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798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对患者颅内出血有无进展及其进展的程度进行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进展组为355例,非进展组为443例。结果进展组患者与非进展组比较,其年龄明显较大,入院时的GCS评分、HCT1、PLT计数均明显较低,复查CT血肿量、PT、INR、D—D及FDP均明显较高,以上各观察指标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年龄、FDP、INR及其D—D。结论年龄、D—D、FDP及其INR为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的GCS、HCT1及其PLT具有较低的数值,则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对其监护应该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出现颅内进展型出血分为进展性出血组和非进展性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受伤后首次CT的检查时间、昏迷评分、受伤到第二次CT检查的时间、凝血功能、首次CT和复查CT出血量等。采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进展性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年龄大、入院时GCS分数高、受伤到第一次CT时间短、D—D水平高、FDP水平高、PLT水平高、INR大是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影响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了解这些因素,做到积极预防和治疗,以降低对患者的危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7,(9):1190-119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损伤分为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组(n=51)和非进展性出血损伤组(n=65),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GCS评分、第一次CT时间、第二次CT血肿量、PT、INR、D-D、FPD及PLT水平是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GCS评分、第一次CT时间、D-D、PLT、FDP及INR水平确定为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展性出血损伤组恢复良好率,低于非进展性出血损伤组(P<0.05);进展性出血损伤组残疾率、植物生存率及病死率,高于非进展性出血损伤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应该根据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预防,改善患者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常规复查CT的必要性。方法选择入院时未行急诊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常规复查组(n=53)和非常规复查组(n=50)。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机制、受伤至首次CT检查的时间(HCT1)、损伤类型和部位、血肿量、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出院GCS和治疗总费用。对进展性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将常规复查组患者根据入院GCS分为3组(3~8分组、9~12分组、13~15分组),评价各组有无必要进行常规CT复查。结果两组患者间出院GCS、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入院GCS、HCT1、PLT越小越容易发生进展性出血(OR<1,P<0.05)。在常规复查组中,53例患者复查了161次CT;其中25例轻度创伤性脑损伤(GCS 13~15分组)患者中,仅1例(4%)发生进展性损伤且改变了...  相似文献   

6.
张施远  龙勇  曾春  石海平  蒋永明 《西部医学》2014,(12):1617-1619
目的 探讨创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PHI)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治措施.方法 对476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糖、凝血功能、血压、血肿部位、血肿类型、血肿体积、是否合并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HI 6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19)以及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P=0.008)为影响创伤后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PHI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预后按照GOS评分,恢复良好47例,轻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5例.结论 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SAH密切相关;伤后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动态复查CT、使用无创颅内压监护有助于早期发现PHI,首次CT扫描后4小时内复查CT是早期发现PHI的关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1)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术后早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01月至2021年06月收治的178例TBI患者术后7 d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观察组(发生DVT)和对照组(未发生DVT),单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BI患者术后早期发生下肢DVT危险因素。结果 经过调查178例TBI患者中,发生DVT人数96例(53.93%)。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及SYN-1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FDP、D-D、PLT和SYN-1均是TBI患者术后早期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YN-1对术后早期发生下肢DVT风险预测效能AUC为0.782(0.714~0.850),特异性为0.890,敏感度为0.615,Y...  相似文献   

8.
杨默  赵胤杰  田铸  王伟  向强  李科 《西部医学》2022,34(6):834-838+842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预测系统的初步建立与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20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收治的282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分为进展组(n=62)和非进展组(n=220),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受伤机制、损伤类型(单一/多发颅脑损伤)、对光反射、GCS评分、多项生理指标和CT分级等资料,采用ROC 曲线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后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β赋值后建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预测系统。 结果年龄(≥56.5岁)、合并多种颅脑损伤、对光反射(迟钝)、GCS评分(9~12分)、白细胞(WBC,≥14.76×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1.25 s) 、D-2聚体(D-dimer,≥10.51 mg/L)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7.4 s)等8个指标为进展性出血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赋分后形成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预测系统,并划分了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危险分层,四个危险分层患者进展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4%、17.5%、46.4%、91.4%。结论建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进展性出血的预测系统可以早期、方便、准确地进行伤情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创伤性断指患者术前凝血状态的变化,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方法检测新鲜断指患者(Ⅰ组)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血浆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含量;以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Ⅱ组),同时测定新鲜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Ⅲ组)术前的D-D含量。结果Ⅰ组PT(INR)和TT明显长于Ⅱ组(P〈0.05),Fbg明显低于Ⅲ组(P〈0.01),而aPTT、D-D、FDP和AT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Ⅰ组D-D含量明显低于Ⅲ组D-D水平(P〈0.01)。结论创伤性断指患者术前均处于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以外源性凝血功能增强为显著,D-D对末梢血栓的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10.
曾德福  黄国洲  石齐芳 《广西医学》2014,(4):498-499,502
目的探讨首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9分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352例首诊轻-中型颅脑损伤(GCS评分≥9分)患者,其中预后不良患者72例(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患者280例(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大,颅内复合伤比例、CT阳性率、颅骨骨折率、合并伤及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颅内损伤类型、合并伤及并发症是首诊GCS评分≥9分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复合颅内损伤、合并伤、并发症是首诊GCS评分≥9分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33例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按GCS评分、影像学表现、凝血指标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年龄大,GCS评分低,发生时间多在伤后24 h内,院前经甘露醇治疗及CT表现为挫裂伤、颅骨骨折的患者易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外伤凝血障碍患者是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重要因素。结论: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诸多危险因素相关,动态复查CT能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方法:按血肿发生的部位、发生的时间、与GCS及原发颅脑损伤的关系、对收集本院脑外科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3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其中硬膜外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15例,脑内血肿29例,多发性血肿7例。发生时间多在伤后24h内76%(48/63)。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分级(GCS)评分以9~12分为多57%(36/63);伤后低血压,缺氧,凝血障碍,术后颅压下降失去填塞效应、是进展性出血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颅脑外伤首次CT有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均有进展性出血性损伤发生的可能,GCS评分9~12分为多(57%)。大多发生在伤后24h内,细致观察及颅内压监测,每4~6h复查CT多能早期发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后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450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ODS)分为ODS组和非ODS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损伤程度(GCS评分)、合并伤、脑挫伤、脑疝、颅骨骨折、低血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清除、甘露醇使用剂量等指标差异.结果:450例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11例,发生率2.44%;单因素分析表明,ODS组年龄大于对照组,重度损伤、合并伤、脑挫伤、脑疝、低血压、血肿清除高于非ODS组(t=9.584,χ2=4.877~9.58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GCS评分(3~8分)、脑挫伤、低血压、血肿清除为重型颅脑外佃租后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的危险因素(β=0.032~0.754,S.E=0.007~0.302,Wald=5.324~28.302,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后发生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与年龄、损伤程度、损伤类型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对高危因素的预防,减小渗透性脱髓鞘综合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早期预测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396例脑外伤患者资料用作预测模型建立数据.系统分析入院相关危险因素与进展性出血的关系,Logistic冋归建立预测模型,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和计算C统计值观察模型性能.根据Logistic β回归系数分别对危险因素赋分,通过线性函数转换建立危险评分系统.外部验证模型并最终确定预测模型.开发方便临床应用的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预测工具.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7岁、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14 s、D-二聚体≥5 mg/L、血糖≥10 mmol/L、脑实质内出血/脑挫伤、中线移位≥5 mm是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入院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拟合优度检验P >0.05,C统计值0.864).外部验证证实预测模型外部适用性强(拟合优度检验P>0.05,C统计值0.862).利用危险评分系统成功地将脑外伤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进展组.模型建立数据中,患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3%、47.3%和85.2%.模型验证数据中,患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0.9%、47.3%和86.9%.结论 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早期、方便、准确地预测脑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发生,开发的预测工具可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动态变化对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PHI)以及预后的影响,评估D-D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治过程中的辅助价值。 方法 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8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时段采集患者伤后24 h内、第3天、第7天、第15天外周静脉血,检测伤后血浆D-D动态变化;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内、第3天、第7天以及第15天均行颅脑CT检查,根据CT检查结果分成2组,颅脑CT复查提示颅内血肿较前明显增大者(≥25%)为PHI组,未明显增大者为对照组。进一步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分析D-D对颅脑损伤程度、PHI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8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42例为PHI患者,发生率为47.73%。PHI患者伤后24 h内、第3天、第7天、第15天外周静脉血D-D含量均显著高于非PHI患者(24 h内:7.47±6.35 vs.2.01±2.46;第3天:4.06±3.43 vs.1.41±2.37;第7天:2.73±3.03 vs.0.91±1.38;第15天:1.77±3.15 vs.0.41±1.07,均P<0.05);GCS评分≤8分患者D-D含量明显较高,GCS≥9分患者D-D含量较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非死亡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显示,D-D含量较高者,PHI发生率亦较高;预后不同的患者D-D含量有显著差异。 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中D-D含量异常增高,可作为PHI发生的预测因素,是判断患者伤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