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淋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淋球菌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不但对常用治疗药物耐药性普遍增加,而且对临床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给淋病治疗带来很大困难。耐药状况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淋球菌mtr基因系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是耐药的基本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淋球菌耐药流行趋势、mtr基因系统及相关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从118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离培养到淋球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18株淋球菌中有11株(9.3%)对阿奇霉素耐药(MIC≥1 mg/L),MIC50和MIC90均为0.5 mg/L.南京地区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提示阿奇霉素不宜用于淋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前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喹喏酮类抗生素已产生广泛耐药,对头孢菌素敏感性也开始降低甚至出现耐药,同时偶见大观霉素耐药的报导。淋球菌对青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分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两种机制。喹诺酮类耐药主要是gyr A、par C和gyr B基因发生突变引起。头孢菌素敏感性降低主要由于pen A、pen B、mtr R基因突变相关。多重耐药主要与mtr R基因有关。淋球菌耐药现象如何控制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延缓淋球菌对广谱头孢菌素(extended?spectrum cephalosporins,ESC)耐药性的发展速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欧洲等国家或地区均推荐采用头孢曲松0.25或0.5 g单次肌内注射联合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AZM)1或2 g单次口服作为无并发症淋病的一线治疗方案[1?3]。而且ESC联合AZM治疗可能对咽部淋球菌感染具有更好的疗效[4]。然而,AZM耐药淋球菌的流行,特别是AZM高度耐药菌株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出现,对联合治疗方案的长期有效性造成了威胁。在缺乏新的治疗淋病有效药物前提下,有必要增加对AZM耐药淋球菌的耐药现状、耐药机制及产生原因的了解,以更有效地筛查或监控AZM耐药菌株,控制或延缓其耐药性的蔓延…… 相似文献
5.
淋球菌的青霉素耐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瑟氏淋球菌是淋病及其相关疾病如尿道炎 ,子宫颈炎 ,输卵管炎等的病原菌〔1〕。由于淋病能造成永久性不育和宫外孕等严重后果 ,所以该病是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2〕。 1944年采用青霉素治疗后 ,其发病率曾一度下降。但6 0年代后 ,该病在西方国家又迅速增多 ,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即耐药菌株 ,特别是PPNG (penicillinase -producingNeisseriagonorrhoeae)的不断出现。近来的研究表明 ,已有 5 0 %的分离株带有青霉素耐药质粒。目前已知 ,除了质粒介导的淋球菌产 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以外… 相似文献
6.
淋球菌耐药性与淋病的治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正不断增加,威胁着淋病的有效治疗。就淋球菌耐药现状、我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结果、淋病治疗推荐方案和各种药物的特点以及淋病治疗中需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区淋球菌对5种抗生素耐药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 0 0年我们持续参加了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网 ,现将淋球菌对 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测定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来源 10 0株淋球菌均从我所 1999年 12月~ 2 0 0 0年 11月STD门诊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 ,所有菌株经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测定结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头孢三嗪、壮观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5种抗生素对124株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磺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了。结果显示:124株淋球菌检出β-内酰胺酶菌株(PPNG)4株(3.22%)、耐四环素菌株(TRNG)阳性2株(2.62%)、环丙沙星高度耐药株MIC大于8mg/L19株(15.3%),未发现对头孢三嗪、壮观霉素耐药菌株,但头孢三嗪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应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2010年度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分析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和四环素高度耐药淋球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PPNG)菌株.结果:105株淋球菌检出PPNG 33株(31 4%),TRNG 51株(48 6%);青霉素耐药率为60 1%,环丙沙星耐药率为100%,四环素耐药率为93 3%,其中同时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三重耐药的有62株(59 1%);未发现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株,敏感性分别为100%和62 9%.结论: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壮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为珠海地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E试验对淋球菌的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壮观霉素、菌必治和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上治疗淋病较常用的抗生素。但伴随这些药物的广泛使用及细菌染色体突变等原因,逐渐产生了耐药淋球菌菌株。我们采用E试验法对自临床分离的100株淋球菌做了壮观霉素、菌必治和氟嗪酸的药敏试验,以期为临床治疗及监测淋球菌耐药... 相似文献
11.
淋球菌mtrR调控区突变片段的体外重组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重组一段突变DNA片段,用其转染临床淋球菌株,产生特异位点-mtrR调控区突变的转染株。方法:采用基因剪接的技术,通过两步PCR反应完成DNA片段的体外定点突变,突变的EF片段用于后续淋球菌转染实验。结果:经重组的EF分子与淋球菌基因组DNA的相应片段并不完全匹配,测序结果显示,对应mtrR起始密码子上游第45位到第54位碱基之间有9 bp大小的片段缺失。结论:证实EF分子即为预期设计的突变DNA片段。 相似文献
12.
13.
淋球菌对环丙氟哌酸的药物敏感度测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了解我国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以琼脂稀释法测定了1994年7月~1996年7月由4个城市分离的535株淋球菌对环丙氟哌酸的敏感性,环丙氟哌酸最小抑菌浓度的范围为0.002~〉2mg/L,73株(13.64%)对环丙氟哌酸耐药,49株(9.16%),对环丙氟哌酸敏感。413株(77.19%)为低敏,4个城市对氟喹诺酮耐药的淋球菌的比率介于7.46%~25.55%,耐药菌株比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淋病奈瑟菌对一线治疗抗菌药物低敏、耐药的情况,尤其是对广谱头孢菌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性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担忧。许多地区均出现了淋病奈瑟菌对广谱头孢菌素和(或)阿奇霉素高水平耐药的报告,为淋病联合治疗方案敲响了警钟。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机制复杂,主要涉及到抗菌药物靶点的改变、药物内流减少和外排增加。各机制之间还存在某些依赖或协同效应。对淋病奈瑟菌耐药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淋病奈瑟菌的耐药趋势。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广州地区所见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所见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产青酶淋球菌(PPNG)和高水平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的流行状况。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167株淋球菌检出PPNG9株(5.4%)、TRNG16株(9.6%)、环丙沙星耐药率达78.4%,高度耐药株(MIC≥16mg/L)37株(22.2%),头孢三嗪、壮观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且抗菌活性最强,头孢三嗪敏感性呈上升趋势。结论: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体外对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联合作用。方法 2012年在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性病门诊收集淋球菌临床分离株25株,Etest法检测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体外对淋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断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体外对淋球菌的联合作用。结果 头孢曲松MIC均值为0.032 mg/L,MIC值范围为0.008 ~ 0.064 mg/L;阿奇霉素MIC均值为0.834 mg/L,范围为0.064 ~ 4.000 mg/L。 FICI在0.724 ~ 2.696之间,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对所检测的淋球菌临床分离菌株均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 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在体外对淋球菌表现为相加作用,尚需大样本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GyrA、ParC基因变异与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首先对78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检测和G、TA、ParC基因进行PCR扩增,然后分别将2株敏感菌、2株中介菌和8株耐药菌的GyrA、ParC基因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所有78株淋球菌均扩增出GyrA、ParC基因;2株敏感菌和1株中介菌的GyrA、ParC基因未发现突变,另外1株中介菌中和8株耐药菌中GyrA、ParC基因发现有一个或多个位点突变。结论:GwA、ParC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淋球菌rpsE基因突变与淋球菌大观霉素耐药的相关性。 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4株大观霉素耐药的淋球菌株(MIC128 μg/ml、256 μg/ml)的rpsE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寻找可能的突变位点,通过DNA转化技术将含有突变基因的细菌基因组DNA转化入敏感的淋球菌株,检测转化成功的淋球菌的MIC并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发现的突变位点与淋球菌大观霉素耐药的相关性。 结果 4株大观霉素耐药的菌株均发现rpsE基因A70C(Thr24Pro)突变,而16S rRNA大观霉素耐药决定区(SRDR)未发现任何突变;大观霉素敏感菌株的16S rRNA和rpsE基因均未发现突变。转化后获得的大观霉素耐药淋球菌中亦发现了同样的rpsE基因突变。 结论 rpsE基因单点突变与淋球菌对大观霉素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淋病奈瑟菌是引起淋病的病原体.淋病奈瑟菌基因分型方法在淋病奈瑟菌疫苗的研究、制定流行病学控制措施和淋病的治疗上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常见基因分型方法如:opa分型、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or分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等.由于不同基因分型方法有着其各自不同的优点和不足,依据不同的需要,可选择合适有效的基因分型方法以达到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