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临床证据及临床指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将SAH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非外伤性SAH又称为自发性SAH,以下的SAH均指非外伤性者。SAH的发病率为10.6/10万人年(95%可信区间9.9~11.2/10万人年),仅次于脑血栓形成与脑出血,处于急性脑血管病的第3位。有关自发性SAH高血压的处理、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使用、扩充血容量升高血压治疗及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时机选择等方面研究活跃,近年来又兴起了血管内治疗及抗氧化抗炎药物等疗法。这些疗法是否有充分证据证明可以广泛推广,尚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2.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症,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15%[1],引起出血的原因有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动脉炎、颅内肿瘤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2]。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AN)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在  相似文献   

3.
正非外伤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自发性脑实质/脑室出血两大类,在西方国家,ICH约占全部卒中的8%~15%,估计年发病率为(10~25)/10万[1]。而在我国,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脑血管病已成为当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威胁居民健康的首要因素[2],ICH估计年发病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日本脑健康检查(Braindock)的资料表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左右。颅内动脉瘤的主要起病形式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AH的年发病率为1/10000~2/10000。SAH的病死率为50%左右;经过积极救治,30%的病人可能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5.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软脑膜上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出血(如高血压脑出血),血液穿破脑室或软膜,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在本文内讨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先天性脑底动脉瘤引起,其次是动脉硬化、血管畸形(血管瘤)。发病率占脑血管病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脑出血)。本病容易再发(约30%),死亡率亦高(约25%),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发病原因有高血压、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和颅动脉瘤等多种因素,急性脑血管疾病占10%左右,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50%[1]。现将在我院神经内科2009-07~2011-02住院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为自发性与外伤性两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1],一般所指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即是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系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而言,可由各种病因引起,故它不是一独立的原发性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病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病率为31/10万,年发病率为5-20/10万,其发生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仅次于脑梗死和脑出血,占第三位,而总病死率高达25%,病残率33%,严重地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笔重点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病因中的几个问题予以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发生率约占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 1/3 (15 %~ 45 % )。虽然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或后天形成的动脉壁变性有关 ,但其形成的真正机理尚不明确。引起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吸烟和饮酒 ,也可以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和自发性脑内血肿的危险性。但是这些危险因素在多发性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较少有明确的阐释。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与多发性动脉瘤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作者回顾性复习了同一所医院 1995~ 1997年间住院诊断为SAH和自发性颅内血肿的所有病例资料 ,应用Fisher精确检验和…  相似文献   

11.
脑动静脉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先天性疾病,过去常归类于颅内肿瘤中。1854年Luschka首先报告,但迄今对其治疗仍存在问题。脑AVM颅占内肿瘤的1.5~4%,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占6%,与颅内动脉瘤的比例为1:6.5~10%。国内多数学者指出,国人脑AVM的发病率及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所占比例均远较欧美为高,其与颅内动脉瘤之比为1:1,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6.6%。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规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发病率约为(4~10)/10万人年,总的病死率约为50%,三分之一的存活生活不能自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中,85%为动脉瘤破裂。目前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尚存不同观点,因此,迫切需要对其施行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图1)。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电图分析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洛长荣,杨昱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脑中风的10~15%。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型的破裂所致又占全部病例的57%。为达到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的,我们对已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病人进行了...  相似文献   

14.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其中,自发性SAH的预后差,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也接近50%。自发性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最常见,占75%~80%[1]。近年来,虽然动脉瘤性SAH(aneurysmal SAH,a SAH)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总体预后仍不理想,因此,探讨a SAH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可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85%。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是当前较先进的治疗手段,我科自2009-10-2010-06共完成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介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脑外科的常见病,在中、重度颅脑损伤中,发病率达25%~45%.自1998年开展不等量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显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人口的发病率约为1/万左右。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中风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年发病率约为10.5/10万人口[1],仅次于脑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50%~80%自发性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情绪激动、剧烈活动、过劳、用力、排便、咳嗽、饮酒等诱因[1]。该病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首次出血后如未得到及时正规治疗,3周内将有40%病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2]。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  相似文献   

19.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为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发病率、致残率高,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1].我院自2004-10~2009-03为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栓塞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统称,通常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冷汗,伴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昏迷、抽搐、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其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瘤[1],是一种起病危急、病死率较高的疾病。随着神经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