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运输箱保温性能监控的方法,为血液运输箱安全运输血液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按照冷源与血液体质量比选定冷源数量,通过智能温度芯片连续自动记录温度,监控血液运输箱内各个监控点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冷源与血液体质量比固定1∶6不变,环境温度12℃时,血液运输箱(2~10℃)冷链可保证8h;环境温度25℃时,血液运输箱(2~10℃)冷链可保证4.5h;环境温度44℃时,血液运输箱(2~10℃)冷链可保证2h。结论在冷源与血液体质量比不变时,随着环境温度变化,血液运输箱保持冷链要求的可使用时间应根据血液运输箱保温性能监控结果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保证对血液运输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对人工控温血液运输工具使用前的确认方法。方法通过改变外环境温度和荷载两个变量,检测不同时间内血液运输箱内的温度,并计算不同情况下运输箱维持预期温度的时间。结果人工控温的血液运输箱在外环境和荷载不同的情况下,运输箱维持该血液允许温度范围的时间差异较大(4.5~8.5 h)。当外环境温度为23℃,红细胞运输箱分别空载、装10袋、20袋生理盐水时维持2~10℃的时间分别为5、6和6.5 h。当其他条件相同,外环境温度在15、23和30℃时,红细胞运输箱维持2~10℃的时间分别为8.5、6.5和5.5 h;当外环境温度在10、18和30℃时,血小板运输箱维持20~24℃的时间分别为2.0、4.5和2.5 h;且时间越长,单位时间内温度变化越快。结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运输箱血液(已达到保存温度)装量越多和所处外环境温度越接近血液保存温度时,运输箱能使用的时间越长;但外环境温度改变对其运输时间影响最大,所以确认过程必须考虑不同外环境对运输箱内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和血液标本全程冷链运输标准化质量管理模式。方法对体系文件、血液运输人员资质、运输的信息化流程、运输设备、监控平台等建立血液和血液标本运输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模拟血液和血液标本运输的实际情况,通过采供血场所与采供血机构之间的运输、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运输、采供血机构之间的血液调度运输,从温度实时记录功能、报警功能、配送和定位功能三大方面来验证血液和血液标本运输质量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结果血液运输箱探头的显示温度与实际检测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极端环境温度条件下,放置适量的冷源,血液运输箱的最长保温时限可达42 h;当温度超过标准、开箱、标本颠倒时,平台会发出报警;并可通过监控平台直接完成配送和预约。结论立足于互联网+监控平台而建立的血液和血液标本标准化管理模式可以使所有的冷链活动都处在一个可控、可视、完全透明的系统内,运行有效且适合本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自制的标本运输箱运输核酸标本的可行性。方法按献血屋标本运输模式和标本长途运输模式两种不同的要求,在两种规格的标本运输箱中放入标本和保温剂,观察在45℃的环境中,标本运输箱的保温时间。结果在45℃的环境中,标本运输箱可保持2~8℃的温度范围3~6h。结论该中心自行研制的标本运输箱能满足核酸标本运输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使用自制的标本运输箱运输核酸标本的可行性.方法 按献血屋标本运输模式和标本长途运输模式2种不同的要求,在两种规格的标本运输箱中,放入标本和保温剂,观察在45℃的环境中,标本运输箱的保温时间.结果 在45℃的环境中,标本运输箱可保持2℃~8℃的温度范围3~6h.结论 本中心自行研制的标本运输箱能满足核酸标本运输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血液运输中每个运输箱的温度和车辆定位,确保临床用血产品始终处于规定的运输温度范围,及早发现并实时处置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失控现象,实现血液运输温度客观、真实、全过程可追溯。方法实时采集运输车辆每个运输箱温度,通过温度信息接收器集中上传至云端服务器,通过冷链实时监控系统平台在大屏幕和电脑端实时显示温度、车辆定位及预警情况,并实时记录。结果通过对比确认试验后,正式运行5个月来数据显示,该系统运输温度监控及记录符合要求,异常预警(报警)处置便捷,车辆定位准确。结论该系统解决了监控实时性、精确性、异常情况处置可控性等难题,确保了血液质量。对已实现射频标签的血液监控可达到精准定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介绍一种人体器官保存运输箱的研制与使用方法。该运输箱由箱体、拉杆和滚轮3部分组成,供人体器官切取后保存和运输使用。该运输箱设有温度感应设备能实时监测箱体内温度,并在超过规定保存温度0~4℃时启动制冷系统,满足器官恒定低温保存标准;设有移动制冷功能保证运输箱内温度恒定,保持器官的活性;注重省力原则,设有拉杆与滑轮,方便医务人员长途运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血液温度对白细胞过滤的影响。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采集抗凝全血,按过滤前血液检测温度的高低分成3组,第1组血液温度8℃±2℃,采集后放置2℃~6℃冰箱3 h以上取出后立即过滤;第2组血液温度14℃±2℃,为血液从2℃~6℃冰箱取出后放置室温(24℃)30 min后过滤;第3组血液温度24℃±2℃,血液采集后一直放置室温4 h以上过滤。测定各组过滤前后白细胞数、过滤时间和过滤后的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滤过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白细胞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膜脆性试验于2℃~6℃冰箱冷藏3 h以上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温度低,白细胞滤过效果好,但红细胞损伤大;血液温度高,红细胞损伤小,但白细胞滤过效果差;将血液温度维持在14℃±2℃范围,有利于提高血液滤过效果。  相似文献   

9.
相变保温材料在血液长途运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以相变保温材料作为悬浮红细胞长途运输保温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在分别装有悬浮红细胞54U的简易运血箱和本院研发的运血箱中,各放置自行研制的相变保温材料12袋,于运输途中火车停站时观察运血箱中温度。结果在近72h的运输过程中,悬浮红细胞的温度始终维持在1—7℃,达到运输红细胞的温度要求。结论利用该相变保温材料可有效保障72h以内血液运输的温控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运输条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改变运输方式(22±2℃振荡和22±2℃不振荡)和外环境温度(-10℃、15~30℃和37℃)2个变量,比较0~5h不同时间段Plt、pH值和乳酸含量.结果 在室温条件下(15~30℃)无论用22±2℃振荡还是不振荡方式运输,在0~5h其Plt、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用22±2℃振荡运输在0h~5h其乳酸值无显著性差异;而用22±2℃不振荡运输,在5h时其乳酸值出现显著性增加.在室温(15~30℃)和37℃条件下,运输箱在0~5h其箱内温度始终在20~24℃,而在-10℃条件下,运输箱在5h 时其箱内温度将低于20℃.结论 在短时间内(≤3 h)运输血小板,无论用22±2℃振荡或22±2℃不振荡方式,单采血小板功能无显著性差异.当外环境的温度超出车载式血小板运输箱的工作温度范围时,会影响血小板运输箱内温度,因此应首先将车内的温度尽可能地调整到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内,以确保血小板运输箱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过滤后不同部位取样方法、过滤时血液温度、血液采集后贮存时间对白细胞去除效果的影响。方法使用一次性去白细胞滤器血袋采集抗凝全血,将其分成常温组3 h内过滤、常温组放置5 h后过滤、4℃冷藏5 h后过滤3组。测定过滤前后白细胞去除率、剩余WBC和Hct等变化情况。结果 5 h后室温过滤组与室温3 h内过滤组相比(P0.05);4℃冷藏5 h后过滤组与室温5h后过滤相比,白细胞去除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温度对全血中白细胞的滤除有显著影响,适度的冷藏可显著提高白细胞去除率。在保证制备新鲜冰冻血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冷藏时间对白细胞滤除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在血袋上粘贴RFID标签和建造通道式智能门,探讨RFID技术在血液成品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达到血液成品管理的精细化、准确化和安全化。方法取去白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等血液制剂若干,在血袋厂商标签上面的压缘处黏贴RFID标签,整盒(10—15袋/盒)和整箱(40—80袋/箱)血液制剂不同高度下依次通过装有不同型号阅读器智能门,分别观察漏读情况和确定通道式智能门所使用的阅读器;整盒贴有无源型电子标签的去白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分别在4℃±2℃冷库、≤-25℃冷库、≤-50℃冰柜内储存24 h后,观察标签外观变化和测试不同温度对标签读取功能的影响。结果无论何种血液成分,RA9650阅读器与其的高度差为5—50 cm时,漏读率均为0;4℃±2℃和≤-50℃超低温,未对实验所选取的RFID标签造成肉眼可观察的物理改变,也未发现对RFID信号误读率有明显影响。结论 RFID技术在血液成品库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实现血液的整批入库、逐袋定位、成批出库防信息疏漏、血液运输过程中温度监控等环节,达到了精细化、准确化和安全化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了采供血所用的物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不得对献血者健康和血液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一次性采血袋既关系到献血者的健康安全,采集后血液质量又直接影响用血者的安全,因此应列为关键物料.我们在一次性采血袋的使用采购上采取每年对各厂家血袋进行1次评估的方法,在评估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评估合法资质和产品合格证书、价格、付款方式、售后服务等软件外,还要求各厂家拿出一定数量的血袋进行试用,在试用过程中每批次血袋至少随机抽检10套以上,且保证在相同的工作环境、时间等条件下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标本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输工具选择和温度保障措施与方法。方法把已设置好每10min采集1次温度的温度芯片按照《血液运输要求》(WS/T400-2012)附录B的布点,放置在标本盒内,共设置5个采集点。观察冰袋放置在标本盒两侧、两侧和顶部、两侧和底部、两侧和顶底部4种情况下各采集点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在标本盒的两侧各放置1袋冰时,上、中、下的温度始终大于10℃;在标本盒的两侧和顶部各放置1冰袋,在13h内,5个点全部在2~10℃范围内;在标本盒的两侧和底部各放置1冰袋,上部温度始终大于10℃;在标本盒的两侧和底、顶部各放置1冰袋,底部温度始终小于2℃。结论在标本盒外的两侧和顶部各放置1冰袋,可以确保标本盒内的温度在2~10℃范围内维持13h。其余3种情况因为部分位置的温度始终低于2℃或者高于10℃,不符合血液核酸标本运输过程所规定的温度要求,均不适宜。  相似文献   

15.
一种带检测样管的血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检测用试管连到血袋上 ,直接从血袋中吸取血液标本 ,可保证标本来源的准确 ,避免采血现场因错留血样造成的血液安全隐患 ,与原有的血液回站后重新剪取血样的方式相比 ,能防止标本间的交叉污染 ,减少血液在室温下的放置时间 ,有利于血液的安全存储。现把该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带检测样管的血袋 (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 (附图 )检测管所用的材料与血袋相同 ,均是聚氯乙烯 (PVC) ,无毒 ,只是制作试管的PVC较制作血袋的PVC硬 ,从管体到顶端 (上沿 )为自然合拢的整体 ,与血袋连接的管口密封完好。高…  相似文献   

16.
温度控制与血液质量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了解血液采集后到进入冰箱冷藏保存这段时间的温度及时间长短对血液保存时效和血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存放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血液 ,测定FHb、GlupH、K+ ,再转放入 4℃冰箱中 ,于保存 3、6、9、12、15、18、2 1d测定FHb、GlupH、K+ 的含量变化。结果  16℃以下温度时放置时间对血液保存的质量影响不大 ,但随着温度升高 ,放置时间延长 ,其对血液保存时效及血液质量有明显影响。结论 为提高血液质量 ,保证安全输血 ,应积极提倡冷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不同放置方式对上清液游离血红蛋白(FHb)和红细胞溶血率的影响,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有效。方法 选择20例无偿献血者每人400 ml的全血,24 ml内制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品,将其等量均匀分装成10袋,随机分成2组,每组5袋,一组以直立放置,一组以水平放置,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储存,分别在储存的第7天,14,21,28,35天时随机从各组取出1袋血液,分别测定其FHb和红细胞溶血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Hb和红细胞溶血率在贮存的第21天时检测的结果,直立放置组分别为(217.310±48.477)mg/L和(0.250±0.056)%,水平放置组分别为(173.972±39.027)mg/L和(0.189±0.045)%,直立放置组的结果要高于水平放置组,统计学结果分别为t=3.114,P=0.003<0.05和t=3.798,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血液储存期内,储血袋水平方式放置可减少红细胞破坏,对血液的贮存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医院血库管理系统增建废血袋回收管理模块,采用读取血袋条形码信息方法进行血袋回收登记,实现对废血袋的回收进行数字化管理和对临床用血全程监控的可行性。方法在医院血库管理系统中建立数字型废血袋回收管理模块,临床输血完毕后,将废血袋送回输血科时读取血袋上的条形码,进行回收登记;系统可对已送回或未送回血袋情况进行查询。结果通过数字型废血袋回收管理模块对血袋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可快速、自动录入供者和受血者信息;实现对废血袋回收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临床用血全程监控管理。结论在医院血库管理系统建立数字型废血袋回收管理模块,能够准确记录回收的废血袋信息,操作方法简便可对输血科发出的每一袋血袋进行有效追踪,规范临床用血及废血袋的回收管理,实现对临床用血全程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极端环境温度下使用普通泡沫材料和冷源包装红细胞制品,保障其长时间运输冷链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普通湿冰、10%氯化钠冰、储能冰袋和不同包装材料:发泡聚苯乙烯泡沫箱、铝合金箱、蓄冷器,以全封闭方式隔离红细胞制品并观察温度变化。结果在-23、25、40℃的环境温度中,10%氯化钠冰温度过低,难以维持在2℃以上,储能冰袋可以维持红细胞悬液温度32 h,自制湿冰43 h。结论普通泡沫材料制作的运血箱用自制湿冰以全封闭隔离方式包装红细胞悬液,能够满足其长时间运输过程中的冷链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输血是抢救失血患者救治的有效方法之一,输血治疗的独特疗效是其他治疗无法取代的,而血液资源特殊,不能浪费。由于塑料血袋在低温保存后变硬,血袋取回后常规在室温下放置30 min,血袋上会有冷凝水,操作时易打滑,个别护士因操作不当用力过猛造成穿破血袋使血液渗漏,从而不得不重新交叉合血的现象。血袋及连接针设计有如下缺陷:血袋连接管比连接针短,护士在操作时连接管开口向上,此时连接管内口处两层血袋壁相贴,操作时稍不留神就造成连接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