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上颌骨周围骨缝在Ⅲ类矫形力作用下的改建 ,探讨Ⅲ类矫形力的矫形机制及安全性。材料方法 :采用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建立了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上颌骨改建的青春期恒河猴实验模型 ,分为三月组和六月组各两只 ,对照组一只 ,实验组戴用自制TMAⅢ ,对照组不戴。采用原位杂交方法研究TGF βlmRNA在颌骨各骨缝中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也有TGF βlmRNA表达 ,但试验组矫治后TGF β 1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除翼上颌缝六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TGF βl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外 ,其余各试验组和对照组间都有显著差异 (P <0 .0 1) ,都表现为试验组表达强于对照组 ,三月试验组表达强于六月试验组。腭颌缝三月组表达约 1.6倍于六月组。翼上颌缝的这一比率约为 1.7倍。颧颌缝三月组和六月组的表达强度则较为接近 ,都远高于对照组。可见 ,在矫形力作用下骨缝区的细胞受力后发生了分子生物学的改变。各骨缝由于加力的方式 ,对矫形力的差异性反应以及TGF βl在不同时期体现的不同生物学效能 ,TGF βlmRNA表达的强弱与各不相同。结论 :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的不同时期 ,TGF βl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调控上颌骨缝的适应性改建过程 ,其表达强弱在不同骨缝表现不同 ,但三月组表达均较六月组明显 ,三月组上颌骨改建更为积极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颌间Ⅲ类矫形力对颅面骨缝宽度变化的作用。方法:选用青春发育期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1.5月和3月实验组各2只,对照组各1只,实验组戴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并于颧颌缝、颧颞缝、颧额缝两侧作银汞合金标记点,加力前后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骨缝间距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加力后骨缝宽度明显增加,颧颌缝、颧颞缝宽度增加明显,颧额缝亦有增加,但增加量较少,3月组较1.5月组增加量大。结论:在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实验组骨缝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上颌骨长度增加,利于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观测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作用下,青春期恒河猴上颌骨骨缝改建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用6只青春期雌性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实验组4只,戴用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施加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对照组2只.不配戴矫治器。标本采用常规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使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骨缝宽度和细胞密度的定量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若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再进行最小显著差法的两两比较。结果: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作用下,实验组恒河猴各条骨缝均出现不同于对照组的改变,试验组均出现新骨加速形成,腭颌缝和翼上颌缝的细胞密度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颧颞缝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无差异.但6个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和3个月试验组(P〈0.01)。额颌缝3个月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而6个月试验组高于3个月试验组(P〈0.01)。颧颌缝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3个月试验组高于6个月试验组(P〈0.05)。骨缝宽度的变化规律在各组间也不尽相同,腭颌缝在3个月试验组出现变窄(P〈0.01),颧颞缝则变宽(P〈0.01),在6个月试验组均恢复至正常(P〉0.05)。翼上颌缝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无差别(P〉0.05),而6个月试验组增宽(P〈0.05)。额颌缝在试验组均变窄(P〈0.01),6个月试验组窄于3个月试验组(P〈0.01)。颧颌缝宽度试验组宽于对照组,试验组间无差异。结论:适当的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可以促使上颌骨周围骨缝发生积极的生理性改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颌间Ⅲ类矫形力对恒河猴上、下颌骨长度改变的影响。方法:选用青春发育期恒河猴6只,实验组4只,对照组2只。实验动物分别于上颌骨颧额缝、颧颞缝、颧颌缝两侧,下颌骨髁突颈、下颌角及颏下点打银汞合金标记点。实验组戴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冶器,对照组不戴。矫治前、后拍头颅侧位片。矫治前、处死动物后测量标记点间距离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矫治前、后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颧额缝、颧颞缝、颧颌缝间距增宽;下颌骨长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颌间Ⅲ类矫形力可促进上颌骨生长发育,抑制下颌骨水平向生长。  相似文献   

5.
Wang LY  Xu Y  Lin Z 《上海口腔医学》2011,20(4):390-393
目的:探讨颌间Ⅲ类矫形力对恒河猴上、下颌骨长度改变的影响。方法:选用青春发育期恒河猴6只,实验组4只,对照组2只。实验动物分别于上颌骨颧额缝、颧颞缝、颧颌缝两侧,下颌骨髁突颈、下颌角及颏下点打银汞合金标记点。实验组戴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冶器,对照组不戴。矫治前、后拍头颅侧位片。矫治前、处死动物后测量标记点间距离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矫治前、后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颧额缝、颧颞缝、颧颌缝间距增宽;下颌骨长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颌间Ⅲ类矫形力可促进上颌骨生长发育,抑制下颌骨水平向生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颌间Ⅲ类矫形力不同作用时间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髁突软骨中的基因表达。方法 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雌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3、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戴用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髁突软骨组织形态,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髁突软骨TGF-β1 mRNA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组织学观察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月组髁突软骨前份有一定程度增厚,中、后份变薄;6 月组髁突软骨厚度变化与3月组相似。②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对照组TGF-β1 mRNA前份表达较弱,中、后份表达较强;3月组髁突软骨前中后份TGF-β1 mRNA表达均增强,以前份最强;6月组髁突软骨TGF-β1 mRNA表达比3月组明显减少,但前份仍强于中后份。实验组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髁突软骨TGF-β1 mRNA的表达强弱与颌间Ⅲ类矫形力不同的作用时间有关。3月组TGF-β1 mRNA表达较6月组明显,提示3月组髁突软骨改建较活跃。  相似文献   

7.
TGF和BMP在兔上颌缝牵张成骨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兔上颌缝牵张成骨时TGF-β和BMP在前颌缝中的表达,探讨上颌骨改建的机制及意义。方法:年轻家兔12只,随机分为7d组6只,14d组6只,戴自制前牵引装置,均持续前牵上颌骨,分别在牵引后7、14d处死动物,切取一侧前颌缝组织块,制作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TGF-β、BMP进行染色,光镜观察、灰度值分析,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d较7d2因子高表达(TGF-β、BMP均P<0.05);骨缝外侧带较中央带高表达;成骨活跃者成纤维细胞增多,血管分布增多;骨缝缘无典型的活跃成骨细胞排列。结论:牵张成骨过程中TGF-β和BMP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颌间Ⅲ类磁力不同作用时间下髁突软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白介素-1的时空分布特点.方法:选用青春生长发育高峰期雌性恒河猴6 只,分为3 月和6 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各1 只,实验组各2 只.实验组戴用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GF-β1 mRNA和IL-1α mRNA的表达,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对照组TGF-β1 mRNA和IL-1α mRNA的表达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点,以肥大带和钙化软骨带表达为主;TGF-β1 mRNA前斜面表达较少,后斜面表达较强;IL-1α mRNA表达规律相反,在髁突前斜面强,而在后斜面很弱.3 月组2 种因子表达的强度和空间分布都有较大变化,表达明显增强;IL-1α mRNA在髁突软骨浅层增殖带、肥大带的表达增强,后斜面表达信号明显增强,前斜面表达有所减弱;而TGF-β1 mRNA前、后斜面表达均有明显增强,肥大带以及钙化软骨带均有表达.6 月组髁突软骨2 种因子表达均明显减弱,且表达规律相似.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颌间Ⅲ类磁力作用下,TGF-β1 mRNA和IL-1α mRNA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调控髁突软骨的适应性骨改建过程,其表达强弱与不同的作用时限有关.3 月组2 种因子表达较6 月组明显,提示3 月组髁突软骨改建较积极活跃.  相似文献   

9.
中药灯盏花对兔前颌骨缝牵张成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敏  周洪  文星 《上海口腔医学》2007,16(5):502-506
目的:建立兔上颌骨缝牵张成骨实验模型,探讨灯盏花(EB)在上颌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月龄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牵引实验——16只兔(实验、对照各8只)佩戴自制前牵引面具,实验组持续前下方向牵引上颌骨28d,对照组不加力,拍摄X线头颅定位片,测量上颌骨矢状向的变化。用药实验——均行上颌骨前牵引。实验组前颌缝局部注射EB0.4ml/d,对照组NaCl0.4ml/d。行序列四环素荧光标记,测定28d后2组(共16只,每组8只)荧光标记带间的宽度;光镜下测定2组(共12只,每组6只)第7、14天TGF-β染色切片灰度值,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成组t检验。结果:上颌骨相对于颅脑矢状方向的各项X线测量值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荧光标记带间的平均距离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宽(P<0.05);相同时间实验组较对照组TGF-β显著高表达(P<0.05);7d实验组较14d对照组TGF-β显著高表达(P<0.05);成骨活跃者成纤维细胞增多,血管分布增多;骨缝缘未见典型的活跃成骨细胞排列。结论:成功建立了前颌缝牵张成骨兔实验模型;EB具有促进骨组织形成的作用;血管生成、微循环改善、纤维成骨可能是兔上颌缝牵张的成骨机制之一;EB在兔前颌缝牵引成骨中可能具有直接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尹康  徐芸  李松  李煌 《口腔医学》2008,28(11):564-567
目的探讨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恒河猴髁突软骨生长改建的组织学及分子学机制。方法观察恒河猴髁突软骨在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组织形态的改变并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对恒河猴髁突软骨内白细胞介素(IL)-1α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恒河猴髁突软骨后斜面增殖层、前肥厚层明显变薄,软骨生长受到抑制,前斜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增生反应;后斜面IL-1α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增殖层和前肥厚层也出现较强的阳性表达。结论适当的颌间Ⅲ类矫形力可以使髁突软骨发生积极地生理性改建;IL-1可能通过对软骨细胞增殖和钙化成骨的调控参与了颌间Ⅲ类功能矫形力作用下髁突软骨的生长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药灯盏花促进兔上颌缝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敏  周洪  文星 《口腔正畸学》2005,12(4):151-154
目的通过兔上颌缝牵张成骨动物实验模型,观察TGF-β和BMP在前颌缝中的表达,探讨灯盏花对上颌骨改建的作用与机理.方法年轻家兔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实验组6只,佩戴自制前牵引装置,均持续前牵上颌骨,每日于对照组两侧前颌缝局部注射单纯生理盐水0.4ml,实验组复方灯盏花素0.4ml,分别在牵引后7、14天处死动物,切取一侧前颌缝组织块,制作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TGF-β、BMP进行染色,光镜观察、灰度值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两因子高表达(P<0.05);TGF-β7天实验组较14天对照组高表达(P<0.05);成骨活跃者成纤维细胞增多,血管分布增多;骨缝缘无典型的活跃成骨细胞排列.结论灯盏花具有促进骨组织形成的作用,血管生成、微循环改善是机理之一;灯盏花可能具有直接成骨的功能;灯盏花促进成骨活动的机制与TGF-β的调节机制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测模拟前牵引作用下,SD大鼠上颌骨骨缝的改建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前牵引大鼠上颌骨的方式模拟上颌前牵引,建立前牵引大鼠上颌动物模型。选用90只5周龄的Sprague-Daw ley健康雌性大鼠作实验动物,随机分到实验加力组、手术对照组、自然生长组。分别在第3、7、14、21、28天时间点每组处死大鼠6只。将大鼠上颌骨的额颌缝,腭颌缝的组织标本制作切片,采用常规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学测量。结果:实验加力组骨缝内成骨活动明显活跃,并且持续进行。结论:本动物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上颌前牵引后在上颌骨周围骨缝改建的情况,发现在直接牵引大鼠上颌向前的外力作用下,上颌骨周围骨缝内发生了显著的改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Ⅲ类矫形力对猴下颌髁突软骨的组织学改建情况.方法:选取青春生长发育期的雄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1.5月组和3月组.实验组每组2只,对照组每组1只.实验组戴用Ⅲ类铸造式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取下颌髁突软骨进行组织学结构观察,运用图像分析法观察软骨各层厚度变化.结果:在颌间Ⅲ类矫形磁力作用下,猴髁突软骨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改变.前斜面增殖层和前肥厚层增厚,3月组肥厚层增厚,出现增生效应.髁突的后斜面增殖层、前肥厚层变薄,3月组肥厚层亦变薄,出现受压抑制效应,但无病理性损害.结论:①适当的颌间Ⅲ类矫形力使恒河猴髁突软骨进行活跃的生理改建;②提示临床选择合适的矫形力与加力的方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建立颌间Ⅲ类矫形动物实验模型,评价持续的颌间Ⅲ类矫形力对上颌骨的作用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雌性恒河猴6只,分为实验组(3月、6月各2只)和对照组(3月、6月各1只),实验组戴用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实验过程中,定期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图像输入计算机头影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位发生明显改变;(2)头影测量表明,对照组表现为向下向前发育,实验组矫形治疗后上颌骨相对于颅骨发生了向前的移位和少量旋转,同时其长度出现增加;(3)发现上颌骨的空间位置变化主要发生在开始矫治的两个月内,长度增加的最大值出现在第三个月左右;(4)上颌骨对矫形力作用的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增加矫形力作用时间并不能进一步促进上颌骨的更多空间变化和长度的增加。结论:Ⅲ类矫形力可以显著改变上颌骨的空间位置和固有长度,空间的位移比长度的改变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安氏III类功能性矫治力对上颌骨生长的影响。方法:选6只青春期健康雄性恒河猴,给4只实验组动物(2只为1.5月组,2只为3月组)分别佩戴铸造式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建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的动物模型,2只对照组动物(1只1.5月组,1只3月组)不佩戴矫治器。分别于1.5月和3月后处死,取上颌骨周围颧颌缝、颧颞缝、颧额缝、额颌缝、腭横缝、翼腭缝区组织,作HE染色,取左侧颧颞缝组织作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动物经过III类功能矫形后,上颌骨周围骨缝边缘新骨形成明显,尤其以颧颌缝、颧颞缝、腭横缝为主。电镜下,颧颞缝区组织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活跃,尤其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对照组动物无上述改变。结论:安氏III类功能性矫治过程中,上颌骨周围骨缝积极改建,骨缝边缘新骨形成活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颧骨种植支抗后牵引上颌骨,观察在牵引力作用下上颌骨和颧骨周围相关骨缝的组织学变化。方法:生长发育期恒河猴4只,3只用于研究(1只牵引1.5个月、2只牵引3个月),1只作为对照;HE染色和活体骨标记染色,观察上颌骨周围的颧颌缝、横腭缝、翼腭缝、额颌缝以及颧骨后部的颧额缝、颧颞缝、蝶颧缝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上颌骨周围4条骨缝发生明显的以吸收为主的组织学反应。由于骨缝的位置和走向不同,横腭缝、额颌缝表现为骨突顶部吸收为特征的楔形交错性反应;翼腭缝表现为骨突一侧骨表面沉积、另一侧表面骨吸收的位相性反应;颧颌缝兼有2种反应。颧骨后部骨缝呈现牵张状态,观察到骨沉积增加,破骨活动较弱,同样表现出3种不同的骨缝反应。结论:颧骨种植支抗后牵引使上颌骨和颧骨周围骨缝发生了有别于生理性生长改建的明显变化,但未发现破坏性改变。上颌骨周围骨缝组织学反应以吸收为主,不同骨缝组织学反应有所差异,上颌骨因此向后移动并伴有一定的旋转。颧骨后部骨缝发生了与传统口外弓作用不同的牵张成骨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颌间Ⅲ类矫形力对颞下颌关节的作用及影响。方法 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雌性恒河猴6 只,分为3月、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戴用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实验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和CT断层扫描片,采用计算机头影测量系统进行X线测量分析;电子游标卡尺、图像分析系统对颞下颌关节间隙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头影测量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位发生改变,上颌骨呈生长加快趋势,下颌骨呈生长减慢趋势,下颌骨长度未见变短。②CT片测量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关节后间隙减小,前间隙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实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实验组位发生改变,上颌生长加快下颌生长减慢;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建立口内即刻负载抑制上颌骨生长的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受压骨缝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生长发育期恒河猴为实验动物,对上颌骨施加向后牵引力,持续作用5周后,前牙呈现反,取颧颌缝、额颌缝、颞颧缝、腭中缝骨缝标本切片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观察颧颌缝表现为蜂窝组织状,不规则的胶原纤维前体聚集,胶原纤维明显粗大,纤维细胞排列极其紊乱,大部分胶元纤维断裂。而颞颧缝呈现纤维细胞排列较为规整,胶原粗细不均,胶元纤维断裂少,更接近于正常骨缝结构。结论:上颌骨中微钛种植体即刻施加矫治力后,颧颌缝的骨改建最明显,是本研究中抑制上颌骨的生长主要部位。颞颧缝变化很小,接近于正常骨缝结构。以颧骨作为支抗抑制上颌骨的生长是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颌间Ⅲ类矫形力动物模型。方法选用6只青春期雌性恒河猴为实验动物,实验组4只,配戴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对照组2只,不配戴矫治器。分别于3月、6月处死实验动物。结果矫治器均配戴良好,实验动物位改变明显,3月组平均位改变5.5mm,6月组平均位改变6mm。结论采用双阻板磁力功能矫治器建立的颌间Ⅲ类矫形力动物模型符合颌间Ⅲ类矫形力在力值和方向上的要求,能够较准确地模拟临床颌间Ⅲ类矫形的变化过程,可以作为研究颌间Ⅲ类矫形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髁突软骨细胞在Ⅲ类矫形力作用下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青春生长发育期的雄性恒河猴6只,实验组4只,对照组2只,实验组戴用Ⅲ类铸造式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分别于1.5月、3月处死动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的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猴髁突软骨前斜面显示靠近表层的成纤维细胞和深层的成软骨细胞增多,细胞增生分裂活跃,生长旺盛,呈现增殖效应;后斜面超微结构显示表层纤维细胞增多,深层成熟的软骨细胞增多,呈现抑制效应,但无病理性损害。1.5月组较3月组变化更为明显。结论: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恒河猴髁突软骨进行活跃的生理改建,软骨前斜面表现为增生效应,后斜面表现为受压抑制效应,提示临床选择合适的矫形力与加力的方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