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某铅酸蓄电池厂铅危害治理工程的控制效果,为治理铅酸蓄电池企业铅烟(尘)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通用的设计原则对卫生防护设施进行改造,按照职业卫生评价及检测规范定点和采样检测,分析与评价工程治理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结果在安装局部排风设施前,24个铅烟样品的合格率仅为16.7%,铅烟最高浓度(TWA)为2.176 mg/m3,超标72.5倍;18个铅尘样品的合格率仅为5.6%,铅尘最高浓度(TWA)为3.424 mg/m3,超标68.5倍。安装局部排风设施后,28个铅烟样品的合格率为85.7%,铅烟最高浓度(TWA)为0.120 mg/m3,超标4.0倍;23个铅尘样品的合格率为78.3%,铅尘最高浓度(TWA)为0.098 mg/m3,超标1.96倍。结论本治理工程项目对控制铅酸蓄电池企业的工作场所的铅烟(尘)浓度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钱耀忠  沈菊华  张连红  张唯一 《职业与健康》2012,28(11):1318-1320,1323
目的了解上海市奉贤区2009—2011年16家企业电焊作业环境的职业危害情况,为改善作业环境,保护作业人员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多次(3次)短时间采样法估算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和个体(不定点)采样实测TWA浓度。结果电焊烟尘总平均浓度为3.18 mg/m3,定点采样电焊烟尘平均浓度为1.33 mg/m3,个体采样电焊烟尘平均浓度为3.80 mg/m3;电焊烟尘浓度总合格率为79.3%,定点合格率为85.7%,个体合格率为75.6%。接触电焊烟尘时间4 h与4 h总合格率比较显示,接触时间4 h电焊烟尘合格率定点与个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5,P0.01),接触4 h电焊烟尘总合格率定点与个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6,P0.05)。定点接触时间4 h与4 h合格率比较,接触时间4 h电焊烟尘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8,P0.01),个体接触时间4 h与4 h电焊烟尘合格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5,P0.01)。对压力容器制造企业,进行桶内桶外工人电焊作业的电焊烟尘比较,合格率分别为41.67%和90.7%,桶内桶外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2,P0.01)。结论焊接工人接触时间的不同,测得电焊烟尘浓度也不同,随着作业时间延长,电焊烟尘浓度增高;桶内桶外测得电焊烟尘浓度也不同,电焊烟尘浓度桶内高于桶外,对工人接触时间的不同和环境不同,应采取不同作业时间和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15,(1):146-148
目的探讨铅蓄电池企业进行优化改造铅尘浓度超标岗位的通风系统的防治模式。方法对惠州市2所铅酸蓄电池企业通风系统进行调查及检测,根据调查检测结果,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整体工艺布局,对其铅尘浓度超标岗位的通风系统进行科学优化改造,评估改造前后排风罩罩口风速、控制风速、空气铅尘TWA浓度、铅作业人员血铅浓度等。结果改造前,两所企业包板、烧焊检测点的控制风速、排风罩口量、罩口面积、罩口平均风速分别为0.29 m/s、0.25 m/s;9 550.0 m3/h、11 230.0m3/h;0.49 m2、2.23 m2;5.24 m/s、1.40 m/s,进行吹吸式排风改造后,2个检测点的控制风速分别达到2.20 m/s、2.00 m/s;44 327.6m3/h、441 427.0 m3/h;4.80 m2、4.80 m2;2.26 m/s、2.57 m/s,改造后通风系统参数能满足控制工作场所铅烟/铅尘的要求;改造前测定铅尘58次,超标15次,合格率为74.1%;改造后测定铅尘58次,超标1次,合格率为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造后工作场所铅尘TWA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改造后两所企业铅作业人员血铅浓度显著低于改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优化改造铅烟/铅尘浓度超标岗位的通风系统等综合治理模式,可有效控制职业铅接触危害。  相似文献   

4.
2004-2008年某蓄电池生产企业铅职业危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常熟市某蓄电池企业生产性铅污染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2004-2008年某蓄电池生产企业铅作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生产环境中大多数检测点的铅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其中,蓄电池制造车间铅烟最高浓度为1.03 mg/m3,铅尘最高浓度为4.80 mg/m3.2004-2008年在岗职工定期健康检查中发现尿铅升高255人,异常率达54.4%,其中达到观察对象尿铅水平119人,达到轻度铅中毒尿铅水平136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该蓄电池生产企业的生产车间多数检测点铅烟、铅尘超标,职工定期健康检查尿铅升高明显,铅职业危害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肖焕  吕敏  龚利强 《职业与健康》2013,29(5):560-561
目的 了解常熟市9家蓄电池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前后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变化情况,以评价其整治效果.方法 采用单因素ANOVA Dunnett's统计方法,对2010、2011、2012年的铅烟及铅尘检测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2011年(0.047 mg/m3)、2012年(0.031 mg/m3)铅烟检测结果明显优于2010年(0.13mg/m3),2011年(0.086 mg/m3)铅尘检测结果优于2010年(0.48 mg/m3),2012年(0.035 mg/m3)铅尘检测结果优于2011年(0.086 mg/m3) (P<0.05).结论 目前,该市蓄电池生产企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及铅尘浓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1956-2008年我国蓄电池企业铅接触职业危害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956-2008年我国蓄电池企业职业性铅接触危害情况.方法 在<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3个数据库检索从1980-2009年发表的有关蓄电池企业职业性铅接触、铅危害和铅中毒的相关文献,检索的关键词为铅、铅接触、铅危害、铅中毒、蓄电池.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蓄电池企业的铅烟、铅尘的平均质量浓度均呈现明显下降.1956-1980年我国蓄电池企业铅烟、铅尘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46、3.32mg/m3,2001-2008年均降为0.22 mg/m3.且我国蓄电池企业各工种的铅烟、铅尘的平均质量浓度也均呈现明显下降.1956-1980年我国蓄电池企业的浇铸、焊接和化成工种的铅烟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37、0.95、3.06 mg/m3,2001-2008年分别下降为0.11、0.15、0.05 mg/m3;1956-1980年我国蓄电池企业磨粉灌粉、涂片、装配、化成工种的铅尘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91、0.74、1.03、2.68 mg/m3,2001-2008年分别下降为0.29、0.13、0.06、0.04 mg/m3.结论 尽管我国蓄电池生产企业的铅烟、铅尘平均质量浓度较过去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仍然超过了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规定的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铅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0.03、0.05 mg/m3),铅污染及危害仍较严重,应继续加强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某特大型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12年来工作场所铅烟和铅尘及接触人群血铅进行动态分析,评价其预防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和基本职业卫生情况;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工作场所的铅烟(尘)浓度,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潽法检测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并分别依照GBZ 2.1—2007和GBZ 37—2002进行评价。结果该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以来(2001—2012年)铅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 TWA)的检测值范围为0.002~3.105 mg/m3,中位数0.047 mg/m3,合格率45.0%~83.3%,平均合格率61.7%(187/303);铅烟C TWA为0.002~2.523 mg/m3,中位数0.039 mg/m3,合格率20.0%~100%,平均合格率49.0%(73/149)。铅烟(尘)合格率31.8%~88.9%,平均合格率57.7%(260/452),不同年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铅烟(尘)合格率从2002年度的31.8%上升至2011年的88.9%。12年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共7 893人次,血铅浓度为0.080~4.213μmol/L,平均为(1.098±0.464)μmol/L;男性、女性血铅分别为(1.131±0.440)、(0.727±0.340)μmol/L,男女血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份的增长,人群血铅均值有下降的趋势(R=-0.755,P<0.01)。12年间血铅<1.9、1.9~2.9、>2.9μmol/L人群构成比分别为94.83%、4.78%、0.39%。将血铅分为<1.9(血铅正常)和≥1.9μmol/L(血铅偏高)2个等级进行构成比的卡方检验,不同年度间接触人群的血铅等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铅<1.9μmol/L接触人群的构成比从2001年的80.99%上升至2012年的100.00%。共有7人诊断为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其中轻度、中度中毒分别为5、2例。结论该企业投产以来铅烟(尘)浓度与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逐年下降,血铅超标率和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发生率低,预防慢性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常熟市某电源技术研发公司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公司2010~2012年生产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检测结果发现部分岗位铅烟(尘)浓度存在超标现象,其中铅烟浓度合格率88.2%,最高超标5.3倍;铅尘浓度合格率81.5%,最高超标4倍。总合格率2010~2012年分别为85.7%、86.7%和93.3%。结论总合格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公司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合格率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该企业在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相关部门还需加强监督监测和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该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铅尘(烟)浓度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崇明县辖区内铸造企业生产环境职业卫生状况,为制定该行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县铸造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对作业工人进行个体采样,并检测生产环境空气中矽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结果对84名作业人员进行个体采样,矽尘浓度范围0.5~19.9 mg/m3,平均浓度为(2.11±2.84)mg/m3;总体合格率26.2%,合格率最低的是型砂工(8.3%);不同铸造类型矽尘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49,P〉0.05);不同工种矽尘浓度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7,P〉0.05)。结论崇明县铸造企业职业病危害依然严重;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防护措施、改善作业环境,防治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1991至2008年国内医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关于我国部分蓄电池企业职业性铅暴露、铅危害和铅中毒情况.方法 在<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3个数据库检索1991至2009年所发表的有关蓄电池企业职业性铅暴露、铅危害和铅中毒的相关文献,检索的关键词为铅、铅暴露、铅危害、铅中毒、蓄电池.结果 2003至2008年,我国蓄电池企业的铅烟、铅尘浓度均较1991至2002年分别下降了37.14%、24.39%.2003至2008年,我国蓄电池企业铅烟、铅尘CTWA、超标倍数分别为7.3 mg/m3和6.2倍,CSTEL、超标倍数分别为18.7 mg/m3和32.0倍;1991至2002年,我国蓄电池企业铅烟、铅尘平均浓度分别为国家卫生标准的11.7和8.2倍,最大值分别为最高容许浓度的3884.7和5512.8倍.与1991至2002年相比,2003至2008年间各岗位的铅烟浓度均下降,最高为熔铅岗位(83.78%),依次为化成(71.79%)、浇铸(48.57%)、电焊岗位(21.95%);铅尘依次为化成(78.79%)、磨粉灌粉(77.29%)、装配(71.43%)、涂片工种(55.56%).结论 尽管我国蓄电池生产企业的铅烟、铅尘平均浓度较过去有明显下降,但仍然超过我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规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铅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分别为0.03和0.05 mg/m3),铅污染及危害仍较严重,应继续加强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上说,冬季3个月,宜早睡晚起。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保健、保养是很重要的。 早睡晚起,注意保暖;进行适量户外活动;适当吃些补养气血的食物和药膳;心平气和,避免情绪波动。这是冬季养生要点。  相似文献   

12.
《Nutrition reviews》1982,40(7):201-203
Well-nourished children attain the same bodily configurations and relative deposition of tissues, regardless of ethnic origin. Differences in the timing of laying down fat, however, exist between the sexes.  相似文献   

13.
医院洁净手术室气体净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GB50333-20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为基础,对医院洁净手术室气体净化问题所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关于手术室无菌控制的问题,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做了一定探讨,建议医院在手术室的建设中应采取综合措施,重视实际效能,避免片面追求硬件设施的高档次化.  相似文献   

14.
《Nutrition reviews》1982,40(5):139-141
Anemia occurs relatively late in the course of iron deficiency and pose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ants. Therapeutic trials of iron in infants who show hemoglobin values of 11.5 g per deciliter or less should be mad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