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2.
椎管内麻醉是骨科下肢手术传统的麻醉方法,但存在血流动力学波动大、神经损伤等风险。本院自2006年1月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坐骨神联合股神经阻滞应用于单侧膝光节以下的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 2 0 0 0~ 2 0 0 2年采用神经刺激器对 1 2 0例老年股骨颈、粗隆间骨折病人进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1 2 0例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病人 ,ASAⅠ~Ⅲ级 ,其中男 5 2例 ,女 6 8例 ,年龄 6 5~ 95岁 ,体重 5 5~85kg。接受切开内固定术 36例 ,手法复位外固定术 84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 ,静注氟哌利多 2 .5~5mg、芬太尼 0 0 5~ 0 .1mg ,术中常规测量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方法 周围神经刺激器 (B/BRAUN ,TIM UPLEX0 1G) ,频率 1~ 2Hz,电流强度…  相似文献   

4.
5.
老年患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肺功能障碍.接受硬膜外阻滞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波动及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笔尝试采用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的方法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评价其在老年临床麻醉的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4例70岁以上、ASAⅡ-Ⅲ级行单侧膝关节以下下肢手术的患被纳入本研究中。其中男16例、女18例;体重45-75kg。病种包括胫腓骨骨折、内外踝骨折行内固定或内固定拆除术及足部植皮术、肌腱断裂修补术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在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股神经组和腰丛组,每组各30例,股神经组实施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腰丛组实施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的麻醉和镇痛效果、麻醉操作时间、不同时间的心率及平均血压和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额外使用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人数、术后24小时内静息或运动的VAS评分及额外使用镇痛药的人数和使用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神经组麻醉操作时间显著少于腰丛组;股神经组在麻醉操作过程中的心率和平均血压显著低于腰丛组;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无显著差别,但前者麻醉操作时间更短,围术期生命体征更平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本院急诊创伤中心收治的外伤后下肢骨折病例数显著增加。患者常常感到剧烈疼痛,导致恶心、强迫体位等。使检查治疗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大部分患者要求急诊手术。由于费用关系常需要选择椎管内麻醉的方式,而患者因为患肢疼痛难以摆出合适体位,给麻醉医生的操作带来困难。本院2005年至2007年对急诊股骨骨折患者人院后常规行股神经阻滞镇痛,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膝关节镜手术采用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行膝关节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麻醉医师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D组(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和L组(腰麻)。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前、注射麻醉药物后5、10、20、30分钟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两组患者术后3、10、20小时的VAS评分。比较两组麻醉方式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 D组麻醉后10、20、30分钟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L组,D组术中血压无较大的变化,比较稳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前、注射麻醉药物后5、10、20、30分钟的心率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D组术后10、20小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感觉、运动阻滞方面,D组起效时间大于L组,而持续时间显著长于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膝关节镜手术采用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显著,对患者术后早期功能练习具有促进作用,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急诊吻合血管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在咪唑安定和东莨菪碱的镇静作用下,选用新型长效左旋布比卡因为局部麻醉药行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施行急诊下肢血管吻合200例. 结果 200例麻醉效果可靠,术中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平稳,术后血管痉挛及栓塞等并发症减少.结论 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适合于下肢急诊吻合血管手术,麻醉效果良好,麻醉后循环系统稳定,可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收肌管阻滞和股神经阻滞在患儿胫骨骨折闭合复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于全麻下行胫骨骨折闭合复位的患儿60例,男34例,女26例,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股神经阻滞组(F组)和收肌管阻滞组(A组),每组20例.C组采用单纯全麻,F组和A组在全麻后分别行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分析应用切开复位微型钛板侧方固定治疗中节指骨骨折的方式,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对10例10处中节指骨骨折,行侧方切开复位后,保护并维持指背伸肌装置的完整,采用微型钛板侧方固定治疗.术后2 d开始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3~8个月,平均5个月.10例均于术后4~8周(平均6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无畸形愈合.按TAM法进行功能评定:优8例,良2例.结论 采用微型钛板侧方固定治疗手指中节指骨骨折,既可维持指背伸肌腱辅助结构的完整,又可减少术后伸肌腱粘连和磨损,手指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2.
单国华 《中国骨伤》2008,21(2):150-150
2001年8月至2006年10月,对40例手指闭合性新鲜骨折患者行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对髁状突骨折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对于无移位或移位较少的髁状突骨折经保守治疗,均能获得满意效果。但髁状突骨折后,髁状突受翼外肌牵拉常向前内方移位或完全脱位导致咬合错乱和开闭口运动障碍,则应积极施行解剖复位手术治疗。由于局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视野狭小,髁状突向内前移位或脱位时常规手术复位与固定在操作上非常困难。我们自1997年4月起采用髁状突游离复位与小型钛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该类型髁状突骨折共21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单侧跟骨关节内骨折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3~61岁,平均36.8岁;右侧8例,左侧4例;高处坠落伤11例,车祸伤1例。SandersⅡ型8例(ⅡA型1例,ⅡB型5例,ⅡC型2例),Ⅲ型4例(ⅢAB型2例,ⅢAC型1例,ⅢBC型1例)。结果12例中11例手术顺利,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1例SandersⅢAB型骨折由于中间的骨折块压缩过深而未能达到复位要求,改为小切口切开复位小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术中关节镜检查证实关节面骨折间隙和台阶均<1mm。术前B"hler角为18.4°±5.8°,Gissane角为109.1°±10.2°,跟骨宽度为(35.9±2.2)mm;术后B"hler角为25.4°±3.5°,Gissane角为118.1°±6.4°,跟骨宽度为(32.3±1.1)mm。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7.4个月。按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其评分为82~100分,平均92.5分,优6例,良3例。所有获得随访患者无一例发生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足外形良好,能够穿正常鞋,无明显跛行。结论距下关节镜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适用于SandersⅡ型和部分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并明显降低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经皮撬拨配合有限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华  李宇卫  姜宏  张志刚  陆斌杰 《中国骨伤》2017,30(12):1084-1090
目的:探讨经皮撬拨配合有限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集53例单侧闭合跟骨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闭合撬拨配合有限切开植骨(治疗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治疗。治疗组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15~82(44.7±14.2)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17例,Ⅲ型16例;对照组20例,均为男性,年龄25~62(42.2±11.3)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8例,Ⅲ型12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的变化、住院时间、术前等待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评分进行足部功能评价。结果: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组随访时间8~40(19.9±7.2)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12~40(21.7±7.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前等待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Maryland评分分别为90.45±5.76和89.10±6.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拔复位配合有限切开植骨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64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男40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6岁.按Letournel-Judet方法分型:后壁骨折16例,后柱骨折2例,前柱骨折2例,横行骨折8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横行伴后壁骨折6例,T形骨折6例,前柱伴后壁横行骨折2例,双柱骨折14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32例,髂腹股沟入路16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切口+K-L入路)16例,复位后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3 h,术中平均失血量为800mL.所有患者术后获8~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患者伤后2周内手术者53例,其中解剖复位39例,满意复位10例,不满意复位4例,复位优良率为92.5%.伤后2~3周后手术者11例,其中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复位优良率为81.8%.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优37例,良13例,可8例,差6例,优良率为78.1%.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3例(Ⅱ~Ⅲ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 结论 对于移位髋臼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开放复位策略、尽早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1例67侧Tile C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18例;年龄11~71岁,平均36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I型51例,其中C11型22例,C12型8例,C13型21例;C2型4例;C3型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方显露耻骨上支复位并在髂前上棘处开窗固定;后方采用沿髂后上棘的斜形切口暴露骨盆后环.评估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前环手术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平均分别为49 min、76 mL;而后侧入路手术平均分别为63 min、227 mL. 61例患者术后获12~ 53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根据Matta和Tornetta提出的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58侧(86.6%),良7侧(10.4%),一般2侧(3 0%).64侧骨折于术后12周获愈合,另3侧骨折于术后6个月获愈合.49例(80.3%)患者恢复伤前工作和生活,8例(13.1%)轻度步态异常但工作等正常,4例(6.6%)步态明显异常但尚能胜任普通体力工作.本组患者无医源性神经损伤发生. 结论 通过有限切开复位和固定的方法,在不需要暴露神经、血管等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对Tile C型骨盆骨折进行良好的显露和安全、稳定的固定,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对骨折有效内固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骨折的治疗手段中 ,内固定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用内固定器材从外形和结构上分 ,总的可分为接骨板 /螺钉、髓内钉、骨圆针和螺钉、钢丝等五类 ,其中前两者最常用于长骨干骨折的治疗。内固定的主要目的 ,是在骨折的愈合的过程中 ,允许关节肌肉尽早进行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 ,而不需借助任何外固定 ,防止“骨折病”的发生。因而 ,近 5 0年来 ,AO倡导的坚强和加压内固定一直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 。但是 ,骨折在坚强固定下 ,常发生骨不连、固定段骨质疏松和去固定后再骨折等并发症。由此可见 ,坚强内固定并不是万能的。近…  相似文献   

19.
非透视下动力加压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好发于老年人。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长,全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000-2004年应用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其中31例非透视下完成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58~94岁,  相似文献   

20.
闭合复位经皮微创动力内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创动力内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小切口微创手术入路,经皮微创动力内固定架治疗转子部骨折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5~78岁,平均48.6岁.按股骨转子间骨折改良的Evan's分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4例.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8~70 min,平均45 min;手术切口 3.5~4.5 cm,平均3.9 cm;术中出血量50~90 mL,平均68.6mL;临床愈合时间55~92 d,平均68.9 d;住院时间14~19 d,平均15.6 d;自由负重时间为术后36~78 d,平均43.6 d.所有患者获得6~36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根据X线评价:16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按照董纪元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14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3.8%. 结论 经皮微创动力内固定架治疗转子部骨折,手术简便快速、创伤少、固定牢、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是对转子部骨折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