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16例,男性13例,女性3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外伤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塞11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5例。病后均有意识障碍伴一侧肢体瘫痪。病程中意识障碍加深较快,GCS4-8分,一侧瞳孔散大,脑疝形成。动态CT及MRI检查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与大骨瓣开颅去大骨瓣常规减压术对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面积〉4cm)随机分成研究组(标准大骨瓣开颅)和对照组(常规大骨瓣开颅),在治疗前后对全部患者均进行GCS评分、头颅CT检查并测量脑梗死灶范围和中线结构移位,TCD监测脑血流情况。根据两组的治疗结果比较其疗效。结果术后7d研究组较对照组的GCS评分、脑梗死范围和中线结构移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血流明显改善。14d后研究组的各项指标接近正常。研究组死亡率为3.33%,对照组为16.6%。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伴天幕裂孔疝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和观察组(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GCS)评分、痊愈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3d、15d,观察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杨磊  黄斌  冯屹  刘开生  钱畅 《河北医药》2010,32(8):948-949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42例符合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采用GOS评判预后。结果良好12例(28.57%),中残10例(23.81%),重残6例(14.29%),植物生存3例(7.14%),死亡11例(26.19%)。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较好方法,可减少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抢救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将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中残率和长期昏迷则低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6.
马冀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8):2282-2284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38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9例采用传统骨瓣减压术,观察组69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良好率为47.83%,病死率为1.45%;对照组分别为24.64%、23.19%;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9~2013年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和试验组(38例,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两组患者治疗结局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试验组痊愈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3%(21/38)(P〈0.01)。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给予大骨瓣减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一年随访,ADL I~Ⅲ级患者24例(68.6%)。结论大骨瓣减压手术能有效缓解脑内水肿,筛选合适病例和及早进行手术是保证手术效果和改善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与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安陆市普爱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治疗Ⅰ组(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组)40例和治疗Ⅱ组(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组)24例。结果治疗Ⅱ组患者术后格拉斯格预后评价效果明显优于治疗Ⅰ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额颞顶部分骨瓣复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优于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脑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从本院2014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外伤性脑出血患者中抽选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取的顺序进行排号,将单号分为对照组,双号分为观察组,对照组48例患者接受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48例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比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预后情况上比较,观察组预后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治疗外伤性脑出血可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其能够使疗效得到提升,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预后更好,更为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超早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均  梁维邦 《江苏医药》2005,31(11):823-824
目的探讨超早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对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大面积脑梗死病人12例,分为超早期组(<6 h)和常规组;以弥散磁共振(DWI)为超早期手术指征,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术后7 d GCS评分,30 d NIHSS和3个月的Bather index(BI)评分及病死率。结果超早期组和常规组病人术后7 d GCS分别为10.65±3.03和6.71±2.96;30 d NIHSS分别为16.24±3.20和34.68±5.48;3个月BI分别为69.58±10.17和40.61±8.96;病死率分别为16.67%和33.34%。两组病人术后的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DWI为指征的超早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是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吕和力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0-11,17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脑血流量及脑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5月~2010年6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其中38例给予大骨瓣减压治疗(观察组),22例患者行药物治疗(对照组),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微创穿刺钻颅,监测颅内压(ICP),左侧桡静脉穿刺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进行桡动脉、颈内静脉血气分析,包括血糖、血乳酸、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血红蛋白,治疗前、治疗后1、3、6d根据测定指标计算患者脑灌注压(CCP=MAP-ICP)、颈内静脉-桡动脉乳酸差、脑氧摄取率,比较两组各指标。结果:术后第1、3、6天观察组≤50岁患者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0岁的患者脑氧摄取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6天观察组≤50岁患者颈内静脉—动脉乳酸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0岁的患者颈内静脉—动脉乳酸差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脑灌注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可明显提高≤50岁的患者的脑氧摄取率,但是〉50岁的患者则未明显改善脑氧摄取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标准去骨瓣减压联合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LHI)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LHI患者42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研究组(22例)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联合内减压术,对照组(20例)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记录并分析2组术前与术后14 d时NIHSS评分、90 d时Barthel指数及病死率;于术前及术后14 d完善CT灌注成像(CTP)检查,测定梗死核心区、健侧镜像区、梗死周围区(PIZ)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绝对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Barthel指数均高于术前(P<0.01);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核心梗死区CBF、CBV较术前显著增加,且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术后对照组PIZ区CBF较术前增加,MTT较术前缩短(P<0.05),CBV、TT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PIZ区CBF、CBV较术前明显增加,并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TTP、MTT较术前明显缩短,并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术后2组健侧镜像区CBF、CBV较术前显著增加,TTP、MTT显著缩短(P<0.05),但术后各参数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去骨瓣减压联合内减压术能更大程度改善LHI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别是提升梗死周围区的血流灌注,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58例因病情进行性加重而早期行去骨瓣减压术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58例中52例存活,6例死亡.52例存活者中38例随访6个月,智能均接近正常.术后7 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11.2±4.4)分,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1.2±11.3)分.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不仅可作为一种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术,而且多数存活病例恢复较好.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时把握手术时机以及充分手术减压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idity of 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 in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l. Methods Totally 58 patients received early decompressive craniotomy because of deterioration after infarction. Results Fifty-eight patients had transtentorinl hernia due to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among them 52 survived and 6 died. 52 survival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nd they had nearly normal intelligence and 38 of them lived independently. Conclusion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can be a "life-saving" intervention to some of larg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is probably associated with operation timing and extensive craniectom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技巧、手术时机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年龄、手术距发病时间、脑梗死部位、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术后3个月和6个月M RS评分及B arthe l生活指数(B I)预后评价。结果:9例患者发病距手术时间平均(59.67±15.63)h。左侧大脑中动脉(LM CA)供血区梗死3例,右侧大脑中动脉(RM CA)区梗死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区加前动脉区(LM CA+LACA)梗死3例。入院时GCS评分平均(11.78±2.69)分,手术前GCS评分平均(8.22±2.07)分。2例(22.2%)术后死亡,存活7例(77.8%)。术后3个月随访M RS评分,4分(重残)4例,3分(中残)3例。B I评分:55分4例,65分2例,75分1例;术后6个月M RS评分:4分1例,3分5例,2分(轻残)1例;存活7例患者的B l评分:85分1例,70分3例,75分2例,65分1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彭岗  吴宜斌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178-17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颅脑手术后出现继发性脑梗死的原因及临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18例颅脑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结果:18例患者中2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家属放弃手术,其余患者均进行保守治疗,11例死亡,存活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本组死亡率高达61%。结论:颅脑术后继发脑梗死是神经外科常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对颅脑术后脑梗死患者应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范运元  周东侠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9):2647-2649
目的 探讨早期不同时间针刺与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 97例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根据病程(发病后48 h和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分别于发病后48 h和生命体征稳定后48 h采用相同的针刺与康复治疗方法.三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每疗程7~10 d.结果 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FMA运动功能障碍评定都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对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发病后48 h针刺与康复治疗优于生命体征稳定后的48 h再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年龄对大面积脑梗死去大骨瓣减压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总结大面积脑梗死去大骨瓣减压术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分为观察组(≥60岁,48例)和对照组(<60岁,55例).对比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术前并存疾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有较高的病死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大多并存多种疾病(x2 =11.097,24.915,14.404,均P<0.01);且其预后较好的患者所占比率明显低(x2 =9.821,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年龄对大面积脑梗死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梗死早期运动障碍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患者与未做康复治疗患者各45例临床资料,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检测入院时及治疗后血中ROS、SOD水平,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运动功能(FMA)进行评定,并做出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间FMA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中ROS及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间FMA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中ROS及SOD水平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康复锻炼可降低体内氧化应激,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石丹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25-27
目的:探讨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97例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病因、临床症状、体征、治疗方法、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心房纤颤是脑栓塞的主要病因,通过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治疗,97例患者死亡率为28.72%,存活的患者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结论:对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应进行早期溶栓治疗,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在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后通过药物和减压手术积极控制脑水肿可以挽救生命,加强对民众的宣传,使其及早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