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损伤早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对过氧化物酶( MPO )、过氧化脂质( LPO)活性及脊髓病理组织结构的影响,并对G-CSF与甲泼尼龙在保护神经功能方面作出评价。方法24只成年wistar大鼠,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MPSS组、G-CSF组、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s造模法制造脊髓损伤模型,MPSS组行甲泼尼龙(30mg/kg)腹腔内注射、G-CSF(50μg/kg)行颈部皮下注射,对照组无特殊处理,24h后取材行HE染色及MPO,LPO生化检测。结果脊髓损伤后,应用G-CSF、甲泼尼龙能显著降低损伤模型的LPO, MPO活性(P<0.05),甲泼尼龙较G-CSF更能有效降低LPO活性(P<0.05),G-CSF在降低MPO活性上更加明显( P<0.05)。 HE染色示二者均无法减轻神经元细胞的坏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G-CSF和甲泼尼龙可分别通过减轻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NSC提取自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区,经培养、鉴定。制作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于伤后第7d移植NSC。实验分为3组:NSC移植组(A组)、DMEM填充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GDNF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1,3,5d,A组GDNF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化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7,14,28d GDN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SC在移植后可上调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表达,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甲泼尼龙(MP)冲击与非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早期并发症.方法 49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中,采用MP冲击治疗26例(观察组),未用MP冲击治疗23 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疗效和早期相关并发症.结果 两组1年后神经功能都有明显恢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出现了更多的感染并发症,高血糖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P冲击治疗对脊髓功能恢复未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但使用MP会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周云  江曙 《九江医学》2000,15(1):5-6,25
目的:探索大剂量甲泼尼龙(MP)对实验性脊髓损伤(SCI)的影响,为SCI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0只家兔分成3组,用改良Allen氏法造成不完全性SCI,进行血液流变学、脊髓丙二醛病理对比观察。结果:大剂量MP治疗组较损伤组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脊髓丙二醛含量下降,病理损害减轻。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MP治疗、SCI,可直接预防或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害,对实验性SCI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 鼠损伤脊髓内的表达,观察外源性GDNF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利用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DC-Chol和重组质粒pEGFP-GDNF 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采用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基因转染后的体内表达,并通过辣根过氧化酶(HRP)顺行追踪技术和神经微丝(NF)、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GDNF基因转染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经脂质体DC-Chol介导GDNF基因可有效地转染脊髓组织 中并得到表达。GDNF转基因4周后可明显增加NF阳性轴突数目,促进皮质脊髓束再生并通过损伤区。结论:外源性GDNF在损伤区局部高表达具有神经损伤保护作用,提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对大鼠受损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表迭的影响.方法 选取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二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按N ystrom和Berglund法造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模型制模,分别于伤后4h,8h,1d,3d,7d和14d时从二组中各随机选取4只动物灌注固定后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损伤段脊髓内bcl-2和bax蛋白表达,TUNEL检测细胞凋亡,染色结果应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l)后4h即可见脊髓内TUNEL阳性细胞,8h表达达高峰,此后表达量逐渐下降,14d时仍可见少量阳性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伤后1d时达高峰,14d时仍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8h,ld和3d时间点凋亡细胞敷减少有统计学意艾,8h和ld时bcl-2蛋白表达增高及bax蛋白表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ASCI后,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可通过改变损伤段脊髓内凋亡相关蛋白bel-2和bax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唯物事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NS)组和GDNF组,改良Allen法撞击致伤T12脊髓,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NS和GDNF,分别取不同时间的伤段脊髓进行切片,应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前角外侧核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结合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结果:GDNF组较NS组ChE活性显著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联合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自噬基因(Beclin-1)和TGF-β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入假手术组、模型组、甲泼尼龙组和甲泼尼龙联合高压氧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5只。采用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模型组大鼠予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甲泼尼龙组大鼠予腹腔内注射甲泼尼龙30 mg/kg治疗,联合治疗组大鼠予腹腔内注射甲泼尼龙30mg/kg和0.2 MPa氧压力的高压氧治疗;3组大鼠均持续处理7d后结束实验,解剖大鼠取材,进行病理切片分析。检测大鼠血清中IL-1和IL-6水平,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大鼠脊髓组织Beclin-1和TGF-β蛋白表达量。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结构完整,神经细胞生长正常;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灰白质界限不清楚,神经细胞凋亡、坏死;甲泼尼龙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灰白质界限清晰,结构完整,神经细胞发生明显的空泡样变性,甲泼尼龙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大于联合治疗组。模型组、甲泼尼龙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清IL-1和IL-6水平,以及大鼠脊髓组织中Beclin-1和TGF-β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值均<0.05);甲泼尼龙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清IL-1和IL-6水平,以及大鼠脊髓组织中Beclin-1和TGF-β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值均<0.05);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清IL-1和IL-6水平,以及大鼠脊髓组织中Beclin-1和TGF-β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甲泼尼龙组(P值均<0.05)。结论甲泼尼龙联合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Beclin-1和TGF-β蛋白表达来减轻脊髓损伤,从而抑制脊髓损伤瘢痕产生。  相似文献   

10.
甲泼尼龙和神经节苷脂对大鼠损伤脊髓CD95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甲泼尼龙(MP)加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脊髓损伤(SCI)的疗效.方法:采用Allen's法制备SCI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MP治疗组,C组为GM1治疗组,D组为MP加GM1联合治疗组.大鼠存活不同时间后分别行行为学观察再处死,取伤段脊髓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CD95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测.结果:HE染色显示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B、C、D组明显轻于A组,而D组较B、C组轻.伤后2周行为学指标优差依次为D-C-B-A(P<0.05).免疫组化检测表明,A组脊髓灰质CD95免疫染色阳性细胞数在8 h达到高峰,在白质中48 h时达到高峰,而D组虽有高峰,但明显少于A组(P<0.01),D组也少于B、C组(P<0.01).结论:MP与GM1联合应用可阻断神经细胞的凋亡,对损伤的脊髓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 30只 ,随机均分为绿色荧光蛋白 (GFP)对照组及GDNF治疗组。采用改良Nystr m法经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模型 ,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DC Chol和重组质粒 pEGFP GDNF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HE染色观察伤后 4周伤段脊髓残存组织的面积 ,采用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 1~ 4周 ,GDNF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GFP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伤后 4周 ,GDNF组伤段残存脊髓组织的面积大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脂质体介导GDNF基因体内转染能明显减少脊髓损伤后伤区的坏死和萎缩 ,并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组为:假手术(对照组)、脊髓损伤(SCI组)和甲基强的松龙治疗(MP组),每组又分为处理后6h、12h、24h三个时相组,每组6只,采用Allen's打击法造成脊髓损伤模型,在各时相提取伤段脊髓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Ⅲ态(R3)、Ⅳ态(R4)、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P/O)。结果:SCI组在伤后6h、12h和24h的R3、RCR和P/O显著低于对照组,R4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MP组伤后6h和12hR3、RCR和P/O高于SCI组,R4低于SCI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MP组R3、R4和RCR在6h和12h时相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4h时相R3、RCR和P/O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局部线粒体呼吸功能明显受到影响,线粒体内膜通透性增加,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偶联程度明显受到抑制。早期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可明显改善线粒体的呼吸功能,保护伤段脊髓线粒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前角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切断SD大鼠两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大鼠L3-L5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DNFmRNA的表达。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GDNF mRNA在脊髓前角少量表达,坐骨神经切断后1天表达减少20%,4天减少40%,7天减少70%,14天后减少80%。结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GDNF mRNA表达减少,是“细胞体-轴突-靶器官”轴质流中断所致,为应用外源性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MP)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脊髓损伤(SCI)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和MP治疗组,每组16只。MP治疗组在SCI术后8h内肌注50mg/kg MP,此后肌注量每天减少10mg/kg,1次/d,共5d。各组取8只大鼠在术后1d、7d、28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并于术后28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BDNF在脊髓的分布、阳性细胞定位及数量变化;术后13d用[3 H]MK-801放射性配基测定各组另8只大鼠脊髓中NMDA受体亲和力(Kd)和最大结合容量(Bmax)。结果 SCI后MP治疗组中BDNF阳性细胞数较SCI组增加(P<0.05),但亚细胞定位仍分布在细胞浆,且BBB评分亦较SCI组高;NMDA受体Kd高于SCI组,Bmax较SCI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能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增加BDNF含量和降低NMDA受体表达。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布特点及其意义。方法:Wistar雌性大白鼠54只,使用改良Allen法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1、4、8、24、72h及7、14、21天处死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凋亡细胞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对脊髓组织进行标记。结果:损伤后4h,在损伤段及邻近段可见末端标记的阳性神经细胞,损伤段灰质中阳性细胞数24h达高峰,白质中阳性胶质细胞数量72h达高峰。相邻节段阳性细胞数量在72h达高峰。灰质中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均有阳性表达,但以胶质细胞为主。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是继发损伤期的重要病理变化,并有其时相和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损伤脊髓细胞内钙及脊髓含水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成对照组、生理盐水(NS)组及GDNF组,改良Allen法撞击致伤T12脊髓,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NS和GDNF,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取伤段脊髓用Fura-2法测定细胞内钙([Ca2+]i)及组织含水量.结果:NS组与GDNF组[Ca2+]i及组织含水量在24、72及168 h均明显超过对照组(P<0.01),在72 h达到高峰,其中GDNF组[Ca2+]i及组织含水量均显著低于NS组(P<0.01).结论:GDNF可能通过减少神经细胞内Ca2+积聚、缓解组织肿胀,对脊髓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甲基强的松龙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尼莫地平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对脊髓损伤的疗效差别.方法参照动脉瘤夹压迫法制作SD大鼠T10段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分别予MP、尼莫地平、两药联合应用治疗(3组统称为治疗组)及不予治疗(对照组).于伤后1、2、3、4周末行神经功能评分及斜板试验,伤后24h及2、3、4周末行伤段脊髓HE染色及银染,并行图像分析,伤后3周行皮层诱发电位(CSEP)及脊髓诱发电位(SCEP)检查.伤后4周行L1段脊髓5-HT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伤后3周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伤后2周斜板最大角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伤后3、4周残留神经组织百分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联合治疗组又较MP组及尼莫地平组为高(P<0.01);各组CSEP均无恢复,SCEP恢复率各治疗组较对照组高(均P<0.01);5-HT免疫组化染色治疗组表达明显,而对照组不明显.结论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MP及尼莫地平治疗均有效,两者合用未显示出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的施万细胞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以进一步了解其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0只健康Wistar大鼠采用Allen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30只、B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30只和C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的施万细胞移植组)30只。三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1、3个月进行BBB评分、皮质诱发电位及神经功能相关指标评估及比较。结果移植后1、3个月B组和C组的BBB评分中0~7分比例(B组:70%、60%,C组:50%、30%)、皮质诱发体感和运动电位[B组皮质诱发体感电位:(201.37±23.06)、(227.63±26.48)μV,C组皮质诱发体感电位:(241.36±27.34)、(278.53±31.46)μV;B组皮质诱发运动电位:(150.23±22.67)、(193.57±27.18)μV,C组皮质诱发运动电位:(186.72±26.83)、(242.57±30.56)μV],均优于A组[90%、90%,皮质诱发体感电位:(53.86±6.75)、(56.96±7.35)μV,皮质诱发运动电位:(32.64±4.07)、(34.15土4.12)μV]。另外,B、C组神经功能相关指标也均明显优于A组,而C组则优于B组,且C组移植后3个月神经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优于移植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的施万细胞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较佳.有利于脊髓损伤的改善,对改善患者的感觉、运动等指标均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丙戊酸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DNF及NT-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素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损伤组(SCI组)和丙戊酸保护组(VPA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VPA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12 h皮下注射VPA 300 mg/kg;C组和SCI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伤后24、48、72 h和1周取材。利用BBB评分标准进行不同时段的行为学评分。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及NT-3表达的变化。结果 BBB评分显示,C组运动功能未受影响,VPA组的BBB评分均高于SCI组,在伤后48、72 h和1周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SCI组和VPA组的BDNF及NT-3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增加(P〈0.05),但VPA组各时间点的BDNF及NT-3表达均明显高于SCI组(P〈0.05)。结论 VPA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DNF及NT-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