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T,MDCT)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iRP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iRPF患者共14例,回顾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及后处理方法。结果 CT表现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间隙内的软组织影,包绕大血管生长,范围较大者沿腹主动脉长轴走形,并向双侧肾周间隙生长,其中13例侵犯一侧或双侧输尿管致相应肾脏积水。iRPF病灶CT平扫呈较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行后处理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大血管及输尿管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及累及范围,对iRPF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69岁。 症状:腰酸、腰痛半年加重1个月,无血尿、黄疸。 静脉肾盂影示:左侧肾盂积水,输尿管未显影。 CT检查:腹膜后见扁平软组织斑块影,包绕腹膜后血管及输尿管,轮廓消失,后腹膜向前移位,病灶有轻度强化,并可显示血管、输尿管受压,左侧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诊断为腹膜后纤维化。 讨论:腹膜后纤维化系原因不明的腹膜后纤维组织的非特异性、非化脓性炎症,又称Ormond病。好发于中年男性,病变呈扁、硬、灰白色纤维斑块,厚度不  相似文献   

3.
泌尿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泌尿系统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 12例泌尿系统淋巴瘤,1例接受MR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余11例接受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2例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11例为全身疾病的一部分,1例为原发输尿管黏膜相关性淋巴瘤.10例发生于肾脏,分别表现为肾实质内结节或肿块样病灶、弥漫性肾实质浸润、腹膜后病变侵犯一侧肾周及其肾盂输尿管、环绕肾周软组织增厚或肿块;1例输尿管淋巴瘤,表现为输尿管软组织密度结节,其上方输尿管及肾盂梗阻性扩张积水;1例膀胱淋巴瘤,CT表现为弥漫膀胱壁增厚,腔明显变窄,伴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融合.结论 对无既往病史、泌尿系统病变为首发表现的病例,提高对淋巴瘤累及泌尿系统各种影像表现的认识是提高诊断正确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特发性腹膜纤维化的超声表现。方法 对4例患搏动性肿物的患者行超声检查,将其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均表现为腹主动脉前壁及两侧壁被低回声包绕,2例伴肾盂输尿管积水。2周经病理证实。1例病变部分切除后出院,另外3例经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 超声可直接显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的纤维斑块及肾盂输尿管积水的特征表现,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的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4例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11例患者均表现为腹主动脉前壁及两侧壁被条带状低弱回声包绕,10例伴双侧肾盂输尿管积水,1例伴右侧肾盂输尿管积水同时伴有右下肢肿胀。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行双侧输尿管内支架术,2例经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超声可直接显示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纤维斑块及肾脏、血管的受累情况,并动态随访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超声诊断,加深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认识.方法 对7例临床收治的腹膜后纤维化病例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超声图像均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浸润,都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结论 超声可直接显示腹膜后纤维斑块,同时发现累及输尿管及引起的肾盂、输尿管积水,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RPF)误诊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6例RPF误诊病例资料。结果 16例均以腰背部疼痛不适为主要症状,伴恶心、呕吐2例,血尿4例,伴肾区叩击痛11例,触及上腹部包块7例,伴腹胀6例,下肢水肿3例。CT扫描16例均见腹主动脉周围有低密度灶包裹,边界不清,6例累及髂血管,4例累及下腔静脉;8例腹主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正常结构消失,管腔轻度狭窄;10例出现肾积水,4例病变侵犯输尿管,病灶以上段输尿管明显扩张、包埋段输尿管显示不清;7例行增强CT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或稍强化。误诊为腹主动脉大动脉炎8例、输尿管肿瘤及腹部包块性质待查各4例。16例均行手术治疗,经术中病理均诊断为RPF,予手术缓解输尿管梗阻及周围组织血管压迫,术后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出院,随诊1年均未见复发。结论当临床遇及腰背痛、腹膜后组织肿物或不明原因出现尿路梗阻症状患者,CT检查发现有异常密度灶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并伴肾积水、输尿管扩张征象时,应想到本病可能,及时行CT增强扫描,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病情,仔细鉴别诊断,必要时可行手术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征象,提高对此罕见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1例RPF病例的MS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49.6岁。11例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CT尿路造影(CTU)后处理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肿块或弥漫型软组织病变,其中肿块型4例,弥漫型7例,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有8例轻-中度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11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一侧或双侧输尿管。结论 MSCT检查结合MPR、CPR和CTU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RPF的影像学征象及病变范围,对于提高RPF早期诊断正确率、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9.
腹膜后纤维化的综合影像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RPF的IVP、B超、CT及MRI表现。结果 RPF的影像学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浸润,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结论 CT和MRI能全面反映腹膜后病变的各种表现,并能进行分期及疗效监测。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RPF)的超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于我院初次确诊的特发性RPF病例1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声像图特点,并对接受治疗的8例患者进行超声随访。结果 14例患者,10例经PET或CT证实,4例经病理活检证实。就诊原因分别是腰背部酸痛8例、腹痛5例、下肢肿胀7例、体检发现肾盂积水(6例双侧、2例单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7例,C反应蛋白(CRP)增高9例,血清总补体增高7例,免疫球蛋白G (IgG)增高4例。超声表现为腹膜后包绕肾下腹主动脉低回声,其中8例(57.1%)部分或完全包绕并挤压下腔静脉,5例(35.7%)病变延伸及双髂动脉;全部患者肠系膜下动脉均包绕于低回声内,腹主动脉内壁可见强回声斑块;8例(57.1%)包绕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并引发肾盂积水。8例患者接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6例患者可见低回声范围不同程度缩小。结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超声在诊断该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1例中8例接受B超检查;5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右侧者7例,位于左侧者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8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3例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T1WI病灶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可见不均匀轻或中度强化.结论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病灶多位于十二指肠近段(十二指肠球部3例、降部6例、水平部1例);6例表现为腔内息肉状肿块,4例表现为壁内肿块;最大径1.6~6.5 am,平均2.3 cm.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平均CT值为41HU;密度均匀者7例,不均匀者3例;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增强检查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降低,均匀强化者6例,不均匀强化者4例,三期增强扫描平均CT值分别为95 HU、83 HU、65 HU.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胰腺受累1例;术后复发并侵犯血管1例.结论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三期动态增强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发现早期明显强化对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MT(软组织6例,右肾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例接受CT检查,5例接受MR检查.结果 纵隔IMT呈条状分布,边界不清,平扫CT呈低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腹膜后IMT平扫CT呈等密度,中心有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4例软组织IMT在T1WI上2例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T2WI上2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1例呈不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均较明显强化;其中3例合并黏液变或囊变坏死区,1例合并低信号分隔样结构.右肾IMT呈囊实性,囊性部分呈T1WI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实性部分呈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论 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定性诊断较难,在临床工作中若涉及到各部位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56层MSCT平扫评价下肢静脉曲张的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0例,所有患者行下肢静脉的256层MSCT平扫+增强扫描,以CT增强为对照,评价CT平扫对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检出情况。以患者临床体表征象为参照标准,评估单纯CT平扫图像对于皮肤表面显示不明显的皮下曲张静脉(即隐匿曲张静脉)的检出情况。结果 CT平扫评价曲张浅静脉与CT增强符合率为100%(54/54),CT增强提示隐匿曲张静脉发生率为16.20%(35/216),CT平扫图像显示隐匿曲张静脉与CT增强的符合率为100%(35/35)。结论 CT平扫对下肢浅静脉曲张的诊断价值与增强相似,对无法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CT平扫可部分替代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 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全部病例均为单发病灶,2例病灶位于右侧纵隔,1例位于后腹膜,1例位于肝脏,1例位于盆腔。5例CT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梭形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晰,肿块内见不均匀脂肪密度,4例可见假包膜形成;增强后病灶实性部分轻度或中度强化,脂肪密度无强化。 结论 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0例SPTP患儿的CT及手术病理资料。结果 CT显示20例SPTP均为单发,5例(5/20,25.00%)位于胰腺头颈部,15例(15/20,75.00%)位于胰腺体尾部。1例(1/20,5.00%)肿瘤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病理显示该瘤灶内全部为坏死组织;19例(19/20,95.00%)肿瘤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不均匀强化。3例(3/20,15.00%)肿瘤内见结节状或边缘壳样钙化;肿瘤不同程度压迫周围组织,3例(3/20,15.00%)胆总管继发性轻度扩张;均未见局部浸润。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例肿瘤为多发,4例肿瘤浸润周围组织器官;肿瘤内部均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和出血。结论 SPT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I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接受腹盆部CT平扫,4例于淋巴管造影前接受腹部增强CT检查,5例淋巴管造影及CT平扫后接受腹部增强CT扫描。结果患者中肠壁增厚、肠腔扩张15例,肠系膜水肿21例,胸、腹腔积液16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显示不同程度淋巴管异常:对比剂漏入肠腔或分布于肠壁7例,肠系膜淋巴管扩张10例、碘油分布于胃壁1例、对比剂反流至肝门、脾门、胰腺周围、对侧髂淋巴管及胸腔21例。9例增强扫描患者中,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3例,肠黏膜明显线状强化7例。结论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IL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观察胸、腹腔积液及脏器情况,并可用于复查。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ACC)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ACC患者的CT表现.结果 26例患者中中央型ACC 24例, 周围型2例;颈段气管病变5例,胸段气管病变11例,段及段以上大支气管病变8例,段以下小支气管病变2例;19例肿物向腔内外生长,7例肿物局限于腔内生长;病灶边界清楚,平扫密度较低、均匀,增强后无明显强化.结论 ACC CT常表现为低密度的中央型肿物,增强无明显强化.CT可显示病灶向腔外生长、管壁浸润性增厚等侵袭特性,对于ACC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PF)导致肾积水的原因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2月24例腹膜后纤维化致肾积水患者的诊治资料。结果:(1)RPF患者常见首发症状为腰背痛或腹痛(69.2%);(2)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和血清IgG4升高最常见。超声检查仅提示上尿路积水。RPF的静脉肾盂造影(IVP)和CT尿路成像(CTU)表现具有特征性。IVP肾盂输尿管显影不良时,CTU能较清晰的显示上尿路影像。CT扫描发现腹膜后软组织肿块9例(37.5%),优于超声检查;(3)输尿管松解和腹腔化手术治疗22例;行肾切除术1例;行输尿管置双J管术1例。最终确诊为继发性RPF8例,其中4例为术前诊断,3例为术中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冷冻活检证实,1例为术后病理证实;(4)特发性RPF手术后肾积水均获长期缓解,而继发性RPF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疾病及其治疗方案。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RPF的重要手段,CTU优于超声检查和IVP。输尿管松解和腹腔化手术可以使特发性RPF输尿管梗阻得到长期的缓解,术中对肿块进行冷冻活检有助于鉴别特发性和继发性RPF,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