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儿女,1 岁1 个月,以"发热2 d,皮疹1 d"之代诉入院.患儿2 d 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 ~39 ℃,偶流涕,在外院治疗2 d 仍发热,最高体温39.9 ℃,无寒战,1 d 前患儿手足、肛周出现散在红色米粒大小丘疹,不痛不痒,食纳差,偶有易惊,来我院门诊以"手足口病"收住.患儿足月顺产,母乳喂养,生长发育好,按计划免疫接种.发病前曾参加幼儿早期教育课程.入院查体:T 39.5 ℃,P 120 次/min,R 40 次/min,BP 85/55 mm Hg,神志清,精神可,双手足掌及肛周可见散在红色米粒大小充血性丘疹,不痛不痒.  相似文献   

2.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1岁1个月.因发热4 d伴声嘶、皮疹1 d于2008年1月19日入院.查体:T 36℃,R 48次/min,P 130次/min;神志清,精神较差.面部、躯干、下肢散在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  相似文献   

3.
1病史 患儿男,5岁半,因“发热,左侧腮腺肿大4天,右侧腮腺大1天”,而于2008年6月15日9:30入院。患儿缘于6月11号出现发热,最高达39.1℃,同时左侧腮腺肿大,曾予以抗炎、抗病毒、退热治疗、热退复升、反复发热。6月14号出现右侧腮腺肿大,于6月15号住我科。  相似文献   

4.
1 病历介绍 患儿,男,7岁,因“发热伴右颈部疼痛5d”于2003年6月26日入四川大学华西二院。现病史:患儿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5℃,伴右颈部肿痛,局部皮肤红肿,不伴头部活动受限,无皮疹。于当地医院就诊,予抗炎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1d前到本院门诊,诊为右颈部淋巴结炎,右颈部蜂窝组织炎,于四川大学口腔医院行右颌下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后有较多血液,少许白色液体,未做培养,但已取病检。术后予头孢曲松、奈替米星抗感染,仍高热,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明显,颈部活动受限,遂入院。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是一病因不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而败血症和川崎病通常被作为相互独立的疾病进行描述和鉴别诊断.我院近年收治2例败血症合并川崎病患儿,现报道如下.例1:患儿男,年龄1岁3个月.因发热伴皮疹1d人院.查体:T 39.6℃,精神软,头部一疥肿,全身可见红色丘疹,颈部、腹股沟可及花生米至蚕豆大小淋巴结,质软,活动可,无球结膜充血及手足硬肿,肝脏右肋下2 cm;血常规:WBC10.4×109/L,N 0.764,Hb 125 g/L,PLT 384×109/L,予以头孢呋辛抗感染,头部疥肿切开排脓,外科换药.入院第4天体温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此时血培养示溶血葡萄球菌阳性,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敏感,继续抗感染治疗.入院第7天患儿出现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膜状脱皮,红细胞沉降率(ESR)达49 mm/1 h,PLT升至414×109/L;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增宽,左冠状动脉内径0.31 cm,右冠状动脉内径0.32cm,在抗感染基础上即予以阿司匹林及丙种球蛋白治疗,住院21 d,复查ESR正常,心脏彩超提示右冠状动脉内径正常(0.18 cm),左冠状动脉内径0.31 cm,带药出院.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是一病因不明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而败血症和川崎病通常被作为相互独立的疾病进行描述和鉴别诊断。我院近年收治2例败血症合并川崎病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总结1例川崎病合并先天性梅毒患儿的规范化综合护理。方法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了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发热护理、皮肤黏膜护理、消毒隔离、并发症预防、用药护理。结果 经过13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完好,无并发症发生,未发生院内感染,顺利出院。结论 对川崎病合并先天性梅毒患儿给予规范化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男,6月龄。主因发热2d,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查体:T39C,P140次/min,R35次/min,BP90/60mmHg。精神反应好,热病容,呼吸稍促,全身无皮疹,口唇红润,稍干,口腔黏膜光滑,咽红,扁桃腺轻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HR140次/min,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余(-)。血WBC10.8×10^9/L,N0.35,L0.61,Hb118g/L,PLT105×10^9/L。既往健康。入院诊断:支气管炎,予抗炎、抗病毒及对症处理无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0.
邓荷萍  李徽  张文云 《临床荟萃》2005,20(19):1124-1125
患儿,女,4岁,主因发热伴双髋关节疼痛7天就诊.查体:体温39℃,脉搏120次/min,血压120/80mmHg(1mmHg=0.133kPa),营养精神可,发育正常.咽部充血,颌下淋巴结肿大,扁桃体Ⅰ度肿大,口角糜烂,口腔内见溃疡面,双肺呼吸音粗,心率12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检查无异常.双髋关节压痛,双髋、双膝关节伸屈、外展及内收活动疼痛加剧, “4”字征阳性.X线提示双侧髋关节各组成骨无骨折征,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1.
金璇  韩桂霞  张霞 《全科护理》2012,10(13):1247-1247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幼儿高发[1]。本病好发于婴幼儿,80%以上<3岁,男多于女,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一般为自限性,病程多为6周~8周,有心血管症状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2,3]。川崎病在儿科临床中属于少见病,病情急、重。2011年2月我科收治1例川崎  相似文献   

12.
13.
患儿男,3岁.因发现蛋白尿4个月余,左颈部肿痛、发热4d于2010年3月16日入院.2009年9月2日因眼睑水肿查尿常规示尿蛋白(+++),第1次在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予以泼尼松2 mg/kg,1次/d,口服;服药1周后水肿消退,蛋白尿转阴,后按正规方案逐渐减量.服药4个月后,当泼尼松减至1 mg/kg 1次/d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颈部肿痛,伴发热,体温波动在39℃左右,无咳嗽,无头痛、抽搐,无腹痛、呕吐,无水肿等不适,外院予以抗感染治疗无好转,仍反复发热,左颈部肿痛无缓解,并出现躯干部红色斑疹,伴痒感.既往无特殊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14.
难治性川畸病(KD)可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治疗困难,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往往需加用激素、乌司他丁、英利昔单抗、环磷酰胺等。笔者报道1例难治性KD,并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5.
汤昔康  陈泽楷  覃丽君 《新医学》2014,(11):776-778
临床工作中,儿科发热患儿多见,病因多样,部分患儿病情复杂且变化快。该文报道了l例川崎病合并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的诊治过程。患儿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后,出现关节炎症状,修正诊断为川崎病合并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调整治疗方案后得到缓解。该例提示,川崎病及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虽有许多类似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但应根据其不同点进一步鉴别诊断,以防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6.
都菁邓海波  郭淑丽 《现代护理》2006,12(19):1809-180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涉及多个系统的自限性炎性病变,好发于婴幼儿。炎症进展常累及全身中、小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导致其瘤样扩张和狭窄,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减少死亡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生存至成年的川崎病患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的特征性改变,有时是唯一的诊断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的典型改变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和狭窄交替出现,称为“串珠样”改变。成人川崎病的治疗只有少量的个案报道,我院于2005年收治1例成人川崎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现将术后监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炎60例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某院接收的60例川崎病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炎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并给予药物治疗,测量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PLT)、中性粒细胞(N)、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汁酸(TBA)。结果出院时,CRP、N、RBC、HB、WBC、ALB、TBIL、DBIL、IBIL、AST、ALT、TBA分别为(27.22±5.47)mg/L、(59.42±3.20)%、(3.41±0.13)×10^12/L、(96.43±7.27)g/L、(6.55±1.43)×10^9/L、(27.35±3.24)g/L、(48.24±6.43)μmol/L、(27.76±5.41)μmol/L、(20.04±2.08)μmol/L、(94.34±20.62)IU/L、(85.27±21.24)IU/L、(72.34±19.57)μmol/L,均低于入院时的(95.94±6.26)mg/L、(83.57±4.64)%、(3.97±0.25)×10^12/L、(110.75±7.58)g/L、(13.92±1.31)×10^9/L、(33.27±3.54)g/L、(84.96±7.83)μmol/L、(59.64±5.34)μmol/L、(25.40±2.17)μmol/L、(143.51±25.74)IU/L、(252.14±68.58)IU/L、(182.64±29.4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ESR、PLT分别为(54.14±4.68)mm/h、(387.58±19.77)×10^9/L,均高于入院时的(28.55±3.34)mm/h、(255.29±21.5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炎易损伤不同器官系统,临床需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增强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1岁以下婴儿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岁以下婴儿(低年龄组)及≥1岁川崎病或疑似川崎病患儿(高年龄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结果:<1岁婴儿男性更易患病;低年龄组与高年龄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1和1:5.结论:提高对1岁以下婴儿川崎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涉及多个系统的自限性炎性病变,好发于婴幼儿[1-2].炎症进展常累及全身中、小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导致其瘤样扩张和狭窄,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是减少死亡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生存至成年的川崎病患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的特征性改变,有时是唯一的诊断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的典型改变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和狭窄交替出现,称为"串珠样"改变.成人川崎病的治疗只有少量的个案报道[3-4],我院于2005年收治1例成人川崎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现将术后监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