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全书共十二卷,128篇,其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从卷一到卷六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针灸学的基本知识,从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俞穴主治,通过从1960年到2013年来对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的120多篇文献研究,概括总结现代对《针灸甲乙经》所记载的腧穴和临床治疗上的研究进行归纳与梳理。  相似文献   

2.
关于“《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内容是否归属针灸处方”这一问题 ,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针灸处方 ,也有人认为[1 ] 《甲乙经》中腧穴治疗内容除了少量是针灸处方 ,主要归属于腧穴主治。我在仔细研究《甲乙经》后 ,认为将其归入腧穴主治的范畴似有不妥 ,而倾向于将其归属针灸处方 ,并将理由叙述如下 ,请同道指正。  第一 ,从体例来看。行文体例是作者写作意图表达的形式 ,《甲乙经》中对某病症针刺治疗的记述方式是“病症 ,某某穴主之” ,而现代常以“某穴主某某病”这种形式记述腧穴主治的内容 ,由于同样都是“某穴主……” ,因此《甲乙…  相似文献   

3.
现行本《针灸甲乙经》(下称《甲乙经》)前面有几行序例,虽然文字很简略,但是对于阅读与校勘《甲乙经》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重视。不过,本文要谈的《甲乙经》体例,并没有写在此序例中,而是通过研究原书,总结归纳而得。在《甲乙经》中,腧穴的主治病症没有紧接在卷三相应的腧穴部位文字之后,而是散见于卷七至卷十二中,然而这两部分内容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甲乙经》卷十二各篇病症的取穴顺序,总是先取头面躯干部穴,后取四肢部穴,头面躯干部;又按头、项、背、面,胸、腹之序;流注方向是自上而下,从中央至两旁;四肢部则先取手部穴,后取足部穴,手足二部又都是先取阴经穴,后取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针灸甲乙经》的针刺处方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 :通过搜寻查阅《针灸甲乙经》中针刺处方的内容并构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腧穴配伍规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高频腧穴、特定穴使用、取穴部位、选穴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获...  相似文献   

5.
《黄帝针灸甲乙经》论治妇科疾病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第十二卷“妇人杂病篇”论述了妇人杂病的症状和治法,其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妇人重身九月而痦的道理,怀妊的脉象、产后热病预后的诊察;二是妇人杂病的不同症状和腧穴主治。前者按内容先后分别见于《素问》第47篇、40篇、18篇、28篇,其论述精当,易于理解。后者系已佚《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内容,其论以穴统病,对于所述腧穴主治妇人病范围起到了概括作用。但在临床使用中,欲知《甲乙经》中是如何取穴治疗的,恐非一目了然。为使《甲乙经》论治妇人病的经验能够方便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针灸甲乙经》全名《皇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由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现存版本为十二卷,共一百二十八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有关浅刺针法的大部内容著录于《针灸甲乙经》第一卷至第六卷中,第七卷至第十二卷为临床治疗的相关内容,其中亦涉及部分适用浅刺针法的病症。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一书中针灸理论包括腧穴及其主治、针刺手法、针刺的处方配穴特点、脉诊、体质与针刺之间的关系、针刺禁忌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大体上总结出《针灸甲乙经》一书的针灸理论框架体系。并通过其框架体系,梳理出《针灸甲乙经》一书对整个针灸理论框架体系的影响和奠基作用。为今后将《针灸甲乙经》与《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等前后针灸类书籍中针灸理论框架的比对打下基础。同时在梳理《针灸甲乙经》针灸理论框架体系中,可以简明扼要的对这本书中的针灸理论体系进行了解和剖析。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针灸甲乙经》一书,在重言的使用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一是作为一部类编整理上古时期经典著作中针灸学内容的专著,文献语言的继承性是它的突出特点。二是从保存文献资料的角度看,该书保存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以下简称《明堂》)的主要内容,并成为后世研究《明堂》内容的主要依据。遍览《针灸甲乙经》,全书出现重言凡112个,究竟有哪些属于《明堂》中的重言,这是《针灸甲乙经》重言研究中的首要内容。经过认真比对,《针灸甲乙经》卷三的全部,卷七至卷十二论述孔穴主治等内容,皆出自《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这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9.
《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灸甲乙经》(下面简称《甲乙经》)中多为单穴处方,文中从腧穴的发现形式、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实用性分析了单穴处方存在的主、客观原因;病变部位的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是《甲乙经》中临证选穴的主要规律,并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其理论根源是《内经》中已有记载的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临床辨证分类细致,强调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10.
《明堂孔穴》是现知最早的针灸经穴专著,自晋代皇甫谧据以编集《针灸甲乙经》以后,原书渐趋散佚。隋唐时期曾有过不少《明堂》的传本,如杨上善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甄权的《明堂人形图》,杨玄操的《黄帝明堂经》。其中除《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仅存一卷,其他书籍亦都亡佚,但它们的内容都被《千金方》、《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籍收录。通过对史志记录、现存医籍中的《明堂》佚文以及腧穴主治的记载进行研究可知:现《外台》佚文主要来自《甲乙经》,此外还保留了《明堂人形图》和《黄帝明堂经》的部分内容,而《医心方》则主要来源于《类成》。  相似文献   

11.
《针灸甲乙经》为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家皇甫谧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今本《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铖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卷一至卷六,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12.
《针灸甲乙经》校勘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全面而系统的针灸专著,西晋皇甫谧(字士安)撰,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该书自梁以后,隋、唐、宋等史志中均有记载,唯书名及卷数不一。从卷数看,有十二卷本,有十卷本,《四库全书》本,《提要》记为八卷,近查其藏本,乃一函八册十二卷,故八卷之说,当系误书。关于书名,有《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三部针灸经》、《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等称谓。上述名称不同,卷数不一,当系各个历史时  相似文献   

1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并沿用至今,其腧穴归经方法,四肢部分至穴遵循《甲乙经》归经模式,另外还有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脉气所发”进行归经,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经脉变会”进行归经,以及根据腧穴部位进行归经。探讨该书腧穴归经的方法厦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为腧定归经、经穴增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张胜春  赵京生 《中医杂志》2002,43(2):148-149
比较、分析了《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简称《明堂》)、《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等不同时期针灸医书中“头痛”病症的治疗用穴特点及指导用穴的思路。《阴阳》中头痛主要是足太阳经、足少阳经的主治病症,直接体现了经脉循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内经》中多用经脉穴,有了一定的针灸处方形式,其用穴依据主要是阴阳、经络、脏腑、根结标本理论。比较而言,《明堂》中的腧穴理论、奇经八脉理论比较完善,但其用穴的思路没有突破《内经》的理论范围《内经》奠定了针灸临床选穴的理论基础。经络理论则始终是指导针灸临床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仅就《甲乙经》有关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主治的论述,来谈谈腧穴主治疾病的规律。一、腧穴主治疾病的基本规律(一)近治作用:人体的腧穴一般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如胸中痛,……中府主之(卷八、第一下);肩痛不可举,引  相似文献   

16.
《甲乙经》《甲乙经》全称《黄帝针灸甲乙经》或《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著。作者主要取材于《素问》、《九卷》(即今之《灵枢经》)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选其精要部分,分类编纂而成。该书问世后,流传较广,至今仍为针  相似文献   

17.
晋·皇甫谧撰集《素问》、《针经》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删其浮辞,除去重复,以类相从而成《针灸甲乙经》(又名《甲乙经》十二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不仅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对国际医学交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该书卷三中的俞穴部分,采用了  相似文献   

18.
《针灸甲乙经》作为针灸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式巨作,其研究者不在少数,该文从《针灸甲乙经》针灸处方概念入手,以《针灸甲乙经》治热病为研究点,利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尝试着找出《针灸甲乙经》中治疗热病的用穴处方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其总结了晋及晋以前的针灸成就。以《针灸甲乙经》的刺法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面分析总结《针灸甲乙经》中腧穴针刺深度规律、针刺禁忌和影响针刺深度的因素,着重归纳针刺深度与腧穴所处部位的关系及患者体质、经络气血的变化、病位、病情等对针刺深度的影响,以期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20.
宋代针灸学家王唯一的两大贡献:创制针灸铜人模型;编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是继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后,针灸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铜人经》兼采各家之长,图文并茂,有所创新,对后世针灸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为腧穴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后代针灸学者把这部书奉为圭泉。新近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腧穴学》概论中对《铜人经》的评价颇为精当:“宋代王唯一于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奏诏对针灸腧穴重新厘定,订正讹谬,从而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三卷。详载穴位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