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有不同并发症的进展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进行玻璃体手术的结果。方法将患有Ⅰ、Ⅱ型糖尿病进展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314只眼分为玻璃体积血合并局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广泛纤维血管膜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牵拉孔源混合性视网膜脱离组;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分别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玻璃体积血合并局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中Ⅰ、Ⅱ型糖尿病患 者手术后获得0.1以上视力的分别占39.4%和66.7%,广泛纤维血管膜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中Ⅰ、Ⅱ型糖尿病患者手术后获得0.1以上视力的分别占31.6%和51.6%,牵拉孔源混合性视网膜脱离组手术后获得0.1以上视力者占31.6%,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组手术后获得0.1以上视力者占62.5%。首要的术中 并发症是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后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能有效地改善进展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171-174)  相似文献   

2.
作者分析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合并严重玻璃体出血、黄斑部视网膜前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共81只眼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结果。83.9%的患眼手术后视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PDR的严重程度对手术后视力有一定的影响,V期患者手术后出血率较高。虹膜红变的发生率与PDR的严重程度无关,但晶体切割眼的虹膜红变发生率高于有晶体眼。手术后视网膜脱离和出血不吸收均可导致虹膜红变的发生。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216-218)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Ⅱ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严重玻璃体出血或合并血管纤维增殖引起的视网膜牵拉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情况下,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64例(78只眼)Ⅱ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按术前出血时间和视网膜病变程度各分为两组,进行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的比较。结果术后9个月,视力为0.3以上者,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42.1%,而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5.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1年,获得0.5以上视力者,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35.7%,而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7.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获0.3以上视力者,在单纯玻璃体出血合并或不合并局部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为35.7%,而在大面积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为16.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玻璃体出血,应早期手术治疗。对出血时间长、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严重的患者,也不应放弃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网膜裂孔源性玻璃体出血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了自发性玻璃体出血病例23眼,玻璃体出血原因均为马蹄形视网膜裂孔伴裂孔区血管撕裂所致,2眼为单纯视网膜裂孔并发玻璃体出血,21眼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玻璃体出血;3眼行单纯激光治疗,20眼行外路视网膜脱离手术或玻璃体切除手术。结果:经激光或手术治疗后23眼均无出血复发,裂孔封闭,22眼视力好于或等于术前,1眼视网膜脱离复发为牵拉型视网膜脱离。结论:孔源性玻璃体出血是玻璃体积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避免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各种病因导致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4例36眼,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随访3-6(平均3.8)mo.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者32眼(89%);术后3mo内视网膜再脱离4眼,其中2眼经再次手术后复位,2眼眼球萎缩未再手术.手术并发症主要有术中牵拉性裂孔、术中及术后玻璃体积血、术后高眼压、视网膜再脱离等.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存在广泛固定牵拉、视网膜大范围脱离、玻璃体积血、合并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是唯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创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方法,对29例伴周边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非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进行治疗。根据术前B 超形态学检查和玻璃体手术中直视观察,判断增殖病变的部位,同时采用对抗增殖区放射状牵拉点和缓解玻璃体基底部环状收缩的治疗原则,将网脱型玻璃体积血手术治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提高至82.8%和94.1%,大大减少了医源性并发症。这种手术方法对眼组织损伤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基本上解决了因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导致的玻璃体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65例已放弃治疗的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施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针对其玻璃体牵拉这一发病机制,以及根据牵拉部位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即对后部增殖性病变者行完全缓解牵拉的玻璃体手术、对前部增殖性病变者则采用巩膜扣带、玻璃体手术尽量充分缓解牵拉,必要时以惰性气体或硅油内填充对抗牵拉,并对视网膜脉络膜疤痕粘连的效果进行了观察。追踪12-44个月,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占67.7%,功能复位率56.9%。临床结果提示这类视网膜脱离治疗的关键是解除玻璃体牵拉,而凝固术形成的疤痕粘连不能有效维持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8.
石一宁  王煊 《实用眼科杂志》1993,11(12):715-717
本文创用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方法,对29例伴周边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排糖尿病性玻璃体积血进行治疗。根据术前B超形态学检查和玻璃体手术中直观察,判断增殖病变的部位,同时采用对抗增殖区放射状牵拉点和缓解玻璃体基底部环状收缩的治疗疗原则,将网脱型玻璃体积血手术治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提高82.8%和94.1%,大大减少了医源性并发症。这种手术方法眼组织损伤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基本上解决了因牵拉性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有视盘表面或上、下血管弓表面生长的大片新生血管膜,同时合并玻璃体出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或牵拉孔源混合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探究手术中的剥膜技巧及对此类患者玻璃体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择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6例(106眼),男性47例(47眼),女性59例(59眼),年龄44-69岁.早期对膜的处理采用传统的膜钩钩膜及撕膜技术,共55例(55眼),后期采用岛状膜技术,共51例(51眼).结果 两种剥膜技术对术后视力提高岛状膜组好于撕膜组,但因为两组患者都属于晚期患者,最好视力都不超过0.12,多数视力在0.02-0.08之间.但岛状膜技术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减少了硅油填充率,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可能.结论 岛状膜清除技术处理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优于传统撕膜技术,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大片增殖膜、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手术后大部分仍能恢复一定视功能,仍有极大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血管疾患并发症的玻璃体切割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9例83只眼视网膜血管性疾患合并玻璃体出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患眼进行了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视力改善及并发症与视网膜疾患的种类有关。视网膜血管炎、静脉阻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视力改善率分别达87.2%、83.3%。糠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视力改善率为68%,并且出血、高眼压、虹膜红变和视网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通常伴有明显纤维血管增生膜引起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严重增生膜导致的黄斑牵拉、严重的进展型纤维血管增生膜这类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治疗难度较大,我们采用Synergetics Photon吊灯下双手操作、剥膜;Healon辅助剥膜及传统常规视网膜手术等方法对110例严重PDR患者进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行雷珠单抗注射的效果观察。方法:回归性分析。12例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2眼)接受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同时给予硅油、惰性气体或者平衡液的玻璃体腔填充。在手术结束的同时给予雷珠单抗的玻璃体腔注射。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2.75 mo。这12眼中分别包括玻璃体积血(1眼);玻璃体积血伴纤维血管化增生(1眼);玻璃体积血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眼);纤维血管化增生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眼);玻璃体积血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眼);玻璃体积血伴纤维血管化增生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眼);玻璃体积血伴纤维血管化增生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眼);玻璃体积血伴牵拉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眼)。12眼中,8眼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2眼行惰性气体填充,2眼行平衡液填充。所有的患者之前均未接受任何治疗。视网膜脱离复位率为10/10(100%)。1眼术后出现前房积血。9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2眼无明显变化,1眼较术前下降。 OCT检查显示8眼术后未见黄斑水肿。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雷珠单抗注射对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患者视力显著提高;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发生概率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玻璃体切割术已成为目前治疗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主要手段之一.此手术可使发生严重出血而不能自行吸收的PDR患者视力得到明显提高,也可使大量玻璃体出血后机化增殖收缩致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网膜复位、恢复部分视力[1].但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玻璃体腔的再出血(postvit rectomy diabetic vitreous hemorrhage PDVH)是糖网玻切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2%~63%[2-4].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及医生对其眼底情况的常规检查,还可能使患者面临二次手术,以清除积血.部分严重患者可因长期高眼压或牵拉网脱致失明.现对其发生的原因及早期防治和处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氟萘烷(Perfluorodecalin,PFDL)在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arsPlana Vitrectormv,PPV)中的独特作用及在眼内长期残留时对眼组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在PPV中应用PFDL的临床病例239例239只眼,其中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detachment,RD)130例,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4例,外伤性RD41例,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玻璃体出血合并牵拉性RD21例,视网膜静脉栓塞和视网膜静脉周嗣炎导致玻璃体腔出血合并牵拉性RD27例,陈旧性脉络膜出血1例,急性视网膜坏死合并视网膜脱离2例,眼内炎3例,Coats病合并牵拉裂孔性RD1例,眼内填充硅油合并RD9例.采用PPV,膜剥离,PFDL使用,眼内激光,气液交换,惰性气体及硅油眼内填充.探讨防止PFDL眼内残留的方法 ,对黄斑裂孔或后极部裂孔采用"气液交换后置换PFDL法",对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采用"PFDL联合部份气液交换法",对360°视网膜切开采用"逐步使用PFDL法".结果 随访12~15个月,212例212只眼获得随访,视网膜复位181例181只眼,有效率85.37%,术后PFDL残留22只眼,随访期间,角膜、前房及视网膜均未见功能及结构上的改变.结论 PFDL可有效地应用于PPV中,提高治疗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眼内填充硅油合并RD等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PFDL小滴在眼内长期存留,临床上未观察到明显眼部损害.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手术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玻璃体手术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出血中的应用天津市眼科医院赵秉水,张金华,魏景文近年来,随着眼前节显微手术的飞速发展,玻璃体手术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术。我院视网膜脱离科,1993年2月至12月应用玻璃体手术治疗60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出血,现...  相似文献   

16.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是一种较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眼病,主要表现有玻璃体混浊、周边部视网膜血管异常和新生血管、黄斑异位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首先由Criswick和Schepens于1969年报告,国内于1992年和1995年有陆续报告。我们近年来收集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Li X  Jiang Y  Ye C  Li C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2):116-118
探讨Ⅱ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严重玻璃本出血或合并血管纤维增殖引起的视网膜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情况下,进行玻璃全切除术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8.
晚期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人一般就医较晚。进入增殖晚期出现玻璃体出血、机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预后不良。与其他非创伤性玻璃体积血比较手术解剖成功率及功能成功率均较低。为探讨晚期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玻璃体手术意义,本文对晚期PDR手术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统计1994年1月至1998年8月之间我院采用玻璃体手术治疗晚期PDR24例28眼,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38至62岁。随访时间2月至2年。病例选择:1B超显示玻璃体机化条、团与视网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裂孔是主要致盲性眼病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封闭裂孔是其治疗原则.尽管手术疗法已能使现今大多数视网膜脱离成功复位,但视网膜裂孔发生的原因、能否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以及怎样才能获得视网膜复位后满意的视力恢复等基本问题,仍然困扰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防治.近年研究提示,视网膜裂孔的形成与玻璃体液化、后玻璃体脱离过程中异常的玻璃体视网膜附着牵拉有关.完全性后玻璃体脱离可在玻璃体基底部后缘形成裂孔,而部分性后玻璃体脱离则可引起后部裂孔,尤其是表现为视网膜外层缝隙样增厚(中心凹劈裂)和玻璃体黄斑牵拉等特征性的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已知黄斑的微结构改变、视网膜萎缩、前膜形成等是视网膜复位后视力不良的原因.因此,应加深对玻璃体病变和牵拉机制的认识,探索其临床评估与防治途径,促进视网膜复位后的视力恢复,将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65例已放弃治疗的伴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脱离施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针对其玻璃体牵拉这一发病机制,以及根据牵拉部位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即对后部增殖性病变者行完全缓解牵拉的玻璃体手术、对前部增殖性病变者则采用巩膜扣带、玻璃体手术尽量充分缓解牵拉,必要时以惰性气体或硅油内填充对抗牵拉,并对视网膜脉络膜疤痕粘连的效果进行了观察。追踪12-44个月,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占67.7%,功能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