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平区2001-2010年280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方法对2001-20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生缺陷是和平区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其次是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结论做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尤其是一二级预防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定期产前检查,提高产前检查及产科质量是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围产儿的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共699例围产儿死亡的临床资料,比较其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10年总分娩人数44 513人,围产儿死亡699人,平均死亡率15.70‰,死亡原因排前五位的依次为:畸形、原因不明、孕母因素、早产、脐带胎盘因素。结论 10年间围产儿死亡变化呈下降趋势。加强优生优育教育,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提高产科、儿科诊断治疗技术,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妇幼保健、产科质量和儿童保健的综合指标。为了解我州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明确今后围产保健工作重点,采取有效保健措施提高保健服务质量,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现将2003年昌吉州各县(市)死亡的165例围产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出生窒息是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围产儿死亡的首位。通过对110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求找出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5.
乐彦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8):132-133
目的通过对173例围产儿死亡的资料分析,寻找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2009年的173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地围产儿死亡率为5.45‰,流动人口为12.50‰,近三年的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造成围产儿死亡的前三位原因本地是出生缺陷、原因不明、母亲因素;外来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原因不明、出生缺陷、新生儿窒息。其中130例外来人口的围产儿死亡中没有产前检查记录的有38例。结论重视孕期、产前保健,提高孕早期出生缺陷的监测水平,加强对外来孕产妇的健康宣教和保健管理,提高产科质量是减少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窒息是产科临床中最常见的新生儿危象,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108例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7.
围产儿死亡545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12年来围产儿死亡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年间围产儿死亡95例,占16.88‰,死胎64.84%,死产26.37%,新生儿死亡8.79%。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为早产、胎儿畸形、缺氧综合征、脐带因素、胎位异常、胎盘因素及妊娠并发症。新生儿死亡主要因早产、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所致。结论 加强围产期监护,预防为主,提高产科质量,达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研究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以便提高围产保健质量.方法 对2007年–2010年6月份在我院死亡的围产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年–2010年6月份住院围产儿死亡数逐年下降,183例死亡围产儿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各占56.83%、1.09%、43.08%,死胎、死产中以其他原因、母体因素、脐带因素为主要死亡原因,早期新生儿死亡主要死因为早产低体重、窒息、肺炎;评审结论中Ⅰ类、Ⅱ类、Ⅲ类各占34.43%、53.55%、12.02%.结论 完善孕产期系统保健,提高产科、儿科及相关辅助科室业务技能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平谷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和死亡构成比的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且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辖区内各医疗单位上报按照北京市统一要求的"围产儿死亡登记卡"及妇幼保健院质量控制资料采取回顾分析.结果 五年期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7.21‰,本区围产儿死亡率6.18‰,外地围产儿死亡率11.89‰.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畸形、呼吸系统疾病、早产.结论 在围产儿死亡评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做好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不断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对助产医生及儿科医生的新生儿窒息抢救水平的提高,加强外采人口的孕期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指导,呼吁政府部门尽快落实"贫困母亲救助"政策,才能有效降低平谷区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陈淑群 《中外医疗》2007,26(21):29-29
目的 探讨近3年围产儿死亡率和死因,提出相关干预措施,以提高围产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6年全市164例围产儿死亡资料.结果 围产儿死亡率呈波浪式下降趋势,死胎原因仍是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占66.46%;其次是早早期新生儿死亡,占32.93%;再次是死产,占0.61%.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质量,改善医疗环境和设施,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我院1988年元月—1992年元月围产儿死亡原因的临床及病理分析,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260米)围产儿死亡的发生原因及特点。本组围产儿死亡率18.9‰、尸检58例,尸检率77.3%。围产儿死亡原因中死胎、死产原因均以宫内缺氧为首;胎儿畸形为第二位;新生儿死亡仍以宫内缺氧延续所致重度新生儿窒息为主,其次为宫内感染,肺部疾患和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分析提示,死亡原因的正确分析,有赖于细致、系统的死胎、死婴尸检,并密切结合产科临床及不可缺少的胎盘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和病理对照,分析围生儿死亡原因,为防止围生儿死亡提供参考。方法:对围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及病理观察,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125例死亡围生儿中,先天性畸形占36%,脐带及胎盘因素占20%,宫内缺氧和窒息占14.4%,母亲因素占12.8%,感染占7.2%,早产和低体重儿占5.6%,不明原因占2.4%,肿瘤2例,占1.6%。结论:围生儿死亡病例中先天畸形和胎盘脐带因素为主要死亡原因。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防止妊娠并发症发生,尽早发现畸形儿并及时终止妊娠,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瑞安市2003~2009年围产儿死亡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围产儿出生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上报的围产儿资料及围产儿死亡资料,分析围产儿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6.95‰。其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分别占68.12%、6.47%、25.41%,各年围产儿死亡率、死胎、死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产儿死亡原因中:死胎的前3位原因为先天畸形、脐带因素、死因不明;死产前3位原因为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胎儿窘迫;新生儿死亡前3位原因为早产和低体重儿、先天畸形、新生儿窒息。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围产儿死亡率;农村户籍、低学历者、产检次数少的孕产妇,其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城市户籍、高学历者、产检次数多的孕产妇。随孕周的增加与胎儿体重的增长,围产儿死亡率也降低。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工作,做好优生优育的宣教,减少出生缺陷,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以及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普兰店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及动态变化趋势,探讨相关因素,提出科学有效的十预措施。方法根据《辽宁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对普兰店市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死亡率、构成比、死产顺位等相关闲素分析。结果普兰店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亡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5岁以下儿童死冈前5位为:小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加强出生缺陷预防,降低婴儿特别是新生儿的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assess changes in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mothers, their obstetric management and perinatal outcomes in the 1980s. DESIGN: A survey of data recorded in the South Australian perinatal data collection. For singleton births, we compared risks of stillbirth, neonatal death and perinatal death by year of birth, after adjusting for risk factors. SUBJECTS: There were 176,637 births of at least 400 g birthweight (or at least 20 weeks' gestation) notified to the perinatal data collection between 1981 and 1989. MAIN OUTCOME MEASURES: Frequency of risk factors and relative risks of stillbirth, neonatal death and perinatal death by year of birth. RESULTS: There have been changes in the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mothers, their obstetric management and perinatal outcomes during the 1980s. Crude perinatal mortality rates have not increased, despite increases in the frequency of low birthweight, preterm births, mothers aged 35 years and over, and some other risk factors. After adjusting for risk factors, the risks of stillbirth, neonatal death and perinatal death were lower among singletons in 1987-1989 than in the 1981-1982 reference period. CONCLUSION: Advances in clinical management may be preventing increases in stillbirths, neonatal deaths and perinatal deaths in response to increased numbers of births with low birthweight, preterm delivery and some other risk factors in South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6.
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产科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产科特点,指导产科处理。方法回顾分析40例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病例,总结其产科特点,并随机选择同期无合并症、并发症的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本文欲比较的并发症除外),对比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妊娠合并重型肝炎多数在孕晚期发病75.0%(30/40);产前出血20.0%(8/40);妊娠高血压疾病27.5%(11/40);急产20.0%(8/40);宫缩乏力66.7%(12/18);产后出血88.6%(31/35);胎儿窘迫50.0%(20/40);死胎17.5%(7/40);早产、流产65.0%(26/40);围产儿死亡率20.0%(6/30),窒息率43.3%(13/30)。以上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妊娠合并重型肝炎常于孕晚期发病,易并发产前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急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胎儿窘迫、死胎、早产、流产、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及围产儿死亡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年间所做的14例产科子宫切除术病例。结果产科子宫切除术发生率为0.087%,其中剖宫产子宫切除占85.71%;其主要指征为胎盘因素、子宫破裂、子宫收缩乏力,其次为子宫肌瘤、感染;产科子宫切除患者的围产儿病死率为14.29%。结论做好孕产妇监测和计划生育,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熟练掌握处理产科出血的各种技能,可以有效地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发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方法、危险因素,及其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胎盘早剥患者的资料,比较单一B超确诊率和胎心监护联合B超确诊率,有、无绒毛膜羊膜炎的胎盘早剥患者的围产儿结局,及对母婴预后的影响,并与45例正常孕产妇比较,观察其危险因素。结果产前胎心监护联合B超确诊率较单一B超确诊率高。重型胎盘早剥患者较轻型者剖宫产率高,产后出血、子宫胎盘卒中及凝血功能异常者多,围产儿死亡率高(P〈0.05)。有绒毛膜羊膜炎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者;胎盘早剥组高龄产妇、高血压、吸烟史、羊水量异常、胎膜早破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胎盘早剥与母婴预后关系密切,因此应重视本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对武汉市城区围产儿死亡进行整群抽样,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对127例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及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围产儿死亡的前四位死因依次为先天畸形、脐带因素、早产、难产与产伤,累计占全部围产儿死亡的68.5%。通过单因素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围产儿死亡危险因素为孕周、出生体重、产前检查异常、孕晚期性生活、重度妊高征、产次及孕期增重等。  相似文献   

20.
围生期高危儿系统管理12年回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我院逐步建立的围生期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实施围生期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前后,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及其相关资料,分析高危儿管理后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如围生期死亡率、窒息发生率、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率、死亡率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合并症、发生中枢协调障碍的围产因素、干预效果等。结果围生期高危儿管理系统建立前后对比显示,尽管分娩数逐年增加,但围生儿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窒息率明显下降(P=0.000);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存活率不断提高;发生中枢协调障碍的各种高危因素。依次胎儿宫内窘迫(30.5%)、母亲早期感染史(28.5%)、母亲妊娠糖尿病者(27.8%)、足月小样儿(26.7%)、早产儿(25.8%)、新生儿窒息(25.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23.1%)、妊娠早期阴道流血史(20.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9%)等;实施系统管理高危儿较门诊对照组中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发现早、疗程短、疗效好。结论围生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的建立,确实能有效提高围生高危儿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