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e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l临床以高血压、脑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为主要表现,对其确切发病机制和早期评估普遍重视不足.目的了解老年人SAE的智能及神经心理障碍与CT分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对SAE的评估价值.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军区总医院的内科.对象1999-01/2002-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共收治老年SAE患者68例,其中男65例,女3例;年龄64~93岁,平均(75.8±8.1)岁.方法以头颅CT扫描观察脑室周围低密度灶并按GOTO方法分型.测定智能障碍水平并进行神经心理测定,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68例患者智能障碍水平,神经心理测定结果,头颅CT表现,头颅CT分型与智能障碍评分和神经心理得分的相关关系.结果68例中91%(62/6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100%可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头颅CT显示100%的患者有脑室周围低密度灶,O-TO分型Ⅰ型22例,Ⅱ型32例,Ⅲ型14例;头颅CT分型与智能障碍评分呈负相关,与神经心理得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5(P均<0.01).结论老年人SAE患者的头颅CT的GOTO分型分型与智能障碍和神经心理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分析老年单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智能障碍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82例患者CT观察脑室周围低密度灶(PVLD),测定100%可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并有PVLD,GOTO分型I型27例,II型38例,III型17例;10例患者伴有精神症状。表明随着增龄,即使没有脑血管意外,也可能出现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3.
王鲁妮  刘泽  冯德光  戴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89-1889,1891
分析老年单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智能障碍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82例患者CT观察脑室周围低密度灶(PVLD),测定100%可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并有PVLD,GOT0分型Ⅰ型27例,Ⅱ型38例,Ⅲ型17例;10例患者伴有精神症状。表明随着增龄,即使没有脑血管意外,也可能出现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智能障碍的因素,为血管性痴呆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对1996-01/1998-1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249例经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进行智能测评,评分0~21.5为智能障碍组,22.0~32.5为非智能障碍组,探讨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梗死灶数量及体积,以及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249例脑梗死患者中有106例(42.6%)出现智能障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糖尿病与智能障碍的发生有关;梗死灶的数量越多、体积越大其智能障碍发生率越高;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与智能障碍关系密切。结论:脑梗死后智能障碍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梗死灶数量、体积、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智能状况及其与文化程度、基础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智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和避免脑卒中患者智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200例脑卒中患者[男124例,女76例;平均年龄(66&;#177;10)岁]均给予实验室检查及头颅CT扫描,测量病灶范围,计算病灶容积。病程1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结合Hachinskl缺血指数诊断血管性痴呆,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排除严重抑郁患者。比较痴呆组和非痴呆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和CT检查结果。结果:脑卒中后痴呆患者占36.5%(73/200)。痴呆组患者年龄[(69&;#177;5)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7&;#177;10)分,高于非痴呆组(63&;#177;7)岁、(12&;#177;8)分(F=8.95,11.34,P&;lt;0.05)。痴呆组患者受教育≤6年者65.8%(48/73),非痴呆组仅为43.3%(55/127)(x^2=6.11,P&;lt;0.05)。痴呆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者高于非痴呆组(87.7%,54.8%,38.4%比62.2%,26.8%,19.7%,x^2=6.15,9.47,9.95,P&;lt;0.05)。痴呆组患者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非痴呆组(F=4.96—5.62,P&;lt;O.05)。cT显示痴呆组病灶多为多灶(63%比33.9%),病灶容积显著大于非痴呆组(x^2=6.46~7.07,P&;lt;0.05)。结论:脑卒中后痴呆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智能障碍与年龄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与文化程度低和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相关;与高纤维蛋白原、高脂血症和病灶的部位、数量及病灶的总容积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4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CT均见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对称性低密度,均见梗塞灶;24例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和脑局灶性症状。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困难,CT是较可靠的检查方法,其早期诊断必须依靠临床和CT,一旦确诊,应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老年期痴呆患者脑CT及认知相关电位P300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CT结构特征及认知电位P300的变化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方法于2003-02/2004-12选择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初发老年期痴呆32例,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按文盲、小学、中学、大学文化程度分别低于17,20,22,23分为痴呆;对照组为同期正常老年门诊患者30例。分别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测定认知功能,62例皆进行头部CT及P300检测。全面观察颅内结构,皮质脑沟宽度、外侧裂宽度及侧脑室的大小。靶刺激诱发指标:R2P3。结果①老年期痴呆组与对照组CT检测皆有不同程度萎缩,CT表现脑室扩大为主的脑萎缩患者30例,但老年期痴呆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22例/69%,8例/27%;χ^2=9.3598,P〈0.005)。②老年痴呆组靶刺激P300潜伏时N1,P2,N2及P3比对照组明显延长[(126.4&;#177;16.8,108.2&;#177;16.2),(196.4&;#177;20.3,148&;#177;23.5)。(269.4&;#177;29.7,216.8&;#177;30.0),(379.3&;#177;22.3,310.5&;#177;214)ms;t=2.15,2.30,2.42,2.71,P〈0.05]。同时老年痴呆组靶刺激波幅P2和P3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1&;#177;1.9,4.3&;#177;2.2),(2.4&;#177;1.8,4.8&;#177;2.7)μV;t=12.2,2.52,P〈0.05]。结论老年期痴呆CT以脑室扩大兼皮质萎缩为主,P300潜伏时及波幅均发生明显变化,P300作为老年期痴呆的早期测验工具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与头颅CT在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预后作用。方法:对33例足月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在生后3~5d、12~14d进行行为神经测定20项评分测定,同时做头颅CT,12个月时做Gesell发育评估。结果:行为神经测定20项评分和头颅CT在3~5d时对脑损伤预后判断无意义.二者P值〉0.05;在12~14d时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二者P值〈0.001,Gesell发育商≤75分4例.76~85分1例,≥86分28例。结论:行为神经测定评分和头颅CT对窒息和缺氧缺血性脑病儿的预后判断均有意义,行为神经测定评分更经济、优越,头颅CT易漏诊。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是以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智能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患者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和反复的中风病史,CT或MRI显示多发的低密度灶或脑室周围出现边缘模糊的白质疏松改变和脑软化灶,神经心理学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痴呆表现。作者对1996~2001年在本院住院的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并对他们进行了智能测定。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收集1996~2001年有中风史且简易智能量表(MMSE)测定为痴呆的患者80例,全部行头部CT和MRI检查。80例患者平均年龄72(60~86)岁,60~69岁18例(22.5%),…  相似文献   

10.
背景:帕金森病患者有运动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多种诱发电位的异常,提示帕金森病患者除锥体外系病变外,其他神经通路功能也受累。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和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的变化及其与临床智能障碍表现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对象: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就诊帕金森病患者186例,诊断均符合全国锥体外系疾病研讨会通过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除外不支持本病的不典型症状和体征如锥体束征、失用性步态障碍、小脑症状、意向性震颤、凝视麻痹、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明显的痴呆伴有轻度锥体外系症状等,并经头颅CT或MRI、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等检查除外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符合以上标准患者70例(帕金森病组),男32例,女38例;年龄49~76岁,平均(62.2&;#177;6.4)岁;受教育年限0~15年,平均(8.9&;#177;5.5)年;病程1~9年,平均(4.7&;#177;2.3)年。正常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50~69岁,平均(59.9&;#177;5.3)岁;受教育年限0~15年,平均(7.7&;#177;6.4)年,均为本科体检健康者,均自愿参加。方法:按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评分调查。智能测定采用长谷川简易智能评价分度表(HDS)评定。对帕金森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BAEP和VEP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HDS和UPDRS评分。②BAEP和VEP潜伏期和波间期。结果:帕金森病组BAEP异常率为44.3%(31/70),其中伴智能障碍18例(18/31,58.1%),BAEP正常患者,伴智能障碍9例(9/39,2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8.92,P&;lt;0.01)。帕金森病组VEP各波的潜伏期N75,P100,N135分别为(93.2&;#177;15.1)ms,(125.2&;#177;12.4)ms和(157.2&;#177;19.5)ms,均较正常对照组[(83.1&;#177;14.8)ms,(104.2&;#177;7.3)ms和(139.5&;#177;14.4)ms]明显延长(t=3.84,11.5,5.8,P&;lt;0.01);帕金森病患者VEP的P100潜伏期与UPDRS评分呈正相关(r=0.61,P&;lt;0.01):与HDS评分呈负相关(r=-0.54,P&;lt;0.01)。结论:BAEP和VEP可客观地反映帕金森病患者听觉和视觉通路电生理的变化,并对伴发智能障碍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粘多糖病的头颅CT表现和临床的联系。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7例粘多糖贮积症患儿的临床和CT资料。患儿均为男性,年龄范围为1岁1个月一10岁,其中PMSⅠ型4例、Ⅱ型1例和Ⅳ型2例。7例均进行头颅CT平扫,其中4例曾进行普通X线平片检查。结果 头颅CT平扫显示脑室扩张(6例)、脑外间隙(包括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增宽(6例)和脑白质低密度灶(5例)。2例表现为脑白质密度普遍减低。结论 粘多糖病头颅CT表现主要为脑室扩张与脑外间隙增宽和脑白质低密度灶。其中脑室扩张和脑外问隙增宽可能与脑萎缩有关,并与患儿智力落后程度平行;脑白质内低密度可能为粘多糖在胶原细胞和血管间隙中沉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心理学特点1:1病例对照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认知功能损害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临床表现之一,但其临床特点差异较大。了解PD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点,对其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作为神经心理学评定工具,采用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匹配的1:1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36例帕金森病患者和36例自愿正常老年人MMSE总分及各亚项分值情况,及去除PD痴呆的影响后MMSE得分的变化。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MMSE分值为20.9&;#177;6.9,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MMSE分值24.2&;#177;4.4(t=2.56,P&;lt;0.05);而且在时间定向、即刻记忆、语言复述和视空间技能亚项的分值PD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5)。去除PD痴呆患者影响后,MMSE分值非痴呆PD组为22.8&;#177;3.5,低于正常对照MMSE分值24.7&;#177;2.8(P&;lt;0.05),在时间定向和视空间技能亚项分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lt;0.05)。结论 PD患者其神经心理学损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定向、即刻记亿、言语复述和视空间技能受损。时间定向和视空间技能损害可能是PD患者发生痴呆的早期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3.
报告15例Binswangers痴呆病例。所有病人均有全面性智能障碍及神经系统体征,头颅CT平扫均示脑室周围低密度影。均接受扩血管药物及神经细胞营养剂治疗,对痴呆症状的改善不甚明显,但并无加重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患者颅脑CT及经颅多普勒改变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凤鹏  郑健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088-3089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颅脑CT和经颅多普勒改变,促进对于VD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同期同一医院收集的30俐VD患者、30例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通过颅脑CT检查了解梗死病灶和脑萎缩值情况,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查了解脑血供情况结果:①VD组患者多发性脑梗死病例数显著多于脑梗死对照组(χ^2=4.63,P&;lt;0.05)。②VD组患者脑梗死灶体积(26.3&;#177;37.8)cm^3明显高于脑梗死组(7.8&;#177;15.5)cm^3(t=2.49,P=0.016)。VD组三脑室宽度[(0.84&;#177;0.14)cm]和哈氏[(5.76&;#177;0.71)cm]明显高于脑梗死组[(0.62&;#177;0.15),(5.19&;#177;0.63)cm,t=3.75,P=0.001;t=3.35,P=0.002]。③VD组患者各脑血管的阻力指数均大于脑梗死组(t=2.07—3.09.P&;lt;0.05-O.01)。结论:VD患者有明显颅脑CT及经颅多普勒改变,普遍存在脑萎缩,存在广泛的脑血管弹件减退.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与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背景: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但其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在双盲情况下采用完全随机相互对照的横断面、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1999-10/2002-01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28例CT证实有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患者,其中女68例,男60例,年龄54—89岁。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有痴呆和无痴呆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指标:皮质下脑梗死的发生部位、体积及数目;伴随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及脑萎缩指标的测量。结果:痴呆组中额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lt;0.05);3级(3.%,18/60)、4级(32%,19/60)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68;7%,5/68;x^2=4.81,12.22,P&;lt;0.05);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lt;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质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体积和脑白质疏松及皮质萎缩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报告15例Binswanger’s痴呆病例。所有病人均有全面性智能障碍及神经系统体征,头颅CT平扫示脑室周围低密度影。均接受扩血管药物及神经细胞营养剂治疗。对痴呆症状的改善不甚明显,但并无加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听觉P300变化特点。方法:对30例陵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VD患者(痴呆组)和30名健康老年人(正常老人组)应用Nicolet Bravo脑诱发电位仪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同期应用简明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估其认知功能。结果:痴呆组MMSE(17.52&;#177;3.57)分值低于正常老年人组(26.57&;#177;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89,P&;lt;0.01);与正常老年人组相比,痴呆组点靶P300中的P2,N2,P3潜伏期长,P2,P3波幅低,非靶P2波幅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524~4.592.P&;lt;0.05~0.01);而痴呆组P300在3个脑区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痴呆组P300中的P3波潜伏期与MMSE分值呈负相关(r=-0.534,-0.558,-0.529,P均&;lt;0.01)。结论:VD患者的P300有多指标变异;P300变异指标与其认知功能缺损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三种主要类型: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混合性痴呆的诊断方法。方法:对105例住院患者先进行简易智力检查量表(MMSE)测定(5~8min);若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国际分类第10版(ICD-10)痴呆诊断标准评定;对符合痴呆诊断者。再用NINCDS-ADRDA标准和Hachinski局部缺血性量表别定。鉴别出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和混合性痴呆。观察头颅CT。结果:血管性痴呆77例(73.33%),阿尔茨海默病21例(20.00%)。混合性痴呆7例(6.67%);CT显示:脑梗死灶、脑萎缩和脑白质疏松。结论:应用以上量表和CT对老年期痴呆的诊断。简便实用,结果更准确。可比性强。可作为有无或是否痴呆的定性诊断。还可定量诊断。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应对方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07/2004-07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采用心理状况问卷(共52个条目,包括4个维度:主观健康感30分,无能为力感30分,沮丧感30分,社交障碍感15分,评分越高说明以上感觉越强烈)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医学应对问卷[共20个条目,包括面对(20分),回避(20分),屈服(10分)3个分量表]测评患者的应对方式,同时探讨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收回完整合格的问卷173份。①患者心理状况问卷得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主观健康感得分高于急性脑梗死患者(24.08&;#177;7.23.18.35&;#177;5.84,T=-2.535,P=0.000),无能为力感和沮丧感得分低于急性脑梗死患者(28.64&;#177;5.09,29.95&;#177;4.55;20.12&;#177;3.86,24.08&;#177;4.27,P〈0.05)。②医学应对问卷得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回避量表得分高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屈服量表得分低于急性脑梗死患者(16.23&;#177;4.08,14.76&;#177;3.55:7.95&;#177;3.40,9.83&;#177;4.13,P〈0.05)。③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得分与面对及回避应对方式相关(r=0.739,P〈0.05,);沮丧感和社交障碍感得分与屈服应对方式相关(r=0.687,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自主健康感,无能为力感、沮丧感和社交障碍感均与屈服应对方式相关(r=0.837,P〈0.001);无能为力感得分与回避应对方式相关(r=0.82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较差,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梗死患者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老年人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特点的认识。方法 分析24例65岁以上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表现。结果 本组24例中门诊就医20例,急诊4例(短时内两次就诊2例);CT表现等密度血肿12例、低密度血肿8例、混合密度血肿4例;所有病例中脑室受压变形8例,中线结构移位5例,其中3例低密度血肿CT表现类似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塞灶。结论 必须重视老年人群中头颅外伤不明确的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