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可明显增强心肌对持续缺血的耐受能力,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了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近年一些临床研究亦肯定了心肌梗死前反复短暂发作的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本文总结12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旨在探讨梗死前有或没有心绞痛对AMI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许洁 《医学综述》2015,(2):327-32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东营市胜利油田胜南社区现河卫生院收治的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220例,根据患者在心肌梗死前72 h内是否出现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126例)和梗死前非心绞痛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肌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P<0.05),但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K、CK-MB的峰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P<0.05),且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CK、CK-MB的峰值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LVEF显著高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P<0.05)。梗死前心绞痛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70.6%比94.7%)(χ2=6.998,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χ2=2.918,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可能因为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临床分析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既往有心绞痛史患者 33例 ,无心绞痛史患者 17例。前者胸痛缓解率 ,心电图ST段恢复率都明显高于后者 ;肌酸激酶 (CK ,CK -MB)峰值浓度 ,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都明显低于无心绞痛史患者 (P <0 .0 5)。结论 既往有心绞痛史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两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7d内有心绞痛发作组(Ⅰ组,缺血预适应组),共103例;无心绞痛发作组(Ⅱ组,非缺血预适应组),共67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心肌梗死面积及病死率等。结果:Ⅰ组梗死面积显著小于Ⅱ组,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Ⅱ组,P均〈0.05。结论:缺血预适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24h前心绞痛对初次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4例未接受溶栓等再灌注治疗的初次AMI(A组)病人按梗死前24h(A组)和24h前心绞痛发作(B组)及无心绞痛(C组)分为3组,回顾分析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结果:A组和B组梗死面积较小,并发症较少,近期预后好,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笥休克,近期心源性死亡与C组对照有显著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肌缺血对AMI的预后有无影响。方法总结AMI前48h有心绞痛(AP)患者68例及无AP患者27例在AMI后近期并发症及心肌酶和心梗面积的情况。结果有梗死前心绞痛者比无梗死前心绞痛者梗死范围小(36.8%±9.7%;50.1%±12.1%,P<0.01),心肌酶峰值低(肌酸激酶29156±5451nmol·s-1·L-1;39191±5601nmol·s-1·L-1,P<0.01。乳酸脱氢酶29±2μmol·s-1·L-1;35±2μmol·s1·L1,P<0.01。谷草转胺酶5584±1017nmol·s-1·L-1;7201±950nmol·s-1·L-1,P<0.01)。梗死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低(P<0.05)。结论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较有心绞痛患者预后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9.
常桂兰 《广西医学》2002,24(6):818-81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24小时内的缺血预适应(IP)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4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IP组32例,发病前24小时内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无IP组62例,发病前24小时内无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结果:IP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峰值、严重心衰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低于无IP组(P<0.05或P<0.01)。结论:AMI前24小时内的IP现象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降低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CK峰值时间、QTd时间及并发症、合并症、既往史等。方法:收休1992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历共166例,根据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无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及有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比较分析。结果:A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B组,且A组合并糖尿病便数、CK峰值时间、心电图、QTd时间、室速、室颤及泵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经均高于B组,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发病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年龄≥70岁的老年首发AMI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按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6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心绞痛组左心室内径小于无心绞痛组,舒张末径分别为(47.50±6.17)mm及(51.88±5.96)mm(P〈0.05),但两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的发生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未显示对老年首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未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些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刘少奎  初南  刘莹  应晓扬 《现代医学》2002,30(3):148-150
目的:探讨糖尿病(DM)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尿病对梗死前心绞痛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137例AMI患者分成4组,I组:DM伴AMI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14例);Ⅱ组:DM伴AMI患者无梗死前心绞痛(18例);Ⅲ组:不伴DM的AMI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43例);Ⅳ组:不伴DM的AMI患者无梗死前心绞痛(62例)。比较各组患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峰值、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Ⅲ组CK-MB峰值明显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I、Ⅱ和Ⅳ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Ⅲ组身血分数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Ⅲ组组无心源性休克发生,发生率显著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Ⅲ组病死率最低,明显低于I、Ⅱ和Ⅳ组(均为P<0.05);I、Ⅱ和Ⅳ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不伴DM的AMI患者心肌有保护作用,但DM伴AMI患者梗死前心绞痛的心肌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观察了高血压对268例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高血压病史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肌酸激酶(CPK)峰值与无病史组无明显差异。发病时血压急性暂时升高,亦不增加CPK峰值。一旦并发心绞痛,CPK峰值则显著降低(180.7±121.5对294.7±133.8)。然而,高血压病史组心功能不全、心脏破裂和住院病死率明显增多。提示长时间高血压引起的症状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刺激促使的侧支血管形成,不同程度地消除了高血压所致左室肥厚引起的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16.
宋波  李晓丽 《重庆医学》2006,35(19):1781-178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窦性心率振荡现象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月期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40例,相应分为A、B、C组;利用24h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获得其室性早搏,分别计算3个组的振荡初始(TO)和振荡斜率(TS)2个指标。结果A、B、C组的TO均值分别为(0.38±2.84)%、(-0.21±1.97)%、(-0.41±2.36)%,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的TS均值分别为(3.1±2.7)、(8.9±6.4)、(15.2±9.3)mm/R-R间期,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24h动态心电图对振荡初始和振荡斜率2个指标进行测量,可以反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率振荡现象,是一种评价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判断预后很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 2 4h内心绞痛发作对初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84例初次 AMI患者 ,分为梗死前心绞痛 (PA)组 ,5 8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 (NPA)组 ,12 6例。观察住院期间心脏并发症及 QTd。结果 :两组间一般临床情况、冠心病危险因素、AMI前用药情况、AMI后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溶栓成功率及入院后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 MB亚型 (CK- MB)峰值无显著差异。PA组及 NPA组早期 QTd分别为 (5 6 .2 2± 18.40 )及 (84.45±2 1.90 ) m s,(P<0 .0 5 ) ;晚期 QTd分别为 (5 0 .6 7± 16 .34 )及 (6 4.18± 16 .41) ms(P<0 .0 5 )。PA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心源性病死率明显低于 NPA组。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显著降低 AMI患者住院期间 QTd值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示该结果可能与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及心室泵功能的保护及改善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Immunolog'ilcal dysfunction plays an importantrole in the evolution and progressio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hich induces extension of AMI and postinfarction complications[" 2].Recent studies shoWed that anti--cardiac myosin antibody (AMA) colld be detected in the serum ofpatients with AMI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week after the infarction, with a detection rate of 25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AMA and changes of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betw…  相似文献   

19.
王海明 《现代医学》2003,31(3):144-147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 (缺血预处理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率、再通速率、梗死面积及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90例AMI住院患者分为心绞痛组与非心绞痛组 ,均一次性给予尿激酶 15 0~ 2 0 0万U溶栓。连续监测特异性血清心肌酶 ,计算血管再通时间 ,按Wagner方法计算早期及最后 (1周后 )心肌梗死面积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1)心绞痛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明显低于非心绞痛组〔(12 44 5± 14 7 4)IU·L- 1 vs .(162 4 3± 199 7)IU·L- 1 ,P <0 0 5〕 ;(2 )心绞痛组心肌梗死面积 (QRS积分 )明显小于非心绞痛组〔(4 .0± 1 5 )分vs .(5 1±2 0 )分 ,P <0 0 5〕 ;(3 )心绞痛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非心绞痛组〔82 9%vs .60 .5 % ,P <0 0 5 ;(67.4±13 .6)minvs .(95 4± 16 5 )min ,P <0 0 5〕 ;(4 )心绞痛组AMI后EF恢复优于非心绞痛组〔(5 6.2± 9.5 ) %vs .(4 5 .7± 6 7) % ,P <0 0 5〕 ,且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 ,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再通速率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研究梗塞前心绞痛 (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作者对 186例AMI患者 (老年人 118例 ,老年前期 68例 ) ,观察AMI前 4 8h有无AP发作 ,分为AP(+ )和AP(- )组 ,分析两组病人的预后。结果 :在 <60岁的AMI患者中 ,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 1月内充血性心衰 (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 (P<0 .0 1) ;CK峰值降低 ,达峰时间缩短 (P <0 .0 1) ;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 3 5 %者均减少 (均P <0 .0 5 )。在老年患者中 ,AMI前有AP发作和无AP发作者 1月内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无AP发作者CK峰值显著升高 (P<0 .0 1) ;广泛前壁心梗和高度AVB者增多 (P <0 .0 5 ) ;随访中 ,远期心源性死亡率增加 (18 0 %vs 5 .9% ;P <0 .0 5 )。结论 :梗塞前心绞痛能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