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机械取栓治疗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无效的急性中重度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48例符合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中重度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入院后经静脉阿替普酶溶栓后评估血管无再通,给予行急诊血管内介入机械取栓治疗,介入24 h经CT排除继发脑出血后给予抗栓、调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控制血压血糖及对症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入院后经静脉阿替普酶溶栓后评估血管无再通,溶栓24 h经CT排除继发脑出血后予抗栓、调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控制血压血糖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4、28 d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28 d后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无效的急性中重度脑梗死患者,行急诊血管内介入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优于未行介入治疗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温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4.5 h内, 年龄≥ 75岁)共65例,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n=32, 给予0.6 mg/kg的阿替普酶)、标准剂量组(n=33, 给予0.9 mg/kg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48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治疗后24 h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及治疗后90 d的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48 h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低剂量组:t24 h=6.78, t48 h=7.86;标准剂量组:t24 h=8.09, t48 h=10.13, 均P < 0.001), 两组治疗后7 d、1...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n=97)和常规治疗组(n=93),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静脉溶栓组患者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性转化亚组(n=33)和无出血性转化亚组(n=64),比较年龄、性别、溶栓前血压、NHISS评分、血糖、溶栓时间、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病史、房颤病史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7 d静脉溶栓组NHISS评分明显低于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血糖、溶栓前NHISS评分、既往房颤病史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溶栓前血糖较高、NIHSS评分较高、既往房颤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干预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和溶栓后6 h、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前两组患者NIHSS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两组患者在6 h、24 h、7 d测量的NIHSS评分均出现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配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尿激酶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阿替普酶组,各50例。阿替普酶组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组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3 h、24 h、1周,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分别为(10.53±3.61)、(7.52±2.50)、(4.53±2.78)分,均低于尿激酶组的(12.04±2.64)、(9.37±3.12)、(6.41±3.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低于尿激酶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尿激酶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尿激酶溶栓治疗效果更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麦勇猛  邢维祖  苏庆杰 《现代医药卫生》2023,(8):1314-1316+1322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溶栓组和桥接组,每组25例。溶栓组予以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桥接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术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颅内病变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通过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与溶栓组比较,桥接组患者NIHSS、mRS评分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增加并发症风险。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红花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120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红花组予红花注射液15 mL+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阿替普酶组予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联用组予以上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比较三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的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出血转化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疗效。结果 治疗1 h,红花组和联用组对TEG指标的影响弱于阿替普酶组(P<0.05)。治疗12、24、36 h,红花组的出血转化率均低于联用组和阿替普酶组(P<0.05)。治疗4、24 h,联用组和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低于红花组,疗效优于红花组(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超早期不干扰阿替普酶的溶栓效果与出血转化率,安全性高,但常规剂量溶栓能力欠佳。  相似文献   

8.
张玉敏  孙继兴  周琪  顾全  李艳琴  马拓  霍丽静 《安徽医药》2018,22(12):2423-2426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疗效及预后差异,更加有效指导TOAST分型中各型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制定。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 2015年 12 月唐山市人民医院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经阿普替酶静脉溶栓治疗组(简称溶栓组)(n=76)与未溶栓组(n=30),进一步将76例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分型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患者35例(46.0%)、腔隙性卒中或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患者21例(27.6%)、心源性脑栓塞(CE)型患者10例(13.2%)、其他罕见的原因导致的缺血性卒中(SOE)+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型患者10例(13.2%),分别比较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溶栓组间治疗前、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及溶栓治疗前、治疗后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 结果 急性脑梗死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两组治疗前NIHSS和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和90 d mRS与未溶栓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NIHSS和mR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前SAO型NIHSS评分与CE型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30 d、90 d的NIHSS评分SAO型分别与LAA型、CE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AO型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 mRS评分与CE型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减轻,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且SAO型比CE型、LAA型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远期神经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9.
刘阳  马建斌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1):2822-2826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7月—201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收治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20例)和标准剂量组(117例)。所有患者在发病4.5 h内均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低剂量组给予0.6 mg/kg,15%快速静脉推注,85%静脉泵输注,持续60 min,最大剂量60 mg。标准剂量组0.9 mg/kg,10%快速静脉推注,90%静脉泵输注,持续60 min,最大剂量90 mg。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NIHSS评分、m RS评分、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情况。结果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6.32%、85.83%,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后各时间点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体而言,两组NIHS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同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时m RS评分0~1分和2、3、4、5、6分的患者例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标准剂量相当,低剂量阿替普酶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照组给予神经营养药、自由基清除剂及抗血小板药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 h,24 h,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少。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冯丽娜  王宏 《天津医药》2019,47(5):521-524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在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6 年 1 月—2018年4月我院诊治的95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间分为2组,观察组为发病距离溶 栓时间<3 h的患者45例,对照组为发病距离溶栓时间在3~4.5 h的患者50例。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 恢复、认知功能以及脑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后7 d,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 vs. 82.0%,P>0.05);2 组患者经阿替普酶治疗后1 d与7 d的NIHSS评分、MES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同时观察组在治疗后1 d 与 7 d 的 NIHSS 评分[(7.13±2.42)分、(4.85±1.76)分]、MESSS 评分[(8.48±2.72)分、(5.61±2.05)分]均低于对照组 [(8.48±2.86)分、(6.08±2.31)分;(10.08±3.09)分、(7.23±2.81)分](均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的MRS评分等级 [预后良好(91.11%)、预后不良(8.89%)、死亡(0)]明显优于对照组[预后良好(76.00%)、预后不良(20.00%)、死亡 (4.00%)](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出现脑出血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4.00%(P<0.05)。结论 脑梗 死患者在发病距离溶栓时间<3 h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降低脑出 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剂量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应用低剂量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氏(Barthel)指数及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和死亡率。结果 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1个月,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1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内,观察组颅内出血0例,消化道出血3例;对照组颅内出血5例,消化道出血7例。观察组颅内出血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1.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心律失常;对照组死亡5例,死亡原因为溶栓后脑大量出血3例、肺内感染与心力衰竭2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加曲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诸暨市人民医院经CT扫描确诊的因大脑中动脉及分支狭窄或闭塞引发的早期急性脑卒中且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再闭塞的患者4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4)和试验组(n=23),两组患者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0.9 mg/kg),l min内静脉注射总剂量的10%,剩余药液于1 h内静脉滴注完毕。对照组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24 h后静脉滴注300 mL 0.9%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第3~7天改为静脉滴注100 mL 0.9%氯化钠溶液,每日1次。试验组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加入至3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12.5 mL/h微泵静推维持48 h,溶栓治疗后的第3~7天阿加曲班注射液改为每日2次微泵静推(每次用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加入至3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12.5 mL/h微泵静推维持4 h)。两组均在溶栓24 h后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后常规给予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在治疗后和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NIHSS评分、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加曲班可改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疗效较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大鼠脑梗死模型,考察静脉注射阿替普酶(rt-PA)溶栓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的比值(t-PA/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八因子(FⅧ)、凝血七因子(FⅦ)与颅内出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阿替普酶组、对照组、假手术组,阿替普酶组为成功构建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模型后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对照组为成功构建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模型;假手术组为仅进行颈动脉暴露不进行血栓栓塞操作,手术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阿替普酶组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2 h、给药后4 h采血,其他两组采血时间与阿替普酶组对应。比较三组间血浆内MMP-9、t-PA/PAI-1、VWF、FⅧ、FⅦ的含量。采血后对大鼠进行灌注取脑,脑组织切片进行TTC染色,在白色脑梗死区域内有红色出血点及血肿认定为出血。阿替普酶组大鼠根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并进一步比较两组间MMP-9、t-PA/PAI-1、VWF、FⅧ、FⅦ的变化差异及其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结果:阿替普酶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各28只,其中阿替普酶组出血8只;对照组出血2只;假手术组出血0只。血浆中的MMP-9、t-PA/PAI-1、VWF、FⅧ、FⅦ在3组内3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阿替普酶组出血动物与未出血动物血浆中的MMP-9、t-PA/PAI-1、VWF、FⅧ、F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阿替普酶溶栓后,通过检测血浆中的MMP-9、t-PA/PAI-1、VWF、FⅦ、FⅧ,难以预测溶栓后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他汀给药时机对行rt-PA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行rt-PA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3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5例)和B组(65例);其中A组患者在rt-PA溶栓后给予他汀10 mg/d口服治疗,B组患者在rt-PA溶栓前给予他汀10 mg/d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MMP-9、HMGB1、IL-17水平等。结果 B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治疗前(P<0.05);B组患者治疗后HMGB1、MMP-9及IL-17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及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溶栓前给药用于行rt-PA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下调HMGB1、MMP-9及IL-17水平,改善其临床预后,且未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优于溶栓后给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rt-PA联合必存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6月92例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其中45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发病<6h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率为38.6%,治疗无并发脑出血,但仍需一段时间恢复神经系统功能。60.0%溶栓患者20d基本治愈,26.7%效果显著,8.9%效果较好,2.2%无效果,2.2%恶化。结论给予发病<6小时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临床工作者必须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尽早进行溶栓治疗,最大程度提高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张磊  钱辰肖  罗国君 《安徽医药》2022,26(4):815-81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 90 d后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 2016年 1月至 2019年 1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病人,收集病人的基线资料,测定溶栓后 90 d病人改良 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 0~2分)与预后不良组(3~6分)。采用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病人 112例。其中,男 66例( 58.93%),女 46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安阳市中医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最大剂量90 mg/d,首次注射1 min内先将阿替普酶剂量的10%静脉推注,剩余剂量在60 min内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观察组在溶栓完毕后立即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30 mg/次,1次/d,共治疗14 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预后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有效率分别为77.5%和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中位数为4.5(1,9.25)和3(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内,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5%和6.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90 d后,两组分别有20例(50%)、33例(73.3%)患者预后良好,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超急性期溶栓后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血糖水平对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急诊符合rt-PA静脉溶栓标准的84例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rt-PA溶栓后24 h NIHSS分值减少≥4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观察溶栓前随机血糖,入院7 d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1c等对溶栓疗效的影响。结果 rt-PA溶栓后24 h有效组溶栓前随机血糖、入院7 d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平均值都比无效组低,其中空腹血糖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疗效随HbA1c值升高而逐渐降低。糖尿病组或糖耐量异常组比血糖正常组溶栓疗效降低。溶栓前随机血糖在7~9 mmol·L-1时疗效佳。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HbA1c值越高,rt-PA溶栓后24 h疗效越差,溶栓前控制患者血糖在7~9 mmol·L-1有助于提高rt-PA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