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s病的CT、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发生于腹盆部、经病理证实为Castleman’s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接受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弥漫型1例,CT表现为肝、脾肿大和多发肿大淋巴结。局限型5例,分别位于腹膜后(n=3)、肠系膜(n=1)、盆腔(n=1),CT平扫均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其中4例伴有"卫星"灶,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分支状钙化灶,3例病灶周围筋膜增厚;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各病灶内部或周边可见增粗的血管影,其中4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星状或裂隙状低密度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低密度区逐渐缩小。MRI检查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似。结论腹盆部Castleman’s病少见,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但影像学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盆部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的CT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CD的CT及病理资料。结果 17例位于腹膜后,3例位于肠系膜根部,1例位于髂血管走行区。局限型10例,为透明血管型,弥漫型1例为浆细胞型。2CT平扫10例呈等密度,1例为稍低密度,密度均匀,均无囊变坏死,2例中心见分支状钙化。CT增强:7例动脉期不均匀显著强化,3例中度均匀强化,1例轻度均匀强化,5例见明显强化血管;静脉期8例持续均匀强化,3例中心填充强化;延迟期均呈较均匀稍高密度。结论腹、盆部CD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尤其是透明血管型CD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检查对CD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0例局限性Castleman病,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由2名放射学医师同时分析。结果 10例局限型Castleman病中共12个肿块,其中颈部及腋窝各1例均为2个肿块(同一淋巴链区),肺内、纵隔肿块、后腹膜肿块为单发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3-12 cm间,平均5.6 cm。病理分型为透明血管型7例和浆细胞型3例。透明血管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但中间可有条状或裂隙样低密度,而增强扫描表现为除条状或裂隙样低密度外,明显均匀增强,并与腹主动脉同步增强,周围可有点条状增强血管,平扫CT值27-54 HU,增强后CT值在39-145 HU间,且腹部2例相对较大肿块可见钙化及不强化区;浆细胞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而增强扫描表现为轻中度均匀增强。结论局限性Castleman病CT表现与发生部位和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LCD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而浆细胞型LCD的CT表现则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盆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MS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分析16例CD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 16例Castleman病患者,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分别为10-73岁,平均年龄38.2岁。病理上,16例CD,其中13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混合型,2例为浆细胞型。16例中均为局限型CD,表现为腹盆腔的单发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2.0-11.0cm间,平均5.6cm,其中,2个肿块见钙化,2个肿块内见点片状低密度坏死灶,1个肿块内见裂隙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晰,其余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强化,且其中1个肿块内见粗大血管影,增强程度和腹主动脉相似。结论均质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强化及钙化、少数见低密度影是局限性CD的主要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窝、腹膜后及左腹股沟区各1例,病灶直径2.5cm至8.4cm不等。颈部1例及左腹股沟区病灶多发,其余单发。7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非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血流丰富。4例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平扫1例密度均匀,2例可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1例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腹膜后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纵膈及腹膜后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2例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胸锁乳突肌信号比较),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尤其CT及MRI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结果11例巨淋巴结增生症中,9例为局灶型,2例为弥漫型;6例位于纵隔,3例位于腹部,2例位于颈部。平扫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光滑清楚的软组织密度团块,其中7例15个病灶密度均匀,4例4个病灶伴点条状钙化;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增强,9例病理为透明血管型呈明显强化,1例浆细胞型病灶轻度强化,1例混合型病灶呈明显强化。结论CT可以反映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病理特点,透明血管型具有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巨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CT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8例中病灶分别位于肠系膜、纵隔及颈部。动态增强CT扫描,所有的病灶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肿块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巨大CD的CT表现进行研究、分析。24例中,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D 23例、弥漫型CD 1例。结果24例CD,病变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较大的单发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界多清楚锐利,直径3~15 cm。结论 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对CD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CD肿块以动脉期显著强化和延迟期的持续强化为特征性表现;胸、腹部局限型CD 以较大孤立性无坏死、出血肿物、均匀性明显强化、或中央伴有分支状钙化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彭向前  阚文浩  吕卫民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48-49,F0003
目的提高对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的认识。方法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病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 5个病例中3例病灶位于肠系膜,2例位于纵隔。动态增强CT扫描,所有的病灶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结论纵隔或肠系膜富血供的病变,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提示巨大淋巴结增生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腹膜后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CD)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证实的局灶型透明血管型CD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5例局限型Castlcman病CT平扫均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3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及分支条状钙化;增强扫描示5例病灶动脉期呈均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与大血管类似;3例伴有周围血管增粗;1例边缘包膜样环状明显强化.结论 本病CT影像有诸多特征性表现,只要仔细观察及分析总结,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徐崇明  赵晓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5):1139-1140,F0003
目的分析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胸腹部Castleman病CT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资料、CT表现。结果病变位于纵隔及纵隔伴肺门部5例(占62.5%),腹膜后3例(占37.5%)。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光滑清楚的软组织密度团块,其中7个病灶密度均匀,1个病灶伴钙化。增强扫描后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强化,7个病灶呈明显强化,病理为透明血管型,1个病灶轻度强化,病理为浆细胞型。结论 Castleman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中央型分支状钙化和病灶显著均匀强化是局限性Castleman病定性诊断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肿大的MSCT表现,以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淋巴结结核10例:多为环形强化;淋巴结慢性肉芽肿性炎1例:病灶较大,边界不清晰;淋巴结反应性增生6例:肿大淋巴结孤立存在,病变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有强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淋巴瘤5例:增强病灶稍有强化,边界不清晰,部分呈融合状;转移瘤25例:淋巴结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MSCT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原发纵隔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纵隔病变的CT资料。结果常见病变有胸腺癌6例,胸腺瘤31例,畸胎瘤8例,淋巴瘤6例,胸腺囊肿3例,纵隔内囊肿9例,神经源性病变12例,精原细胞瘤2例,心包病变2例,脉管瘤2例;少见病变有卵黄囊瘤3例,Castleman病及纵隔间皮瘤各2例,淀粉样变性、粘液脂肪肉瘤、神经内分泌癌、髓性脂肪瘤等各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纵隔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手术病理学形态特点,旨在提高对SFTP的认识及MSCT诊断符合率。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2例SFTP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CT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灶均与相邻胸膜关系紧密,边界清楚,9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中、重度强化10例,门脉期均持续强化,3例显示瘤体内血管网或供血动脉。肿瘤多有完整假包膜,质地均匀,可伴有出血、粘液样变或囊变;免疫组化显示9例Vim、CD34及Bcl-2均为阳性,11例Ki-67表达小于或等于5%。结论:SFTP典型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边界清楚、密度相对均匀,病灶动脉期中、重度强化伴门脉期持续强化。因此分析肿瘤MSCT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符合率,但确诊仍需依赖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5.
何永新  袁新  刘子波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587-1590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2例肺隔离症CT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12例肺隔离症中,11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9例位于左肺下叶,3例位于右肺下叶。呈囊性病灶3例,囊实性病灶7例,实性病灶2例。病灶周围伴有局限性肺气肿6例。9例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其中发自胸主动脉7例,腹主动脉2例,CTA清晰显示了其起源、形状及走形。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能很好的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有利于确诊本病和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腹部区域CT扫描发现腹主动脉钙化的情况,探讨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肝脏、肾脏及腰椎CT扫描的患者150例,单纯对腹主动脉钙化的成像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对比观测血脂及血粘度指标。结果:腹主动脉钙化在高年龄组居多,本组36例,占47.4%。发生在腹主动脉下段较为突出,本组46例,占60.5%。结论:腹部CT扫描是一种发现腹主动脉钙化而无创伤且简单的方法,钙化除与高脂血症有关外,还与高粘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有病理结果并有完整CT图像的患者资料,用FUJI FILM工作站对图像观察病灶形态、大小和密度并进行冠状位重建,分析其CT平扫及强化特征。结果 17例患者全部做了三期增强扫描及冠状位重建。所有病灶形态均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其密度表现均匀或不均匀,部分可见分叶征及钙化。所有病例增强均呈明显强化,以门脉期出现强化最大值为常见,5例动脉期可见小血管影。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重建及临床可作出诊断或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MR及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以期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及病理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按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1例,混合型3例。按临床分型:为局灶型13例,多中心型3例。影像学表现:CT扫描15例,平扫表现病灶为直径1.3~20 cm[平均(6.21±4.75)cm]大小的单发、多发结节或软组织肿块,其中1例盆腔病变内可见簇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且与动脉几乎同步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轻-中度强化。MR检查4例,MRI 2例,1例考虑盆腔海绵状血管瘤可能,1例后纵隔囊性占位,MRI+MRA 1例,诊断Castleman病,MRA 1例诊断为颈动脉体瘤,此例同时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为甲状腺实质性肿瘤。结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CT及MRI增强表现有其特征,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浆细胞型Castleman病影像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