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对申克孢子丝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chs1)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特性进行分析和预测。方法:利用NCBI网站、Ex PASy和CBS等工具预测申克孢子丝菌chs1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chs1 mRNA全长2 745 bp,编码914个氨基酸。BLAST分析显示,申克孢子丝菌与巴西孢子丝菌、蓝菌属真菌、足马杜拉分枝菌等真菌chs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到99%,且有保守域。预测chs1蛋白相对分子量为102 714.7,理论等电点为6.71。预测chs1编码蛋白ɑ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的比例分别是38.40%、17.94%、10.39%、33.26%。chs1蛋白是一种疏水蛋白,包含9个跨膜区,未发现信号肽。结论:成功预测了chs1基因及编码蛋白质的生化性质及结构特征,为下一步对其进行克隆、表达和敲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预测及分析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Ss.)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基因(4Hppd)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特征。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预测分析Ss.4Hppd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功能特征。结果:Ss.4Hppd基因编码蛋白含对羟苯基丙酮酸双加氧酶保守域,由477个氨基酸构成,理论分子量为52.0 kD,等电点为5.98,半衰期较长,该蛋白为非分泌蛋白,定位于线粒体中。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及α-螺旋为主,另外还存在乙二醛酶功能域及丰富的磷酸化位点,与其他致病真菌同源蛋白有较高的相似度。结论:预测Ss.4HppD位于线粒体中,具有乙二醛酶功能域结构功能特点及丰富修饰位点,可为其表达、晶体结构分析及小分子抑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科在1998年~2001年发现3例孢子丝菌病,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患者,男,45岁,1998年7月就诊。病史6年,发病前是农民,有外伤史,现为个体户,广东籍。右踝部一鹤鹑蛋大紫红色呈疣状增生样结节,近半年来破溃、糜烂、与皮下粘连。近2个月  相似文献   

4.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 ,为双相致病真菌。发生孢子丝菌病是由于宿主体内酵母细胞增殖所致 ,同时还与宿主防御机制有关。对其基因分型、部分基因的鉴定、分子诊断方法及致病机理的分子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发的一种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发于四肢等容易暴露受伤的部位.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阴囊的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并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鉴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申克孢子丝菌接种无毛小鼠(Hairless mice)来检测两种细胞外蛋白酶的血清抗体。在小鼠皮内注射申克孢子丝菌并形成结节,镜下示真菌消失,并在每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检测蛋白Ⅰ和Ⅱ的血清抗体。结果显示抗体滴度与实验小鼠孢子丝菌病肉眼和镜下观察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试验证明了申克孢子丝菌在体内能产生蛋白酶Ⅰ和Ⅱ,而且蛋白酶的抗体可用于孢子丝菌病的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分型特征与菌种来源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扩增DNA指纹方法(RAPD)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31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①筛选出4个具有较好扩增片段的引物。②31株菌的DNA带型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性,与菌株的地区来源有关。③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取材的菌株间DNA型可不同。结论: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可用于申克孢子丝菌的DNA分型,其DNA带型与菌株的地区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8.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以双相致病真菌。发生孢子丝菌病是由于宿主体内酵母细胞增殖所致,同时还与宿主防御机制有关。对其基因分型、部分基因的鉴定、分子诊断方法及致病机理的分子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该菌为双相性真菌,本实验通过不同的温度刺激体外培养的酵母型孢子丝菌,观察其形态结构的变化、生长繁殖规律及最低温度的致死率,进一步探讨孢子丝菌病温热疗法的作用机理,以对孢子丝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一、资料和方法筛选1例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皮损处组织块及渗出液,用沙堡培养基27℃培养一周,将此菌落接种在脑心葡萄糖血琼脂培养基(BHI)上,36℃培养一周,以此菌株做为本次实验的实验菌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学特征,探索其基因型特征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方法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再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RAPD)进行PCR扩增。结果①共选用1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筛选出4个具有较好扩增片段的引物。②不同菌株同-引物扩增均见-共有DNA片段。③不同临床型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带型有差异。结论随机扩增DNA多态性研究发现申克孢子丝菌具有一定的种内差异,其DNA带型与菌株的临床型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申克孢子丝菌接种无毛小鼠(Hairlesmice)来检测两种细胞外蛋白酶的血清抗体。在小鼠皮内注射申克孢子丝菌并形成结节,镜下示真菌消失,并在每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检测蛋白酶Ⅰ和Ⅱ的血清抗体。结果显示抗体滴度与实验小鼠孢子丝菌病肉眼和镜下观察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试验证明了申克孢子丝菌在体内能产生蛋白酶Ⅰ和Ⅱ,而且蛋白酶的抗体可用于孢子丝菌病的血清学诊断。  相似文献   

12.
申克孢子丝菌随机扩增 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学特征,研究DNA分型与菌种来源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以随机扩增DNA多态性方法对来源于不同地区及不同临床类型的24株申克孢子丝菌进行DNA多态性分析。结果 (1)筛选出3个具有较好扩增征段的引物,即引物OPAA11:5′-ACCCGACCTG-3′,OPD18:5′-GAGAGCCAAC-3′,OPBO7:5′-GGTGACGCAG-3′。(2)24株菌的DNA带型不完全相同,具一定遗传变异性。(3)不同菌株同一引物扩增均见一共有DNA片段,(4)播散型DNA带型与皮肤淋巴管型不同,结论 随机扩增DNA多态笥方法可用于申克孢子丝菌的DNA分型,其带型与菌株的地区来源和临床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表现型和不同颜色菌落的申克孢子丝菌细胞的脂肪酸组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盐酸甲醇法提取8株申克孢子丝菌细胞的脂肪酸,包括固定型5株,淋巴管型3株,其中菌落为白色5株,褐色3株,以气相色谱法检测,配以计算机分析各种菌株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成分及主要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比值。结果:申克孢子丝菌的饱和脂肪酸棕榈酸(C16.0)和不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亚油酸(C18:2)的含量较高,而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C16:1)、亚麻酸(C18:3)、硬脂酸(C18:0)、扁油酸(廿二烷酸:C22:0)则含量很少,部分菌株含有少量豆蔻酸(十四烷酸:C14:0),但所有菌株皆不含花生酸(C22:0)。不同临床型和不同菌落颜色的申克孢子丝菌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比值无明显差异。结论:气相色谱法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孢子丝菌的脂肪酸检测,但不同临床型和不同颜色的菌株间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未见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4.
HPLC法检测申克孢子丝菌的辅酶Q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真菌化学分类的新方法,了解申克孢子丝菌不同临床株的辅酶Q系统。方法以YMB培养基获取菌体经高压灭菌、皂化、正己烷提取的等获取辅酶Q,采用HPLC分析其Q-6、Q-10的含量。结果 正己烷提取可获粗制的辅酶Q,方法简便。7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分离株皆含有Q-10,仅2株菌含有少量Q-6。结论 正己烷提取真菌的辅酶Q方法简便,HPLC分析法灵敏度较高,申克孢子丝菌主要含有辅酶Q-10。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多聚酶链反应随机扩增多态性DNA(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PCRRAPD)法对新疆地区固定型和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致病菌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北京和哈尔滨的菌株基因型比较,探讨新疆地区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特点.方法:采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申克孢子丝菌的种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鉴定方法,从而为临床孢子丝菌病的分子诊断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根据申克孢子丝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1序列设计合成的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对26株申克孢子丝菌(包括1株标准株,7株实验室保存株,18株临床分离株)及6种6株普通真菌(分属于3个菌属)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扩增产物选择性的从26株申克孢子丝菌基因组DNA中获得,而对念珠菌属、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的6株普通真菌基因组DNA均为阴性。结论采用以申克孢子丝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1序列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申克孢子丝菌特异、简便、快捷,可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自然环境中的分布与生态特征,从该地区随机采集了芦苇,萍草,玉米秸,淤泥,垛下土等69份标本,用含放线菌酮的改良沙式葡萄工玉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出申克孢子丝菌及暗色真菌共27株(分离阳性率为39.13%)其中申克孢子丝菌8株(11.59%),外瓶霉属7株(10.14%),疣状瓶霉6株(8.20%),着色真菌3株(4.35%),链格孢3株(4.35%),在该地区自然环境中分离出的申克孢子丝菌和暗色真菌与临床分离株在菌落外观与镜下形态结构基本一致。地区及地理环境不同暗色真菌分布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5年来我科共培养出孢子丝菌124株。我们分别采用患处组织和脓液作为标本来进行培养,二者结果迥然不同,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孢子丝菌病患者124例,男82例,女42例;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4岁,农民.左上肢近手腕部外伤后出现豌豆大小的单一红色结节15d,后肿大、破溃,并在30 d内发展为多个成串状分布的结节.皮肤科检查:患者左上肢可见多个呈线性排列的紫红色结节,质硬;部分结节破溃,伴少许脓性分泌物.组织病理提示,感染灶呈混合炎性细胞浸润为主的化脓性肉芽肿炎症;过碘酸雪夫染色阴性,未见真菌孢子、菌丝及星状体.活检组织真菌培养阳性.根据培养物形态学分析和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及钙调蛋白(CAL)编码区靶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确诊该病例为狭义申克孢子丝菌致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给予患者10%碘化钾溶液10 ml/次每日3次口服;治疗2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后失访.本例报道提示联合应用表型鉴定和“ITS/CAL”靶位的基因分析能够准确将孢子丝菌复合体鉴定到种水平.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57岁。右拇指、腕部及前臂结节伴瘙痒和疼痛3月。右前臂皮损组织病理示:化脓性肉芽肿性改变。真菌培养见申克孢子丝菌生长。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