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云竹 《陕西中医》2014,(9):1219-1220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在桥本甲状腺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解读古代文献,深刻理解"治未病"的含义,并结合现代研究和笔者临床经验,分析了"治未病"思想贯彻于桥本甲状腺炎中医治疗的始终。结论:"治未病"思想体现在桥本甲状腺炎中医治疗的各个阶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疗过程中结合西医的检验结果,更有利于掌握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疗效欠佳,易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有助于提高本病的防治效果。本文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阐述"治未病"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中的指导作用,为本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一旦确诊,尚无理想的可延缓和改善病情的药物和疗法。随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大型临床试验相继宣告失败,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转移到预防上来对降低发病率和延缓病情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将"治未病"理论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程发展过程相结合,即健康阶段的未病先防、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前期的欲病救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阶段的既病防变。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既病防变思想是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肝衰竭具有病情复杂、传变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治疗十分棘手.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贯串到治疗本病的实践中,能及时截断、逆转疾病的发展,减少其并发症的出现,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为中医肝病急危重症的防治揭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查阅,并结合临床实践,阐述了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中医病因病机,并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这三个"治未病"思想的核心观点作为切入点,分别论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卵巢储备功能减退中的具体运用,即通过情志调护、饮食起居、穴位养生、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中医特色疗法以达到改善卵巢功能,延长卵巢寿命,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根据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病情进展,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进行综合干预,探讨其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①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疾病康复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理论含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在疾病的康复阶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疾病不仅要治,还要促进康复,防止复发或发展,中医"治未病"强调慢病康复的治疗,并有特殊优势。中医"治未病"理论广泛应用于慢病康复,并初见成效。"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对疾病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以预防为主的理论思想,"治未病"体系日趋成熟,其具体运用包括三因制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顺应自然。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浅析"治未病"思想在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未发期、转变期、肾功能进展期、病后初愈等不同时期的应用,探讨"治未病"理念在紫癜性肾炎分期防治中的指导意义,发挥中药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主张养生调摄、延年益寿。后世医家越来越重视"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和临床意义,广泛指导了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一门独具中医特色的学科。通过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对糖尿病进行前期干预和治疗,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病情进展、临床诊治等方面,概述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预防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提出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四诊"和辨证体系结合现代检查对糖尿病早、中期进行干预,能够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13.
结合现代医学对桥本氏甲状腺炎(HT)的认识,认为疾病前期属"瘿病""心悸"范畴,后期属"虚劳""水肿"等范畴。肝郁、脾虚、肾虚为本病病机根本,气痰血瘀壅结颈前为标;辨证分型可分为两型、三型、四型、六型、八型、九型等。中医药在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弥补了西医治疗的短板,特别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体现在HT中医治疗的各个阶段,更有利于掌握病程的进展,充分展示中医治疗本病的优越性。然而,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且病机复杂多变,临证时应深入分析各种致病因素在本病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主次和相互夹杂的问题,辨清正与邪主次矛盾的转换,同时还应全面地掌握其证型演变及证治规律,深入分析不同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高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膏方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其针对性强,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集中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通过对"治未病"思想内涵和膏方理论基础、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药膏方在"治未病"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医预防治疗学中"治未病"的概念内涵出发,阐述了"治未病"的基本原则有四:未病先防、将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而"治未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和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当前"治未病"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展中医未病临床诊疗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开展体质及其调理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开展亚健康状态及其调治与"治未病"理论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黄勇  曹式丽 《陕西中医》2014,(5):575-577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尿酸性肾病防治中的应用。强调"未病先防",把疾病治疗的工作重心前移;通过"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控制疾病进程的主要病理因素,防止肾脏进一步损害;瘥后细心调护,预防疾病复发。突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本病防治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付伟  孙志广  张晶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69-871
从胃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情进展、临床诊治等方面,概括了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胃癌预防中的优势。提出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使胃癌癌前病变能够得到预防,甚至逆转,进而在胃癌的预防中起到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探讨"治未病"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未病先防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工作环境、早期诊断以及积极治疗基础病症;既病防变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截病于未传之时;瘥后防复包括健康教育和管理、营养支持、肺康复锻炼等。以为"治未病"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从"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理论的关系(未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未变防重、已变防逆、已瘥防复等)论述"治未病"的含义及其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原则,务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目前已形成一套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变防渐、瘥后防复等方面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发病率高,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到该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等阶段,可有助于KOA患者及时发现与治疗,改善预后。KOA的未病先防可通过功法锻炼、合理膳食及防避外邪、外伤与慢性劳损等方式保持膝关节的健康;KOA的既病防变可通过中药内服、针刺艾灸、中药熏洗、手法按摩等手段;通过现代康复方法及手术等达到既变防渐;KOA的瘥后防复可通过功法锻炼、冬病夏治、药膳食疗等中医特色方法以扶正固本,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