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近些年来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正逐年提升,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我们更多是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帮助伤椎恢复高度。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虽然椎弓根钉复位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术后患者脊柱后凸仍是我们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时机,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原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4.
我们自1991年6月应用短节段CD棒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52例,49例获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9例,男41例,女8例;年龄19~63岁,平均3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0h~15d,平均3d。骨折类型按Denis分类:压缩型11例,爆裂型29例,骨折脱位型9例。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法A级15例,B级7例,C级17例,D级9例,E级1例。部位T_(10)1例,T_(11)6例,T_(12)10例,L_128例,L_23例,L_34例。 相似文献
5.
6.
7.
我院为基层医院,由于条件受限,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多采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减压、植骨内固定。笔者就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断裂原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下胸椎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方法:有随访资料73例胸腰椎椎骨折脱住术后的病人,,有7例发生8根椎弓根螺钉断,全部集集中在T11-L2。结果:椎弓根螺钉发生断裂的原因;(1)胸腰段是断钉的好发处,与其生理特点有关。(2)椎配根螺钉设计不合理。(3)未按椎弓根矢状位角度置入螺钉。(4)椎间隙撑开过度,加剧螺钉负荷。结论:椎弓根螺钉断裂是综合因素,某单一因素加剧断钉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56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均行经后路L1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7(2.8~4.6)h,术中平均出血量1980(700—3600)ml。术后后凸角由手术前平均54.5°矫正到16.5°,矫正角度38°。随访6~72个月,其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除2例出现下肢麻痹外,其余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固定可靠,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单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6月~2003年11月,采用经后路椎弓根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6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4~51岁。强直性脊柱炎12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脱位伴不完全截瘫2例,椎体发育不良2例。病程7~25年,平均12.8年。手术前、后均行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骶骨水平角及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评定植骨愈合情况、内固定位置及手术并发症。按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结果术中出血700~2000ml,平均1100ml;术中硬脊膜破裂1例;术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1例,下肢短暂性麻痹2例。术后获随访18~35个月,平均25.6个月。植骨愈合满意,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最后随访时,腰椎前凸角从术前9.6±16.4°,矫正至术后42.6±14.3°(P<0.05),平均矫正角度为33°;骶骨水平角的改变与此类似。胸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改变不明显,而骶骨后上角至脊柱矢状轴线的距离由术前97.5±45.6mm降至术后10.7±9.6mm(P<0.05)。术后疼痛、工作及社交情况较术前都有明显改善。结论经后路椎弓根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度数大,手术相对安全,可取得较理想的放射学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腰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近端邻近节段前凸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近端邻近节段前凸的可能原因,探讨合理的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12月至2005年8月345例进行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患者,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像学检查观察近端邻近节段前凸情况,测量邻近节段椎间角、腰前凸角、腰骶角,并分析年龄、融合节段范围、腰骶力线对近端邻近节段前凸形成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2~6年(平均3.8年),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为9.7~46.2(平均19.6±10.7).78例(22.6%)术后出现近端邻近节段前凸,37例(10.7%)出现临床症状,21例(6.1%)接受再次手术.年龄大于60岁、术后腰前凸减小、垂直骶骨的患者近端椎间角前凸发生率较高,而与固定节段数目无明显关系.结论 腰椎短节段后路固定对恢复生理曲度无明显作用,年龄大于60岁、腰前凸减小、骶骨垂直可能是近端邻近节段前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MS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MSF患者在伤后2~11 d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测量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与后凸角,对神经功能进行Frankel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36(25±4)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术前为30%~70%(48.3±7.8)%,末次随访时为80%~100%(9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凸角术前为20~35(28.3±5.8),°末次随访时为5~15(7.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固定无松动、断裂。Frankel分级:A级3例无恢复;B级4例恢复至C级3例、D级1例;C级4例均恢复至D级;D级9例5例恢复至E级,4例无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MSF能有效复位骨折椎体,重建脊柱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16.
正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能提供脊柱三柱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增加相应节段的融合率,是目前治疗胸腰椎侧后凸畸形、骨折、滑脱、肿瘤及退行性病变等的重要方法~([1])。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螺钉松动仍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最常见的并发症~([2])。大量研究报道了术后螺钉松动的发生,但是采用的诊断标准及研究方法不尽相同,报道的螺钉松动的发生率也相差很大;很多研究探 相似文献
17.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在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中的治疗体会。方法对86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行Dick、AF、APF、GSS-Ⅱ、TSRH内固定的治疗,对术前、术后的X线片变化及其功能恢复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获13~36个月随访。术后伤椎高度及脊柱Cobb角均有较大的恢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有1~2级的改善。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椎体的高度,为脊柱重建和功能恢复提供了一个坚强而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行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18~63岁,平均36岁;病程2h~7d,平均2d。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25例,A2型48例,B2型9例。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9例,D级17例,E级56例。术中将椎弓根螺钉置入骨折椎与相邻的上下椎体中,复位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后骨折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而术后随访骨折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骨折椎的尾侧椎间盘高度(h/H)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在骨折椎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57 例,41 例行横突间或椎板间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4个月.结果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神经损伤分级标准评定,43 例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提高1~3级,10 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部分神经根功能有所恢复;短节段椎弓根钉(Dick除外)复位固定后,伤椎术后椎体高度比和Cobb′s角有显著改善,41 例后路植骨融合者无断钉、钉松动或矫正度丢失严重现象.结论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伤椎高度和生理弧度,而后路植骨融合是预防内固定失败、矫正度丢失和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