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不孕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腹腔镜术与开腹手术后仍然不孕的原因。方法 :选择 10 3例有手术指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 ,分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两组进行手术治疗 ,术后口服孕三烯酮 3~ 6个月 ,随访患者 2年内妊娠情况 ,分析术后不孕的原因。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 2年内妊娠率为 5 5 .2 0 % ,开腹手术 5 0 .0 0 % ,总妊娠率为5 2 .74 % ,两组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程度与输卵管通畅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术后不孕原因中 ,输卵管不通占 37.2 1% (16 / 4 3) ,子宫腺肌病 13.95 % (6 /4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 9.30 % (4/ 4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肌瘤 6 .98% (3/ 4 3) ,既往有两次开腹史者 4 .6 5 % (2 / 4 3)。另外还有 2 7.91% (12 / 4 3)输卵管通畅但不孕原因未明。结论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应选手术治疗 ,有条件首选腹腔镜手术 ;术后不孕与输卵管不通关系密切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肌瘤及腺肌病等也是不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具体环节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对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IVF E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输卵管因素不孕的患者 (A组 ,12 3个周期 )、18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 (B组 ,2 5个周期 )和 16例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内异症患者 (C组 ,2 0个周期 )的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等情况。结果 B组的获卵数为 (7 1± 5 9)个 ,非常显著地少于A组的 (11 6± 8 4)个和C组的 (12 1± 7 8)个 ,P <0 0 1;B组和C组的受精率分别为 6 9 5 %和 70 3% ,均显著地低于A组的 77 5 % ,P <0 0 5 ;A、B、C三组的卵裂率、子宫内膜的厚度与类型、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别。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影响卵巢对超排卵的反应 ,内异症影响卵子的受精 ,但不影响受精卵的分裂、子宫内膜容受力、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氯米芬 (CC)、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hMG)对黄体中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α4 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48例正常妇女自然周期以及 48例正常妇女、3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CC/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及CC/hMG/hCG方案促排卵治疗后黄体中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α4 β1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整合素α4 β1在正常妇女自然周期着床窗口期呈现强阳性表达 ,而CC、hMG抑制整合素α4 β1的表达 ,两者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妊娠者较未妊娠者整合素α4 β1表达强度高。结论 促排卵周期黄体中期整合素α4 β1表达下降或缺失 ,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 ,妊娠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HOXA10基因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不孕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HOXA10基因在正常育龄妇女及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在着床过程中的作用及与不孕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 5 2例正常育龄妇女及 38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HOXA10基因mRNA的表达。其中 ,正常育龄妇女子宫内膜周期为 10例增殖早期、10例增殖晚期、9例分泌早期、16例分泌中期、7例分泌晚期 ,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周期为增殖早期 7例、增殖晚期 8例、分泌早期 6例、分泌中期 11例、分泌晚期 6例。结果  (1)HOXA10基因mRNA在正常育龄妇女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中均有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 (以显色区灰度阳性单位表示 )显示 ,分泌中期腺体为 5 6 9± 0 5 7、间质为 7 48± 0 6 7,分泌晚期腺体为 5 99± 0 40、间质为 7 98± 1 0 8,显著高于增殖早期 (腺体 3 0 4± 0 30 ,间质3 2 5± 0 31)、晚期 (腺体 3 35± 0 2 0 ,间质 3 2 0± 0 37)和分泌早期 (腺体 3 0 7± 0 2 6 ,间质 3 18± 0 2 7)(P <0 0 1) ;分泌中、晚期间质表达高于腺体 (P <0 0 1)。RT PCR法检测显示 ,HOXA10基因mRNA表达 ,分泌中期为 (5 7 0± 3 4) %、晚期为 (5 6 2± 2 9) % ,显著高于增殖早期的 (31 8± 2 6 ) %、晚期的(32 2± 2 3) %和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阿司匹林促排卵过程中对子宫内膜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在促进诱发排卵过程中对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方法 2000-09—2003-03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对不明原因的不孕妇女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的方法,在氯米芬(CC)促排卵治疗同时,自月经第1—20天连续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结果 阿司匹林组的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CC组(P〈0.01),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厚于CC组(P〈0.01),子宫内膜腺体面积、周长、间质面积、彬间比值及雌、孕激素受体的数目均明显大于CC组(P〈0.01)。排卵前后,阿司匹林组和CC组的E2、P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CC组的E2、P质量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改善促排卵时氯米芬所致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但不能改善促排卵治疗时CC所致的内源激素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6.
自然及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α4β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氯米芬(CC)、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对黄体中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α4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8例正常妇女自然周期以及48例正常妇女、3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CC/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CC/hMG/hCG方案促卵治疗后黄体中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α4β1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整合素α4β1在正常妇女自然周期着床窗口期呈现强阳性表达,而CC、hMG抑制整合率α4β1的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妊娠者较妊娠者整合素α4β1表达强度高。结论 促排卵周期黄体中期整合素α4β1表达下降或缺失,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妊娠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视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 ,了解术后获得妊娠的时间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自 1997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在我院因不孕而接受电视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 12 8例 ,按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来进行统计 ,分析其手术后妊娠率及术后获得妊娠时间分布特点。结果  12 8例患者术后随诊 10 6例 ,随访率为 82 81%。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的总妊娠率为 5 0 0 0 % (5 3/ 10 6 ) ,其中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行电灼术后妊娠率为 6 0 0 0 % (42 /70 )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妊娠率为 30 5 6 % (11/ 36 ) ,二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术后 18个月内获得妊娠者占 88 6 8% (47/ 5 3)。结论 电视腹腔镜手术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 ,可及时诊断引起不孕的病因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如果患者术后一年半以上仍不怀孕 ,应采取其它辅助生育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敏  齐聪  张勤华 《生殖与避孕》2010,30(9):601-604,600
目的:探讨温肾活血汤联合克罗米芬(clomiphene citrate,CC)促排卵治疗后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45例排卵障碍型不孕患者随机分成A组(CC)、B组(CC+阿司匹林)、C组(CC+温肾活血中药),每组15例。治疗1~3个疗程,观察排卵率、妊娠率及hCG注射日子宫内膜类型及厚度。结果:C组A+B型内膜率(91.18%)显著高于A组(76.92%,P<0.01)及B组(66.67%,P<0.05);C组内膜平均厚度(9.4±2.2mm)显著高于A组(7.8±1.4mm),P<0.05。周期排卵率C组(82.35%)>B组(76.92%)>A组(69.23%),但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发生率C组(5.88%)显著低于A组(23.08%)(P<0.05)。周期妊娠率C组(23.5%)>B组(15.4%)>A组(10.3%)(P<0.05)。结论:温肾活血汤能提高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后的妊娠率,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排卵、降低LUFS发生及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其改善内膜容受性的效果好于阿司匹林联合CC。  相似文献   

9.
氯米芬合用阿司匹林对子宫内膜发育和子宫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否能改变氯米芬诱导排卵后子宫内膜的厚度、改善子宫血流的灌注。方法:4 5例不明原因不育或男方因素不育的妇女平均分为自然周期组、氯米芬组(CC组)、氯米芬加阿司匹林组(CC加aspirin组) ,观察3组HCG日及HCG加9天的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 ,HCG日的子宫内膜类型。结果:CC组无论HCG日还是HCG加9天内膜厚度均明显小于自然周期组(P <0 .0 5 ) ,而CC加aspirin组内膜厚度均明显大于CC组(P <0 . 0 5 )。CC组无论HCG日还是HCG加9天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均明显著大于自然周期组(P <0 . 0 5 ) ,而CC加aspirin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均显著小于CC组(P <0 . 0 5 )。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改善氯米芬诱导排卵中的子宫血流灌注,从而改善子宫内膜发育。  相似文献   

10.
雌激素受体β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Ye H  Xu XR  Liu YK  Liu ZH  Zhao AZ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12):814-81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与子宫内膜息肉(EP)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SP)法,检测72例EP患者[其中36例合并不孕(不孕组),36例为带宫内节育器后发生EP(置器组)]的EP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ERβ、ERα含量[用吸光度(A)值表示],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P患者外周血中雌二醇浓度。结果(1)不孕组和置器组患者EP间质细胞中ERβ含量分别为2·1±0·9和1·9±0·5,明显高于两组同时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的含量(1·7±0·3,1·3±1·1),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孕组患者外周血和EP组织中雌二醇浓度分别为(66·4±12·8)pmol/L和(3·0±0·7)pmol/L,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0·789,P<0·01);置器组患者外周血和EP组织中雌二醇浓度分别为(67·4±13·4)pmol/L和(2·8±0·7)pmol/L,二者也呈正相关关系(r=0·792,P<0·01)(3)EP中ERβ的含量与EP中雌二醇浓度呈正相关,且与外周血雌二醇浓度呈正相关;(4)两组ERα在EP间质细胞中的表达较其在相同时期的子宫内膜间质中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且ERα含量与EP中雌二醇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与外周血雌二醇浓度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Rβ在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EP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慧焱  孙海翔  王玢  陈华 《生殖与避孕》2009,29(11):759-763
目的:探讨促排卵过程中子宫内膜厚度变化趋势对IVF结局的影响,以及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子宫内膜厚度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 173个IVF-ET周期,控制性促排卵方案包括:长方案(568例)、口服避孕药(OC)+GnRHa方案(425例)、拮抗剂方案(107例)和超长方案(73例)。比较各种促排卵方案的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包括Gn启动当日、启动后第5日、hCG注射日及子宫内膜差值1(=启动后第5日内膜厚度-启动当日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差值2(=hCG注射日内膜厚度-启动后第5日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差值3(=hCG注射日内膜厚度-启动当日内膜厚度)。结果: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组均较未妊娠组显著增加(P<0.05);Gn启动当日子宫内膜厚度、促排卵第5日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厚度差值1、差值2、差值3妊娠组与未妊娠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过程中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趋势不能预测IVF结果,不同的促排卵方案不影响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肌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组织的表达 ,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血管生成活性的变化。方法 手术切除子宫患者 62例 ,其中子宫腺肌病 3 2例 (腺肌病组 ) ,无症状子宫肌瘤 3 0例 (肌瘤组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腺肌病病灶 (包括异位内膜及其周围子宫肌层 )或肌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MPIAS 5 0 0彩色图像处理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腺肌病组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组织学评分 ,增殖期 ( 9 6± 1 4)分 ,分泌期( 11 7± 1 6)分 ;肌瘤组增殖期 ( 8 3± 1 7)分 ,分泌期 ( 10 2± 1 5 )分。两组分别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两组子宫内膜腺上皮VEGF组织学评分均于分泌期显著增加 (P <0 0 5 )。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上皮VEGF组织学评分 ,增殖期 ( 11 9± 1 8)分 ,分泌期 ( 13 0± 1 7)分 ,较在位内膜明显增加 (P<0 0 5 ) ,但无周期性变化。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周围子宫肌层VEGF组织学评分 ,增殖期 ( 9 5± 1 3 )分 ,分泌期 ( 8 7± 1 3 )分 ,较正常子宫肌层的增殖期 [( 4 8± 1 9)分 ]、分泌期 [( 4 5± 1 4)分 ]明显增加(P <0 0 1)。结论 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周围肌层VEGF表达显著增强 ,提示血管生成活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韩红敬  关菁 《生殖与避孕》2011,31(5):354-358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定义为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腔以外,其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5%,育龄女性为10%,而在不孕患者中则高达25%~50%[1]。尽管EMs与不孕之间的关联性尚无法确定,但大多数研究报道EMs患者比正常对照组妊娠率低,而具体机制还知之甚少。正常育龄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银染法染色,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患者(25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19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63例)检测病变内膜组织中单位细胞核内AgNOR的颗粒数,同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以因患宫颈原位癌子宫切除后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5例)为对照。结果:AgNOR每核颗粒数在正常子宫内膜(2.5±2.0)、子宫内膜增殖症(2.9±2.0)、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3.0±2.1)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样腺癌(7.4±2.2)中,AgNOR颗粒数明显升高,与其余各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颗粒计数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分化程度(高分化4.7±2.3、中分化5.4±3.0、低分化7.5±2.1)、临床分期(Ⅰ期3.7±3.2、Ⅱ期4.5±2.9、Ⅲ期7.3±2.8、Ⅳ期7.8±2.3)、淋巴结转移(无转移3.6±3.3、有转移7.7±2.4)密切相关(P<0.05);AgNOR颗粒的形态分布随着子宫内膜病变的进展由单一型转变为弥散型。结论:AgNOR的每核颗粒数及其形态分布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AgNOR的颗粒数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麒麟丸联合芬吗通对薄型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血流和妊娠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76例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经阴道给予芬吗通,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麒麟丸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3个周期后子宫内膜厚度、类型、血流、血雌激素(E2)浓度情况和治疗半年后的自然妊娠率。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3个周期后的子宫内膜厚度、类型、血流、E2浓度情况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流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自然妊娠率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52.6%vs 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中妊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类型、血流分别与本组中未妊娠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麒麟丸联合芬吗通治疗因子宫内膜薄而致的不孕,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提高治疗半年后的自然妊娠率。  相似文献   

16.
潘萍  李素春  冯苗  姜荣华  陈颖 《生殖与避孕》2009,29(12):824-826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对不孕患者生育功能的改善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77例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的不孕患者(研究组)行宫腔镜下内膜息肉摘除结合刮宫术,术后追踪观察EP复发情况,并与374例同期行宫腔镜检查提示宫腔正常的不孕患者(对照组)进行术后妊娠情况的比较。结果:术后妊娠率研究组(25.99%,46/177)与对照组(29.14%,109/374)无差异,术后平均获得妊娠时间研究组为4.8±3.8个月,对照组为5.0±3.9个月,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别(P>0.05)。研究组中131例EP患者未妊娠,另76例于术后1 ̄36个月进行了第二次宫腔镜检查:结果宫腔正常53例,EP复发23例。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是引起不孕症的主要宫腔病因之一,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可去除病因,使患者获得妊娠。  相似文献   

17.
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对不同年龄和不同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27例,分别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内膜汽化电切术(A组,53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内膜电切术(B组,175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息肉旁浅层内膜切除术(C组,54例,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内膜电凝术(D组,45例,绝经后患者)。结果手术时间:A组(15·1±0·8)s,B组(19·7±0·7)s,C组(20·9±0·7)s,D组(22·1±0·8)s,A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A、D组为0,B组为1·7%(3/175),C组为7·4%(4/54),C组术后复发率与其他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无闭经者,但术后息肉复发率高于其他3组,C组中有14例术后5~23个月妊娠。结论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息肉旁浅层内膜切除术后复发率高;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选择适宜的宫腔镜下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超促排卵与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行长方案IVF-ET患者70例,检测自然周期排卵后第3天和超促排卵周期取卵后第3天(即ET日)的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流状态。按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显示情况分为3级:I级,内膜穿支血流≤2支;II级,内膜穿支血流为3—5支;Ⅲ级,内膜穿支血流≥6支。随访IVF-ET结局,分为妊娠组(24例)和非妊娠组(46例)。结果:妊娠组自然周期内膜穿支血流情况与未妊娠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2组间超促排卵周期内膜穿支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妊娠组自然周期和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情况均较为丰富,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而未妊娠组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穿支血流情况较自然周期丰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自然周期和超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和子宫内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自然周期内膜穿支血流丰富可能提示较高妊娠率,可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参考指标之一。超促排卵可能改变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容受性,但尚无影响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流参数的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合并不孕患者的生育力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EMT合并不孕、随访资料完整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EFI评分,随访术后妊娠情况。结果:118例患者术后3年累积妊娠率为46.6%;术后第1、2、3年的妊娠率分别为28.8%、14.4%和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I评分9~10分、5~8分、≤4分者的术后3年累积妊娠率分别为76.2%、47.4%、10.5%,术后3年累积妊娠率与EFI评分、术后使用促排卵药物治疗呈正相关(tau-b=0.367,0.439;P<0.01);与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EMT分期(r-AFS)标准及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无相关性(tau-b=0.006,0.076;P>0.05)。不同临床类型的术后3年累积妊娠率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EFI评分用于评估EMT合并不孕患者的生育力,指导后续治疗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根据EFI评分,综合评估患者的生育状况,选择个体化的后续治疗方案;EMT合并不孕患者不建议长期期待以提高患者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尝试构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鸡胚模型,并利用此模型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人类的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到鸡胚绒毛尿囊膜(CAM)上,采用分组对照研究,内异症对照组和非内异症对照组为分别种植内异症及非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药物对照;内异症实验组和非内异症实验组为分别种植内异症及非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使用抗VEGF抗体作用的鸡胚模型。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细胞增殖并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成功构建了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鸡胚模型。内异症实验组细胞的凋亡强度[(6.9±0.8)分]比内异症对照组[(5.4±1.1)分]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内异症实验组细胞的凋亡强度[(6.7±0.9)分]也高于非内异症对照组[(5.0±0.9)分;P〈0.05]。内异症实验组的MVD[(4.9±1.2)条]比内异症对照组[(9.1±3.0)条]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内异症实验组的MVD[(4.2±1.1)条]也低于非内异症对照组[(6.9±1.6)条;P〈0.05]。细胞增殖强度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位子宫内膜鸡胚模型可作为研究异位子宫内膜血管形成及抗血管形成的动物模型;抗VEGF抗体可能是通过促进内膜细胞的凋亡,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抑制血管形成从而达到抑制细胞种植、生长的目的,而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