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AI1基因转染肝癌MHCC97-H细胞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转移与复发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KAI1基因是近年新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为深入研究KAI1基因在肝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KAI1正、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成功地分别转染入高转移潜能的肝癌MHCC97-H细胞株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RTN4C裸基因直接注射抗肝癌生长及转移复发作用。方法 :将RTN4C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 ,扩增提取RTN4C裸基因 ,以LacZ为对照组。将不同裸基因和生理盐水与LCI D2 0裸鼠人肝癌同时皮下接种或待LCI D2 0肝癌成瘤后注射 ,观察对肿瘤成瘤和生长影响。LCI D2 0肿瘤裸鼠皮下接种后 10天 ,分别瘤内注射不同裸基因 ,观察其对肿瘤生长转移影响。LCI D2 0肿瘤肝内接种 ,接种后 2 2天行肝癌切除术 ,术中经切缘或脾内注射不同裸基因 ,观察其对术后转移复发的影响。结果 :不同裸基因与LCI D2 0肝癌同时皮下接种对照组、LacZ组、RTN 4C组 ,肿瘤直径分别为 (1 81± 0 12 )cm ,(1 6 1± 0 2 7)cm、 (0 4 3± 0 0 4 )cm。裸基因肿瘤内注射对照组、LacZ组、RTN4C组 ,瘤径 (cm)分别为 0 91± 0 0 9,0 90± 0 0 6 ,0 2 5± 0 0 4 ;肝癌切除术应用裸基因转移灶累及部位数、切缘复发瘤直径、肝内转移灶数目 ,转移灶累及肝叶数在对照组、LacZ组与RTN4C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脾内注射效果优于肝切缘组注射。结论 :RTN4C裸基因注射具有抑制LCI D2 0肝癌生长及防治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nm23基因及其在乳腺癌中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晋  吴诚义 《医学综述》2002,8(8):437-438
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是目前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对早期发现肿瘤转移、估计预后的作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nm2 3基因是与肿瘤转移、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之一 ,本文就nm2 3基因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nm2 3基因家族nm2 3基因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teeg等[1 ] 于 1998年首次发现 ,他们采用消减克隆杂交技术从K 1735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中分离出与瘤细胞转移能力相关的基因即转移抑制基因 ,并发现该基因在低转移细胞株中的表达强度是高转移细胞株内的 10倍 ,由于是检测到的第 2 3个克隆基因 ,并发现其…  相似文献   

4.
RTN4C裸基因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及转移的体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RTN4C裸基因直接注射抗肝癌生长及转移复发作用.方法:将RTN4C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扩增提取RTN4C裸基因,以LacZ为对照组.将不同裸基因和生理盐水与LCI-D20裸鼠人肝癌同时皮下接种或待LCI-D20肝癌成瘤后注射,观察对肿瘤成瘤和生长影响.LCI-D20肿瘤裸鼠皮下接种后10天,分别瘤内注射不同裸基因,观察其对肿瘤生长转移影响.LCI-D20肿瘤肝内接种,接种后22天行肝癌切除术,术中经切缘或脾内注射不同裸基因,观察其对术后转移复发的影响.结果:不同裸基因与LCI-D20肝癌同时皮下接种对照组、LacZ组、RTN 4C组,肿瘤直径分别为(1.81±0.12)cm,(1.61±0.27)cm、(0.43±0.04)cm.裸基因肿瘤内注射对照组、LacZ组、RTN4C组,瘤径(cm)分别为0.91±0.09,0.90±0.06,0.25±0.04;肝癌切除术应用裸基因转移灶累及部位数、切缘复发瘤直径、肝内转移灶数目,转移灶累及肝叶数在对照组、LacZ组与RTN4C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脾内注射效果优于肝切缘组注射.结论:RTN4C裸基因注射具有抑制LCI-D20肝癌生长及防治肝癌切除术后转移复发作用.  相似文献   

5.
KAI1基因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用亚克隆技术构建KAI1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质粒,DOTAP脂质体法将其分别转入高转移潜能的人MHCC97-H肝癌细胞,以限制性酶切、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鉴定基因重组及转染是否成功.电镜观察细胞超微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细胞生长曲线和平板法集落形成试验观察细胞生长和集落形成能力,Boyden Chamber试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微管吸吮技术测定细胞的粘弹性和粘附力.BALB/CA 4~6周龄雄性裸鼠80只,随机分正义组、反义组、亲本细胞组及空载体组进行皮下(n=40)和原位肝(n=40)种植试验,观察体内的成瘤性、侵袭性及远处转移能力,免疫组化研究癌转移灶AFP和肿瘤组织细胞外基质(ECM)及粘附分子的表达状况.结果(1)成功构建了KAI1正、反义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分别转入MHCC97-H人肝癌细胞;(2)发现转入KAI1基因后可导致肝癌MHCC97-H细胞的一些细胞器数量和形态的变化;(3)KAI1基因对肝癌MHCC97-H细胞的体内外生长、细胞周期及体内成瘤性无明显影响;(4)反义KAI1基因可使MHCC97-H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增强、对体内外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有促进作用;(5)KAI1基因表达上调能使MHCC97-H细胞的体内外侵袭能力降低;(6)KAI1基因抑制肝癌侵袭和转移的机制可能与细胞粘弹性增加、ECM表达上调、粘附分子表达下调及粘附力下降等变化有关.结论KAI1基因在肝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调KAI1基因表达能明显降低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6.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也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的侵袭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包括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调控、多阶段、多步骤发生的复杂过程[1].转移相关基因的激活和(或)转移抑制基因的失活均可诱导肿瘤转移表型的产生.导致肿瘤的侵袭转移.nm23-H1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已经成为当今肿瘤转移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国内外nm23-H1基因调控肿瘤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恶性肝细胞肿瘤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是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 ,涉及肿瘤细胞自身与宿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并受到多种基因的调控。“转移”包括了细胞粘附、运动、增殖 ,细胞外基质降解 ,机体免疫与肿瘤血管生成等环节。干预上述任何一个环节 ,都有可能改变肝癌转移的过程。为此 ,肝癌复发转移是一个多环节、多阶段的过程 [1] 。以下笔者仅就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相关的一些基因标志物的研究近况作一介绍。1 粘附分子在肝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粘附分子家庭包括以下几种 :选择素家族、钙粘蛋白家庭、整合素家庭、免疫球蛋白超家庭、CD4 4、CD5…  相似文献   

8.
nm23基因与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1 nm2 3基因结构及功能1.1 nm2 3基因的发现肿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理现象 ,由于高转移性癌细胞大分子DNA可将转移类型传递给非转移性细胞 ,并非转移细胞内均有激活的癌基因表达 ,推测可能有特定基因与转移有关[1] 。当前人们感兴趣最多是nm2 3基因。nm2 3基因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teeg等[2 ] 于 1988年首次发现。目前 ,已知人类有六种nm2 3基因。nm2 3-H1由Rosengard等[3] 于 1989年发现 ,nm2 3-H2 由Stanl等[4 ] 于1991年发现 ,Venturelli等[5] 于 1995年报道了DR-nm 2 3,nm 2 3-H4 由Micon等[6 ] 于 1997年发现 ,Munier等[7]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因ras和p16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手术切除肝癌组织和12例正常肝组织的ras和p16表达及与肝癌临床病理指标、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ras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0%和34.0%,ras表达与肿瘤大小、有无肝内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ras阳性、阴性表达病例3年复发率分别为68.8%、38.9%,3年生存率分别为37.1%、66.7%(P<0.05)。(2)p16在肝癌和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各为47.2%、100.0%,p16表达与有无肝内转移、组织分化密切相关(P均<0.05)。p16阳性、阴性表达病例3年复发率分别为48.0%、67.9%,其3年生存率分别为64.0%、32.1%(P均<0.05)。(3)ras和p16在肝癌中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p16阳性ras阴性与p16阴性ras阳性表达病 列3年复发率分别为35.7%、79.2%,3年生存率分别为71.4%、29.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联合检测p16和ras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肝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多基因分析比单基因分析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肿瘤是一种基因病.肿瘤的侵袭、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基因调控和多步骤发展的过程,不仅涉及到肿瘤细胞与宿主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还涉及到一系列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基因的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如一些转移促进基因的激活,一些转移抑制基因的失活或表达下调.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功能的丧失是肿瘤细胞由非转移表型向转移表型发展过程的重要事件.KAI1基因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因它首先发现于前列腺癌细胞,所以被称为前列腺癌转移抑制基因,但其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在人体其它肿瘤中随后得到了广泛证实.本文就KAI1基因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项研究为国家“九五”医学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周信达,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中山医院外科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本文简述近年我所获“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等基金资助的此课题研究的一些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亚临床复杂作再切除手术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主要途径,但预复发则甚为困难,术后检塞化疗ACE)、生物治疗、术中肝动脉插管、冷冻肝切除等,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在实际研究方面,我国所建立了人肝癌转移动物模型和细胞株。在分子水平对肝生作了研究,初步发现C-erbB2,p16,p21,p53,mdm-2,VEGF,TGFα、EGF受体、MMP-2、μPA、μPA-R、ICAM-1与肝癌侵袭性呈正相关;nm23-H1,TIMP-2,Integrinα、E-cadherin,Kai-1则呈负相关。在实验性干预治疗方面,反义H-ras,Suramin,Heparin抗肿瘤血管生成TNP-470、抗CD3/抗HBx的双特异抗体合并LAK治疗、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制剂BB-94、我所自行设计的β肽等对肝癌转移模型均有抑制转移的作用,预期生物治疗、转移复发的预测指标、多模式的干预治疗对防治肝癌转移甚为重要,其中抗肿瘤血管途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肿瘤抗侵袭转移研究与胆囊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囊癌是生物学毒性较强的消化道肿瘤 ,易于早期浸润转移 ,预后差[1,2 ] 。如何有效地对抗胆囊癌的浸润转移 ,是治疗胆囊癌复发和转移的关键。近年 ,有关肿瘤侵袭转移机制及抗侵袭转移的研究已取得不少进展。为此 ,本文就近年有关肿瘤侵袭转移机制及抗侵袭转移机制的研究现状以及与胆囊癌的关系 ,作一综述。1 血管生成与血管生成抑制  血管生成或新生血管的产生对于原发肿瘤的增殖极为重要。业已发现 ,血管生成与肿瘤厚度和转移相关 ;新生成的肿瘤血管易通透肿瘤细胞以至于形成新的转移 ,故高程度的血管生成增加了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及…  相似文献   

13.
肿瘤转移是恶性细胞与宿主防御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这种复杂的过程包括血管形成、肿瘤细胞从原发组织脱落、迁移、侵袭细胞外基质并进入血管,随血液循环至远处器官,粘附、游出血管,并在靶组织停留、生长。关于肝癌的侵袭和转移有许多报道揭示了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包括p53/CDKN2的突变,CD44v6的过表达;金属蛋白酶-9和CD24的高表达;染色体8p的缺失等都与肝癌的转移有关。但转移并不是一种基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可能是由多基因构成的分子网络调控的结果。TIP30/CC3基因首先是在比较高转移性和低转移性小细胞肺癌细胞系时发现的。它能显著抑制变异性高转移小细胞肺癌(v—SCLC)细胞在SCID—hu—FL(人胚肺-联合免疫缺陷鼠移植物)动物模型中的转移力。是一种潜在的转移抑制基因。但TIP30基因在肿瘤转移中的确切作用、参与了哪些过程以及分子机制如何目前不很明确。本课题我们初步探索了TIP30基因对高转移性肝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现做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h2对肝癌Bel-7402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人参皂甙Rh2对肝癌Bel-7402细胞活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测定侵袭和迁移能力;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给予人参皂甙Rh2处理后肝癌Bel-7402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肝癌Bel-7402细胞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减弱.[结论]人参皂甙Rh2可抑制肝癌Bel-7402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降低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证实Rac1在肝癌细胞的生长与侵袭中的意义,寻找可能的肿瘤基因治疗新靶点。方法:特异性抑制Rac1蛋白表达的siRNA干扰肝癌高转移细胞株97-H,观察肝癌高转移细胞株97-H内Rac1表达、细胞生长、肿瘤细胞的活力和体外侵袭力的变化。结果:肝癌高转移细胞株97-H内Rac1表达、细胞生长受抑制,肿瘤细胞的活力和体外侵袭力显著降低。结论:Rac1表达的减少能够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可能成为肿瘤基因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肝癌)主要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据报道,HCC根治性切除后5年复发率为54.1%-61.5%,小肝癌(≤5cm)为43.5%,而局部治疗的转移复发率更高。因此抗HCC侵袭转移,减少术后复发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MicroRNA(miRNA)是一类约22个核苷酸组成的小分子非编码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促进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过程而发挥负调控作用.miRNA不但参与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过程,如细胞分化、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细胞代谢等,而且与人类疾病,尤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一类新的癌基因及抑癌基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我们首次在肝癌染色体变异区内发现新的肝癌转移促进因子miR-151并阐明了其分子作用机制,即RhoGDIA是miR-151下游靶基因,介导了miR-151的促肝癌转移功能;miR-151与其宿主基因FAK协同作用,活化Rac,cdc42及Rho GTPase,进而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与转移,为阻断肝癌转移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研究发现多个用于肝癌诊断及转移、复发、预后预测的miRNA分子标志物,建立了肝癌诊断、转移、复发及预后的miRNA预测模型;鉴定miR-125b为肝癌侯选抑癌基因,主要通过抑制癌基因LIN28B发挥抑癌作用;发现miR-30d为肝癌转移促进基因,转移抑制基因GNAI2为其功能靶基因;另外,发现miRNA不仅与mRNA的3’非翻译区结合,而且能与基因家族的蛋白编码区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表达,为研究miRNA在肿瘤中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采用实验方法论证了单个基因能同时被多个miRNA所调控,为建立miRNA与mRNA复杂的相互作用调控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近年我所获"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等基金资助的此课题研究的一些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亚临床复发作再切除手术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主要途径,但预防复发则甚为困难.术后检塞化疗(TACE)、生物治疗、术中肝动脉插管、冷冻肝切除等,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在实验研究方面,我所建立了人肝癌转移动物模型和细胞株.在分子水平对肝癌侵袭性作了研究,初步发现C-erbB2、p16、1p21、r53、mdm-2、VEGF、TGFα、EGF受体、MMP-2、μPA、μPA-R、ICAM-1与肝癌侵袭性呈正相关;nm23-H1、TIMP-2、Integrin α5、E-cadherin、Kai-1则呈负相关.在实验性干预治疗方面,反义H-ras、Suramin、Heparin、抗肿瘤血管生成TNP-470、抗CD3/抗HBx的双特异抗体合并LAK治疗、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BB-94、我所自行设计的β肽等对肝癌转移模型均有抑制转移的作用.预期生物治疗、转移复发的预测指标、多模式的干预治疗对防治肝癌转移甚为重要,其中抗肿瘤血管途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稳匿、预后凶险的临床特征.尽管肝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但其整体疗效依然不尽人意,根治性切除术后的5年复发率高达60%以上.因此,提高肝癌总体疗效的关键在于对术后转移复发的的防治,寻找能够预测肝癌转移复发的检测指标是当今肝癌防治领域研究的热点. 根据文献及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报道,P16突变、P53突变、P21突变、mdm-2、c-erbB-2、TGFα、VEGF、EGFR、bFGF、PD-ECGF、uPA、MMP-2、ICAM-1等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变化与肝癌侵袭转移呈正相关;而nm23-H1、Kai-1、TIMP-2、E-Cadherin、Integrin α5等与肝癌侵袭转移呈负相关;染色体8p等的缺失也可能与肝癌的转移有关.由于肝癌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并且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其相关的基因表达及蛋白质功能同样处于量变和质变的动态过程中.如何筛选肝癌转移复发的血清标志物,病理学指标,并且优化组合,能够应用于临床对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监测,将是肝癌防治未来努力攻克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而转移则已成为肿瘤的重要致死原因,因此,与肿瘤转移相关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1(TMSG-1),又称为人源性长寿保障基因2,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重要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其主要功效是正性调节细胞凋亡以及负性调节肿瘤细胞的侵袭及转移。多种肿瘤的发展均与TMSG-1基因的表达相关,尽早将其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透彻,对肿瘤的监测和治疗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