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各中医证候因子分布特点,以期对EH的辨证有所帮助。方法:采集EH患者血压、身高、体重、相关病史、中医症状,结合四诊情况由一名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及两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EH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为:阴虚阳亢(35.2%)痰湿壅盛(24.2%)肝火亢盛(23.6%)阴阳两虚(17.0%),其中夹瘀者占61.8%,夹痰者占37.34%,血瘀阳亢者占54.4%。2主要症状依次有:眩晕、夜尿频、心悸、口干、失眠。3男性患者呕吐痰涎、面赤、目赤症状多见;女性患者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等症状多见。非老年患者头痛、急躁易怒、五心烦热症状多见;老年患者眩晕、头如裹、胸闷、畏寒肢冷、耳鸣、健忘等症状多见。结论:1EH患者中医证型阴虚阳亢最多,血瘀阳亢者超过半数。2主要的症状以眩晕最多。3EH患者中男性患者痰湿、阳亢症状多见;女性患者肾虚、阴虚症状多见。非老年患者阳亢、阴虚症状多见;老年患者痰湿、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中医证素、症状/体征的分布规律及相关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和上海市王港社区医院2014年4月-2015年10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EH患者症状/体征信息,按照《证素辨证学》进行证素辨证。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Cytoscape3.2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纳入病例1192例,涉及中医证素17种、症状/体征78种。具强关联关系的证素有3组:脾、气虚、痰、湿;肝、肾、阴虚、阳亢;心、肾、精亏、气虚。男性与女性EH患者的证素组合存在差异。核心证素有心、肝、脾、肾等7种;症状/体征有头痛、头晕、胸闷、胸痛等29种。结论 EH中医证素和症状/体征分布存在一定规律,部分证素和症状/体征对其诊断具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4):680-68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虚证患者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随机选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且居住地为长沙市的患者共146例,对其虚证证素进行提取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虚证证素依次为阴虚气虚阳虚血虚精亏;青、中、老年患者均以阴虚为主;1级,2级,3级患者均以阴虚为主;且虚证证素积分与患者年龄及血压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证素组合依次为阴虚气阴亏虚气虚血虚精亏,证素组合以单个证素两种证素组合四个证素三个证素无虚证证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虚证证素以阴虚、气虚、阳虚为主。虚证证素组合以阴虚、气阴亏虚、气虚和血虚精亏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对纳入的730例患者,收集一般信息、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等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在急性心衰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急性肺水肿。中医证素以血瘀、气虚和阳虚、痰浊多见;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是气虚证、血瘀证和痰浊证心衰患者常合并的基础疾病。气虚证患者多见纳差腹胀、端坐呼吸和双下肢浮肿;在痰浊证及血瘀证中,双下肢浮肿、肺部啰音和腹胀纳差较为常见。BNP、肌钙蛋白、平均动脉压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中医证素具有一定相关性。患者中医证候多表现为复合证素,其比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阳气亏虚、瘀阻心脉证>饮凌心肺、心血瘀阻证>气阴亏虚、心血瘀阻证>热毒血瘀证>寒凝心脉、心血瘀阻证>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结论 急性心衰中医证素以血瘀、气虚和阳虚、痰浊为主,临床多见复合证素,气虚血瘀证、阳气亏虚,瘀阻心脉证和饮凌心肺证尤为常见,应重视益气活血化痰法在急性心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的证素特点及变化特点,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应用"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68例患者TACE前后的中医四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舌脉等600个常见变量,计算出相应病位、病性证素,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并比较TACE前后各变量及证素的频数分布特点。结果:TACE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证素均以肝、胆、脾、胃、痰、湿、气滞、血瘀、气虚、阴虚多见;TACE术后痰、热、湿、气滞、血瘀、气虚、肝、胆、脾、肺较术前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痰""湿""瘀""虚"同时存在,TACE术后更倾向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痰湿、肺热、脾气虚证,提示在扶正的同时,应配合有针对性的祛邪治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中医证素、证型分布特征,以期为肺癌脊柱转移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就诊,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05例,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及四诊信息,参考《证素辨证学》中的简化计量方法,对患者的证素进行统计分析,并聚类出证型分布特征。结果:肺癌脊柱转移病位证素以肺、脾、肾多见,病性证素以气虚、阳虚、湿邪多见。病位证素筋骨在不同病理类型的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证素基于性别、年龄段、病理类型、化疗时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素经聚类分析得出常见中医证型为阳气亏虚证、痰湿内阻证、脾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肝郁气滞证。结论:肺癌脊柱转移常见病位证素为肺、脾、肾,常见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湿,常见中医证型为阳气亏虚证、痰湿内阻证、脾肾亏虚证、阴虚血瘀证、肝郁气滞证,为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p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35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分别判定为9种体质类型,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有关内容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瘀阻胃络证,分析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结果:1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出现的频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2中医证型频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3胃镜征象、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充血红斑、水肿多见于阳虚质,糜烂多见于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的炎症程度较重,阳虚质、气虚质的萎缩程度较重,气虚质伴肠化生多见;4脾胃虚寒证属阳虚质的较多见,脾胃湿热证属湿热质的较多见,瘀阻胃络证属血瘀质的较多见,胃阴亏虚证属气虚质的较多见,肝胃不和证属气郁质的较多见。结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和气虚质是Hp相关性胃病的主要体质类型,因体质具有可调性,故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可望成为防治Hp相关性胃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及组合特点,指导中医临床辨证。方法:收集2012~2015年本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657例,分析统计证素分布情况。结果:657例高血压病患者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以阳亢、痰浊多见,均占该年龄组的35.5%;中老年患者以阴虚、阳亢、痰浊、瘀血、气虚等多见,表现为阴虚瘀血痰浊阳亢气虚,分别占48.72%,34.2%,30.51%,26.52%,21.73%;在二种证素兼夹组合中,以阴虚兼夹证素最多,共计177例,占26.94%,其次为痰浊及瘀血,分别占13.09%及14.31%。结论:高血压病多以阴虚阳亢、气阴两虚及痰瘀互阻为主要病机,青年患者多以实证为主,中老年患者虚证多见,且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素与季节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证常见证量表制作四诊信息诊断量表,于1年时间内收集符合血脂异常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528例,以24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节点,按收取病例时间分为春、夏、秋、冬四组,判定中医证素,分析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素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研究中共出现病位证素19个,常见病位证素为肝、肾、脾、心。共出现病位证素22个,常见实证病性证素为湿、气滞、阳亢、血瘀;常见虚症病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精亏。病位证素为脾、肝、胃、表、肌肤、经络、心神,病性证素为风、寒、燥、水停、气虚、阳虚、阳浮、阴虚、津液亏、精亏、动风在不同季节发生率有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位证素肝、肾、肌肤、筋骨,病性证素气滞、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证素贡献度分值在四季分布不全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异常患者中医病位证素脾、肝、胃、表、肌肤、经络、心神,病性证素风、寒、燥、水停、气虚、阳虚、阳浮、阴虚、津液亏、精亏、动风在不同季节发生率不同。病位证素肝、肾、肌肤、筋骨,病性证素气滞、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证素发展程度有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发高血压中医诊疗信息管理系统,将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诊疗信息结构化、标准化处理,积累原始病历资料,实现医院病历信息管理,利于临床科研探索和发现。方法:对高血压中医诊疗信息进行结构化、标准化录入,构建基于临床科研一体化的高血压中医诊疗信息平台,应用该系统对病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探究高血压群体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对中医证候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发的高血压中医诊疗信息管理系统已录入4万余条患者的门诊就诊记录。采用该系统,本研究对高血压群体中医证候特点挖掘分析,研究表明:①高血压患者的中医症状分布最常见的前10位依次为眩晕、头痛、失眠、心悸、胸闷、急躁易怒、头胀、头重如裹、心烦、肢麻或偏瘫。最常见脉象为脉弦细。最常见舌象为舌红苔薄白。②原发性高血压各证型与其症状、体征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能较全面地反映该证型的症候特征。③高血压患者证型分布依次为气血亏虚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气虚血瘀型混合型痰湿壅盛型。从发病率来看,气血亏虚型多见于女性,男性患者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型多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高,肝火亢盛型患者比率降低,阴虚阳亢、气血亏虚、气虚血瘀型患者比率上升。④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值的变化特点:肝火亢盛型患者舒张压明显升高,阴虚阳亢型舒张压和收缩压均升高,气血亏虚型收缩压升高较为明显,且压差增大。  相似文献   

11.
杨利  赵益业 《江苏中医药》2012,44(10):22-2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超声改变与中医证候相关性。方法:对19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证素分类,并同时观察颈动脉硬化的超声改变,比较各证素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狭窄等级方面的差异。结果:风证和血瘀证颈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改变大于痰证;各证素斑块积分之间无差异;在狭窄等级方面,血瘀证、痰证、风证、火热证等"实证"比"虚证"(气虚和阴虚阳亢)重,有显著性差异,而血瘀证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最重,大于痰证,风证狭窄程度大于阴虚阳亢证,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实证的颈动脉硬化超声改变重于虚证,血瘀证和痰证超声变化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资料的常见证素,初步总结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基本病机和证候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期间DKD临床研究纳入患者入组时中医证候调查表,对患者症状进行证素辨证,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对不同分期常见证素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544例。其中早期患者152例,临床期肾功能正常患者112例,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患者195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患者85例。早期患者证素分布为:气虚证(71.7%)、阴虚证(66.4%)、阳虚证(50.1%)、血瘀证(48.0%)、痰湿证(45.4%)、湿浊证(25.7%)、血虚证(19.1%);临床期肾功能正常患者证素分布为:气虚证(71.4%)、阴虚证(59.8%)、阳虚证(58.0%)、血瘀证(51.8%)、痰湿证(43.8%)、血虚证(20.5%)、湿浊证(8.0%);临床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患者期证素分布为:气虚证(77.9%)、阳虚证(70.8%)、血瘀证(66.2%)、痰湿证(54.9%)、阴虚证(52.8%)、湿浊证(29.7%)、血虚证(28.2%);临床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患者期证素分布为:阳虚证(80.0%)、气虚证(71.8%)、血瘀证(62.4%)、阴虚证(52.9%)、痰湿证(48.2%)、血虚证(32.9%)、湿浊证(31.8%)。结论 DKD不同阶段气虚血瘀证普遍存在,气虚血瘀是其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探讨术后发热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关节置换术后发热患者进行中医四诊,获得患者的症状及舌脉象等信息,经筛选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有证候要素可归纳为气虚、阴虚、气(郁)滞、血瘀、血虚和湿热6类,其中以阴虚、气虚出现频率较高,绝大多数患者的发热表现为单一证候或者两证相兼出现,证候合并中则以气虚合并血虚、阴虚及血瘀较多见。结论: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发热以气、阴、血等亏虚为主,血瘀、湿热、气(郁)滞等病理因素兼见。本病的发病特点既可表现为单纯的虚证,也可表现为虚实夹杂的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急性期脑梗死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不同证素的中医治疗着手,分析得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有显著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特点。方法:依据文献调研结果制订中医证候调查表,对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头晕、头胀、不寐、肥胖、口干、目干、心悸等为多见;舌象以暗红舌、红舌多见,薄苔、白苔为常见苔质;弦脉为常见脉象。证候以阴虚阳亢、瘀血阻络最为常见,气阴两虚最为少见;证素以阴虚、血瘀、痰浊、阳虚比例较大。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为虚证以阴阳两虚为主,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且虚证多于实证。  相似文献   

17.
"三位一体"辨治体系将辨体质、辨病机、辨证候有机结合起来诊断疾病,精确指导立法选方用药,以提高疗效。肺癌患者多见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五种体质类型,结合辨病机、辨证候,当分别针对肺脾气虚证采取补气健脾、培土生金法,针对脾肾阳虚证采取温补脾肾、散结消癥法,针对肺阴亏虚证采取滋补肺阴、增水行舟法,针对瘀血阻滞证采取活血化瘀法,针对痰湿蕴结证采取健脾化湿、化痰散结法治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规律,分析其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制定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中医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观察表等临床调查表,逐一询问、检查、记录调查对象的情况。结果98例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证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涉及的病位证素依次为肾、脾、肝、心、胃、心神、肺;其中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依次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湿、痰、热、阳亢、血瘀、气滞、血热、寒、水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脾与湿、痰、气虚相关,肾与气虚、阴虚相关,肝与阳亢、阴虚有关,湿与脾、痰、气虚相关,痰与脾、湿相关,阳亢与肝、热、血虚相关,气虚与肾、脾、血虚、阳虚相关,血虚与热、气虚,阳虚与气虚,阴虚与肾、肝、血虚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病性特点为本虚标实,病位主要涉及肾、脾、肝。初步总结出本研究98例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中,出现的主要证型为肾气阴两虚证、肝阳上亢证、脾肾阳气虚证、肝肾阴血虚证、痰湿困脾证、脾虚湿困证、气血两虚证、阳气虚证,还可见血瘀、气滞、水停等兼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中医证候及症状的分布规律及差异。方法:收集215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的中医证候学资料,进行辨证,并对不同分期证候及症状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中,本虚证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Ⅳ期患者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证中均以血瘀证分布最广。2在相关证候研究中,随疾病由Ⅲ向Ⅳ期进展,阳虚证、血瘀证、血虚证有增多的趋势,而阴虚证、痰湿证有减少的趋势,其中只有阳虚证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4,P=0.01)。3在相关症状研究中,Ⅲ、Ⅳ期患者在阳虚、血瘀、痰湿类症状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以气虚证、血瘀证最为多见,证候演变基本符合"阴虚-气虚-阳虚"的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证候及症状的特征,为其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Ⅱ期高血压病血瘀证与中医证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Ⅱ期高血压病(EH2)血瘀证特异性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与中医证类的关系。方法按WHO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选择EH2患者70例进行血瘀/非血瘀证候分类和一般中医证候分类,并选健康人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1)EH2以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3类为多;(2)EH2患者中血瘀证达68.57%,统计分析表明痰湿壅盛证和血瘀证关系最为密切;(3)EH2患者血瘀证、非血瘀证ET、NO、NO/ET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EH2血瘀证ET水平显著高于非血瘀证(P<0.01),血瘀证NO水平显著低于非血瘀证(P<0.05),但血瘀证NO/ET水平与非血瘀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瘀证是EH2的重要证型,且与血浆ET水平关系密切,提示ET可作为EH2血瘀证的判定参考指标。高血压病治疗中加用活血化瘀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