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胡晓春  王华 《新医学》2009,40(10):665-667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患复发性腹股沟疝需行疝修补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8例)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B组(23例)采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疗效.结果:A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术后早期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B组.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人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疝修补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疝环充填式与普理灵疝装置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手术效果。【方法】8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疝环充填术式,B组采用普理灵疝装置术式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随访6~10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B组术后8hVAS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局部异物感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24h疼痛程度及术后其他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及普理灵疝装置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均有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但普理灵疝装置在术后局部并物感方面优于疝环充填式,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分别行传统疝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切口疼痛及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腹胀、阴囊肿胀、切口疼痛、术后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复发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住院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腹股沟疝患者159例,随机分为2组,I组89例/114侧,采用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术,II组70例/93侧,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1组患者与2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住院总费用上比较1组明显少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肯定,但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法费用低廉,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平片法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7例腹股沟疝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9例)行平片法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B组(28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 57例腹股沟疝的患者完成手术100%,A组比B组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差异具均有显著性(P〈0.05),在并发症及复发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平片法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均有较好的疗效,平片法术后疼痛感轻,恢复快,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平片式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161例腹股沟疝患者,83例采用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平片组),78例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充填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异物感、住院费用和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和复发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术后异物感和住院费用方面平片组低于充填组(P<0.01)。结论两种术式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轻术后异物感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熊勤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6):1254-1255,1257
目的比较传统疝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住院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修补术,治疗组80例:使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在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住院时间短、创伤小、痛苦小、术后恢复快、伤口无感染、成功率较高、复发率低等优点,符合腹股沟解剖和生理结构,为目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使用Bard公司的疝环充填物及补片,对41例老年腹股沟疝病人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治疗,对手术方法、麻醉选择、手术指征、手术时间,术后病人自主能力恢复、术后伤口疼痛,并发症、住院时间和复发率等进行观察。结果: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方法简便、更宽的手术指征,术后疼痛减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完全符合解剖生理、操作简单方便、创伤小、无张力、感染少、复发率低、手术适应范围大、近期疗效满意的理想病修补术,尤其适应于老年腹股沟疝和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亮海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9):1318-1319
【目的】比较评价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从1998年4月至2005年3月本院收治的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106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组(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饮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6.54±17.21)min(、8.36±4.43)h(、6.58±1.92)h(、7.45±2.25)d。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对照组)(P<0.01);术后应用镇痛药情况及伤口牵扯感、低热、尿潴留、阴囊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治疗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7例复发。【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创伤小,修补符合腹股沟管解剖生理,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治疗腹股沟疝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术式的优势及护理特点,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应用,预防术后并发症,确保手术的安全实施。方法将104例疝修补术病人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其中52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52例采用传统术式,对无张力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方法的优点,修补材料的特性,做好病人的心理及手术的护理。对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尿潴留、复发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无张力组所有病例无阴囊水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和病人的痛苦,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和平片式疝术治疗腹股沟疝修补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本院在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84例腹股沟疝患者分为充填组( n =92)和平片组( n =92)。充填组采用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平片式疝修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其预后。[结果]充填组的手术时间为(40.23&#177;6.31)min、术中出血量为(34.27&#177;7.05) mL、住院时间为(4.69&#177;1.37) d、疼痛持续时间为(1.69&#177;0.47)d、下床活动时间为(1.18&#177;0.23)d,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43%,复发率为1.09%。平片组的手术时间为(49.24&#177;7.78) min、术中出血量为(56.16&#177;10.32) mL、住院时间为(6.43&#177;2.26) d、疼痛持续时间为(2.43&#177;0.36) d、下床活动时间为(2.26&#177;0.31) d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1.96%,复发率为5.43%。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和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5)。[结论]与平片式疝修补术相比,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更好,复发率更低,预后更好,可以作为腹股沟疝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贺小俭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342-1343
【目的】探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对4年来因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的1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原因,探讨预防的方法及对复发疝的治疗。【结果】15例患者,复发原因为无张力修补术后疝内环口与充填之网塞间隙过大2例;充填之网塞未能固定在疝环口周围的致密坚韧组织上复发3例;网塞缝合固定,但网片未固定3例;因网片过小复发2例;网片卷曲移位3例;网片精索孔过大2例。【结论】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疝的原因主要是术中对网片和网塞的置入和固定不当所致,治疗仍采取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  相似文献   

13.
吴乔  张静  刘俊 《华西医学》2009,(7):1656-1657
目的:比较充填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用平片式及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246例腹股沟疝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246例患者尿潴留,阴囊水肿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6个月至2年,无1例复发。结论:同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比较,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简单,手术时间短、费用低廉的特点,更适合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腹膜前单层网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11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356例患者采用经腹膜前单层网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均痊愈,无局部异物感,无感染,随访无复发.结论 经腹膜前单层网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对腹股沟区的全面修补,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一种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 ,对符合条件的无张力疝修补病人 4 7名 5 1例次 ,都采用MESH -PLUG材料修补 ;传统手术组 4 8名腹股沟疝病人 5 0例次 ,采用Bassini或McVay法修补。两组随访 6~ 5 4月。结果 :无张力组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疝复发病例等同传统手术组比较具差异显著性 (P <0 0 1)。观察期内传统组 4例复发后行无张力疝修补后治愈。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之传统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手术后恢复快、术后极少复发等多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背景:应用补片行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现已被广大临床外科医生所普遍认同,但补片类型很多,临床外科医生往往很难选择。目的:对比双层立体补片、聚丙烯充填式网塞补片修补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3例,女17例,年龄21—80岁,81例采用双层立体补片行无张力疝修补,69例采用聚丙烯充填式网塞补片行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均为首次接受手术治疗。总结两种治疗方式适应证,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局部疼痛及不适感和异物感情况,随访2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疝环口大、腹横筋膜薄弱、腹股沟管后壁缺损适宜选择双层立体补片,而不宜选择聚丙烯充填式网塞补片。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双层立体补片组术后局部疼痛、术后不适感和异物感及随访2年后复发率明显低于聚丙烯充填式网塞补片组(P〈0.05)。结果表明与聚丙烯充填式网塞补片相比,双层立体补片适应证广,组织相容性好,局部不适和异物感症状轻,疼痛发生率及复发率低,是更为理想的补片选择。  相似文献   

17.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569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涛  石刚  陈开  王崇树 《华西医学》2009,(7):1653-1656
目的: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99年4月至2008年8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569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时间、伤口疼痛、术后自主能力的恢复、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进行观察。结果:与传统疝修补手术相比,具有方法简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和更宽的手术指征等优点。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治疗腹股沟疝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中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腹腔镜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斜疝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和比较1999年1月~2004年7月,完成的两种不同无张力成人斜疝修补术172例(A组: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90例,B组:腹腔镜无张力修补术82例)的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费用及复发率等。结果 两种术式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B组术后恢复快于A组,手术并发症B组少于A组,费用B组高于A组。结论 两种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斜疝中均疗效确切,复发率低;腹腔镜疝修补术虽有很多优点,并可作为双侧疝、复发疝、滑动性疝、下腹部有手术疤痕等疝患者的首选,但还不能完全取代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选用何种手术方式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