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亿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5,9(33):22-24
目的:观察比较仅行手法治疗、仅行双侧星状神经节半导体激光照射及综合治疗方法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05/2005-03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58例。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疼痛评分方面均差异不显著。随机分为3组:①手法治疗组19例,按压痛点轻重程度行颈椎定点伸引手法,每隔四五天一次,一般两三次。②激光照射组18例,行双侧星状神经节半导体激光照射,1次/d,单侧9min(一侧一侧的照射),5次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仅治疗1个疗程。③综合治疗组21例,先用激光照射5次,再用手法治疗。根据目测类比评分法(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进行疼痛评价。对3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的疼痛评分。结果:5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后即刻进行比较:综合治疗组比手法治疗组、激光照射组显著降低(0.83±0.07,2.74±0.14,2.93±0.19,t=17.88,15.55,P<0.05)。②治疗1个月后进行比较:综合治疗组比手法治疗组、激光照射组显著降低(0.91±0.10,3.18±0.16,3.85±0.18,t=21.91,227.16,P<0.05)。结论:综合治疗组比仅行手法治疗、仅行双侧星状神经节半导体激光照射组有效。 相似文献
2.
个体化治疗方法对颈源性头痛患者镇痛效应分析:盲法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由于颈源性头痛病因较多,准确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镇痛效应。方法:选择2003-08/2004-06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痛症门诊治疗,符合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27例。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征应用不同的方法:药物治疗、痛点阻滞、手法治疗、小针刀、星状神经节和硬膜外阻滞,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镇痛评分,0分为最低分.10分为最高分,治疗后随访半年,按照治疗前后月头痛天数和头痛强度(视觉镇痛评分)的改变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纳入27例患者,3例未能按要求完成治疗,2例治疗后半年内未能随访到,进入结果分析22例,随访率81%(22/27)。患者治疗后视觉镇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9&;#177;1.7),(6.7&;#177;3.8)分,P&;lt;0.001】。治疗后头痛月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3.5&;#177;1.5),(11.1&;#177;4.3)d/月(P&;lt;0.001)】。结论: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个体化方法治疗,使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少了68%,视觉镇痛评分降低了57%,说明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4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1996年起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因颈椎病变引起的头痛48例,取得显著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颈源性头痛诊断依据为1988年2月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头痛分类和诊断标准,选择我院疼痛门诊中颈椎病病人并发头痛者为研究对象。病人总数48例,男25例,女23例。病史1个月~12年,平均3年,年龄40~57岁,平均49岁。所有病例均局限于一侧颈枕痛或枕顶痛,同时伴有酸、胀不适感。其中疼痛放射至前额、眼眶者10例。治疗后随访半年~2年,平均10个月。治疗方法采用前侧入路穿刺法(李仲廉主编:临床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由于颈源性头痛病因较多,准确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镇痛效应。方法:选择2003-08/2004-06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痛症门诊治疗,符合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患者27例。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体征应用不同的方法:药物治疗、痛点阻滞、手法治疗、小针刀、星状神经节和硬膜外阻滞,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镇痛评分,0分为最低分,10分为最高分,治疗后随访半年,按照治疗前后月头痛天数和头痛强度(视觉镇痛评分)的改变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纳入27例患者,3例未能按要求完成治疗,2例治疗后半年内未能随访到,进入结果分析22例,随访率81%(22/27)。患者治疗后视觉镇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9±1.7),(6.7±3.8)分,P<0.001]。治疗后头痛月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3.5±1.5),(11.1±4.3)d/月(P<0.001)]。结论: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个体化方法治疗,使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少了68%,视觉镇痛评分降低了57%,说明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6.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正>1983年Sjaastad等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H),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已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并认定颈源性头痛为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可有 相似文献
7.
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用于颈源性头痛患者镇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治疗方法(CT引导下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带泵治疗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旁神经阻滞及耳颞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国际头痛研究会制定的有关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择期于CT引导下行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消炎镇痛液+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旁神经阻滞+耳颞神经阻滞综合治疗1个月。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和每次持续时间,以及服用止痛药和睡眠情况。结果:①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由7.97±1.07降为1、07±1.7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每周头痛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服用止痛药物例数由治疗前29例(96.67%)降为治疗4周后3例(10%),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④睡眠不佳由治疗前29例(96.67%)降为治疗后2例(6.67%),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颈源性头痛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毒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与银质针疗法综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病例80例,①有效的SGB,1~2次/d,左右交替,所有病例均进行20—30次SGB;②应用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疗法,压痛区定点选择在枕颈后部枕骨下缘至C2-T2椎棘突间肌群,同时应用银质针自动导热温控巡检仪进行温针加热,此疗法进行1—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二者同步进行。结果本组80例,治愈55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达到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SGB与银质针疗法二者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充分发挥其综合效应,疗效确切可靠,是颈源性头痛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联合应用乙哌立松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偏振光照射双侧星状神经节,每次10 min,1次/d,共4周.联合口服乙哌立松50 mg,每日2次,连服2周.对照组单独应用偏振光照射双侧星状神经节.治疗2、3、4周后分别评估两组疼痛严重程度的变化及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头痛程度均明显减轻(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周后观察组疗效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独应用偏振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可获得很高的有效率,联合乙哌立能松使有效率明显提高,并可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应用止痛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口服加巴喷丁,0.3 mg,每日3次,盐酸替扎尼定,2 mg,每日3次,共计4周。实验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采用高频超声实时引导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68±0.76及8.60±0.81,两组间无差异。治疗后分别为3.63±2.70和5.10±2.75,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VA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5%;对照组显效率为12.5%、有效率为42.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盐酸替扎尼定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12.
吴小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2,6(14):2172-2173
Vertigoofcervicaloriginisrelatedofvertebralarterycom-pressionsyndromedevelopedbyprolapsedofintervertebraldisc,disorderofzygapophysialjoint,andmyofascitisintheneckre-gion.Somedatareporteditaccompaniedthechangeofmicrocir-culationandbloodviscosityalso.Itmaybemulti-agents.Inthistheprospectivestudy,183patientsofobstinatevertigocausedcervicalsyndromewiththechangeofmicrocirculationandbloodviscosityweretreatedwithoneofthreeprojectsdifferently.Agroup,acupotomentandmanipulativereduction;… 相似文献
13.
子宫颈癌早期诊断三种方法的比较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常用方法,以期找到子宫颈癌早期筛查的最佳方案。方法:分别采用传统子宫颈细胞涂片、阴道镜检查、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三种常用方法对1692例子宫颈疾病患者进行子宫颈癌筛壹。细胞学诊断采用TBS分级系统。阳性诊断包括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ASCUS)以上病变。所有ASCUS以上病变的患者均在阴道镜下活检。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这三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约登指数及Kappa值。结果;三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约登指数厦Kappa值依次为:传统细胞学涂片(20.50%,60.00%,55.60%,0.0780,0.0270);阴道镜检查(33.33%,91.49%,88.00%,0.2482,0.1892);液基细胞学(66.67%,97.87%,96.00%,0.8227,0.6454)。结论:传统子宫颈涂片诊断价值很低,TCT为子宫颈癌早期筛查的可选方法。液基细胞学的TBS诊断法与阴道镜下定位活检,病理检查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子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脊髓型颈椎病三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共收治8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B、C三组,接受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A组采取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Gage)植骨融合,椎体锁定钛板内固定术。B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椎体锁定钛板内固定术。C组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8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到6年,手术疗效满意,其中疗效达到优45例,良31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9.55%。A、B、C组优良率分别为90.00%、88.68%和91.67%。三组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各自有其手术适应证,不能相互取代,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尽早实施手术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阎黎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3):189-190
目的 :探讨修复楔形缺损较好的材料。方法 :对 3 98颗楔形缺损患牙分别用玻璃离子粘固粉、光固化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粘固粉与光固化复合树脂联合修复 (以下简称夹层技术 )。观察 1 5a ,将各组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夹层技术组、玻璃离子粘固粉组和光固化复合树脂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4 0 7%、90 77%和 81 97%。统计学检验 ,夹层技术组、玻璃离子粘固粉组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组与光固化复合树脂组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 <0 0 1、P <0 0 5。结论 :夹层技术和玻璃离子粘固粉是修复楔形缺损较理想的 (方法 )材料 ,其疗效优于复合树脂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颈部软组织压痛点和痛性结节处施用手法治疗可否改善紧张性头痛的症状及体征.目的观察颈部压痛点与紧张型头痛(tension-headche,TTH)之间的关系,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TTH患者280例,男80例,女200例;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头痛分类标准.对照组150例,为无头痛症状的健康体检者,男50例,女100例.方法触诊枕外隆突下至颈棘突止中线及其旁开,记录每一压痛点、痛性结节总数及部位,实施揉拿、弹拨、点按使颈部压痛点及痛性结节的手法治疗.观察肌肉痉挛的缓解程度及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主要观察指标TFH组和对照组压痛点、痛性结节阳性率,TFH患者压痛点和痛性结节在枕颈部分布情况,采用手法治疗后疗效评定结果.结果TTH组和对照组压痛点、痛性结节阳性率分别为(58.9%,28.6%和1.3%和0.6%)(x2=262.6,P<0.005).主要分布在上颈段(C1~2,C2-3)棘中线和棘突旁.经1~6次治疗,痊愈183例(65.4%),显效58例(20.7%),好转27例(9.6%),无效2例(0.7%),总显效率86.1%.结论颈部肌肉障碍在TTH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针对压痛点手法治疗,产生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灯盏细辛结合物理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ofVertebralArtery,CSA)的治疗效果。方法:对A,B,C3组CSA患者分别采用单纯灯盏细辛治疗、单纯物理治疗、灯盏细辛结合物理疗法的综合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综合组疗效最好,与单纯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灯盏细辛与物理疗法结合治疗CSA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三种中期引产方法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及单纯使用利凡诺在中期引产中的效果.方法 235例12~28周要求终止妊娠孕妇,随机分成3组:观察1组、观察2组和观察3组.观察1组80例,米非司酮50 mg空腹或饭后2 h口服,12 h 1次,连用3 d,第4天米索前列醇阴道上药,剂量200~1000 μg;观察2组78例,利凡诺羊膜腔注射,剂量70~100 mg,同时米非司酮75 mg空腹或饭后2 h口服,12 h 1次,共1 d;观察3组77例,仅用利凡诺羊膜腔注射,剂量70~100 mg.结果 观察1组、观察2组和观察3组完全流产率分别为88.75%(71/80)、65.38%(51/78)、38.96%(30/77),成功率分别为98.75%(79/80)、71.79%(56/78)、76.62%(59/77).开始宫缩至胎儿胎盘娩出时间分别为(6.85±3.68)、(8.87±3.58)、(14.67±3.50)h,产时至产后2 h阴道出血量分别为(80.86±40.28)、(94.70±42.35)、(120.68±43.30)ml.观察1组完全流产率、成功率高于观察2组和观察3组,而且产程短、出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2组完全流产率高于观察3组,且产程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引产具有完全流产率高、成功率高、产程短、出血少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孕20周以下中期引产;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引产能够提高完全流产率,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适合于孕周16周以上引产;单纯利凡诺引产产程长,疼痛较重,不全流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3种术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子宫切除3种术式的手术效果、手术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对该院2001年8月-2006年5月有子宫切除手术指征的763例患者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其中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LSH)251例,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CISH)245例,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267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63例中,中转开腹8例,手术成功率95.37%。LSH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CISH组和LAVH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CISH组与LAVH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生并发症3例,LAVH组中损伤2例,其中1例膀胱损伤,1例直肠损伤;CISH组中1例为宫颈管内积血;LSH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手术虽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操作技术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