22%;< 15岁的儿童青少年占97.25%;幼托儿童占17.18%,散居儿童占48.80%,学生占33.33%;家中未采用蚊帐或药物等防蚊措施者占调查病例数的82.02%(219/267);患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占调查病例数的86.89%(232/267).结论 周口市乙脑疫情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加强乙脑病例监测,落实高发地区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免疫接种、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降低乙脑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994~2004年桂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桂平乙脑流行情况,为防治乙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4~2004年乙脑疫情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94~2004年,共报告乙脑病例205例,年均发病率1.17/10万,死亡12例,年均死亡率为0.07/10万,病死率在3.57%~11.11%。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92.2%(<7岁占84.8%);男性比女性多,疫情6月为高峰期,7月开始下降。结论预防控制乙脑疫情的有效措施主要是以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及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辅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卫生宣教和疫情监测、预测、预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及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乙脑的流行趋势和特征,评价疫苗接种效果,为探索有效的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收集统计各年份广西疾控中心的乙脑疫苗出库量,对乙脑流行趋势和疫苗接种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990~2010年广西共报告乙脑病例8147例,死亡617例,年均发病率为0.85/10万,年均病死率为7.02%;乙脑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个别年份波动较大,病例主要集中在河池、玉林、百色、贵港、钦州等市,5~8月份为流行季节,以<15岁儿童发病为主,1990~2007年连续采取以乙脑疫苗应急接种为主的防控措施,2008年将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全区乙脑的流行强度明显减弱,流行分布范围进一步减小.结论1990年以来广西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表明采用乙脑疫苗应急接种及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后乙脑疫情得到控制,但某些年份发病率波动较大,存在局部暴发流行的隐患,仍需采取常规计划免疫与流行季节前突击接种相结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湛江市2004—201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乙脑发病及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04—2013年湛江市乙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湛江市共报告乙脑病例129例,年均发病率为0.19/10万,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63/10万下降到2013年的0.11/10万。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5—7月,占总病例数的96.12%(124/129);发病地区集中在廉江市和雷州市,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2.64%(55/129)和17.83%(23/129)。男性76例,女性53例,男女性别比为1.43∶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7岁,占总病例数的72.09%(93/129);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7.44%(87/129)。129例乙脑病例中仅7例(占5.43%)有免疫史。结论 2004—2013年湛江市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免疫空白仍是乙脑发病的主要原因,切实做好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和疫情监测是乙脑预防控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与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贵州省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监测及高发地区预防接种的实施,分析乙脑流行状况,并探讨控制策略。方法对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信息、个案调查资料、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在4个乙脑高发地区,对≤10岁儿童接种乙脑疫苗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004年共报告乙脑1 230例,≤10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6.59%(1 065/1 230)。男女性发病比例为1.58∶1;全年除1月外均有报告病例,主要集中7~9月;遵义市、毕节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乙脑病例数占全省总病例数的65.85%(810/1 230)。有免疫史的占6.90%(26/377),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93.10%(351/377)。实验室检测乙脑IgM抗体阳性率为74.90%(188/251),实验室诊断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15.28%。与2003年比较乙脑发病下降29.80%。结论建立并提高乙脑监测及实验室血清学诊断水平,实施乙脑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尤其对高发地区的≤10岁儿童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接种,进一步降低乙脑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泉州市1982-2011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趋势,为乙脑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1982-2011年泉州市乙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泉州市1982-2011年共报告乙脑951例,年均发病率为0.46/10万;累计死亡70例,年均死亡率为0.033/10万;年均病死率为7.4%.高发季节为6~8月,占病例数的97.0%,发病高峰7月,占病例数的63.0%.发病前3位的地区为南安、安溪和德化,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0.832/10万、0.61/10万和0.55/10万.男女发病之比1.16∶1;发病散居儿童最多(38.6%),其次为学生(33.3%),发病第3位为农民(10.6%);15岁以下病例占77.3%.结论 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开展防蚊灭蚊,对防控乙脑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贵州省1952年以来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动态变化及近年流行特征,为制定下一步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贵州省1952年以来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资料。[结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省乙脑疫情形势严峻。2004~2007年乙脑疫苗强化免疫县强化当年发病率即大幅度下降,2007年全省乙脑发病率降至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发病有明显季节性,高峰在7、8月。病例高度分散,高发地区各年有所不同,高发县散在于各地区。病例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6岁以下儿童发病专率最高,地区间、不同县之间高发年龄段不尽相同,2005年以来发病有逐渐大龄化趋势。病例中农村籍较多。[结论]我省乙脑疫情控制效果明显。鉴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情况不同,除继续加强乙脑疫苗常规免疫外,综合财力、疫苗供应量等因素,我省乙脑疫苗强化免疫可考虑针对性地分类在不同地区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开展。  相似文献   

11.
海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同时期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海南省不同时期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952年以来乙脑疫情资料,按照乙脑自然流行期(1952-1978年)、推广使用乙脑灭活疫苗期(1979-1986年)、计划免疫使用乙脑灭活疫苗期(1987-1990年)、计划免疫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期(1991-2007年)四期分析乙脑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乙脑疫苗接种率、病例免疫史、病例及媒介监测等资料,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海南省不同时期中以乙脑自然流行期年均发病率最高为7.12/10万,死亡率0.89/10万;推广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期年均发病率最低为0.11/10万,死亡率0.01/10万.海南省于2002年开始建立乙脑监测系统以来,监测报告乙脑疑似病例标本采集率达到92.8%,确诊病例发病率波动在0.05/10万~0.2/10万之间,确诊病例中86%无明确乙脑疫苗免疫史;2004-2007年乙脑疫苗年均保护率为95.69%.海南省媒介密度高,宿主动物中猪乙脑感染率从4月持续到10月呈上升趋势,个别监测点感染率高达99.3%,媒介密度和宿主动物感染呈反向曲线分布.结论 海南省应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对保护易感儿童,降低乙脑发病率.控制流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2004~2011年龙胜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特征,为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龙胜县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运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2004~2011年龙胜县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4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8.57/10万,以散发为主.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7月、10~12月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高发季节,占总病例的77.85%.病例主要集中在4~15岁组儿童(占86.71%).结论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积极开展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乙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4~2006年乙脑网络直报疫情信息。结果2006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有所上升,略高于2004年、2005年,三年乙脑病例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河南、云南、重庆等省(直辖市);主要集中于<15岁儿童,但≥40岁病例所占比例有所上升;部分地区出现发病年龄后移的趋势,≥40岁病例构成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与2004年、2005年相比,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有所上升,但仍以小年龄组增加幅度较大。2006年≥40岁病例占总死亡病例构成和病死率明显高于2004年、2005年。结论乙脑的预防控制策略是采取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开展乙脑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监测和相关生态学研究,探讨乙脑发病年龄变化、病死率增高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在连续9年无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报告后,于2003年5~6月份再次发生乙脑流行,确诊17例,死亡1例。由于及时、果断采取对全市10岁以下儿童应急接种乙脑疫苗,疫情在6月份控制。我们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应急免疫对控制乙脑疫情的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乙脑疫苗应急接种:6月8~20日对全市6月龄至10岁儿童查漏补种乙脑灭活疫苗。对免疫史不详,尤其是外来儿童均接种乙脑疫苗。全市核查899340人,应补种对象512571人,补种疫苗502225人,接种率98.0%。  相似文献   

15.
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了解中国200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乙脑预防控制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乙脑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948 9/10万、0.770 7/10万、0.654 8/10万、0.582 9/10万、0.402 1/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贵州、重庆、四川、河南、云南、陕西省(直辖市);报告病例中90%为<15岁儿童。结论中国2000~2004年乙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表明乙脑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调查乙脑的危害和流行因素,于2005年对贵州发病较多的务川县进行调查。[方法]对务川县疾控中心1998年以来的乙脑疫情资料和乙脑疫苗接种情况等进行调查,并采用1:4病例对照的方法对蚊香、蚊帐使用情况与乙脑的发病关系等进行调查,并采对照组的血清查乙脑IgG抗体。[结果]从疫情来看,2004年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是2005年又有所上升,原因可能是2003年和2004年两年曾经接种过乙脑疫苗,而2005年没有接种乙脑疫苗。病例对照方法未找出其他相对危险因素。[结论]接种疫苗可能是有效预防乙脑的方法。务川县乙脑的发病率高,死亡率较高,乙脑病例的致残情况重及疾病负担重,说明了乙脑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对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和预防控制乙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湛江市200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应急接种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灭活疫苗应急接种后乙脑疫情的控制效果。方法 根据2003年湛江市乙脑疫情状况,制定应急接种方案,对有疫情的县(市、区)进行6月龄至10岁儿童应急接种乙脑灭活疫苗,无疫情的县进行6月龄至6岁儿童查漏补种。结果 2003年全湛江市发生乙脑病例58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13.8%;疫情波及6个县(市、区),其中廉江市37例,吴川市10例。疫情发生后迅速采取应急接种措施,两个阶段共接种597517人,接种率达95.6%。应急接种结束2周后无乙脑新发病例。结论 应急接种乙脑疫苗能控制乙脑疫情,建议改变季节性接种策略,改为常年运转接种。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1995~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乙脑病毒引起,媒介昆虫传播的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幸存病例中30%~50%将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福建在历史上曾是乙脑疫情的高发省份,20世纪80年代全面使用乙脑疫苗后,疫情得到控制。为了解该省近10a来乙脑发病情况,为制定该省乙脑监测及控制策略提供依据,现将1995~2004年福建省乙脑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信阳市2004~2005年乙脑监测情况和防治现状,为预防和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所有乙脑疫情网络直报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脑血清中IgM抗体。[结果]2004年和2005年我市乙脑年发病率分别为0.99/10万、1.59/10万。疫情呈散在分布且相对集中的特点。7~8月份为其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年发病数的85.9%和98.4%。发病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男女比例分别为1.23︰1和1.78︰1。无免疫史者分别占80%、74.68%。2005年实验室检测乙脑IgM抗体阳性率为38.81%(26/67),实验室诊断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20.8%。[结论]提高乙脑监测及实验室血清学诊断水平,提高乙脑疫苗有效接种率,清除蚊虫孳生地,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做好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乙脑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乙脑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和乙脑监测系统报告数据,分析深圳市宝安区1990-2007年乙脑流行特征.结果 深圳市宝安区1990-2007年共报告乙脑病例59例,死亡7例,乙脑年发病率为0~0.664/10万.乙脑发病集中在6-7月,占总病例数的86.40%;病例以散居儿童为主,≤9岁病例占86.40%;2003年以来的病例中66.60%的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 预防控制乙脑应以抓好乙脑疫苗常规免疫接种为根本,建议每年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重点做好农村和城郊地区的防蚊灭蚊工作,同时加强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