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8年来应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133例,其中有外伤史者129例,自发性者4例。球囊内充填180mgl/ml水溶性造影剂者131例,充填HEMA者2例,全部病例均在神经安定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完成。结果 一次栓塞既闭塞瘘口,双保持颈内动脉通畅者106例,占79.9%;一次栓塞瘘口部及颈内动脉者24例,占18%;  相似文献   

2.
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经颈动脉和眼上静脉栓塞治疗37例创伤后和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讨论介入技术,栓塞适应证其治疗效果,并介绍保留颈内动脉通畅的方法。本组治愈36便(93.7%),23例保留了颈内动脉(65.7%)。  相似文献   

3.
随着神经放射介入学的发展,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以其创伤小,方法简便,疗效可靠的优点成为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本病的诊治率,本文就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 :2 8例有外伤史的患者 ,采用Seldinger技术送入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 ,观察侧支循环情况后 ,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双侧颈动脉海绵窦瘘 6例 ;单侧者为小瘘口 4例、多发瘘口者 2例 ,瘘口部合并骨折片者 11例 ,合并创伤性动脉瘤者 3例 ;栓塞后出现NPPB者 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中 ,闭塞瘘口保持颈内动脉通畅者 9例 ,闭塞瘘口同时闭塞颈内动脉者 19例。结论 :对于特殊类型颈动脉海绵窦瘘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应为首选的方法。对于不同病例应采取特例特办的原则 ,方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fistu-la,CCF)的定义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为其分支及海绵窦周围颈外动脉硬脑膜小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CCF 的常见原因一、自发性 CCF(一)先天性动脉发育异常常导致:1.海绵窦段颈内动脉或其分支动脉瘤破裂;2.原始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诊断方法和血管内球囊及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48例患者共49个瘘口进行51次栓塞治疗,其中49次应用可脱式球囊进行栓塞,2次应用GDC进行栓塞。结果49个瘘口中31个闭塞瘘口同时颈内动脉保持通畅,2例患者2周后复发,应用球囊再次栓塞。18个闭塞患侧颈内动脉,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肢体偏瘫。2例GDC栓塞闭塞瘘口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患者临床症状基本全部消失,部分术前视力下降者恢复不良。结论物理诊断和DSA脑血管造影对TCCF诊断最有意义。可脱式球囊栓塞是治疗TCCF的良好方式,辅助GDC栓塞总体上可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急症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在紧急情况下的应用价值。方法TCCF297例,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36例中,其中严重鼻出血22例,大量流入皮质静脉9例,颅内出血3例,视力恶化3例,肢体功能障碍2例。全部病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或闭塞颈内动脉,5例患者用可脱性球囊闭塞瘘口及颈内动脉后,采用弹簧圈保护性闭塞颈内动脉。结果36例中,1次性栓塞瘘口并颈内动脉通畅19例;1次性栓塞瘘口部及颈内动脉者17例。22例鼻出血者未再出血;3例颅内出血未再发生出血;3例视力恶化者2例视力恢复,1例明显提高;2例肢体功能障碍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急诊栓塞治疗对一些危及生命或可能导致严重后遗症的TCCF是必要、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和内球囊栓塞治疗之效果。材料与方法:7例患者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明确瘘口部位。叙述发现瘘口应注意的造影环节。结果:7例中5例球囊栓塞成功,保留了颈内动脉的通畅。1例行患侧颈内动脉闭塞。另1例属D型,栓塞效果不满意。结论;海绵窦瘘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瘘口部位、大小及分型。单纯性海绵窦瘘大部分为外伤性、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5例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瘘口部位 ,采用可脱性球囊或电致血凝性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GDC)进行栓塞。结果  5例中 ,1例球囊栓塞成功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2例表现为假性动脉瘤 ,用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 ;1例因瘘口太小 ,用GDC填塞海绵窦 ;另 1例 2次试放球囊入海绵窦均破裂失败 ,其中 1枚瘪陷球囊滞留于海绵窦 ,患者不愿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未予进一步治疗 ,但患者治疗术后 1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结论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瘘口部位、大小 ,首选治疗方法是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治疗一例龚和平,何成年,叶念祖,李矩,王伟峰,王月华患者女性,29岁。1991年2月2日被汽车撞伤,当时昏迷10分钟,继之头昏、头痛、恶心和呕吐,并自觉颅内隆隆作响、耳鸣和视力减退。神经学检查:左眼球突出,活动受限,视力减退,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多种血管内技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经验体会。方法:自2003年11月~2007年11月收治TCCF 16例。14例患者单纯应用可脱球囊治疗,1例应用可脱弹簧圈结合NBCA栓塞治疗,1例患者应用可脱球囊治疗失败后应用了覆膜支架治疗。结果:14例应用球囊成功栓塞瘘口,另2例分别应用可脱弹簧圈结合NBCA和覆膜支架最终治疗成功。14例闭塞瘘口并保留了颈内动脉,2例闭塞瘘口的同时闭塞了颈内动脉。无死亡以及手术相关性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多种血管内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首选球囊闭塞瘘口,在球囊闭塞瘘口失败时可考虑应用可脱弹簧圈或覆膜支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 对 18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 ,全部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全脑DSA检查确诊 ,用可脱球囊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全部栓塞成功 ,其中 15例同时保持颈内动脉通畅 ,1例CCF瘘口较大 ,2例球囊进入瘘口困难 ,改行闭塞瘘口的同时栓塞同侧颈内动脉。术后除 1例患者眼睛失明未恢复外 ,其余病例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结论 血管内栓塞技术是目前治疗CCF的最好方法 ,具有损伤小 ,安全性高 ,疗效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可脱球囊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治疗。材料与方法:本文对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施行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所有患者均于手术前行Matas试验。结果:4例患者经可脱球囊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瘘消失,颈内动脉保持通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综合征于治疗后消失。1例由于瘘口较大,球囊不能完整闭塞瘘口,因该患者健侧颈内动脉代偿供应患侧的能力差,故无法栓塞患侧颈内动脉,栓塞术后该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但未能完全消除。结论:栓塞治疗对于外伤性预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50例颈动脉海绵窦瘘中的45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另5例采用铂金微弹簧圈栓塞。结果 本组均治愈,45例随访1-10年无复发。5例铂金微弹簧圈栓塞病例中,1例发生轻度脑干缺血,留有轻度肢体偏瘫,轻度吞咽困难,术后3个月逐渐恢复。其余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等优点,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求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TCCF)合并出血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总结 1990~ 2 0 0 0年的TCCF合并鼻衄或颅内出血的病例 13例 ,均为车祸所致的颅脑外伤。分析其临床表现 ,CT、MR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等影像学表现。结果 TCCF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点 ,合并鼻衄的患者早期可出现患侧视力损害和少量的鼻衄 ,伤后不同时期出现致命的、迟发性的大量鼻衄 ;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颅底骨折征象、假性动脉瘤等特殊表现。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可以发现皮层静脉引流明显扩张、迂曲 ,海绵窦后外侧部的假性动脉瘤等征象。结论 早期的小量鼻衄 ,颅底骨折、假性动脉瘤、皮层静脉扩张迂曲等表现都是TCCF合并出血的特征性诊断参考 ,早期的急诊DSA检查是明确诊断和及时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验证经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对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瘘(CCF)的治疗效果.方法 14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行常规可脱球囊栓塞术,其中7例行球囊栓塞失败,改为全麻下行Jostent覆膜支架成形术.结果 135例患者局麻下成功行可脱球囊栓塞术,7例行球囊栓塞失败后于全麻下成功行Jostent覆膜支架成形...  相似文献   

17.
We report a case of a venous aneurysm secondary to an acquired ileoco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in a 64-year-old woman with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and history of appendectomy. The aneurysm was diagnosed by ultrasound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howed an arteriovenous fistula between ileocolic branches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d vein. This vascular abnormality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相似文献   

18.
Arteriovenous fistulas between the aorta and the azygous vein usually manifest as a continuous audible murmur mimicking a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when observed at birth. Symptoms when present during childhood are related to dyspnea or cardiac insufficiency. Embolotherapy of 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s possible. However when this less invasive treatment fails, surgical treatment is sometimes necessary. We describe the case of a 12-year-old child with a large thoracic arteriovenous fistula between the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a and the azygous vein, which was closed successfully by coil embolization. Available data in the literature suggest that coil embolization of aorto-azygous fistulas is usually succesfu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