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项七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7只正常新西兰白兔局部注射异体血液制成椎动脉型颈椎病大兔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分别针刺项七针和颈夹脊穴,并测定NO、ET、TXB2的含量.结果:项七针组、颈夹脊穴组针刺治疗后NO、ET、TXB2的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穴组(P<0.05).结论:针刺可引起血液内ET、NO、TXB2含量的变化,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项七针优于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项七针与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项七针组38例和颈夹脊组34例,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项七针组有效率为89.47%,颈夹脊组为76.4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项七针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V)、血流量(Q)、椎动脉内径(D)、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改变与颈夹脊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改善脑供血方面项七针组优于颈夹脊组。  相似文献   

3.
陈卓伟  徐宁 《新中医》2011,(11):99-100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和血流动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20例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给予针刺颈央脊穴,配合风池穴、百会穴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脉动指数(PI)、循环阻力指数(R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基底动脉(BA)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速(Vs)和平均峰流速(V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可改善榷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推拿综合治疗方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异常的影响。方法采用三中心、单盲、随机、对照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纳入针推组(38例)、针刺组(32例)、推拿组(30例),分别给予针刺推拿综合方案、单纯针刺、单纯推拿治疗,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为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等的变化。结果对椎-基底动脉低流速状态患者,除推拿组椎-基底动脉Vm外,治疗后各组各指标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治疗后针推组与针刺组、推拿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对椎-基底动脉高流速状态患者,治疗后针推组椎-基底动脉Vp、Vm、Vd,针刺组椎-基底动脉Vp、Vm,推拿组椎动脉Vm、Vd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治疗后针推组椎动脉Vp、Vd,基底动脉Vm与针刺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而椎动脉、基底动脉Vm与推拿组比较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本研究的针刺推拿方法治疗CSA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针灸、推拿配合应用可互相协调,优势互补,提高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后溪配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异常的影响。方法对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取风池、后溪穴配合颈夹脊穴,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治疗1周后再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患者眩晕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BA)血流及双侧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流(Vs)、平均峰流(Vm)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过治疗后,眩晕、头痛、颈肩痛等症状明显得到缓解,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后溪配合颈夹脊穴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有效缓解患者颈部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6.
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傲霜 《中医杂志》2000,41(6):345-346
为了观察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治疗组选取颈夹脊穴进行温针灸,两个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刺、口服颈复康冲剂治疗,统计3组疗效并作Ridit分析与u检验,同时对3组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两对照组疗效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1),温针灸颈夹脊穴疗效最佳。3组治疗前后的TCD检查平均峰流速(Vm)均有改变,其中温针灸颈夹脊穴的改变最明显(VA、BA均P<0.01)。证明温针灸颈夹脊穴能有效扩张血管,缓解椎—基底动脉的痉挛,降低其血流速度,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左侧侠溪穴对大脉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及PI、RI的影响,建立基本数据库,为临床安全使用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取30名健康青年,分为男、女两组进行实验,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记录针刺左侧侠溪穴时双侧大脑中动脉在针刺前5 min,进针时,留针15 min,留针30 min,出针时,出针后5min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阻抗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针刺左侧侠溪穴,男性双侧MCA在进针时、留针15 min的Vs、Vd、Vm均较进针前5 min增高,且左侧较右侧变化明显,持续时间长。双侧PI、RI值无显著变化。女性双侧MCA的Vs、Vd、Vm在各个时间点均无显著改变,仅左侧参数较右侧略有升高。双侧PI、R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左侠溪穴对男性双侧MCA的血流速度有增加作用。未引起女性双侧MCA血流速度的变化,且对血管的顺应性及弹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项针对耳鸣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即刻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耳鸣这一疑难病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加电项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在治疗前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前后Vm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两种方法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方面均有效;治疗组治疗后Vm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快(P0.05)。结论:耳鸣患者经电项针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得以明显即刻改善,这一即刻效应为电项针治疗耳鸣奠定了基础,为临床治疗耳鸣这一疑难病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冀秀萍  张烨雄 《陕西中医》2005,26(6):541-542
目的探讨活血、行气类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随机分为治疗组(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血液流变学参数、TCD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血脂、TCD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川芎嗪注射液是预防和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有效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较止晕三针与针刺、药物对颈性眩晕(CV)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方法:将180例CV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针刺人迎穴、风池穴加额中线)、针刺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百会)和药物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经TCD检测CV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量(Vs)、平均血流量(Vm)、舒张期血流量(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3组治疗后LVA和BA的Vs、Vm、Vd明显升高,PI、RI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I和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PI与针刺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止晕三针在改善CV患者RVA的Vs、Vd、Vm和PI值方面均优于针刺和川芎嗪加西比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 评价针刺疗程对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对32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颈椎病患者,用TCD检测针刺颈夹脊穴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结果 近期效应明显优于即刻效应(TCD参数Vp、Vm、Vd均P<0.01)。结论 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效应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相似文献   

12.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5例取风池和C3~C7夹脊穴常规针刺,治疗组加大椎、百会等督脉穴电针并配合推拿。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2%、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率36%、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14.
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谭奇纹 《中国针灸》2004,24(8):537-538
目的:比较针刺华佗夹脊穴及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B12及口服消炎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3.5%,明显优于对照组72.7%(P<0.01).结论:本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症状体征的改善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部夹脊穴结合循经取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对照组(n=28),分别观察颈部夹脊穴对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效果。结果:2个疗程后治疗组有效率及显愈率分别为90%及96.67%,高于对照组的64.29%及89.29%,P<0.05。结论:结合颈部夹脊穴能有效提高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玉枕和风池穴组、颈夹脊(C4-6)穴组,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变化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变化.两组治疗后评分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眩晕度评分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5).针刺玉枕和风池穴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增加椎动脉血流速度,且疗效优于夹脊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针刺疗程对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32例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颈椎病患者,用TCD检测针刺颈夹脊穴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结果:近期效应明显优于即刻效应(TCD参数Vp,Vm,Vd均P<0.01),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效应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相似文献   

18.
针刺配合药物熏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药物熏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临床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平均分为针刺配合药物熏蒸法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两组。两组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cG ill疼痛量表的测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治疗前后PR I总分差值、感觉分差值、PR I分差值、VAS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镇痛效果要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药物熏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安全性高,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海锋  沈小雷 《中国针灸》2005,25(3):173-175
目的:比较针刺颈外夹脊穴为主与针刺传统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外夹脊穴组(40例)与传统颈夹脊穴组(32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头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结果:颈外夹脊穴组总有效率为87.5%,传统夹脊穴组总有效率为6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TCD检测的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PI)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5,P<0.01). 结论:颈外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传统颈夹脊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80名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针刺组采取针刺双侧风池、风府、百会、颈夹脊穴治疗,药物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连续治疗15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5%,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双侧风池、风府、百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