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创伤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MODS)患者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与内毒素比值(sCD14/LPS)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正常对照组,创伤MODS生存组和MODS死亡组血浆sCD14和IPS的摩尔浓度含量,并计算sCD14和IPS比值。观察创伤MODS患者血浆sCD14/IPS变化及其与主要器官功能受损指标的关系。结果 创伤性MODS各组血浆sCD14,LPS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创伤MODS死亡组LPS明显高于创伤MOIYS生存组(P〈0.01),但sCD14与创伤MODS生存组没有显著差别。创伤MODS生存组sCD14/IPS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MODS死亡组sCD14/IPS明显低于MODS生存组(P〈0.01)。创伤MODS患者血sCD和IPS水平均与血谷丙转氨酶、肌酐和二氧化碳分压明显正相关(P〈0.01),但sCD14/IPS与血谷丙转氨酶、肌酐和二氧化碳分压明显负相关(P〈0.01)。sCD14/IPS与血谷丙转氨酶、肌酐和二氧化碳分压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结论 创伤性MODS患者血sCD14浓度升高幅度不如IPS。sCD14/LPS比值可能作为判断MODS患者器官功能不全程度及预后转归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
大黄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大黄联合应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来自本院住院的患者(57例)分成标准的常规治疗组(18例)、乌司他丁治疗组(19例)及乌司他丁+大黄治疗组(20例),将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者(16例)作为空白对照。采用放射免疫学法测定其外周血清中IL-6、IL-8水平,并评价各治疗组的病死率、治疗有效率、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上述细胞因子在患者血清中水平明显升高,经治疗5d后,存活者各组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联用乌司他丁治疗后存活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较其它两组缩短,治疗有效率增高(P〈0.05),但3种治疗方法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体细胞因子IL-6、IL-8水平迅速下降,较常规治疗及乌司他丁治疗组下降水平更明显,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大黄联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动态观察危重病人CRRT中COR,TNF-α,IL-6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危重病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中动态观察血中皮质醇 (COR)、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白介素 - 6 (IL - 6 )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把 2 7例病人于严重创伤后 12h有否进行CRRT随机分成CRRT治疗组和非CRRT治疗组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检测两组患者在 12h、2 4h、4 8h、72h血中COR、TNF -α、IL - 6的含量 ,并观察患者体温 (T)、心率 (P)、呼吸 (R)等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 :非CRRT治疗组COR、TNF -α、IL - 6水平呈进行性升高 ;CRRT治疗组TNF -α在CRRT治疗 12h ,显著低于同期非CRRT治疗组水平 (P <0 0 5 ) ,随后逐渐升高 ,但其水平仍较同期非CRRT治疗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COR、IL - 6在CRRT治疗 12h后明显降低 ,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P <0 0 5 ) ,治疗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 :危重病人CR RT可明显降低COR、TNF -α、IL - 6水平 ,显著改善全身炎症症状 ,降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发生率 ;动态观察COR、TNF -α、IL - 6水平有助于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31I治疗对Graves病(G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52例GD患者^131I治疗前及治疗后30、90和180天血清IL-1、IL-2、IL-6、IL-8、TNF-α水平,并与血清甲状腺激素进行相关性分析,30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GD患者血清IL-1、IL-6、IL-8、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IL-1、IL-8水平明显降低,IL-2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L-6、TNF-α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IL-6与FIB呈正相关(P〈0.05),IL-2与FIB呈负相关(P〈0.05)。结论:^131I治疗能有效抑制GD患者自身免疫,其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可反映GD的免疫动态,可能与发病机制、治疗效果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新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人体白蛋白作透析液行血液透析(AD),观察其对重型肝炎的疗效,并与血浆置换(PE)、血液灌流(HP)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进行比较。方法60例重型肝炎患者在一般治疗基础上行人工肝治疗,16例行AD,17例行PE,14例行HP,13例行MARS;根据病情,每例患者治疗2—4次。AD以4000ml质量浓度4.5%白蛋白溶液作透析液,封闭循环使用。各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取血样,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内毒素和炎症因子水平等,同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结果AD治疗后,血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氨(NH3)、尿素氮(Bur)、肌酐(Cr)、内毒素(ET)、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d)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明显下降(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上升(P〈0.05);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治疗有效率高,综合疗效优于PE组和HP组,并且因价廉、简便也胜于MARS组。结论白蛋白透析能清除水溶性和蛋白结合性毒索及炎症介质,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其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肯定,简单方便,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护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0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合剂,对照组15例用甘草酸二胺氯化钠溶液、门冬氨酸鸟氨酸、灯盏花素等进行一般治疗。分离培养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培养48h后,1500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20℃保存,统一检测IFN-y,IL-10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CD8^+CD28^+T细胞亚群。结果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黄疸指数(TBIL)复常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治疗组治疗后IFN-y显著升高(P〈0.05),IL-10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升高不显著(P〉0.05)。CD8^+CD28^+T细胞亚群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亦显著升高(P〈0.05)。结论护肝合剂能够改善肝功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肌灵片对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细胞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将60例M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重肌灵片及泼尼松模拟片;对照组服用泼尼松片及重肌灵模拟片,疗程12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情况;ELISA法测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FN-γ、IL-4和TGF-B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D4^+T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CD8^+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CD8^+T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IFN—γ、IL-4水平降低(P〈0.01),TGF-β水平升高(P〈0.01),而对照组三者水平皆降低。结论: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分布以及IFN-γ、IL-4、TGF-β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可能是重肌灵片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过程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因子(TF)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 16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给予无肝素CRRT治疗, 另一组给予普通肝素抗凝的CRRT治疗.观察患者行CRRT治疗8h过程中的变化, 在治疗0 min、 15 min、 1 h、 2 h、 8 h时分别留取血样5 mL.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 IL-1β水平.观察CRRT治疗不同时间点血清对内皮细胞分泌TF及PAI-1蛋白水平的影响, RT-PCR法检测TF及PAI-1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MODS患者血清可明显增加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TF及PAI-1的分泌, 经CRRT治疗后, 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分泌TF及PAI-1的影响逐步减小.无肝素组内皮细胞分泌TF及PAI-1蛋白水平与相应干预血清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902, 0.939(P<0.05);肝素组内皮细胞分泌TF及PAI-1水平与相应干预血清TNFα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MODS患者血清促进内皮细胞分泌TF及PAI-1, 内皮细胞功能明显异常, 可能与炎症介质有关.CRRT治疗可清除血液中激活/损伤内皮细胞的成分, 改善患者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蝮蛇咬伤患者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4年7月~2017年10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重症蝮蛇咬伤患者46例,常规治疗组按照经典的毒蛇治疗法,观察组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健康对照组选择为同期体检正常人。分析各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检测其血清促炎介质IL-6和抗炎介质IL-10水平,代表性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第1天,2个治疗组IL-6无明显区别,但均高于对照组,两治疗组于治疗第3天、第7天IL-6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P<0,05);各组IL-10水平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天、第7天,治疗组则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蝮蛇咬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可出现紊乱,表现为早期促炎介质占优势,后期抗炎介质升高明显,血必净注射液可下调促炎介质(IL-6)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热休克凋亡的人自体大肠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大肠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诱导DC,并用重组人粒细胞-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介素4(IL-4)刺激活化,经热休克凋亡自体大肠癌细胞致敏制备DC疫苗。将26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DC疫苗治疗组13例,化疗对照组13例。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DC疫苗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后的CD3^+、CD4^+/CD8^+及NK细胞比率,P〈0.05;DC疫苗治疗后血清IL-2/IL-12/IFN-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化疗组,P〈0.05。结论大肠癌术后行热休克凋亡自体大肠癌细胞致敏的DC疫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恙虫病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9例恙虫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9例)和血必净治疗组(1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氯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治疗,血必净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5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氧合指数(PaO2/FiO2)、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PL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水平变化。结果常规治疗和血必净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22.22%、60%(P〈0.05)。血必净治疗5d后,AST、ALT分别从(102.5±24.5)U/L、(101.3±23.4)U/L下降为(43.3±10.2)U/L、(39.2±6.5)U/L(P〈0.05),PLT、PaO2/FiO2分别从(98.2±42.2)×109/L、(225.0±19.0)mmHg升高为(278.3±15.6)×109/L、(352.0±6.0)mmHg(P〈0.05),APACHEⅡ显著下降(P〈0.01);LPS、INF、IL-6、IL-8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提高对恙虫病患者的治愈率,对多器官功能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为主要通过减少炎症介质分泌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后无抗凝血液滤过技术(HF)对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凝血功能应用的效果,以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对MODS伴有凝血功能障碍需行血液滤过的患者30例采用无抗凝血液滤过(30min对血滤管道冲管1次),对照组22例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血液滤过方法进行治疗,记录血液滤过前后的血肌酐、尿素氮、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功能(PT、PT%、PTINR、APTT及Fbg、血小板等)的变化,管路及血滤器的凝血情况和使用时间,比较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NF-α、IL-6、IL-1β的水平的变化。结果 52例患者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经过改良后无抗凝血液滤过的管路寿命与低分子肝素抗凝血液滤过无明显差异。两组血液滤过治疗后的PT、APTT、Fbg均无明显变化(P〉0.05)。研究组治疗后PLT计数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血肌酐、尿素氮、pH值及氧合指数(OI)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OI改善明显(P〈0.05),血清INF-α、IL-1β、IL-6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MODS伴凝血功能障碍采用改良后无抗凝血液滤过技术能保证管路与滤器的使用寿命,对凝血指标影响较小,还对改善氧合有帮助,这可能与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并观察其对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按常规抗休克、创面处理和营养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抗休克、创面处理和营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测定两组血标本ALT、AST、CK、BUN、Cr、IL-8及TNF-α浓度。结果患者入院即刻查血ALT、AST、CK、BUN、Cr、IL-8及TNF-α浓度均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3天、第7天实验组血ALT、AST、CK、BUN、Cr、IL-8及TNF-α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减轻由细胞炎性因子介导的炎性反应,有效保护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各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治疗后体内血淀粉酶(blood amylase,AMY)、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 )变化和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经本院确诊的重症胰腺炎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观察组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内血淀粉酶、TNF-α、IL-1β和PCT变化、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临床症状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CRRT治疗后血清内血淀粉酶、TNF-α、IL-1β和PCT指标明显降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指标的变化明显缓解(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RRT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RT治疗重症胰腺炎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患者血清内血淀粉酶、TNF-α、IL-1β和PCT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在小儿肺炎治疗及预防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的作用。方法将90例肺炎伴SIR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结合富露施(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口服或胃管注入,对照组常规治疗结合复方甘草合剂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天查血清中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LT、AST和CR的浓度,并观察肺炎相关症状和体征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整体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治疗整体有效率为75.6%,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少;临床分期Ⅰ期、Ⅱ期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同,Ⅲ期、Ⅳ期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Ⅴ期两组患儿均疗效欠佳,死亡率均为100%;两组治疗后血ALT、CR、IL-6、TNF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早期使用NAC可降低炎症反应对各器官的损伤,改善肝肾功能,缩短肺炎病程和提高治愈率;NAC可能通过调控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一定程度上干预肺炎患儿SIRS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进展,减少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CBP)对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28例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4例,两组均经常规治疗,血液净化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血糖(GLU)、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检测及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检测.结果 血液净化组患者治疗后生命体征明显改善,血液净化组治疗后血常规、电解质、BUN、Cr、IL-8、TNF-α的数据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能够降低炎性介质,改善脏器功能,从而改善烧伤脓毒症患者的反应过程及预后,是治疗严重烧伤脓毒症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救治时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济南军区血液净化治疗中心采用CBP紧急救援89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危重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接受CBP治疗距发病后的自然时间为"截点",将患者分为:(1)A组(早期治疗)43例,于急性损伤期(发病≤24h)开始CBP治疗。(2)B组(晚期治疗)46例,即在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发病〉24h)开始CBP治疗,分析CBP治疗时机及各种创伤因素对预后的影响。(1)6起89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危重病包括:急性中毒31例、挤压综合症7例、热射病27例、烧伤16例、感染5例和三聚氰胺污染事件3例。经CBP治疗后患者生命特征、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值明显改善,总存活率为78.65%(70/89),病死率为21.35%(19/89),其中A组痊愈率显著高于B组(86.05%vs 60.87%,P〈0.05);病死率则明显低于B组(13.95%vs 28.26%,P〈0.05)。(2)在各类损伤中,烧伤与传染病病死率最高,其次为挤压综合症、急性中毒和热射病,主要致死原因是并发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CBP不仅是一种技术措施,更是一种治疗思维模式,即强调稳定性、均衡性、持续性地平衡免疫内稳态、改善器官或细胞生存内环境,及早实施可使病变终止于损伤期,避免其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MODS,降低病死率,是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危重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乙型肝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前和治疗后组进行研究;血清TGF-β含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长因子(PDGF)和IL-12测定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IL-12水平治疗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水平下降不显著,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GF-β含量治疗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水平下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仍呈显著高水平(P〈0.05)。CTGF浓度治疗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下降显著(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DGF水平治疗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但仍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GF-β、CTGF、IL-12及PDGF四项血清指标的测定对于研究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罗格列酮对DM2合并CHD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DM2)合并冠心病(CHD)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46例DM2合并CHD患者(DM组),40例非糖尿病CHD患者(NDM组)及3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DM组患者给予罗格列酮(4mg/d)治疗1个月后测定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结果:DM组患者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NDM组及对照组(P〈0.05),DM组患者罗格列酮治疗1月后血清hs-CRP、IL-6及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降低DM2合并CHD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canty literature is available regarding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 utility in severe sepsis with multi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Author unit''s experience in pediatric CRRT is described and outcome of early initiation of CRRT with sepsis and MODS is assessed.Results:Twenty-seven children required CRRT (male - 16). The median age was 11 years (range 1.1–16). Twenty-one had severe sepsis with MODS. Eighteen patients were given CRRT within 48 h of admission to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P/F ratio, decrement in plateau pressure and 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 were noted in survivor group compared to nonsurvivor group (P = 0.022, 0.00, and 0.03,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uration of ICU stay, fluid overload, CRRT duration, PRISM score at 12 and 24 h, percentage of decrease in inotrope score, plateau pressure, and percentage of increase in P/F ratio in relation to timing of CRRT initiation. However, the survival rate was 61.1% (11/18) who received CRRT within 48 h of ICU admission compared to 33.3% (3/9) who received after 48 h (P = 0.0001).Conclusion:Our study emphasizes the CRRT role in improving the oxygenation status and hemodynamics. Survival benefit may be expected in those children who receive CRRT early in the course of sepsis. However, multicenter RCTs are required to prove mortality benef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