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便秘经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便秘优化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自2011年至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所有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共55篇,用穴47个,统计得出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等;在所选用经脉中以胃经、膀胱经、任脉、脾经为主;特定穴中选用募穴、下合穴、合穴以及背俞穴最多。结论:针刺治疗便秘疗效肯定,安全无副反应,以胃经、膀胱经、任脉及脾经腧穴最常用;多以俞募合配穴使用。  相似文献   

2.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临床症状.随着生活节奏、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慢性便秘患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慢性便秘中,功能性疾病占57.1%.目前,常用通便药多属接触性(刺激性)泻药,长期使用易导致依赖性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痛苦.经穴推拿通过在膀胱经、胆经、脾经、胃经、任脉经的相关穴位施以适当手法,以调节气机、顺气润肠、促进肠道传导功能而达到治疗便秘的作用.笔者在跟随何洪阳教授门诊期间,使用经穴推拿手法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获得了比较明显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穴温度特性研究中的应用状况。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红外热成像”“穴位”“温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获取相关文献并筛选,按生理状态下及疾病状态下的腧穴红外温度特征进行归纳。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具有简单方便、无创无痛、全面精准的明显优势,近年来在中医针灸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经穴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经穴温度特性,并可作为鉴别病证的辅助手段,论述经穴具体红外温度特征,可为临床研究经穴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功能性便秘患者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小肠体表投射区温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3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15例,电针刺激组电针刺激双侧天枢、腹结、上巨虚8周,共28次。假刺激组采用非穴点假电针刺激双侧天枢旁、腹结旁、上巨虚旁非穴点,刺激时间和次数同电针刺激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患者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小肠体表投影区温度。结果电针刺激组升结肠[(33.35±0.96)℃比(34.62±1.15)℃;t=2.977,P=0.010]、横结肠[(33.32±0.97)℃比(34.60±1.23)℃;t=2.839,P=0.013]、降结肠[(33.36±0.98)℃比(34.64±1.18)℃;t=2.892, P=0.012]、小肠温度[(33.31±0.97)℃比(34.57±1.22)℃;t=2.763,P=0.015]与刺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假刺激组刺激后升结肠[(33.74±1.25)℃比(34.52±1.64)℃;t=1.701,P=0.111]、横结肠[(33.71±1.27)℃比(34.47±1.65)℃;t=1.643,P=0.123]、降结肠[(33.72±1.25)℃比(34.52±1.66)℃;t=1.710,P=0.109]、小肠温度[(33.70±1.28)℃比(34.51±1.65)℃;t=1.744,P=0.103]与假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刺激可降低功能性便秘患者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小肠体表投影区温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阳明经经穴红外热像图改变。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80例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与75例正常人部分阳明经穴(口禾髎、迎香、合谷、商阳、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天枢、足三里)红外热像图,并用分析软件得到相关经穴温度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手阳明经经穴口禾髎、迎香、合谷,足阳明经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温差值ΔT较正常人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阳明经经穴商阳,足阳明经经穴天枢、足三里温差值ΔT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炎患者阳明经面部经穴(口禾髎、迎香、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远端经穴(合谷)红外热像图存在改变,而商阳、天枢、足三里却不存在上述现象,从红外角度提示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李晓霞 《光明中医》2013,28(4):748-751
目的观察导法配合经穴推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导法(蜂蜜灌肠)配合经穴推拿(选择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中脘、神阙、天枢、支沟、水道、归来、丰隆、长强等穴位)治疗。对照组采用开塞露40ml肛注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及结肠转运时间(CT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为7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排便困难、腹胀或痛、排便不尽感或下坠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结肠转运时间(CTT)均明显缩短,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法配合经穴推拿治疗功能性便秘安全有效,优于单纯应用开塞露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肝区内不同经穴红外温度与肝内静脉功能状态相关性比较研究,论证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与科学性。方法:以慢性HBV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肝区内期门、日月、步廊经穴红外温度与门静脉血流速度(VPV)、最大内径(DPV)、门静脉充血指数(CI),肝静脉血液速度(VHV)、肝中静脉内经(DHV),肝静脉波形(HV_0、HV_1、HV-2)检出率的均值双变量等级相关检验。结果:(1)观察组期门、日月、步廊红外温度与CI负相关;期门、步廊与VPV正相关,与DPV负相关,P0.05。(2)观察组只有步廊与DHV和HV1检出率负相关,P0.05。(3)对照组三个经穴与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均不相关。结论:HBV感染时肝区内肝经期门、胆经日月、肾经步廊红外温度与肝内静脉血液动力学相关的差异性,体现了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和"肝胆表里""肝肾同源"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的体表温度,观察肺脏病变状态下,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选取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BK-MT02A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较对照组同侧腧穴体表温度升高(P<0.01,P<0.05);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穴体表温度高于同侧脾俞、肾俞穴(P<0.01,P<0.05),同侧肺俞与膈俞、脾俞与肾俞之间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病理性升高,说明以上背俞穴具有反映肺脏疾患的特异性;体表温度显著升高的肺俞、膈俞穴,不仅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体现了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对肺脏疾患反映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观测低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后相关经穴内关及非相关经穴足三里、阳陵泉皮肤温度的变化及规律性。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将24只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平均分配在模型组、低频电针内关穴组、低频电针非经非穴组每组各8只。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区的皮肤温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在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时相关经穴内关、非相关经穴足三里穴区温度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经穴治疗后相关经穴内关穴区温度显著升高。结论:与非相关经穴相比,相关经穴在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存在一定的变化特征,且低频电针"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肌缺血诱发的相关经穴温度下降的情况,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与胞宫密切相关经脉的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在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表现,探寻特异性反应月经来潮的穴位。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进行,招募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60min。结果:正常女大学生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的同名穴位温差值经期第1d显著低于经后第3d(P=0.0075)。其它经穴及非穴2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根据初步研究结果推测:肾经的原穴-太溪在体表温度上具有反应月经来潮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金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3,(31):164-165
目的:探讨郑氏经穴腹部按摩预防骨折卧床病人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方法:观察对象均来自我院骨伤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郑氏经穴腹部按摩配合常规护理组,予以郑氏经穴腹部按摩配合常规护理;对照组A骨折卧床病人常规护理组,予以常规护理;对照组B予以常规腹部按摩配合常规护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护理后排便情况,病人满意度,不良反应等.结果:试验组的排便情况,病人满意度,不良反应等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郑氏经穴腹部按摩预防骨折卧床病人功能性便秘是有效的,其疗效优于常规按摩.  相似文献   

12.
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效应与针灸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针灸发挥特异性的调整和治疗作用,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经穴主治的特异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经穴与非经穴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来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局部作用研究,轻整体效应研究;非经非穴的选取模糊不确定,不统一;缺乏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作为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并对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对近年来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发现其疗效虽已得到临床认可,但仍缺乏统一的选穴方法及原则。总结文献中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选穴方法和原则,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电针深刺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Wang CW  He HB  Li N  Wen Q  Liu ZS 《中国针灸》2010,30(9):705-708
目的:探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较佳疗法。方法:将95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深刺天枢组(48例)、浅刺天枢组(24例)和药物组(23例)。深刺天枢组采用电针深刺天枢穴至腹膜;浅刺天枢组电针天枢穴至皮下5mm;药物组采用杜秘克口服液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4周,并随访6个月。观察周排便次数达4次的人数、周排便次数变化差值和便秘评分量表总评分(CCS)变化差值。结果:深刺天枢组在改善周排便次数和周排便次数达4次的人数及降低CCS总评分方面与浅刺天枢组疗效相当(均P0.05),且均优于药物组(均P0.05),深刺天枢组较浅刺天枢组和药物组起效更快,疗效更为持久。结论:电针深刺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与浅刺天枢穴疗效相当,但较浅刺组起效快;两组均优于药物治疗,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支沟穴埋入羊肠线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5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接受双支沟穴埋入羊肠线治疗,2周治疗1次,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便秘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变化。结果: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排便费力程度、粪便硬度的积分在治疗后有明显的改变(P0.01),治疗总有效率为84%。结论:支沟穴埋线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中医将其辨证分为“实秘”和“虚秘”。现代医学则有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之分,临床将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现代针灸临床治疗的便秘以功能性便秘为主。因便秘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其治疗也莫衷一是,针灸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只是现有的临床研究缺乏统一公认的适应症、取穴、操作方法[1]。就其选穴而言,各家思路各不相同。笔者基于文献对针灸临床选穴思路进行整理,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18.
<正>功能性便秘是指非全身疾病或肠道病变所引起的原发性、持续性便秘,又称为习惯性便秘或单纯性便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综述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特性研究现状.方法:利用知网、万方和PubMed等数据库,以"原发性痛经""穴位""温度"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获取相关文献并筛选,按非干预状态下、针刺、艾灸及其他治疗方法干预下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特性进行归纳.结果:原发性痛经患者左右同名经穴易出现温度失衡现象,部分经穴在月经期前后温度存在差异;针刺、艾灸等方法能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左右同名经穴温度失衡,可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结论:原发性痛经经穴温度特性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为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遵循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电针刺激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曲池、上巨虚)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为探求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扩大针灸主治范围,探索配穴组合的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筛选72例符合相应纳入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36例。其中电针组采用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穴后,采用20Hz电流、连续波刺激30分钟,第1~2周每周治疗5次,第3~4周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共做16次治疗。药物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mg/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4周。各组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完成后(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分别记录患者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和排便困难程度,评估其治疗期间及随访期的心理状态(SAS、SDS),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电针组的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程度、SAS、SDS均得到显著改善,并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其疗效评定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治疗完成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疗效与药物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相当,并且其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加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