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精浆弓形虫感染与生精细胞凋亡及精子凋亡与男性不育关系。方法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正常生育、不育男性精液中的生精细胞凋亡。结果男性不育精浆弓形虫感染组生精细胞凋亡率为(14.17± 7.16)%,显著高于男性不育弓形虫感染阴性组生精细胞凋亡率(12.22±6.18)%(P<0.05)。男性不育组精子凋亡发生率为(13.76±9.19)%,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组男性精子凋亡发生率(4.28± 1.67)%(P<0.01)。结论精子凋亡与男性不育有着密切关系,弓形虫感染可引起生精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睾丸的病理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观察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睾丸的病理学变化及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将弓形虫急性感染和正常对照NIH小鼠睾丸做印片及切片 ,观察生精细胞的病理变化及弓形虫侵入细胞的情况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进行弓形虫抗原及bcl 2、c myc、P53、bax的检测。结果 弓形虫急性感染组小鼠睾丸印片中见生精细胞胞质及核内弓形虫速殖子 ;睾丸切片病理变化为生精停滞 ,精原细胞胞质空泡性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弓形虫 ;bcl 2及c myc在感染组和正常组间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P53及bax在两组间均未表达。结论 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睾丸生精停滞等病理变化可能是弓形虫及其分泌的毒素直接损害、干扰生精细胞生成及分裂发生障碍和死亡的结果 ,与凋亡基因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3.
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睾丸的病理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睾丸的病理学变化及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将弓形虫急性感染和正常对照NIH小鼠睾丸做印片及切片,观察生精细胞的病理变化及弓形虫侵入细胞的情况;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弓形虫抗原及bcl-2、c-myc、P53、bax的检测.结果弓形虫急性感染组小鼠睾丸印片中见生精细胞胞质及核内弓形虫速殖子;睾丸切片病理变化为生精停滞,精原细胞胞质空泡性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弓形虫;bcl-2及c-myc在感染组和正常组间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及bax在两组间均未表达.结论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睾丸生精停滞等病理变化可能是弓形虫及其分泌的毒素直接损害、干扰生精细胞生成及分裂发生障碍和死亡的结果,与凋亡基因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刚地弓形虫感染对小鼠生精细胞(单倍体、二倍体、四倍体)凋亡的影响程度,进一步阐明弓形虫致雄性不育的机制。方法选用9~10周龄雄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PBS正常对照组、刚地弓形虫纯化速殖子感染组(2.5×103、5×103、1×104、2×104)及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采用腹腔注射法建立刚地弓形虫感染致小鼠睾丸损伤的模型,病理切片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睾丸各倍体生精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测定睾丸凋亡蛋白bcl-2、bax的变化,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未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实验组小鼠睾丸的单倍体、二倍体细胞均出现明显凋亡,尤以二倍体明显,同时四倍体细胞明显减少;睾丸细胞bcl-2的表达无明显改变,但bax的表达量随攻虫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弓形虫可致小鼠睾丸各级生精细胞凋亡,对二倍体细胞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外源性一氧化氮对弓形虫速殖子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是否能诱导弓形虫速殖子凋亡。方法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透射电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弓形虫速殖子凋亡的特征。结果 TUNEL标记法检测表明 ,NO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 (SNP)可诱导弓形虫速殖子凋亡 ,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NO清除剂 ,N 乙酰半胱氨酸能明显抑制SNP诱导的弓形虫速殖子凋亡 ;不含NO的SNP类似物 ,铁氰化钾不能诱导弓形虫速殖子凋亡。透射电镜下见SNP处理 15~ 2 0h的速殖子具有凋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 :核染色质凝集、核固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形成。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SNP处理的弓形虫速殖子DNA片段呈现凋亡特征性的梯形条带。结论 从形态学和生化特征证明由SNP释出的NO可诱导弓形虫速殖子凋亡  相似文献   

6.
异源二聚体硫酸化糖蛋白 (clusterin)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胞浆中 ,在很多器官组织中都有表达。研究表明它是一种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蛋白质 ,并在前列腺癌中发现它有抗细胞凋亡作用[1,2 ] 。本研究首先应用地塞米松稳定诱导白血病CEM细胞凋亡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lusterin在白血病中的抗凋亡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 细胞培养 :白血病CEM细胞株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提供 ,clusterin(sp4 0 4 0protein)…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弓形虫感染雄性大鼠后引起的Th1/Th2细胞因子漂移对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雄性生精细胞损伤的通路。方法选用9~10周龄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和弓形虫感染组。弓形虫感染组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2组,分别感染1×103和1×104个速殖子/只(采用腹腔注射法)。感染后第7 d,ELISA检测血清IFN-γI、L-4及NO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LH、T以及睾丸局部T水平,并对睾丸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感染弓形虫雄性大鼠血清IFN-γ与NO水平较健康对照鼠显著升高(P<0.01),IL-4有一定程度升高,但IFN-γ/IL-4比值显著变大(P<0.01);血清及睾丸局部LH水平无显著变化;T水平尤其是睾丸局部T水平显著降低(P<0.01)。病理学检查感染组大鼠生精小管细胞层次混乱,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显著减少,管腔内精子稀少甚至管腔关闭。结论雄性大鼠感染弓形虫后,可能是由Th1细胞因子极化作为始动因素介导激素分泌异常,尤其是睾丸局部睾酮水平迅速降低,并进一步诱导生精细胞损伤和生精停滞。  相似文献   

8.
我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弓形虫基因组的方法诊断弓形虫病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的优点。从弓形虫(ZS_2株)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弓形虫特异DNA 片段的克隆(1.1kb),对该克隆的片段以噬菌体M13mp18为载体,用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法进行了部分顺序分析。根据所得 DNA 顺序的数据,设计并合成若干长度为19—20NT 的特异的寡核苷酸引物对,并建立体外扩增弓形虫特异 DNA 顺序的聚合酶链反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细胞凋亡(apoptosis)的生物特性、弓形虫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及协同HIV感染导致的淋巴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肠埃希菌感染诱导小鼠生精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感染对雄性小鼠生精细胞凋亡以及对凋亡调控基因Fas/FasL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大肠埃希菌感染致男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方法用大肠埃希菌直接注入成年雄性小鼠膀胱内模拟逆行感染的途径,感染后第7d处死小鼠,取睾丸组织分别作HE染色和用TUNEL法观察生精细胞凋亡及睾丸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L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检测精子数量、精子活动率和精子畸形率。结果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后生精细胞的凋亡指数及Fas和FasL表达水平分别为(18.50±1.50)%、(48.10±4.19)%和(34.60±4.18)%,对照组分别为(7.40±1.69)%、(23.50±2.66)%和(19.10±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染组精子数量、精子活动率和精子畸形率分别为(6.00±1.41)×106/ml、(59.80±5.29)%和(14.78±2.03)%,对照组分别为(12.00±4.12)×106/ml、(88.90±5.37)%和(5.88±1.10)%,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感染组小鼠睾丸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结论雄性小鼠感染大肠埃希菌后,可导致生精细胞凋亡增加及上调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水平;Fas和FasL在小鼠睾丸组织的高表达诱导生精细胞的凋亡,最终使小鼠精子形成减少,活动率下降,畸形率增加。大肠埃希菌感染造成生精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刚地弓形虫感染对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选用9~10周龄雄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为正常对照组(CG)和3个染虫组(G1,G2,G3).采用腹腔注射法建立小鼠刚地弓形虫感染的动物模型,CG组每只注射PBS 0.2 ml;染虫G1,G2,G3组注射纯化的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悬液,每只注射刚地弓形虫速殖子的量依次为2.5×10 3、5×10 3、1×10 4,注射体积均为0.2 ml,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睾丸细胞DNA的损伤. 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染虫组的尾距分别为10.94±7.57、40.37±6.25、69.76±3.97、79.16±6.36,olive尾距分别为10.57±6.72、31.39±4.59、48.66±4.60、53.87±6.55,G1-G3组与C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弓形虫感染可导致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用杂交瘤技术获得抗弓形虫P30McAb,按不同剂量分别与同等数量的弓形虫RH株(2×105/ml)作用后,经腹腔注射BALB/c鼠,发现该McAb对弓形虫感染具保护性作用。RH株致死量试验显示:每鼠注射10个虫体,1wk内死亡率达62.5%,9d内全部死亡,而在3.00mg的McAb保护下注射105RH株虫体的小鼠可在10d内无一死亡。用目测概率法计算其ED50为每鼠1.23mg/105RH株虫体。对照组与实验组小鼠存活时间及存活率间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弓形虫慢性感染对小鼠脑内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弓形虫慢性感染对小鼠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成弓形虫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感染组每只小鼠口服感染弓形虫PRU株包囊悬液0.3m(l含包囊10个),对照组口服0.3ml生理盐水。小鼠感染弓形虫6个月后,应用MicroPET扫描脑内葡萄糖代谢,结束后解剖小鼠进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弓形虫慢性感染6个月后,"无症状"的感染小鼠脑内葡萄糖代谢均显著下降,脑组织中可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包囊,脑膜下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充血、小血管淋巴细胞袖管形成。结论弓形虫慢性感染可造成宿主脑内葡萄糖代谢下降,神经元变性或细胞丢失。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精神病人与健康人弓形虫抗体的差异情况,探讨其与精神病的关系,对住院精神病人134例与健康人60例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血清弓形虫抗体。其中精神病人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8.35%,健康人仅为8.33%(χ2=9.638,P<0.01)两者差异显著。结果显示,精神病人弓形虫感染明显高于健康人,提示弓形虫感染可能与精神病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抗弓形虫特异性鸡卵黄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制备高效价特异性鸡卵黄免疫球蛋白 ( yolkimmunoglobulin ,IgY)抗体 ,为弓形虫病防治的研究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方法 用提纯的弓形虫RH株抗原免疫育龄种鸡 ,获取大量含高效价IgY的卵黄 ,经水稀释法初步纯化浓缩后 ,用ELISA检定其免疫学活性 ,应用SDS -PAGE分析、鉴定IgY的分子基础 ;结果 获得ELISA效价为 1× 10 7的抗弓形虫IgY抗体 ,经SDS -PAGE分析 ,出现 1条蛋白带 ,其分子量大小根据电泳迁移率计算 ,初步鉴定为 4 6kDa用弓形虫抗原免疫Lyh ern种鸡制备的IgY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强 ;水稀释法初步提纯获得的IgY抗体分子量为 4 6kDa,为在弓形虫病的特异性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用扁桃酸对急性弓形虫感染小鼠进行实验治疗,动态观察小鼠感染弓形虫后腹水中弓形虫数量的变化、光镜结构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在小鼠感染弓形虫24 h 、72 h 将小鼠解剖及小鼠发病死亡后取小鼠腹水,分别计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时间腹水中弓形虫数,并将腹水涂片做Giemsa 染色,光镜下观察虫体结构变化及用腹水制作电镜切片。结果显示,试验组小鼠3 个不同时间腹水中弓形虫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少( P< 0.01) ;光镜观察可见试验组小鼠腹水中弓形虫形态异常,虫体肿胀,胞膜破裂,胞质减少,胞内出现空泡,胞核染色质疏松、聚集成块,核内出现空泡;电镜观察可见虫体超微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性治疗降低新生儿弓形虫亚临床感染的效果.方法对44例感染弓形虫的孕妇进行不同时期抗弓形虫治疗,并对其脐血和/或胎盘作弓形虫相关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指标IgG、IgM、cAg和虫体DNA检测.结果虫体DNA的阳性检出在脐血中为14例(37.8%),且以预防性治疗组为最低,与一般性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预防性治疗能较好地降低新生儿的亚临床感染.  相似文献   

18.
弓形虫淋巴结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5-羟色胺(5-HT),探讨弓形虫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icTureTM二步法检测淋巴结炎组织中的弓形虫与CGRP、ACTH、5-HT,将弓形虫检测结果分为阳性及阴性组,两组的CGRP、ACTH、5-HT的检测结果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0例淋巴结炎组织中16例弓形虫阳性.CGRP阳性标志物在两组中的表达强度大致相似,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ACTH与5-HT在弓形虫阳性组中表达强度增强,与弓形虫阴性组中表达强度差异显著(P〈0.005)。三种阳性标志物在两组淋巴结炎中的分布大致相似,主要分布在副皮质区的T淋巴细胞、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及巨噬细胞等部位。结论 弓形虫淋巴结炎CGRP、ACTH与5-HT的变化是弓形虫感染的结果,还是由于先有免疫抑制,后有弓形虫感染尚难定论,但提示弓形虫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两者可互为因果,对弓形虫病的病程演变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