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我院10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围产保健工作。方法:按照1977年WHO的围产期Ⅰ的计算方法和我国1981年全国围产医学专题学术会议总结的早产、死胎、死产和初期新生儿死亡的定义和标准,对我院10年125例围产儿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066‰。早产围产儿死亡率是13256‰,足月产是586‰。低体重儿围产儿死亡率是12745‰,正常体重儿是533‰。臀位分娩围产儿死亡率是17857‰,其它分娩方式是405‰。经统计学处理,均具有显著差异。围产儿死因顺位为缺氧、畸形、肺部疾患、不明和其它。结论:降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生率,加强围产保健,加强产前产时监测,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围产儿死亡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医疗、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其死因,针对性进行预防,是提高围产医学质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对我院1995年1月~1999年12月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我院围产儿死亡登记卡和围产儿死亡评审记录,其中围产儿死亡登记来自产科病例和儿科新生儿死亡病例,评审记录由妇、儿科专家及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研究而定,部分病例进行了尸检。 2 结果 2.1 围产儿死亡率:1995年12‰,1996年11.2/‰,1997年10.8/‰,19…  相似文献   

3.
本文收集我院1991年1月至1994年10月住院分娩围产儿2578例,死亡90例,围产儿死亡率为34.91%。其中死胎占围产儿死亡的55.56%,新生儿死亡占42.22%,死产死亡占2.22%。提出本院围产儿主要死亡原因依次是死胎、畸形、早产和肺部疾患。认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加强和改进围产期保健工作,提高围产儿产前诊断及处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14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对1994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49例死亡围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22.74‰,死胎率为9.77‰,死产率为3.36‰,早期新生儿死亡率为9.62‰,占42.28%。围产儿死亡原因:缺氧占47.65%,早产占21.15%,出生缺陷占12.08%。结论:加强孕期保健、规范系统产前检查及监护、积极预防治疗妊娠并发症、防治早产、实施正确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建立NICU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李珊 《海南医学》1994,5(3):168-169
本文分析了我院1986年至1990年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五年出生儿数16903,死亡310,死亡率为18.34‰,其中新生儿死亡171例,死亡率10.20‰;死亡46例,死产率2.72‰;死胎93例,死胎率5.5‰,死亡原因以缺氧为首,其次为早产,还有畸形、羊水胎粪吸入、颅内出血等,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水平,不仅做好孕期保健与监护,定时产前检查,还要不断改善产前诊断设施,新生儿急救、诊疗、护理系统和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 先进国家的围产儿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而我县的近3年死亡率分别为10.07‰、10.75‰、12.29‰。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围产儿数共11179例,其中围产儿死亡数123例,死亡率为11.00‰。为了提高围产儿保健工作的水平,降低我县的围产儿死亡率,并探讨其防治措施。 1 临床资料 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奉贤县围产儿数共11179例,围产儿死亡数123例,其中男70例,女53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1.00‰。来自农村103例占死亡百分比83.7%(103/123),城镇20例占死亡百分比16.3%(20/12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滤。方法对我区1997~2001年5年来的275例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4.17‰;围产儿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先天性畸性、早产、胎盘因素、脐带因素。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围产保健,积极治疗高危妊娠,加强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围产儿死亡545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12年来围产儿死亡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年间围产儿死亡95例,占16.88‰,死胎64.84%,死产26.37%,新生儿死亡8.79%。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为早产、胎儿畸形、缺氧综合征、脐带因素、胎位异常、胎盘因素及妊娠并发症。新生儿死亡主要因早产、呼吸窘迫综合症(RDS)所致。结论 加强围产期监护,预防为主,提高产科质量,达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金虹萍  孙霞美 《嘉兴医学》2002,18(3):146-147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为进一步提高孕产妇保健质量,加强高危孕妇的监护,提高接产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依据。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围产儿死亡资料分析,与孕期保健,分娩处理等有关因素,加强对高危妊娠的识别与监护。结果:本两年围产儿死亡率9.58‰(其中新生儿死亡率2.8‰,死胎率6.24‰,死产率0.54‰)。结论: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和畸形发生率,是减少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周瑾  胡容珍 《重庆医学》1999,28(5):355-356
围产儿死亡率是反映围产期医疗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分析我院15年来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找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1.资料与分析1.1围产儿死亡率:我院1984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分娩围产儿12510例,死亡202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6.14%。其中早期新生儿死亡96例,占47.53%;死胎90例,占44.55%;死产16例,占7.92%。1.2围产儿死亡有关因素1.2.1孕周:202例围产儿死亡中,早产儿118例,占58.42%,其死亡率(181.54‰)与足月儿死亡率(6.82‰)…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平谷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和死亡构成比的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且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辖区内各医疗单位上报按照北京市统一要求的“围产儿死亡登记卡”及妇幼保健院质量控制资料采取回顾分析。结果五年期间围产儿死亡率平均为7.21‰,本区围产儿死亡率6.18‰,外地围产儿死亡率11.89‰,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畸形、呼吸系统疾病、早产。结论在围产儿死亡评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做好出生缺陷的预防工作,不断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对助产医生及儿科医生的新生儿窒息抢救水平的提高,加强外来人口的孕期保健知识的宣传与指导,呼吁政府部门尽快落实“贫困母亲救助”政策,才能有效降低平谷区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美玲 《上海医学》2002,25(Z1):94-95
先进国家的围产儿死亡率已降至5‰以下,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仍是我国围产期保健工作的重点.回顾性总结我区1996年1月~2001年12月围产儿数共22 532例,分析209例围产儿死亡的原因,探讨降低死亡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369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工作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围产期保健工作及产科质量的主要指标。为了解盐都区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现对盐都区2001年至2008年度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线双报制度,对常州市2001年至2004年间每年围产儿的死亡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围产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亡原因,为进一步减少围产儿死亡提供对策。结果:4年来常州市围产儿死亡率依次为9.26‰、6.50‰、4.25‰、5.37‰,总体呈下降趋势,前三位死因分别为畸形、脐带因素及早产低体重儿,其中畸形是历年来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提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采取三级干预措施,降低围产期畸形儿的发生率,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同时加强产前诊断和产时监护。  相似文献   

15.
围产儿死亡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孕母合并症、并发症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7年一年间39 例(其中死胎28例,死产2例,新生儿死亡9例)。围产儿死亡与母亲所患疾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997 年死亡围产儿母亲并发症、合并症中早产、畸形、胎盘早剥、妊高征、妊娠胆汁淤积症居前5位。围产儿死亡率为26.07‰,其中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分别为71.79% 、5.12% 、23.08% 。低体重儿占死亡围产儿的半数以上。结论:加强产前检查,降低死胎的发生率,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2002年-2011年平安县妇幼保健院围产儿死亡情况的分析,总结平安县在围产期保健方面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以进一步提高国产儿保健水平,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2月平安县妇幼保健院160例死亡围产儿的病案资料。结果: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国产儿死亡率21.85%o;2007年1月—2011年12月围产儿死亡率8.00‰;平均死亡率14.69‰。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1月—2006年12月新生儿死亡60例,其中家中死亡15例,占25.00%;转送途中死亡10例,占16.67%,各级医院死亡35例,占58.33%。2007年1月-2011年12月新生儿死亡21例,其中家中死亡3例,占14.29%;转送途中死亡2例,占9.52%;各级医院死亡16例,占76.19%。新生儿死亡中出生缺陷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死胎死产中前三位死因分别为: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出生缺陷、内科合并症。结论:加强婚前保健和孕前保健,做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加强对农村地区及城市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及规范的产前检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围产儿的不良结局的差异。方法对2001~2003年我院的本市户口和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共分娩围产儿10 420例,死亡223例,死亡率21.4‰,其中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7.48‰,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7.8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对流动人口应制定并采取相应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围产保健意识,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现将我院1979~1983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产房和婴室。本文仅观察五年围产期Ⅰ(孕28周至产后7天)的围产儿死亡情况。五年来经住院产妇分娩婴儿共11652人(包括活产新生儿、双胎、死产死胎)。围产儿死亡共158例,死亡率为13.56‰。其中死产死胎78例占49.37%,一周内新生儿死亡80例占50.63%。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五年来围产儿死亡率、一周内新生儿死亡率、死产死胎发生率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围产儿的不良结局的差异.方法对2001~2003年我院的本市户口和流动人口中的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共分娩围产儿10 420例,死亡223例,死亡率21.4‰,其中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7.48‰,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7.8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对流动人口应制定并采取相应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提高围产保健意识,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双胎妊娠低体重儿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85年1月至1994年12月分娩总数10710例,双胎分娩99例,共有196个围产儿,其中低体重儿120例,发生率61.22%,同期低体重儿455例,总发生率4.25%,双胎分娩低体重儿是同期的14.4倍。双胎低体重围产儿死亡率高达213.67‰,是同期围产儿死亡率13.07‰的16倍。低体重儿死亡与孕周及体重密切相关,即孕周及体重越低,围产儿死亡率越高,相对危险度越大(P值分别<0.01和0.005)。分娩方式与新生儿死亡有显著差异(P<0.05),不论哪种分娩方式,新生儿死亡中,早产儿死亡占90%.因此,双胎妊娠须加强围产期保健,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