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蠕虫病经治疗后,常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明确其特性和原因,作者研究了一组海群生治疗的班氏丝虫病人。病人共47例,均为微丝蚴出现昼夜颠倒的班氏丝虫病。年龄6—77岁,血中微丝蚴数量0—8000条/毫米~3。是上午8时—下午4时采血,用孔径5微米的聚碳过滤器进行微丝蚴计数的。治疗用海群生每天每公斤体重5毫克,服药14天。测定每个病人治疗前和冶疗后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相似文献   

2.
丝虫病的治疗,海群生是主要的药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疗效方面超过它的药物出现。国内学者也证实海群生能使血内微丝蚴迅速消失,或大量减少(1—5)。1954年陈氏等治疗丝虫病2,096例(2),从淋巴结节的出现和解剖结节的结果,肯定了海群生也能使班氏和马来丝虫的成虫死亡。1955年刘氏等的报告中也有3例在精索和付睪部病理切片中显示新近发生的嗜伊红性脓肿(5).这种效果尤以应用大剂量短程者更为显著,所以近来逐渐趋向于增大剂量和缩短日程,治程从2—3周逐渐缩短到七天、三天、二天乃至一天;剂量也从每次50—100毫克增加到200—500毫克,甚至更大(7).  相似文献   

3.
1974年结合开门办学对我院教学基地凤阳县总铺公社建山大队丝虫病进行了普查普治,在普治的同时重点观察了海群生两种疗法治疗丝虫病的反应及近期效果(见蚌埠市科技局、卫生局、蚌埠医学院《医学资料汇编》第一期16—20页,1975)。1975年11月对原治疗对象进行了远期疗效考核(疗后15个月),小结如下: 方法 1974年8月将血检微丝蚴阳性者分为两组,用海群生(甲、乙两种疗法)进行治疗。甲疗法为海群生600毫克1次/日,共七天,总剂量为4.2克;乙疗法为50毫克1次/日,四  相似文献   

4.
自1947年海群生问世后,在丝虫病治疗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海群生不但对血中微丝蚴有显著而迅速的疗效,而且对成虫也具有良好的杀虫作用。在剂量与治程方面以往所采用的50~100毫克每日三次的21天长程疗法已为200毫克每日三次的七天或五天疗法所替代,但后者连日多次服药,仍然不能适应广大流行区普遍治疗的需要。目前最简易的方法为海群生一晚一剂一克疗法,福建省报导其疗效  相似文献   

5.
为了观察海群生小剂量短程疗法的远期疗效,作者曾在学生中试用海群生一日疗法,治疗班氏丝虫病16例。其剂量是:体重在50公斤以上者按1.5克给药,不足50公斤者按每公斤体重0.03克给药,在给药时都同时服0.3克复方醋柳酸,用温开水送下,以减轻反应。治疗后微丝蚴转阴率和减少率均按观察时间而增加,治疗后半个月、6个月、22个月复查,微丝蚴转阴率分别为53.3%、54.5%、75%;减少率分刖为82.5%、66.7%、96.3%。治疗前60立方毫米微丝蚴计数平均为21.5条,治疗后逐步减少,22个月后更少,平均每人不足一条。从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观察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及循环抗原与抗体水平自然转阴的时间。方法 采耳垂血涂厚血膜染色镜检和ICT(免疫色谱技术)检查班氏丝虫微丝蚴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清抗体水平。结果 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黄地村发现班氏微丝蚴血症2例,1993年微丝蚴密度分别为每120ul血137条和4条,1994年下降至76条和3条、96年为61条和2条、98年为4条和0、99年全部转阴。ICT检测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1993年~96年为阳性反应,98年为阴性反应;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1993~1998年均为阴性反应。2例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清抗体,病例1,1993~1998年为阳性,病例2,1996年血清抗体检测为阴性。结论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在不用治疗的情况下,微丝蚴密度可逐年降低乃至消失,血清抗体滴度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关系,ICT检测对微丝蚴密度较高者敏感度高,反之敏感度低。  相似文献   

7.
从1972年起,我们连续四年在丝虫病比较严重的定安县岭口公社,开展丝虫病防治试验。1972年~1974年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在1~2年内全民普查2~3次;对所发现的微丝蚴阳性者,在(1/2)~1年内连续给予3~4个海群生4.2克,七天疗程或3.2克四天疗程进行治疗。对岭口、岭腰及懦沫三个大队6512人口地区进行防治的结果,居民微丝蚴阳性率从查治前的15.2%和18.9%,下降为3.1%和2.6%,效果不甚满意。我们及时总结分析了影响防治效果的原因认为:一是海群生的七天疗程或四天疗程的付作用较严重,治疗期间须卧床休息者分  相似文献   

8.
(1)本文报告391例马来丝虫病用海群生短程疗法,治毕三天、半年、一年、一年半、二年及三年半的疗效观察结果。其中1.5克顿服者171例;二天总量2克者78例;二天总量3克者142例。(2)1.5克组治后观察二周淋巴系统反应的发生率为60.8%。其他组治毕3~5天淋巴系统反应的发生率高低与剂量大小成正比。(3)1.5克组治毕三天微丝蚴阴转率为39.2%,较2克和3克组的55.7%及65.7%有显著差别,但在治后半年及一年时三组的微丝蚴阴转率相似。三组于治毕三天、半年、一年复查,阳性者微丝蚴减少率均在95%以上。但一年半以后无论阴转率或减少率三组均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重复感染的缘故。(4)治后微丝蚴阴转率的高低与治前微丝蚴的多寡成反比,治后阳性者残存条数的多寡则与治前微丝蚴的多寡成正比。(5)海群生1.5克顿服治疗马来丝虫病的方法是值得推荐的,但如治前微丝蚴的条数较多,则有必要考虑增大剂量延长疗程或反复查治。  相似文献   

9.
<正> 我县1984年开展了丝虫病普查,1985年4月对普查出5908例微丝蚴血症者采用海群生治疗,为了解治疗效果,按微丝蚴率的高、中、低选择12个点进行了效果观察。一、方法微丝蚴阳性者从4月上旬开始治疗,6月下旬结束。按统一方法进行。即三疗程,每疗程海群生0.5g连服三天(均由乡村医生一次送药),每疗程间隔20天。  相似文献   

10.
彭增文  代彬 《四川医学》1993,14(2):108-109
为探索海群生治疗后马来丝虫微丝蚴自然转阴规律,我们于1982~1991年对四个自然村、5449人和其中的118例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下称“微阳”)进行了10年定点观察,兹将结果报道于下。材料与方法一、试点区血微丝蚴阳性率的调查,对某乡四个自然村、5449人作定点观察,以1982年采集耳垂血120mm~3血量制成厚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性别、年龄及采血量与检出微丝蚴率的关系,为血检诊断丝虫病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全民普查资料,揭示性别、年龄与人群微丝蚴率关系;以60μl和120μl血普查,了解两差异,并对微丝蚴血症采血60μl和120μl,了解其检出率。结果 性别与微丝蚴检出率无关,人群微丝蚴率是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20μl血的微丝蚴检出率显高于60μl血量。结论 丝虫病普查可从3岁开始,特别不可忽视老年人的受检;诊断丝虫病血检以采血120μl为宜。  相似文献   

12.
临沭县曾是班氏丝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 195 7年调查人群微丝蚴感染率为 2 2 .4 0 % ,乳糜尿、象皮肿、鞘膜积液等晚期丝虫病人也广泛存在 ,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四十余年的防治工作中 ,首先确立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 ,从而使我们能在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达到了大范围控制和阻断丝虫病传播的目的。其次是制定了海群生防治方案 ,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普治 (即 195 8~ 196 0年和 1971~ 1973年两个阶段 ) ,共血检 2 35 0 4 2 9人次 ,平均微丝蚴感染率分别为 18.11%和 9.0 9% ,对查出的微丝蚴阳性者进行了正规治疗 ,并对血检阴性的居民亦给予海群生一个疗程的治疗。三是 2 0世纪 70年代末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 0 .4 %海群生药盐的全民防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83年经省和地区业务部门对我县的考核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 0 .12 % ,以村庄为单位阳性率降至 1%以下 ,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在进行人群普查普治的同时 ,对晚期丝虫病人也进行了治疗。 1984年以来开展了丝虫病人纵向和横向监测 (包括人群血检、蚊媒监测 )以及流动人口监测 ,自 1986年以来全县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有效地控制了丝虫病的传播 ,使全县人民免除了丝虫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容剑东 《中国热带医学》2005,5(4):720-721,705
目的 了解吴川市丝虫病的流行和防治情况,总结消灭丝虫病的经验及推广其成果。方法 对调查点1周岁以上村民(居民)夜晚取其耳垂或指尖外周血进行涂片镜栓,凡查出微丝蚴血症者均予海群生4.2g7d疗法与3g3d间隔7d双疗程治疗。防治后期,加强对原流行地区人群微丝蚴率和蚊媒幼丝虫感染率的监测。结果查治前人群丝虫微丝蚴率5.62%,流行区经1971.1985年反复查治,发现流行区有12个镇41个村154148人,人群微丝蚴率最终降到O.45%。1986年通过了基本消灭丝虫病考核。1990—1996年人群微丝蚴率横向监测,共血检9120人,微丝蚴率为0。19%,1997年后连续3年开展灭丝监测,共检8094人、4223只蚊,人群微丝蚴率为0、蚊媒幼丝虫感染率为0。2000年通过了消灭丝虫病评审。结论以查治传染源为主导,辅以防蚊综合治理,加强防治后期监测的策略,控制仍至消灭丝虫病是切实可行的,成效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河南省从基本消灭丝虫病至完全消灭丝虫病阶段的净化监测结果。方法:采取病原学、蚊媒学监测方法,对丝虫病流行区各县每年轮流实施横向监测和对6个省级监测点连续进行纵向监测;同时采取慢性丝虫病患者调查、流动人监测及海群生净化治疗。结果:净化监测阶段病原学横向监测共血检993027人次,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201人,微丝蚴率0.020%。1991年以后全省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988年至1994年6个纵向监测点,人群血检30520人次;第1a共血检8275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8人,微丝蚴率0.097%;1992年以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全部阴转,蚊媒监测未再发现幼丝虫阳性蚊。净化监测阶段共治疗14806345人,其中对象治疗289720人,全民服药438765人,全民服海群生药盐14077860人。流动人口监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结论:净化监测是消灭丝虫病后期的重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丝虫病防治措施,总结防治经验。方法 收集、整理、分析40余年来的防治资料。结果 经过摸底调查、普查普治、考核验收、后期监测等阶段,我市微丝蚴率从1958年的6.84%逐步降至1986年的0.15%,1992年后未发现微丝蚴阳性,最终达到阻断丝虫病感染的传播途径,消灭丝虫病。结论 普查普治在调查丝虫病流行范围、流行强度、效果观察和控制传染源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服用海群生药盐,微丝蚴转阴率高,防治效果显,副作用少;全民顿服海群生既可用以筛选病人,缩小血检范围,又能降低微丝蚴感染率,不失为加快消灭丝虫病步伐的又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援外人员中感染罗阿丝虫病43例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探讨.本组病例潜伏期1~5年.临床表现以爬行肿、爬行感及皮肤搔痒为多见,少数可见成虫爬出体外、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及乳糜尿等.实验室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微丝蚴阳性.治疗药物有海群生,海群生加左旋咪唑或呋喃嘧酮等.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1982年至1985年对基本消灭丝虫病的乐昌县梅花乡13个自然村连续4年进行了观察,梅花乡为粤北山区,中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8.79%,致乏库蚊自然感染率为5.89%,通过查治及海群生拌盐全民服食,微丝蚴率已降至0.5%以下,达到我省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二十多年来,我县丝防工作,在各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经过三次普查、四个疗程以上的普治,防治后期在流行区进行一次海群生全民服药加对象治疗,取得良好效果。防治前的1958年全县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6.7%,至1979年9月卫生部丝虫病考核调查组抽查7219人,未发现微丝蚴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东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流行动态,为制订消灭丝虫病技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建立纵向、横向监测系统,观察人群和蚊媒的自然感染变化情况。结果: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1988、1990和1992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人群微丝蚴率及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1980~2000年,进行了系统的横向监测,共血检1575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结论:丝虫病防治后期其传播已被阻断,只要加强监测,单一处理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即可消灭丝虫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阻断班氏丝虫病流行传播的策略和技术措施,为消灭班氏丝虫病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全民普查,分析班氏丝虫生物学特点和流行分布情况,选用了反复防治病原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制定和推广在重点流行区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防治技术措施。结果自1958年发现有丝虫病流行后,在1970-1972年,共血检调查373428人,发现微丝蚴血症10120人,微丝蚴感染率为2.71%;致倦库蚊为传播媒介,经过分类指导,采取查治结合,全民服食海群生掺拌食盐等措施,到1986年,人群微丝蚴率已降为0.04%。1998年经广东省卫生厅审评,确认深圳市已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单一针对病原的技术措施,能阻断班氏丝虫病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