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物理因子及综合方法,治疗早期脑卒中患。方法 患得分两组,入院后药物治疗相同,对照组采用氦氖激光血和内照射治疗仪,康复组进行头针、超声波及同步进行康复治疗。结果 康复组优于治疗组。结论 康复组早期介入促通技术;可明显改善患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并可降低继发性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物理因子结合促通技术治疗闭合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郭非  赵庆荣  任力  樊金兰 《中国康复》2003,18(5):276-277
目的 :观察物理因子结合促通技术治疗闭合型颅脑损伤的康复效果。方法 :68例闭合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中频电、高压氧、光疗及电刺激小脑顶核结合促通技术等综合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 ,并于治疗前后采取Glasgow昏迷量表 (GCS)评定意识状态 ,简式Fugl-Meyer(FMA)评定运动功能 ,三级平衡方法评定平衡功能 ,简明ADL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后患者意识状态、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坐位和站位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物理因子和促通技术综合治疗闭合型颅脑损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5例。A组针刺健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治疗;B组采用Brunnstrom促通技术训练;C组两项结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临床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Barthel指数(BI)积分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治疗21 d后,FMA及B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其中FMA积分,B、C组上肢高于A组(P0.05);A、C组下肢高于B组(P0.05);BI积分,C组高于A、B组(P0.01)。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B组(40.0%与13.3%、13.3%;86.7%与73.3%、66.7%,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促通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康复治疗程序对脑卒中偏瘫患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随机分为传统康复疗法组和现代理疗组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患总的运动功能,包括上肢,下肢,腕和手的功能及平衡,感觉,关节运动,关节疼痛方面的功能均有显改善。结论: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有助于偏瘫患整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促通技术引入中式手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分别进行引入中式手法的综合促通技术治疗和传统综合促通技术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对应用不同治疗技术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1个月和3个月进行评价。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均有显著提高,较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1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3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初期.综合促通技术引入中式手法较传统综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可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7.
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杰  王戈  王兴和 《现代康复》1999,3(8):928-929
目的:探讨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对31例脑卒中偏瘫手应用促通技术治疗,并通过Brunnstrom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6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Ⅳ级由4例提高到13例,Ⅴ级由2例提高到6例,Ⅵ级由0例提高到4例。结论:提示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对31例脑卒中偏瘫手应用促通技术治疗,并通过Brunnstrom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6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IV级者由4例提高到13例,V级者由2例提高到6例,Ⅵ级者由0例提高到4例。结论:提示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促通技术为中心的综合康复治疗程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康复疗法组和现代理疗组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患者总的运动功能,包括上肢、下肢、腕和手的功能及平衡、感觉、关节运动、关节疼痛方面的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结论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有助于偏瘫患者整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促通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软瘫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软瘫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神经促通技术及针刺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针刺治疗。2组患者经1个月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后肢体痉挛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及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总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发现治疗组Ashworth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总分及ADL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促通技术结合针刺治疗能明显抑制偏瘫患者肢体痉挛,提高其运动控制能力及ADL能力,这可能与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及重组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神经促通技术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针刺+神经促通组)32例,B组(单纯针刺组)32例, C组(单纯神经促通组)32例,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0d、60d进行评分。结果:治疗30d后,各组指标均有所提高,治疗后60d后,各组得分继续增高,A组得分增加最多,且A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1),B、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神经促通技术配合针刺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神经促通技术或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3.
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并对治疗前后状态进行比较。结果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显效率上肢达47.5%,下肢达60%;有效率上肢达95%,下肢达97.5%。训练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痉挛治疗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早期实施综合促通技术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致残率仍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挽救生命,而且要回归社会。目前,脑卒中的治疗尚无重大突破,缺乏特效的疗法。为提高生...  相似文献   

15.
促通技术在偏瘫患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病程在2周内的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配合电针及促通技术为主治疗,促通组仅采用促通技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均采用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评定,并对恢复独立行走患者采用目测法进行步态分析。结果:2组治疗后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评定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综合组优于促通组.并且恢复独立步行的患者步态比较,综合组优于促通组。结论:电针配台促通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偏瘫患者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多种物理因子联合应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脑卒中后伴有肩手综合征的21例患者采用干涉低周波治疗、磁疗及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联合干预,通过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及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评定治疗前后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种物理因子联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林国徽 《现代康复》1999,3(9):1050-1051
目的:观察应用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改善偏瘫患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应用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对27例由脑卒中所致偏瘫患的患侧上肢进行功能训练,同时训练患侧上肢与健侧上肢的协调活动。治疗前后(治疗60次)分别用卓大宏1967年制定的“上肢运动功能测定表”进行评估,比较。结果:27例患中,有效的为21例,占77.78%,对27例患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所得的分数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P<0.001.患侧上肢功能有非常明显改善。结论: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改善偏瘫患患侧上肢功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9/2004-12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每组30例。常规药物组仅给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同时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经络导平针灸等综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疗程4个月。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评价其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4个月的治疗,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治疗前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运动功能评价法上肢评分相似(16.8&;#177;14.1,19.1&;#177;15.4。t=0.93~1.71,P&;gt;0.05);下肢评分相似(14.3&;#177;6.9,14.1&;#177;7.1,t=0.93~1.71,P&;gt;0.05)。治疗后常规药物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23.5&;#177;16.8,19.1&;#177;15.4。t=0.54~1.28。P&;gt;0.05),下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17.4&;#177;6.1,14.1&;#177;7.1,t=0.54~1.28,P&;gt;0.05);治疗后康复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39.8&;#177;17.2,16.8&;#177;14.1,t=6.49~19.27,P&;lt;0.05),下肢评分明显提高(23.8&;#177;6.2,14.3&;#177;6.9,t=6.49~19.27,P&;lt;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上肢评分均值较常规药物组明显提高(39.8&;#177;17.2,23.5&;#177;16.8,t=12.66~23.24。P&;lt;0.05),下肢评分均值也明显提高(23.8&;#177;6.2,17.4&;#177;6.1,t=12.66~23.24,P&;lt;0.05)。结论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联合中医按摩及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同时联用神经促通技术及中医按摩疗法,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药物口服。分别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按摩及神经促通技术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