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莨菪类生物碱对吗啡依赖小鼠痛阈的影响。方法:连续腹腔注射吗啡(10mg/kg,1次/d,共7d)建立小鼠依赖模型,并腹腔注射莨菪类生物碱(4mg/kg,1次/d,共7d)。结果:吗啡组小鼠痛阈明显下降。东莨菪碱能显著提高吗啡依赖小鼠的痛阈。同剂量山莨菪碱和阿托品均有对抗吗啡依赖小鼠的痛阈下降的现象。结论:莨菪类生物碱中,东莨菪碱在提高吗啡依赖小鼠痛阈的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
背景:莨菪碱类药物改善微循环和作为中药麻醉剂已在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但莨菪类生物碱抗吗啡成瘾作用的动物实验缺乏深入报道。目的:观察莨菪类生物碱与吗啡合用对抗吗啡致小鼠依赖性的作用.以期为开发防治阿片类物质成瘾的莨菪类药物提供实验学依据。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实验室。材料:本实验于2004-06/2004-08在河北工程学院医学部生理学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昆明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20&;#177;2)g,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方法:依据吗啡成瘾动物的依赖性评价指标,选择痛阈和纳络酮跳台反应作为观察项目。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列照组、吗啡组、东莨菪碱组、山莨菪碱组和阿托品组,每组10只。分别于第1天至第7天每天用热板法观察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吗啡及茛菪类生物碱合并吗啡后1h的痛阈。并于末次(第7天)给药后6h,腹腔注射纳络酮5mg/kg催促,观察30min内小鼠跳跃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吗啡成瘾小鼠的痛阈;②吗啡成瘾小鼠的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数(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小鼠的痛闯明显下降(P&;lt;0.05或P&;lt;0.01),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明显增加东莨菪碱与吗啡合用7d后,明显提高吗啡依赖小鼠的痛阈(P&;lt;001),并减少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P&;lt;0.05);阿托品和山莨菪碱与吗啡合用在提高吗啡依赖小鼠痛阈方面作用较弱,但减少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的作用较强(P&;lt;0.01)。结论:莨菪类生物碱均具有不同程度对抗吗啡依赖性的作用,为吗啡依赖患者的戒断作用提供重要的实验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背景莨菪碱类药物改善微循环和作为中药麻醉剂已在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但莨菪类生物碱抗吗啡成瘾作用的动物实验缺乏深入报道.目的观察莨菪类生物碱与吗啡合用对抗吗啡致小鼠依赖性的作用,以期为开发防治阿片类物质成瘾的莨菪类药物提供实验学依据.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的生理学实验室.材料本实验于2004-06/2004-08在河北工程学院医学部生理学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昆明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20±2)g,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方法依据吗啡成瘾动物的依赖性评价指标,选择痛阈和纳络酮跳台反应作为观察项目.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吗啡组、东莨菪碱组、山莨菪碱组和阿托品组,每组10只.分别于第1天至第7天每天用热板法观察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吗啡及莨菪类生物碱合并吗啡后1 h的痛阈.并于末次(第7天)给药后6 h,腹腔注射纳络酮5 mg/kg催促,观察30 min内小鼠跳跃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吗啡成瘾小鼠的痛阈;②吗啡成瘾小鼠的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数(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吗啡组小鼠的痛阈明显下降(P<0.05或P<0.01),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明显增加.东莨菪碱与吗啡合用7 d后,明显提高吗啡依赖小鼠的痛阈(P<0.01),并减少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P<0.05);阿托品和山莨菪碱与吗啡合用在提高吗啡依赖小鼠痛阈方面作用较弱,但减少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的作用较强(P<0.01).结论莨菪类生物碱均具有不同程度对抗吗啡依赖性的作用,为吗啡依赖患者的戒断作用提供重要的实验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莨菪碱类药物在改善微循环、抗休克和作为中药麻醉剂在我国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东莨菪碱抗吗啡成瘾作用的动物实验报道较少。目的:了解东莨菪碱对吗啡致小鼠依赖性的影响,为开发东莨菪碱药物有无戒毒作用提供实验室依据。设计:完全随机、实验对照、开放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河北工程学院生理实验室;实验对象为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60只,2月龄,体质量(20&;#177;2)g,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动物室提供。干预:将60只小鼠随机抽签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盐水组),吗啡组,4mg/kg东莨菪碱组,0.4mg/kg东莨菪碱组,吗啡+4mg/kg东莨菪碱组,吗啡+0.4mg/kg东莨菪碱组。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1次/d,连续7d。6组分别于第1~7天用热板法观察给药后1h的痛阈。并于第7天给药后6h,腹腔注射纳络酮5mg/kg催促,观察30min内小鼠跳跃次数,并结合第1,7天肛温评定小鼠依赖形成。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痛阈;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数(率):肛温结果:吗啡依赖组小鼠痛阈下降,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增加,肛温下降。东莨菪碱(0.4,4mg/ks&;#215;7d)能明显提高依赖性小鼠的痛阈.减少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恢复其肛温。结论:东莨菪碱有对抗吗啡致小鼠依赖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莨菪碱类药物在改善微循环、抗休克和作为中药麻醉剂在我国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东莨菪碱抗吗啡成瘾作用的动物实验报道较少.目的了解东莨菪碱对吗啡致小鼠依赖性的影响,为开发东莨菪碱药物有无戒毒作用提供实验室依据.设计完全随机、实验对照、开放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河北工程学院生理实验室;实验对象为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60只,2月龄,体质量(20±2)g,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动物室提供.干预将60只小鼠随机抽签分为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盐水组),吗啡组,4mg/kg东莨菪碱组,0.4mg/kg东莨菪碱组,吗啡+4mg/kg东莨菪碱组,吗啡+0.4mg/kg东莨菪碱组.各组小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1次/d,连续7 d.6组分别于第1~7天用热板法观察给药后1 h的痛阈.并于第7天给药后6 h,腹腔注射纳络酮5 mg/kg催促,观察30 min内小鼠跳跃次数,并结合第1,7天肛温评定小鼠依赖形成.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小鼠痛阈;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数(率);肛温结果吗啡依赖组小鼠痛阈下降,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增加,肛温下降.东莨菪碱(0.4,4 mg/kg×7 d)能明显提高依赖性小鼠的痛阈,减少跳跃次数和跳跃动物率,恢复其肛温.结论东莨菪碱有对抗吗啡致小鼠依赖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及作用部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部位进行分析。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举尾作为创伤痛模型,大鼠创伤后即刻、1d、2d、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el(30,60,120mg/kg)、Pt 20mg/kg、Mel Pt(10 10mg/kg)及溶媒,于创伤前及最后一次给药后20min、40min、80min、120min观察痛阈(50℃刺激举尾潜伏期)变化情况。观察创伤后3d侧脑室注射Mel(0.25、0.5、1.0mg/kg)后20min、40min、80min、120min的痛阈变化情况。结果:创伤后3d痛阈降至最低,7d恢复至正常。腹腔注射Mel(30-120mg/kg)或侧脑室注射Mel(0.25-1.0mg/kg)均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创伤大鼠的痛阈,且于给药后40min达高峰,持续至120min仍有效。Mel(10mg/kg)与Pt(10mg/kg)合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结论:Mel对创伤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主要作用部位在中枢。Mel与哌替啶有明显协同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7.
东莨菪碱消除吗啡所致条件位置偏爱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记忆损害对条件位置偏爱的影响。方法:2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吗啡(9mg/kg,s.c.),并随机与条件位置偏爱箱的黑箱或白箱搭配20分钟,8小时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与另一箱体搭配同样时间。另一组在给予吗啡前20分钟给予注射东莨菪碱(2mg/kg,i.p.),其余同第一组。训练5天,第6天进行位置偏爱检测,以头部位置为准记录小鼠在黑白箱体内停留的时间。结果:吗啡组的小鼠在药物搭配箱体内停留的时间显著长于在另一侧箱体内停留的时间,吗啡加东莨菪碱组的小鼠在两侧箱体内停留的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东莨菪碱能消除条件位置偏爱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腔内注射毒蕈碱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对骨癌痛鼠吗啡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在建模2周内对建模胫骨进行X线摄片观察肿瘤性溶骨破坏的程度,将模型成功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每日予生理盐水(NS)1 ml腹腔注射(ip),30 min后予NS 1 ml ip;吗啡治疗组(M组),每日予NS 1 ml ip,30min后予吗啡4 mg/kg(NS稀释至1 ml)ip;东莨菪碱治疗组(S组),先给予东莨菪碱0.5 mg/kg (NS 稀释至1 ml)ip,30 min后予NS 1 ml ip;吗啡复合东莨菪碱组(MS组),先给予东莨菪碱0.5 mg/kg(NS稀释至1 ml)ip,30 min后予吗啡4 mg/kg(NS稀释至lml)ip;各组持续用药6d,给药1h后测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机械痛及热痛痛阈值的变化.结果:大鼠在2周时出现自由行走痛行为学改变,机械痛阈值及辐射热痛阚值下降.治疗后,与C组和S组相比,M组和MS组自由行走痛行为学评分下降(P< 0.05),机械痛和热痛痛阈值升高(P<0.05);与M组相比,MS组机械痛阚值及辐射热痛阈值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吗啡可有效治疗骨癌痛,复合应用东莨菪碱(0.5 mg/kg)可增强吗啡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胺酮抗吗啡耐受过程中对小鼠脊髓突触素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实验室完成。昆明种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mL/kg)30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皮下注射吗啡(10mg/kg)30min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氯胺酮10mg/kg组:吗啡皮下注射30min后腹腔注射氯胺酮10mg/kg,(用前稀释成10mL/kg,以与对照组等容);氯胺酮20mg/kg组:吗啡皮下注射30min后腹腔注射氯胺酮20mg/kg。各组每天重复用药两次,连续9d,隔天最后一次给药后1h,采用测触痛阈法测撤爪反应的机械触痛阈值作为疼痛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突触素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吗啡耐受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在各时间点撤爪阈值无明显变化;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在第1、3天撤爪阈值与对照组在同时间点撤爪阈值相近,第5天至第9天撤爪阈值进一步下降。氯胺酮10mg/kg组撤爪阈值的变化趋势与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相同;氯胺酮20mg/kg组的撤爪阈值变化不明显,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近,表明20mg/kg氯胺酮与吗啡合用均有部分抗吗啡耐受形成的作用。②在对照组小鼠脊髓中,脊髓背角Ⅰ-Ⅱ层突触素免疫阳性产物呈棕黄色颗粒状,分布在胞浆中;慢性吗啡处理后第9天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脊髓背角Ⅰ-Ⅱ层突触素免疫阳性产物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密集;氯胺酮10mg/kg组突触素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与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相比变化不明显;氯胺酮20mg/kg组脊髓背角Ⅰ-Ⅱ层突触素免疫阳性产物表达比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相比明显稀疏,与对照组相似。③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第9天脊髓突触素阳性产物吸光度值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可达35%,差异有显著性[(97&;#177;11),(72&;#177;9),P〈0.05[;氯胺酮10mg/kg组与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脊髓突触素阳性产物吸光度值接近,差异无显著性[(93&;#177;11),(97&;#177;11),P〉0.05],而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胺酮20mg/kg组第9天突触素阳性产物吸光度值分别比慢性吗啡耐受模型组降低20%,差异有显著性[(78&;#177;7),(97&;#177;11),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20mg/kg氯胺酮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耐受时脊髓突触素吸光度。结论:吗啡耐受的机制可能涉及脊髓突触素的上调,氯胺酮可能通过抑制脊髓突触素上调而具有部分抗吗啡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在吗啡依赖及其戒断症状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3-09/12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分组: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吗啡组、吗啡+纳络酮组,每组10只。②干预:吗啡组:盐酸吗啡每天两次腹腔注射,起始剂量为每次10mg/kg,逐日递增,直至第7天时每次70mg/kg;吗啡+纳洛酮组:吗啡注射方式方法同吗啡组,但在每次吗啡注射前5min。皮下注射纳洛酮1mg/kg;生理盐水组:按照同期对照的原则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③进入实验程序前一天及实验处理因素终止后6h测评各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即观察30min内小鼠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伴药侧)的停留时间。④于末次注射吗啡后6h观察各组小鼠30min内跳跃反应次数、戒断反应前后1h内跳跃潜伏期、直立、躯体拉伸、体质量丧失量及腹泻等症状。 结果:3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终止处理因素后6h时,吗啡组小鼠30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457+304)s,吗啡+纳洛酮组小鼠30min内在位置偏爱实验箱白侧的停留时间为(154+118)s,与生理盐水组(121&;#177;111)s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②吗啡注射同时给予纳洛酮干预减轻了戒断体征:在终止处理因素后6h,吗啡组和吗啡+纳洛酮组小鼠均表现跳跃次数增加、起跳潜伏期缩短、躯体拉伸次数增加、腹泻和体质量丧失量增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吗啡组还出现直立次数增多。 结论:纳洛酮能有效对抗吗啡所致的小鼠吗啡依赖,并且能有效减轻吗啡撤药时戒断体征。  相似文献   

11.
瑞香素对醋酸、热板及电刺激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瑞香科植物提取物瑞香素对醋酸、热板测痛仪、电刺激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7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昆明种小鼠75只,予以醋酸致痛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5只,分别为生理盐水组、盐酸吗啡组、瑞香素50mg/kg组、瑞香素25mg/kg组、瑞香素12.5mg/kg组。各组灌胃给药40min后腹腔注射6g/L冰醋酸0.01mL/g,5min后再分别记录各组小鼠10min内的扭体次数。②另选取小鼠75只,随机分为5组,分组同前,采用热板法用GJ-8402型热板测痛仪致痛,准确调节热板温度在(55.0&;#177;0.5)℃,并用水银温度计校对。以放入至小鼠舔后足的时间作为痛反应的指标,此时间即为痛阈值,选择痛阈值不超过30s的小鼠。各组腹腔注射给药(药物同前)30min后,测痛阈值。③采用电刺激法观察小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生理盐水组、盐酸吗啡组、瑞香素50mg/kg组,瑞香素25mg/kg组。将小鼠固定,用750mL/L乙醇擦去尾部皮脂,待乙醇挥发后,尾部涂一薄层导电胶。用电压3V,连续A脉冲,频率1Hz,波宽为0.04s的方波刺激小鼠尾部,连续3次,每次间隔为5min.连续刺激3次内有2次嘶叫反应者可予采用。给药后15,30,45,60,90min用同样条件重复刺激,凡连续2次不引起嘶叫者,表示药物有镇痛作用,最后分别求各组镇痛抑制率。结果:3种实验275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扭体反应次数:醋酸致痛后,生理盐水组为(54.28&;#177;8.14)次,盐酸吗啡组0次,瑞香素50mg/kg组(8.36&;#177;1.63)次,瑞香素25mg/kg组(17.52&;#177;4.39)次,瑞香素12.5mg/kg组(30.81&;#177;6.76)次,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著。②热板测痛仪痛阈反应:生理盐水组痛阈值为(20.41&;#177;2.41)s,盐酸吗啡组(42.68&;#177;2.47)s,瑞香素50mg/kg组(35.89&;#177;2.14)s,瑞香素25mg/kg组(31.67&;#177;3.10)s,瑞香素12.5mg/kg组(28.80&;#177;3.17)s,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著。③对电刺激疼痛的反应率:生理盐水组15,30,45,60,90min镇痛抑制率分别为5%,5%,5%,5%,0,盐酸吗啡组95%,100%,100%,65%,15%,瑞香素50mg/kg组25%.55%,85%,45%,0,瑞香素25mg/kg组15%,30%,35%,20%,0,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瑞香素具有较明显的镇痛作用,对不同致痛模型显示了对抗作用,同时瑞香素对醋酸诱发的扭体反应,对热板所致疼痛镇痛效果较好,对电刺激引起的疼痛效果稍差,且其镇痛作用以大剂量好,并明显旱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宪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2,(40):7486-7490
背景:在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中,常用到免疫抑制模型,如何建立免疫抑制模型成为免疫增强剂作用评价的关键。目的:应用环磷酰胺构建C57BL/6J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环磷酰胺50mg/kg5d组,环磷酰胺80mg/kg3d组,环磷酰胺80mg/kg5d组,环磷酰胺100mg/kg5d组和环磷酰胺100mg/kg隔天给药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连续5d。环磷酰胺50mg/kg5d组,环磷酰胺80mg/kg3d组,环磷酰胺80mg/kg5d组和环磷酰胺100mg/kg5d组小鼠分别以环磷酰胺50,80,80,100mg/kg腹腔注射连续5,3,5,5d。环磷酰胺100mg/kg隔天给药组小鼠腹腔注射100mg/kg环磷酰胺,隔天1次,共注射3次。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可导致小鼠外周血中CD3+T,CD3+CD4+T及CD3+CD8+T细胞明显下降(P〈0.05);谷丙转氨酶(除环磷酰胺50mg/kg5d、80mg/kg3d组)、谷草转氨酶、尿素显著升高(P〈0.05),其中环磷酰胺80mg/kg5d组、环磷酰胺100mg/kg5d组和环磷酰胺100mg/kg隔天给药组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提示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可建立CD3+T,CD3+CD4+T及CD3+CD8+T细胞明显下降的免疫抑制模型,其中以环磷酰胺50mg/kg5d和80mg/kg3d方式对肝肾功能的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东茛菪内酯在小鼠常压条件下及脑缺血和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耐缺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常压耐缺氧实验法:小鼠(n=40)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东茛菪内酯(0.01mg/g,0.02mg/g),15min后,将小鼠分别放入250mL的磨口广口瓶内密封,以最后一次呼吸为指标,观察小鼠存活时间。②脑缺血实验法:小鼠(n=30)随机分为3组,分别腹腔注射东茛菪内酯(0.01mg/g, 0.02mg/g)。 15min后,不需麻醉,用剪刀在耳下部快速断头,记录喘气时间。③异丙肾上腺素增加紧心肌耗氧量实验法:小鼠(n=30)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按0.03mL/g剂量给小鼠皮下注射溶剂对照溶液,5min后按0.02mL/g剂量给小鼠腹腔注射溶剂对照溶液;模型组按0.015mg/g的剂量给小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min后按0.02mL/g剂量给小鼠腹腔注射溶剂对照溶液。给药组按0.015mg/g剂量给小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min后腹腔注射东茛菪内酯(0.01mg/g)。给药后10min,分别放入广口瓶内密封,记录小鼠存活时间。结果:东茛菪内酯(0.01mg/g,0.02mg/g)能非常显著延长常压耐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间[(66.4&;#177;8.9)和(90.3&;#177;7.4)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356,3.147;P&;lt;0.01);东茛菪内酯(0.01mg/g,0.02mg/g)能显著延长断头小鼠的呼吸时间[(21.2&;#177;0.8)和(23.5&;#177;0.7)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78,3.368:P&;lt;0.05—0.01);东茛菪内酯(0.01mg/g)能非常显著延长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的小鼠在常压缺氧条件下的生存时间[(50.6&;#177;3.4)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61;P&;lt;0.01)。结论:东茛菪内酯对小鼠常压及脑缺血条件下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均有耐缺氧作用。  相似文献   

14.
Indoxacarb的镇痛抗炎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Indoxacarb的镇痛抗炎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精神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ICR小鼠150只,分别进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甲醛实验和坐骨神经慢性轻度结扎损伤实验。①小鼠醋酸扭体实验:60只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吗啡对照组、Indoxacarb 1.4,2.8,5.6,28mg/kg组,每组10只。肌肉注射给药后40min,腹腔注射致痛剂6g/L冰醋酸溶液(0.01mL/g)。观察并记录15min内小鼠扭体反应次数。②小鼠甲醛实验:40只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吗啡对照组、Indoxacarb 1.4,2.8mg/kg组,每组10只。肌肉注射给药后40min,小鼠右后足背皮下注射致痛剂9.2g/L甲醛(生理盐水配制)20μL/只。将小鼠舔、咬右爪的时间长度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观察并记录02.5min,15~30min反应时间。注射甲醛4h后,将小鼠断头处死,之后自膝关节切足,称重,比较左右足差异,以此代表炎症程度。③小鼠坐骨神经慢性轻度结扎损伤实验:50只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吗啡对照组、Indoxacarb 1.4,2.8,5.6mg/kg组,每组10只。75mg/kg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小鼠。用细铜丝在坐骨神经上结扎2次。在术前及术后第1,3,5,7,9,11,13天测定热板潜伏期。第15天给药后15,30,45,60min测定小鼠热板潜伏期。热板潜伏期的变化率(%)=(给药后各时间点测定的热板潜伏期一给药前基值)/给药前基值&;#215;100%。 结果:150只小鼠在实验过程中无脱落,均进入结果分析。①Indoxacarb 1.4-28mg/kg可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抑制率分别为22.7%,32.0%,47.0%和49.4%;扭体抑制率与浓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②Indoxacarb 1.4mg/kg在早期(0~5min)能够显著缩短皮下注射甲醛后小鼠舔脚时间,显著抑制疼痛反应,Indoxacarb 2.8mg/kg能极显著抑制晚期(15~30min)的疼痛反应。③Indoxacarb1.4mg/kg能够显著缓解甲醛所致小鼠足跖水肿。④Indoxacarb 5.6mg/kg极显著增强热板潜伏期的变化率,能显著缓解结扎坐骨神经引起的小鼠痛觉过敏现象。 结论:在3个小鼠镇痛模型中,indoxacarb均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在镇痛剂量时能抑制皮下注射甲醛引起的水肿,抗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卢惠苹  张雷  李希成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3):55-57,i002
目的:以家兔痛阈和反应时改变以及即刻早期基因c-fos在脊髓的表达验证家兔佐剂性关节炎作为疼痛模型的可靠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5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动物实验科完成。选用3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2组,佐剂注射2组,佐剂注射后加吗啡2组,每组5只。皮内注射生理盐水7d,21d组作对照;皮内注射完全福氏佐剂后7d组,21d组及皮内注射完全福氏佐剂后7d,21d加用吗啡组。①各组兔的痛阈强度测定:将电流调至刚能引起家兔足趾回缩反应的强度,连测3次,间隔5min/次,取其平均值,即为基础痛阈强度。②各组兔的反应时测定:将基础痛阈强度按3次/s连续刺激引起兔明显撤腿反应的时间为反应时,连测3次,间隔5min/次,取平均值。③应用免疫组化等技术测定c-fos和观察关节组织病理变化:各组兔于检测指标后当天,吗啡治疗组于吗啡注射后30min采集标本,脊髓灌注固定后切片。④进行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结果:30只家兔均纳入结果分析。①家兔痛阈强度和反应时的变化:佐剂7d组与盐水7d组相比,痛阈明显下降[(3.00&;#177;0.57),(4.46&;#177;0-31)V,P&;lt;0.05],反应时明显缩短(15.92&;#177;1.57),(7.48&;#177;0.81)ms,P&;lt;0.01].其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②家兔脊髓c-fos阳性反应神经元表达的变化:佐剂7d组双侧脊髓背角有大量c-fos阳性表达,积分吸光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各组(P&;lt;0.05或0.01)。③关节组织的病理变化:家兔右足跖注射佐剂后10h,右距小腿关节明显红肿,持续1周仍较明显。注射佐剂后7d光镜下右距小腿关节滑膜组织中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注射佐剂后21d,滑膜细胞下纤维素大量渗出,甚至出现纤维素样坏死,滑膜脂肪垫组织水肿,炎细胞浸润。④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脊髓c-Fos蛋白阳性表达与痛阈、反应时呈显著负相关(r1=-0.695,r2=-0.780,P&;lt;0.01)。结论:皮内注射完全福氏佐剂可诱导家兔佐剂性关节炎。从急性期到慢性期,模型的疼痛逐渐减轻,脊髓c扣s在关节炎急性期表达最明显,慢性期有所减少,但仍较正常时表达增多;应用吗啡止痛治疗后,脊髓c-Fos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此结果进一步证明家兔疼痛模型的成立并且有客观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蒋薇  陈惠  于洁  周国昌 《中国康复》2005,20(4):207-208
目的:探讨一种可食用植物提取物——生物碱对成瘾动物依赖性的戒断作用。方法:50只雄性小鼠,分为5组各10只,第1—7天,A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0μl/只,B、C、D组注射吗啡150pg/只,E组注射生物碱1.7μg/只,每日2次;第7天时各组冉皮下注射纳络酮0.1mg/只催瘾。第8—14天,A、B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0μl/a,C与D组分别注射生物碱1.7与0.85μg/只,E组注射吗啡150μg/只。第15天再用纳络酮催瘾,观察并比较各时间段各组小鼠症状和体重的变化。结果:第7天时,B、C、D组小鼠有强烈成瘾表现;A、E组无异常。第15天时,B、E组出现明显成瘾症状;D组成瘾症状较轻;A、C组无异常。结论:可食用植物生物碱无成瘾性,对动物及人体依赖性的戒断作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纳络酮诱发吗啡成瘾大鼠CPA模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纳络酮诱发吗啡成瘾大鼠条件性位置厌恶反应(12PA)的影响因素。方法:起始剂量分别为6、12mg/kg吗啡以20%递增方式腹腔注射(ip)致瘾,共10天。分别在吗啡致瘾阶段或戒断后以0.5mg/kg、1.0mg/kg纳络酮诱发CPA。结果:纳络酮可以诱导吗啡成瘾大鼠形成明显的CPA;本研究中所采用的不同剂量吗啡和纳络酮对CPA形成没有明显差异;纳络酮诱发依赖期大鼠出现CPA,而在戒断期大鼠却未出现。结论:在吗啡依赖的致瘾阶段和戒断后进行行为训练对CPA建立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背景:现代药理证实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和肌肉松弛作用,且有报道证实其可缓解动物吗啡依赖戒断症状。目的:探讨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在缓解吗啡戒断反应中对β-内啡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3—04—13/29进行,取成年雄性SD大鼠100只,其中3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和厚朴酚组和厚朴酚组各10只,另外70只大鼠作为吗啡依赖组,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和厚朴酚5,40,80mg/kg组与厚朴酚5,40,80mg/kg组7组,各10只。方法:对照组中3个亚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各80mg/kg。吗啡依赖组大鼠逐日增量皮下注射吗啡6d,建立急性吗啡依赖大鼠及吗啡自然戒断模型.在第6天9:00最后一次给吗啡后,10:30腹腔注射给药,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0.2mL,其他6组分别给予和厚朴酚、厚朴酚各5,40和80mg/kg。于11:00分别观察吗啡依赖组每只大鼠1h内各项自然戒断症状。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脊液中β-内啡肽水平。②比较吗啡依赖组中7个亚组大鼠自然戒断症状评分。结果:①脑脊液中β-内啡肽水平:对照组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组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而且和厚朴酚强于厚朴酚(P〈0.05)。吗啡依赖+生理盐水组明显低于对照+生理盐水组(P〈0.01)。吗啡依赖组中和厚朴酚与厚朴酚5,40.80mg/kg组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而且呈量效关系。②吗啡依赖组大鼠自然戒断症状评分: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各剂量组湿狗样抖动、舔阴,逃避症状得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0.01),且剂量越大效果越显著;和厚朴酚与厚朴酚40,80mg/kg组咬牙、扭体及体质量丢失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可明显抑制吗啡戒断反应.且抑制效应呈量效关系,这一抑制效应与脑内β-内啡肽的增加有关。这种效应对吗啡依赖大鼠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相当,对正常大鼠和厚朴酚强于厚朴酚。  相似文献   

19.
背景:青风藤临床用于治疗阿片类戒断综合征有明显的疗效,但该药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中药青风藤及其有效成分青藤碱对吗啡依赖动物模型催促戒断反应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对象:体外实验研究对象为豚鼠离体回肠,分为正常回肠对照组,吗啡依赖回肠组,青风藤系列剂量组,青藤碱系列剂量组和尼莫地平组。体内实验研究对象为昆明种小鼠,共10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24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吗啡依赖模型组,青风藤组,青藤碱组和丁丙诺啡组。干预:体外实验,在吗啡依赖豚鼠回肠段的恒温浴槽中,预先加入青风藤醇提液(1,2,4g/L),青藤碱(10,50,150μmol/L)或尼莫地平(0.3μmol/L),1min后再用纳洛酮催促。体内实验,对吗啡依赖小鼠分别给予青风藤醇提液(20g/kg,灌胃),青藤碱(60mg/kg,腹腔注射),丁丙诺啡(0.4mg/kg,腹腔注射),或同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连续给药3d,药后30min给予纳洛酮催促。豚鼠离体回肠实验采用PC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测定豚鼠回肠收缩张力变化。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试验观察纳洛酮催促后30min内各组小鼠跳跃反应的动物数及小鼠体质量的改变,连续观察4d。主要观察指标:①豚鼠回肠收缩张力。②小鼠跳跃反应的动物数。③大鼠体质量的变化。结果:在离体豚鼠回肠实验中,纳洛酮催促引起的回肠收缩张力在正常对照组和吗啡模型组分别是(0.46&;#177;0.167),(2.11&;#177;0.566)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933,P&;lt;0.01)。青风藤3个剂量组的催促回肠收缩张力分别是(1.37&;#177;0.33),(0.85&;#177;0.271),(0.62&;#177;0.137)g,与吗啡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3.203,5.701,7.268,P&;lt;0.01)。青藤碱3个剂量组的回肠收缩张力分别是(1.78&;#177;0.355),(1.28&;#177;0.233).(0.88&;#177;0.232)g,其中中、高剂量组与吗啡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3.843,5.694,P&;lt;0.01)。在纳洛酮催促的吗啡依赖小鼠模型中,在实验的第7,8,9天(吗啡已撤退),吗啡模型组小鼠的跳跃只数最多,青风藤组和青藤碱组跳跃的动物较少。各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r=42.776,37.960,22.355,P=0.000)。在给予吗啡造模的7d中,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撤离吗啡后,在第9,10天,小鼠体质量逐渐恢复并增加。与吗啡模型组相比,青风藤组和青藤碱组小鼠体质量恢复较快。在实验的第10天,丁丙诺啡组小鼠体质量较青风藤组和青藤碱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871。P&;lt;0.01,t=2.819.P&;lt;0.05)。结论:青风藤和青藤碱在体内外均能有效抑制吗啡依赖模型纳洛酮催促的戒断反应。  相似文献   

20.
莨菪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李珉022189内蒙古自治区绰尔林业局职工医院莨菪类药物的有效成份为阿托品(简称阿)、东莨菪碱(简称东)、山莨若碱(简称山)、樟柳碱(简称樟)和红古豆醇脂等。国内目前用于临床的为前4种,均属阿托品类生物碱。其母体分子结构相同.对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