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倍子外敷神阙穴治疗气阴两虚汗证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桂华  陈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1):662-662
《素问·阴阳别论》说 :“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汗是由津液所化。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作用。若当汗出而无汗 ,不当汗出而汗多 ,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 ,属病理现象[1] 。气阴两虚所致的自汗、盗汗则属于病理性汗出。本文运用五倍子粉外敷神阙穴治疗自汗、盗汗 50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自汗、盗汗病例 50例 ,男 32例 ,女 1 8例 ;年龄 1 8~ 69岁 ,平均 41岁 ;病程 1个月~ 5年 ;自汗 1 2例 ,盗汗 2 0例 ,自汗盗汗兼有者 1 8例 ;辨证多属气阴两虚证。临床多…  相似文献   

2.
汗证是以汗出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儿科临床也可是其他病症的兼证。钱乙治疗小儿汗证独具特色,但鉴于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记录文辞简要,诸类汗证证候记录不够丰富立体,给临床推广应用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基于《小儿药证直诀》总结归纳了钱乙临证常见的小儿汗证的类型。通过文献查阅及运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对各类型汗证的证候表现做出了一定的补充,总结了钱乙治疗小儿汗证的特色有四:用药轻灵;盗汗分虚实而治;首次提出“实热盗汗”“太阳虚汗”;治汗不止汗,必审证求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汗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疾病与主次症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方式,对400例小儿汗病的5个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汗病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 400例患儿中,肺卫不固型129例(32.25%)、营卫不和型50例(12.50%)、气阴两虚型84例(21.00%)、湿热迫蒸型57例(14.25%)、气阳不足型80例(20.00%)。肺卫不固型、营卫不和型、湿热迫蒸型、气阳不足型主症均见自汗、盗汗,气阴两虚型患儿主症以盗汗为主。各型次症在传统辨证与聚类分析上基本一致。结论汗病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亦可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小儿汗病中医分型具有各自的证候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胆虚寒证为胆腑虚寒引起的一个证候,以胁满口苦、头晕心慌、畏寒肢冷等为特征。其常见于久病、重病之后。《素问·奇病论》早有“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的记载。《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亦云:“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盛则为热,虚则为寒”。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客热候》亦有“人血气有阴阳,藏腑有虚实,实则生热,虚则生寒”的论述,并对“胆气虚”、“胆冷”详加描述。《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胆虚寒》首次明确指出治病方药:“大病后虚寒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温胆汤。”宋《圣济总录》有“胆虚”,明《普济方》有“胆寒”之载。历代先…  相似文献   

5.
浅析阳虚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盗汗是指寐则汗出 ,醒则汗止 ,自不知觉的一种病证。医学界向来认为盗汗是由于阴血亏虚 ,虚火内扰 ,或阴亏不能制阳 ,虚火内动逼津外泄所致 ,或由于湿热内扰 ,浸淫肌肤而盗汗。如《丹溪篡要》 :“自汗属气虚 ,属湿与热 ,盗汗属血虚、阴虚。”《医学正传·汗证篇》亦云 :“盗汗者 ,寐中而通身如浴 ,觉来方知 ,属阴血、荣血之所主也。”均明确提出了盗汗一证乃营血不足、阴虚火旺所引起。笔者数年临床中 ,根据先哲阴虚盗汗的理论用于指导盗汗证的治疗 ,屡获显效 ,获益良多 ,但依据该理论投之临床罔效者亦不乏其例。 1993年经治一盗汗患者 ,先…  相似文献   

6.
盗汗为寝则汗出,醒后倏收,在《内经》称寝汗。盗汗一症,医者多责阴虚,然而在临床上未必尽然。笔者临症多年,曾治疗过不少因其它原因引起的盗汗,兹举二例如下: 一、阳虚盗汗 王××,男,60岁,农民。1992年10月4日初诊。1991年6月因胃溃疡出血在某医院作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一年来,纳呆消瘦逐渐加重。近月来每日寝寐间必冷汗溅然而出,醒后通身如浴,片刻汗尽收,重入寐又复如此。经西医检查未发现异常,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经服维生素B_1、谷维素;阿托品等药罔效。患者面色无华,纳呆体倦,畏寒肢冷,腹微痛,喜温喜按,大便次多而溏,舌质胖嫩,舌苔薄白,脉弦迟。证属卫气不固,脾肾阳虚盗汗。治以固卫气,温脾肾阳气。方选仲景桂枝加附子汤合理中汤加减:桂枝、黄芪、党参、白术、干姜、白芍各10g,附子15g,甘草5g。3剂。1992年10月7日二诊,又予原方加减出入4剂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宋·成无已指出;“杂病盗汗者,责其阳虚也。”说明阳虚可致盗汗。景岳步其后,阐述更为详尽:“所以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此患者年高体弱,素体阳虚加之手术后创伤,中州虚馁,脾肾阳气虚更甚,阴寒内盛,阴不和阳,虚阳外浮。故投桂枝加附子汤合理中汤,温卫阳、扶脾阳、壮肾阳而愈  相似文献   

7.
<正> 祖国医学将多汗症分为“自汗”和“盗汗”。白天出汗,活动时出汗更多的称为“自汗”,多属阳气虚弱卫外不固;夜间入睡后出汗,觉醒后汗自止的称为“盗汗”,多属阴虚营不内守。并归结为阳虚者自汗,阴虚者盗汗。这种以出汗现象分阴阳的辨证,对成人患者来说是重要的,但在儿科则常有例外。这是因为小儿属稚阳之体,形体未充,腠理虚疏,临床上往往自汗与盗汗同时并见,而以气阴两虚者为多。笔者以益气养阴为主的加味生脉散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一、方药组成和加减法  相似文献   

8.
自汗、盗汗,虽非大病苛疾,但辨治仍有常变之分。兹就平日侍诊所得,结合文献,探析如下。1 自汗与盗汗辨治之常汗出,无论自汗还是盗汗,皆为汗液外泄的异常现象,一般认为,虽有外感病邪侵扰,内在因素影响,但总离不开毛窍开合失司,腠理疏松不固而津津汗出,未有不由乎虚而得之者,然有阴虚阳虚之别。古今医籍中大多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此当是言其常。《张氏医通·杂门》云:“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藏府蒸发使然,心之阳  相似文献   

9.
刘利 《陕西中医》2002,23(5):465-466
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景岳全书·汗证》对汗症作了系统的整理 ,认为盗汗属阴虚。《病症指南医寒·汗》谓 :“阴虚盗汗 ,治当以补阴以营内。”《医学正传·汗证》认为 :“盗汗者 ,寐中而通身如浴 ,觉来方知 ,属阴虚 ,营血所主也。大抵盗汗宜补阴降火。”而在临床中遇之盗汗非独阴虚治者甚多 ,若单从阴虚而补阴治之不能药到病除 ,只能辨证施治才能药到痼愈。余在临床中治疗多例盗汗非从阴虚治者 ,现举例如下。   1 瘀血盗汗 张某 ,女 ,48岁。4年前出现不…  相似文献   

10.
汗为心液 ,可泄于皮腠。《内经》曰 :“阳加于阴谓之汗” ,心属火 ,为阳中之阳。可见汗出过多 ,首先应考虑到阴阳偏胜 ,特别是阳气偏旺。如有因心火偏旺 ,心热蒸液外泄所致者 ;亦有因他脏之热影响心所致者。小儿之所以比成人易患汗出证 ,皆因小儿是“稚阴稚阳” ,或“纯阳之体” ,阳气比阴气旺盛 ,阳盛则热 ,加之肌肤嫩薄 ,故汗液易于外泄。治疗小儿汗证不宜一味补虚 ,而应注意清心经之热。现将笔者从实论治小儿汗证的体会 ,介绍如下。案 1:王某 ,女 ,4岁。 2 0 0 0年 7月 30日就诊。入夏以来 ,汗出颇多 ,白天动则汗出 ,夜晚寐则汗出。曾服…  相似文献   

11.
"阳加于阴谓之汗"源自《素问·阴阳别论》,由于其文理简奥,后世医家对其理解多有不同,对学习和理解该文造成一定困难。笔者在历代医家认识的基础上,试从"阳加于阴"对生理性和病理性汗出机理进行阐释,认为"阳加于阴谓之汗"乃一切汗出,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汗出之总机理,即阴津受到阳气(热)的影响而导致汗出,以期进一步明确其旨归,更好地指导教学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陈贱平 《光明中医》2000,15(2):26-27
盗汗一证,方书多责之于阴虚内热,如《证治准绳·盗汗》篇:“虚劳之病,或得之大病后阴气未复,遗热尚留;或得之劳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阴精;或得之饮食药味,积成内热,皆可以伤损阴血,衰惫形气。阴气既虚,不能配阳,于是阳气内蒸,外为盗汗。”临床可伴有久咳虚喘,虚烦少眠...  相似文献   

13.
名词解释     
1.汗是津液的代谢产物。由于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 2.自汗不因劳动、天热或衣厚而汗自出者,谓之自汗。多因气虚不固或阳虚不敛阴液所致,故见于气虚或阳虚之证。 3.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谓之盗汗。多见于阴虚之证,阴虚则阳亢,入睡时  相似文献   

14.
<正> 诊断要点:盗汗一症为儿科常见病证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及学令儿童。汗出有自汗盗汗之分。白日无故而汗出或稍动则汗出,曰自汗;睡后汗自出。醒后汗自止,曰盗汗。另有但头汗出,身无汗者,钱乙曰:“元阳虚”。《伤寒论》有发表亡阳汗出不止,曰汗漏;阳明经热自汗,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阳明腑实自汗蒸蒸发热,濈濈汗出。各种汗出均有证治,不在本篇讨论之内。 32例患儿以盗汗为主,兼有自汗。经现代医学检查诊为缺钙或佝偻病。经用钙剂及他法  相似文献   

15.
汗证治疗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阳加于阴谓之汗”,此乃汗证之概况。笔者诊读之余,对此略有所悟,现以管窥之见,归纳其证治八法如下:1调和营卫止汗法本法适用于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胰理不密之自汗。其症可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有寒热,苔薄脉浮等。常用方为桂枝汤。若表邪轻微,无寒不热,或仅有表虚,汗出较甚者,可予桂枝龙骨牡顿汤和营调卫,潜镇摄纳。若盗汗之人,并无烦热口干、舌红脉细等阴虚见症,或仅见些许气阴亏乏之候时,可与生脉散合而用之。笔者曾以此法治疗小儿盗汗,获效良多。2益气团表止汗法肺脾气虚,卫外不固,…  相似文献   

16.
盗汗为寐中汗出 ,醒来自止 ,故有“眠熟而汗出者 ,曰盗汗”之说。然自古以来盗汗多从阴虚论治。如《医学正传·汗症》说 :“盗汗者 ,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 ,属阴虚 ,营血之所主也。……盗汗宜补阴降火”。《张氏医通·杂门》也认为“包络之火郁发也 ,肾之阴不能藏于密 ,则盗汗出”。此外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也有类似记载 :“盗汗阴虚分心肾 ,心虚有因火伤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除上述证型外 ,还常见中焦湿热型 ,可用平胃散加黄芩化裁而获显效。典型病例卢某某 ,男 ,5 1岁。主诉 :盗汗一月余。症见 :盗汗 ,每夜均须更衣 1~ 2…  相似文献   

17.
青蒿鳖甲汤载于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全方由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五味药物组成,主治温病后期余邪深伏阴分,证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吴氏自释该方的药物配伍时说:“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本方证  相似文献   

18.
盗汗是一种以睡时汗出、醒时汗止为特点的病理性汗出。历代医家多认为盗汗属阴虚,目前教材亦独论阴虚,认为盗汗为阴血亏虚,虚火内扰,阳蒸阴分而使津液外出所致,尤其自李东垣创当归六黄汤治疗阴虚盗汗以来,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医家将当归六黄汤奉为治疗盗汗的不二之选。然钟以泽教授基于“手太阴肺气虚”理论,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从肺脾气虚辨证论治,运用玉屏风散加减治疗临床常见盗汗病证,临床每获良效。对钟教授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院陈丽娜医师运用当归六黄汤治小儿虚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有“小儿有遍身喜汗出者,此荣卫虛也”的论述,并认为“……荣阴卫阳,荣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也”。小儿汗症,多见于2~6岁体质虚弱者,故称“虚汗”。虚汗又有“自汗”、“盗汗”之分。《兰室秘藏》的“当归六黄汤”,历代医书都明言是为阴虚有热、发热盗汗而设。证见  相似文献   

20.
汗出主要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若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的安静状态下,小儿的汗出颜色、时间等异常则属病理性汗出,称作小儿汗证。这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可归属于西医学中多汗症等疾病,临床治疗以口服药物为主,但疗效多不佳。而中医药治疗汗证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可谓医家的不二之选。范梅红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对这一疾病有充分独特的认识。汗证有自汗与盗汗之分,范教授认为临床治疗不必拘泥于区分二者,应当以阴阳失调为其发病关键,结合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除此之外范教授还提及心肺脾胃等脏腑在小儿汗证临床防治中的重要性,指出临床难治复发较为多见,病机主要表现为肺脾肾脏受损及湿热诸邪内结两方面。针对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范教授总结三大治疗法则:滋养、祛邪及止汗,兼顾虚实、不忘根本。范教授还补充到临床气郁、痰湿、血瘀等实邪亦可引起汗证,应当积极灵活采用理气活血化湿等法,收效良好。范教授主张以甘露饮加减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气阴亏虚兼内邪蕴结之汗证,其中甘露饮滋阴津而祛湿热,玉屏风颗粒益气止汗,通过合理应用与正确加减相关药物使得临床治疗效果颇佳。文章介绍范教授治疗小儿汗证临床经验,并附临床案例1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