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配合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症状多由于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部分是由于瘤体压迫脑血管痉挛及栓塞造成。如不及时治疗,SAH发病率为63%,病死率达50%,而直接行动脉瘤夹闭术者病死率为1%~5%,因此宜早期进行治疗。我院2001-2004年急诊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21例,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常致病人残疾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而威胁生命。因此,对于有手术指征者在作出诊断之后应尽早手术。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动脉瘤夹闭术仍是首选方法[1]。现将我院2008年~2012年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58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总结我院近年来开展的46例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配合技术和方法。结果 4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配合失误。结论手术护士要术前了解病情,熟悉手术程序和步骤,充分准备器械,掌握特殊器械的使用,主动、迅速、准确地传递器械,从而与术者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4.
汪慧 《亚太传统医药》2009,5(4):155-15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措施。方法:对230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结果:术后200例恢复好,10例生活不能自理,10例植物生存,10例因术后严重脑血管痉挛死亡。结论:动脉瘤夹闭术是目前处理颅内动脉瘤理想和最常用的方法,为提高手术效果,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实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外,还要实施术前访视、麻醉配合、控制性降压、术中并发症处理等综合手术配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护理体会.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结果:60例病人疗效好,并发疸少,均治愈出院,结论:术中与医生配合默契,缩短手术时间,加强观察病人的病情,预防感染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
张韦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555-1556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而形成,主要是动脉管壁局部缺陷和管腔内压力增高而产生.在脑血管意外中,脑动脉瘤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位居第三.以隐匿发生为主,直至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且发生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故积极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配合、方法、护理体会。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结果:60例病人疗效好,并发症少,均治愈出院。结论:术中与医生配合默契,缩短手术时间,加强观察病人的病情,预防感染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腑血管瘤样突起,夹闭术是其有效治疗手段。围手术期护士的准备与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起重要作用。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并给予密切护理配合.本组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一例因护理配合失误而延长手术时间、无电灼伤、压疮及术后感染的发生.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周密默契的术中配合,加强术后监测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麻醉要求高,术前、术中均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麻醉处理有其特殊性。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共施行动脉瘤显微夹闭术3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进行深低温实施时,发现亚低温(28~33℃)对颅脑损伤的动物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且没有深低温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最近20a来,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实践日益增多,绝大多数研究肯定了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尽管其疗效不断受到质疑,但以减轻脑的缺血性损害为目的的亚低温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我院于2008年9月在亚低温下为1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成功实施了夹闭手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廉英明 《中医药研究》2013,(11):1402-1403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显微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优于单独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身心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颅内动脉瘤实施开颅夹闲术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观察组10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围手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对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以及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电解质紊乱以及肺部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良好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严重残疾以及死亡者明显少于对照纽,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观察组患者SCL-90量袁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颅内动脉瘤实施开颅夹闭术的患者于围手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和心理状态,从身心两方面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报告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巨大宽颈动脉瘤夹闭术的围手术期护理。针对患者是比较少见的巨大动脉瘤并骶尾部4cm×5cm的压疮,积极与患者家属讲解疾病手术的难度及必要性,并制定出有效可行的护理措施,术后指导患者积极功能锻炼,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不同手术的配合方法,将术中具体准备及配合工作进行详细介绍。方法配合完成颅内主动脉瘤手术26例。结果:26例中除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无法夹闭,愈后不良外,其余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颅内动脉瘤病人病情重,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随时有动脉瘤破裂的可能而导致并发症,甚至出血性休克以至死亡。在确保此类手术的成功,除掌握常规的脑外科手术方法外,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围手术期加强监护、维持适当血压至关重要,术中医护的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脑外科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青少年较少见。一旦破裂出血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处理,3周内将有40%的病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约90%的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所致。其出血的诱因大致为:情绪激动、各种运动后、排便用力、分娩等。其预后与发病年龄、动脉瘤的大小、破裂、动脉瘤的部位、术中临时动脉阻断时间及并发症、Hont-Hess病情分级有关,主要以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与血管内弹簧栓塞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本院2000年8月-2005年5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51例,疗效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颅内动脉瘤手术护理配合的准备、配合的要点,并就手术中护理配合体会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是一种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显微镜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动脉瘤破裂出血病死率很高 ,做好及时有效的护理对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 2 0 0 0年 8月— 2 0 0 1年 8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5 2例 ,男 2 2例 ,女 30例 ;年龄 8~ 76岁 ,平均 4 7岁。单发脑动脉瘤 5 1例 ,多发脑动脉瘤 1例。动脉瘤破裂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4 5例 ,视力障碍、眼睑下垂 7例。出血后行动脉瘤夹闭时间 :0~ 3d 11例 ,16~ 30d 4 2例。2 护  理2 1 护理评估 护…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术后患者体内植入物材料种类也在逐渐增多,尤其是金属类材料会产生明显的金属伪影,给影像学检查及诊断带来了困难,进而影响患者术后复查及随访的质量。对于CT检查而言,金属伪影会直接影响植入物及其邻近结构的显示与观察,影响术后疗效的判断及其并发症的诊断,而这也一直是临床随访及疗效评估的难题之一。宝石能谱CT的问世为金属植入物术后的随访与疗效的评估提供了可能,其在单能量成像的基础上采用金属伪影去除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5例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患者进行手术准备、术中配合及护理。结果:经过手术抢救护理,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结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手术步骤及手术器械、仪器设备的使用,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