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辛甘化阳”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该理论发端于《黄帝内经》,应用于张仲景,发展于金元明,提出于清代郑钦安.对“辛甘化阳”实质的认识不应停留在发散风寒、温补阳气上,而应从阴阳属性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方药进行.“辛甘化阳”的核心在于“阳”的特性——向外、温热、主动,包括辛甘发散和辛甘温通.辛甘发散类方药具有向外的特性,可见于发散风寒类方药、发散风热类方药以及透邪外出的清气分热方药;辛甘温通类方药具有温热、主动的特性,可见于温里、补益、行气活血、祛湿除痰、消食、泻下等方药.  相似文献   

2.
基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古籍全文数据库,采集、整理历代典籍中芳香类方药对疾病防治的信息,并通过“理-法-方-药”之间的多维角度分析总结用药特点及处方规律,梳理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及相关方药的作用机制,建立独具特色的芳香医药学科体系,不但能促进芳香类方药外治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且为中医外科学、方剂学提供可靠的文献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草经集注》序录中的“诸病通用药”以其独特的“病-药”纲目体例及其临床实用性,受到医家追捧推崇,而被后世本草学著作和方书收录及发挥,为“专病专方”“专病专药”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之“大病之主”为基础框架,以《伤寒杂病论》之方药为参考,以自身及他医用药经验为扩充创建了“诸病通用药”体例,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病症与药物主治之长进行联系、归纳和总结,创建了“病-药”纲目体例。“诸病通用药”体例的构建开辟了“专病专方”“专病专药”的先河,为临床辨治提供新的组方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纳药鼻中”之“药”所指的具体方药。[方法] 从历代注家注疏入手,对不同观点进行源流上的梳理。同时,通过文字学考证,对“药”字在古汉语中的含义展开探讨。[结果] 对于“纳药鼻中”之“药”,历代注家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即随文注解、认为“药”为具有某些特性的药物、认为“药”为瓜蒂散或其类方,其中认为“纳瓜蒂于鼻中”的观点流传较广。通过文字学考证,“药”在楚方言中有指代“白芷”之意,“纳药鼻中”即是“纳白芷于鼻中”,白芷治疗鼻病也为历代医家所习用。[结论] “纳瓜蒂于鼻中”与“纳白芷于鼻中”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证据支持,但从文献学角度和仲景书体例而言,“纳药鼻中”原意应为“纳白芷于鼻中”。  相似文献   

5.
对“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的主治病症、方药组成、药物作用、煎服方法、方剂特色等进行分析,并将此方与后世文献中的相似方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此方用药灵活、药简力专,是后世医家治疗伏梁类疾病的基础方。“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具有珍贵的医学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中应用,应深入挖掘此方的潜在价值,拓宽其适用范围,从而为脘腹部脓肿等相关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的“药邪”,是一种与药物运用失当直接相关的病因。随着医学的发展,中医方药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医学对“药邪”的认识,并探讨目前临床上“药邪”致病或危害的种种情况,对于全面、正确地认识药物的作用,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太白七药”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以“七”命名的药材的统称。在民间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太白七药品种繁多,功用颇众,有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止咳化痰药等七类药。其中的止血药和活血化瘀药称为“太白血药”。本文对“太白血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常用对药与角药理法方药经验。 方法 通过采集与分析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临床病例,在充分认识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对崔云教授诊治少弱精子症常用对药与角药进行归纳,总结崔云教授诊治少弱精子症常用对药与角药经验,对其用药思路及用药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并举案例予以佐证。 结果 崔云教授认为少弱精子症的病因与肾、肝、心、脾、肺等脏腑以及气血和湿热浊毒关系密切。治疗上针对其病机特点,选取“肝肾同治”“悦心安神”“疏肝(补肾)和胃”“金水相生”“调和气血”“解毒祛浊”等对药与角药来改善精子质量。常用对药与角药有“女贞子-旱莲草”“柴胡-续断”“生地黄-山药-山茱萸”“五味子-茯苓”“远志-石菖蒲”“大枣-黄芩”“生谷芽-生麦芽”“山楂-五味子”“麦冬-五味子”“黄芪-党参-丹参”“当归-川芎”“地榆-虎杖”“贯众-升麻-豨莶草”等。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理论上善于创新,以肝肾为中心进行脏腑辨治,临证运用对药与角药谨守病机,扶正祛邪,通补相济,涩利兼施,用药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于平凡中寓深意,理、法、方、药经验独到。 结论 崔云教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常用对药与角药理法方药学术经验深刻、独到,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穴位给药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1959~2014年),对穴位给药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类文献进行梳理,建立合格文献的方药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复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相关文献425篇,其中临床观察类文献11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82篇,包含69个处方,涉及药物52种,使用频次为341次。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味药物分为2类,按药性聚类,分为4类。结论:穴位给药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选取药物以辛温药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归为肺脾肾经。治疗方法多为祛风散寒、宣通鼻窍、温通脾肺、温肾纳气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筛选古籍记载中医治疗痤疮的外用及内服方药,探讨治疗痤疮外用及内服方药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43首外用方剂及15首内服方剂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总结了治疗痤疮常用中药、常用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药对。结果治疗痤疮常用外用中药主要有白芷、苦杏仁、白及、白蔹、白附子等,可聚类为甘温、苦寒两大类,常见药对包括白附子与白芷、白及与白芷等;常用内服中药包括黄芩、甘草、川芎、栀子等,可聚类为苦寒、甘寒、辛温三大类,常见药对包括甘草与黄芩、川芎与黄芩等。结论经数据挖掘发现的痤疮用药规律总体上与中医理论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相契合,可为临床治疗痤疮及中药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医院校方药学教学中,无论是师资配备还是课时分配,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此,建议各院校应配备相对固定的教师,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分班而合理分配课时数;应相对恒定和统一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应符合方药结合的宗旨,坚持"方药结合、以药带方、方药联动"的总原则,并灵活运用"详简主次、前轻后重,循环...  相似文献   

12.
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果创立脾胃学说的初衷与依据。探讨了《脾胃论》中的内伤热中证的病机即“阴火”所致,而阴火产生总属气火失调,详细阐述“阴火”产生的机理。提出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则即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并取其代表方剂附以分析。简述李杲脾胃学说的沿袭与继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施杞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施杞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医案378份,对所选医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运用Excel表进行录入,然后用SPSS 16.0 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WeKa 3.6.2怀卡托智能分析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寻找施杞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结果:①共有272份医案纳入研究,共计就诊428次;共得药物173味,出现的总频次为9 623次,常用中药有白芍、柴胡、川芎、当归等27味。②益气活血药、补肾助阳药、祛风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通络药及健脾理气和胃药为施杞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配伍药类。③圣愈汤、身痛逐瘀汤、独活寄生汤、苓桂术甘汤等为施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方药。④药物相须配伍,活血化瘀药加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加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加解表药和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加祛风湿和补肾药、解表药加祛风湿药和理气药是其组方配伍的主要规律。⑤施杞教授常用的药对有桃仁与红花、牛膝与羌活、青风藤与络石藤、全蝎与蜈蚣、仙茅与仙灵脾、桂枝与防风、板蓝根与玄参等。结论:施杞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体现益气化瘀补肾的学术思想,数据挖掘结果客观反映了施杞教授临床用药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许济群、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中方剂为研究对象,对其药物配伍研究分析之后,结合历代医家对七情配伍中"单行"的认识,从而对"单行"的含义,做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心理理论”、“智育心理理论”、“德育心理理论”(简称“三部曲”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入呼吸内科学指导临床教学的具体实践,针对医学生在呼吸内科学见(实)习期间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象化并梳理成网络结构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储存、记忆及使用;把德育贯穿于临床教学的始终,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并逐步具备一个合格医生的素质。为探索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临床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李佃贵教授在治疗消化性溃疡药-证及四气五味归经方面进行整理,分析其内在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李佃贵教授门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经验处方,通过将符合标准的150首中药处方依次录入系统中,来探索并分析出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结果经分析得出,150首处方中,核心用药为炒白术,其次为黄连、陈皮、茵陈、乌药、砂仁、枳实、茯苓、川芎、厚朴;药性大多为辛、苦、寒,主归脾、胃、肝经,主要证型为胃气壅滞证、湿浊中阻证、浊毒内蕴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最常用药类型为清热解毒、健脾芳香化浊、清热化湿和活血化瘀药。结论通过对李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用药规律的分析,总结出其善于将芳香药与苦寒药结合使用,芳香以化浊,苦寒以清热;行气药与活血化瘀药相结合,行气可止痛,活血以化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学子如何学好《方剂学》.[方法]通过对新中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方剂学》教材的研究,爰举浙江名医朱丹溪、张景岳等的学术观点,并以作者本人教学和临证经验为例,阐发《方剂学》在学习中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果]《方剂学》是沟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学好方剂学就能为学好中医各科学科打下坚实基础;学好《方剂学》是“博采众方”,学好不同医家学派医方及其学术思想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各家辨证、立法、遣药、组方的基础,是正确进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前提.[结论]对《方剂学》课程作用和意义的揭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方剂学》重要性的认识,对学好《方剂学》及中医各专业课程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临床辨证用药亦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丹参功效考     
目的:通过古代本草文献及方剂文献的考证,对丹参的古代应用进行全面总结。方法:选取历代主流本草文献相关记载及《方剂大辞典》中含丹参的方药(设定方剂总药味数≤8味),参合互证,对比归纳,以期晦者彰,隐者现,全面反映丹参的临床效用。结果:古代丹参的应用范畴,可归纳为止痒消痈;调经止带,安胎祛瘀;安神定志;和胃止痛;强腰祛痹;清热避瘟;益气补虚七大功效。现代多取丹参活血化瘀之功仅将丹参应用于妇科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对丹参临床应用的局限化。从给药方式来看,古代常用丹参外用取效,也有可能反映了丹参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参加师资培训的动机、需求方式以及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抽样访谈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参加培训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以及对乡村医生专业教学工作的认知度;并在参加问卷调查的人员中按照年龄段分别抽取一定人员进行访谈。共发出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个别访谈14人。结果参加师资培训的动机中,主集中在“力争成为专业骨干或带头人”“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增强竞争力、以求发展”上。对于影响个人参加培训的因素选择最多的是“医疗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在开展乡村医生培养的教学中,主不足在于“对乡村医生工作模式和内容的了解不够”和“缺乏临床实践与乡村医生教学融会贯通的能力”上。结论在师资培训时除一般的临床教学能力外,还将乡村医生岗位的各项需求纳入培训内容以提高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介绍颜乾麟教授从"湿热"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经验。认为"湿热内蕴"不仅为糖尿病的常见证,更是此病的主要病机;治以当归六黄汤、葛根芩连汤、李氏清暑益气汤等方,配以"三黄"、黄芪-生地、苍术-地锦草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