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造血重建除与疾病本身、预处理方案、移植后支持治疗手段等相关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冻存是影响其移植后造血系统顺利重建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经动员、采集和冻存后,重新回输至造血系统的重建情况,并分析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因素。设计:以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为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对象:选取2000-02/2004-12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年龄16~56岁,其中急性髓性白血病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淋巴瘤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ocyte,中外制药产品,批号N3G31)。方法:①全部病例均采用对肿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联合化疗方案:白血病患者第1~3天每隔12h给予阿糖胞苷2g/m2,第1~5天给予足叶乙甙200mg/m2或氟达拉宾50mg/m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阿糖胞苷方案同上,第1~2天给予环磷酰胺1g/m2。淋巴瘤患者第1~2天给予环磷酰胺2g/m2。各类型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至1.0×109L-1以下时开始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μg/(kg.d)皮下注射至采集结束。②当白细胞恢复至(4.0~10.0)×109L-1时开始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个核细胞计数≥4.0×108/kg或CD34 细胞≥2.0×106/kg时结束采集,经程序降温仪处理置入-196℃液氮中保存,37~40℃水浴解冻。③患者病灶部位行局部照射预处理,200cGy/次,5次/周,连续4周,总剂量40Gy。结束后48h回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55.3±28.7)mL,回输日距采集日平均为(56.5±22.3)d。全部患者于干细胞移植后第1天起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μg/d,至中性粒细胞≥0.5×109L-1时停止。检测冻存前及解冻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锥虫蓝拒染率、单个核细胞计数、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及CD34 细胞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①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情况。②冻存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存活率及相关指标检测。③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系统重建情况。结果:18例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18例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平均采集时间为化疗后12.6d,采集次数为1.9次,采集第1天白细胞总数为(8.93±1.27)×109L-1,单个核细胞采集率为(138.33±28.61)%。②冻存后18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标本锥虫蓝拒染率与冻存前基本相似[(96.26±1.33)%,(92.75±2.04)%,P>0.05]。解冻后单个核细胞、CD34 、粒-单系祖细胞回收率分别为(91.96±1.37)%,(85.94±0.64)%,(87.69±4.53)%。骨髓瘤患者的单个核细胞采集率、CD34 细胞百分率及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均明显低于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t=2.524~3.268,P<0.05)。③移植后15d,15例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1;移植后20d,血小板恢复至≥20×109L-1。化疗疗程>10次的5例患者粒-单系祖细胞生长不良,为(18.67~26.82)×105/kg,其中3例出现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延迟。结论: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大剂量化疗联合的动员方案可缩短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间,提高单个核细胞采集率。②移植前化疗次数增多可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导致造血重建延迟。  相似文献   

2.
选择2004-10/2009-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3例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男3例,女20例,中位年龄(28±11)岁.分为4组:环磷酰胺10 mg/(kg·d)组12例,环磷酰胺20 mg/(kg·d)组5例,环磷酰胺30 mg/(kg·d)组4例,环磷酰胺40mg/(kg·d)组2例.对每组患者实施不同预处理剂量的环磷酰胺,×3d,存预处理前均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保存细胞数为(1.7~3.8)×108/kg.所有受试者在任何时间点着白细胞低于0.5×109 L-1,血小板低于10×109 L-1即进行干细胞颈内静脉移植,回输细胞昔为(2.1~3.4)×108/kg.结果显示:环磷酰胺10 mg/(kg·d)组9例血小板和白细胞无下降,3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7~9天下降,但能自行恢复.环磷酰胺20 mg/(kg·d)组1例血小板和白细胞无下降,4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5~9天下降,但能自行恢复,均无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环磷酰胺30mg/(kg·d)组4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3~7天下降,其中1例于第5天回输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最低值分别为2.47×109 L-1,18.8×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为134×109 L-1.环磷酰胺40 mg/(kg·d)组2例血小板和白细胞第3,5天下降,其中1例于第4天回输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最低值分别为1.67×109 L-1,9.8×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为215×109 L-1.1例于第6天回输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最低值分别为2.18×109 L-1,16.5×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为96×109 L-1.所有移植病例均无移植物抗宿上病、肝静脉闭塞病、出血性膀胱炎和感染的发生.与环磷酰胺10 mg/(kg·d)组比较,环磷酰胺20,30,40 mg/(kg·d)组完全的临床缓解率明显升高.提示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为后盾,采用移植或不移植干细胞的方法,将很可能使重型系统性红斑狼疮达到长期的完全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1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化疗联合生长因子方案动员后,使用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并分析采集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1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5±11.5)岁。7例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三腔导管,保证采集过程中血液流速50~60 ml/min。共30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其中5例采集2次,5例采集3次,1例采集5次。8例患者采集成功,共获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MNC)的平均值为(5.99±1.65)×108/kg,CD 34+细胞的平均值为(6.22±4.24)×106/kg;3例患者采集失败,共获得MNC的平均值为(3.96±2.48)×108/kg,CD 34+细胞的平均值为(0.75±1.03)×106/kg。同一患者连续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第2 d采集MNC、CD 34+细胞的数量高于第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效果受多因素的影响,故护士在采集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患者的心理护理,以确保安全有效成功地采到足量的造血干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T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7月,我院住院行造血千细胞移植的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23例,其中行自体逢血干细胞移植的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例.评估移植疗效及安全性.按照Ann Arbor标准和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分期评分,结合病理类型,高中危患者18例,高危患者5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预处理多采用司莫斯丁、足叶乙甙、阿糖胞苷及马法兰(BEAM)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预处理多采用改良的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全身放疗、环磷酰胺(TBI-CY)方案.观察造血恢复情况,并以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10.4±2.0)天,血小板恢复至20×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11.1±3.4)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安全性高,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有更好的长期生存,并发症相对较多.结论 高危组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强,预后差,在缓解后优先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PI评分为中高危及复发难治的患者,应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发挥移植物抗淋巴瘤效应,争取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5.
背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能明显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完全缓解率和生存率,但复发率较高.硼替佐米是26S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初治多发性骨髓瘤具有显著疗效.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硼替佐米及大剂量美法仑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10/2007-05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采用化疗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于移植前3 d静脉滴注美法仑200mg/m~2作为预处理方案,停药48 h后回输白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结果与结论:3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细胞移植后30 d骨髓抑制恢复正常,骨痛改善.细胞移植后,第1,2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第3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硼替佐米及大剂量美法仑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的有效手段,患者对预处理方案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AL)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护理要点。方法 13例AL患者在本科干细胞移植病房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所有患者均经肾活检明确诊断,采用单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方案采集干细胞,人均采集2次。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采集足够干细胞,主要并发症为低钙血症、低钾血症及血小板减低。采集CD34+细胞数(2.00~8.36)×106/kg,平均(4.02±2.01)×106/kg。结论对于严格选择的AL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HSCT)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采集足量的造血干细胞是成功行干细胞移植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硼替佐米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对5例MM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APBSCT前和预处理中以及移植后的维持治疗中均应用硼替佐咪治疗。选择预处理方案为:硼替佐米(bortezomib)+马法兰(melphalan)。输注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数为4.06×108(4.09×108-4.37×108)/kg,CD34+细胞数为3.98×106(2.49×106-8.2×106)/kg。结果表明:5例患者造血完全重建,中性粒细胞(ANC)大于0.5×109/L中位时间为14(13-25)天,Plt大于50×109/L中位时间为28(21-58)天。无移植相关死亡病例,5例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硼替佐米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MM的有效方法,移植后给予硼替佐米维持治疗可能是患者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s)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体外培养MSCs,将自体骨髓MSCs与APBSCs共移植治疗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联合移植组),并与同期进行的12例未联合MSCs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造血恢复及并发症比较。结果:MSCs输注无明显不良反应;联合移植组的患者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时间平均9.52d,血小板≥20×109/L时间平均9.05d,较对照组恢复快(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较对照组低(P<0.05);口腔溃疡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MSCs与APBSCs联合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采用纯化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例难治性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纯化的CD34+细胞移植,动员得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为8.23×108/kg、11.94×108/kg和9.32×108/kg;经CliniMACS CD34+细胞分选仪分选后得到CD34+细胞数分别为7.32×106/kg、8.75×106/kg和5.37×106/kg。采用BEAM+ATG预处理方案。结果发热的2例患者体温均降至正常,大关节肿痛均完全消失,四肢活动自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各项指标正常,随访中疾病仍呈稳定状态。结论采用纯化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患者造血功能得到较快重建,近期临床症状改善,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实体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是决定造血重建的重要因素。目的:主要评价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动员方案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患儿,确诊神经母细胞瘤3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5例,采用CDV化疗方案动员,观察采集干细胞效果。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化疗后第4~9天(平均6.5d)白细胞<2×109L-1,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5~10mg/kg刺激造血,化疗后13~19d(平均15.5d)至白细胞>5×109L-1后开始采集。所有病例均采集到足够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总采集次数1~4次,平均2.1次,单个核细胞:(6.1±1.2)×108/kg,CD34+细胞为(5.3±0.8)×106,锥虫蓝拒染率:99.5%(99%~100%),动员并发症少,患儿均能耐受。其中25例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均获快速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开始回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1)时间为移植后10~20d(平均14d)血红蛋白恢复(>80g/L)的时间为移植后10~30d(平均18d),血小板恢复(>20×109L-1)时间为移植后12~35d(平均20d)。结果提示CDV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