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颈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年国人尸体标本,模拟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劈开部分胸骨,观察显露范围及解剖结构,并测量相关解部学参数.结果 10具标本右侧喉返神经均于C7椎体下缘平面以上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高,走行变异较大;左侧喉返神经于T2椎体下缘平面以下进入气管食管沟,位置较低,且全程走行于气管食管沟内,位置恒定.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解剖位置不尽一致,其中4具位于右侧第1胸肋关节后方,4具位于第1肋间隙胸骨柄右缘,2具位于第2胸肋关节后方.7具胸导管干C7-T1椎间盘平面至T2椎体上缘平而之间汇入左侧静脉角.结论 颈胸交界区前入路手术可充分显露C3~T3椎体,双侧头臂静脉汇合点位置足决定手术显示露范围的关键.采用左侧切口,对喉返神经损伤小,但须注意保护胸导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颈前外侧入路及其扩大入路手术治疗斜坡及上颈椎腹侧病变的方法.方法在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上,模拟颈前外侧入路及其扩大入路进行斜坡和上颈椎腹侧的显微解剖和手术入路研究.结果颈部前外侧有明确的筋膜间隙,通过对颈筋膜各层准确的广泛解剖可直达斜坡中上部和上颈椎腹侧;各筋膜层及骨性结构表面均有明显的解剖学标志.外侧入路可安全暴露下斜坡和上颈椎腹侧区域,其扩大入路可充分显露中上斜坡腹侧.结论经颈前外侧入路及其扩大入路手术治疗斜坡及上颈椎腹侧病变具有直达病变部位,损伤小,视野较宽和有效避免感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颅颈交界区病变的手术入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颈交界区位于颅底和上位颈椎之间,解剖深在,有重要神经、血管走行其中,常见有肿瘤、血管病、外伤、先天性疾病和退行性病变等。该处病变可经前入路、外侧入路和后入路进行手术,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1经口咽入路此入路可直接暴露颅颈交界自斜坡下1/3至C2椎体腹侧中线病变,特别是对颈延髓结合部的减压。但术区深、暴露窄,硬膜难以严密缝合,有较高脑脊液漏和继发性脑膜炎的发生率,不适于向两侧扩展和/或累及椎动脉的病变,术后需行后入路植骨融合术[1 ̄3]。1.1术前准备患者张口至少2.5cm。有颅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前要检查吞咽功能和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4.
经颅入路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经手术治疗20例颅脑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17例经额下入路行额冠状皮瓣一侧额部开颅;3例眶上裂综合征患者行额颞切口,经眶尖外侧壁入路.评价手术后视力恢复的标准为黑朦、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数指和能见标字视力表符号5个级别.术后视力提高2个级别以上者为有效,否则为无效.结果手术后65%(13例)的患者达到有效,其中3例眼球突出、1例眼球内陷患者术后均得到矫正.结论颅脑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经额部或额颞入路手术行视神经减压,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视力恢复与损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法相关,亦与视神经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经颅入路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经手术治疗20例颅脑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17例经额下入路行额冠状皮瓣一侧额部开颅;3例眶上裂综合征患行额颞切口,经眶尖外侧壁入路。评价手术后视力恢复的标准为:黑朦、光感、眼前手动、眼前数指和能见标字视力表符号5个级别。术后视力提高2个级别以上为有效,否则为无效。结果:手术后65%(13例)的患达到有效,其中3例眼球突出、1例眼球内陷患术后均得到矫正。结论:颅脑创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经额部或额颞入路手术行视神经减压,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后视力恢复与损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法相关,亦与视神经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颈椎前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于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下施行颈椎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问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于术疗效.结果 63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出血、瘫痪、脑脊液漏及内冈定松脱、断裂等严重并发症.手术后3 d和1个月JOA评分分别为(14.86±0.69)分和(15.27±0.63)分,均较手术前[(8.25±0.92)分]明显增加(P<0.01).影像学显示减压充分,椎体间融合良好,内同定位置准确.结论 经颈椎前入路施行椎间盘切除、椎体次全切除并椎体间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风险小,成功率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眉问锁孔入路手术的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眉间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结合局部解剖对12具(24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进行研究.形成约3.00 cm×2.50 cm大小骨窗,于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显露范围,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选择1例典型鞍区脑膜瘤患者,施行眉间锁孔入路手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 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骨窗显露范围.可见额极、额底、筛板、鸡冠、嗅沟、嗅柬、蝶骨平台、鞍结节、前床突、后床突、小脑幕、视交叉、视神经、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镰、上矢状窦、胼胝体、前连合和终板等组织结构;打开终板,可见第三脑室.测量双侧眶上孔(眶上切迹)之间距离为(45.92±5.86)mm;双侧滑车上切迹之间距离为(33.14±4.23)mm;鼻额缝至双侧内眦连线距离(16.25±1.52)mm;骨窗中心点至视交叉前缘中心点距离(64.30±3.20)mm,至鞍结节中心点距离(57.38±2.72)mm,至鞍膈中心点距离(67.04±2.89)mm,至终板中心点距离(66.18±3.79)mm,至前交通动脉距离(60.64±4.61)mm.1例患者施行眉间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疗效满意.结论 眉间锁孔入路手术可较好地显露前颅底及鞍区中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推荐用于前颅底和鞍区中线附近病变的手术以及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夹闭,具有切口小、骨窗小、刨伤小、额叶损伤少、嗅觉易保留等优点,但也存在并发感染、脑脊液漏的风险,且不适用于脑肿胀患者.  相似文献   

8.
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路径的解剖学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对成年国人湿性尸头标本10具共20侧进行局部分层解剖,经眶上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相关解剖学结构,测量参数。对42例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患者(垂体腺瘤27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颅前窝底肿瘤3例,颅咽管瘤2例,Langhan结节1例,视神经管减压3例,脑脊液漏修补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在直径3cm的骨窗下可观察到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额叶底部、外侧裂内部、前床突、蝶骨嵴、眶顶、视神经管、嗅沟、嗅束、双侧视神经、同侧视束、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同侧颈内动脉外侧面、对侧颈内动脉内侧面、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垂体柄和鞍膈、鞍背和后床突、基底动脉顶部、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双侧动眼神经以及脑桥上部等。测量眶上神经主干最高点至眶上缘的垂直距离为(24.49±0.96)mm。鞍膈中心点至骨窗中心点的距离为(64.57±4.63)mm,至内侧缘骨外板为(67.11±4.91)mm,至外侧缘骨外板为(66.43±4.74)mm;以到骨窗中心点距离最短。42例患者,垂体腺瘤完全切除率达81.48%(22/27);鞍结节脑膜瘤均达SimpsonⅡ级切除;颅前窝底肿瘤达近全切除;视神经管减压术有效率为100%;颅咽管瘤、Langhan结节及脑脊液漏修补手术均获满意效果。结论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创伤较小,与传统手术路径相比显露范围无明显差异,适用于鞍上区和视交叉前区的肿瘤切除、视神经管减压及前循环动脉瘤夹闭等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提供准确、全面的颅颈交界区及其周围解剖学结构数据,提供避免相关手术并发症发生的解剖数据。方法本研究120例患者血管造影图像进行了回顾,在三维体积重建后分别在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进行了相关结构的测量。以门齿为基准,定位咽结节、枕骨大孔以及寰椎前结节,同时对其他重要的骨性标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进行充分研究,以此确定经口咽入路的最佳角度与深度,从而避免在手术中伤及这些结构。结果在颅颈交界区的神经内镜手术中,内镜的弯转角度14.27±4.51℃,进入深度应约为72.57±8.72 mm。在枕骨大骨水平,(横切面)轴位平面内安全手术的角度为77.73±3.15℃,而轴位中线处,安全穿透宽度为20.05±3.11 mm。从轴位中线M到舌下神经管内口,颈动脉管外口(CC)和颈静脉内缘(JF)的距离分别为9.78±0.72 mm、24.50±1.26 mm和24.33±1.68mm。结论本数据有助于理解颅颈交界区周围的解剖学结构,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分析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以及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技术和改良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方法 14例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肿瘤均累及C7和T1椎体,平均累及4.64个椎体节段.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行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术,其中8例同时采用改良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复位、固定椎板,恢复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结果 14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者13例,次全切除者1例;手术后肌力改善10例,无变化3例,症状略有加重1例.随访3个月~8年,平均28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影像学检查显示椎体间融合良好,脊柱正常解剖结构恢复,无一例钛钉、钛板移位、脱落.结论 积极施行显微外科手术完全切除肿瘤足颈胸交界区多节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最佳治疗方案.微型钛钉、钛板内固定技术和改良高架桥式椎管扩大成形术简单、安全、有效,于复位、固定椎板的同时可以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告2例成人非创伤性慢性寰枕脱位病例,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1例为58岁女性,进行性四肢无力10年;t例为18岁男性,进行性四肢无力半年.头颅CT和MRI示寰枕后脱位,斜坡下部压迫延髓,伴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手术包括:经口咽人路切除斜坡下部、颅骨牵引及二期经后路颅颈固定融合.结果 术后四肢肌力改善,延髓减压充分,小脑扁桃体复位,脊髓空洞缩小.结论 三维重建CT和MRI是诊断非创伤性寰枕脱位的好方法,前路减压联合后路颅颈固定融合对治疗非创伤性慢性寰枕脱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就髋臼横行骨折不同内固定材料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资料来源:由调查员进行检索。中文资料检索时间为1990/2009,英文资料检索时间为1980/2009。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acetabular/acetabulum,fracture,plate/plates,screw/screws,cable”。中文检索词为”髋臼,骨折,内固定,钢板,螺钉,钢丝/张力带”。 资料选择:纳入标准为髋臼横行骨折手术时机、内固定方法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和病例报道。排除重复及内容、数据不完整的文章。 结局评价指标:纳入35篇文献,其中综述3篇,基础研究8篇,临床研究24篇。 结果: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是髋臼横行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其治疗的目标在于髋臼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从而使早期活动成为可能。重建钢板具有强度大、韧性好、固定牢固、组织相容性好的特点,是目前公认的标准内固定材料。但是,近几年国内外不少学者采用锁定钢板、可吸收螺钉、记忆合金骑缝钉、髋臼记忆内固定系统等内固定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结论:髋臼横行骨折的内固定材料类型较多,目前公认的内固定材料是重建钢板,在实际的手术操作当中,可以灵活的结合使用螺钉,达到更加有效的固定。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Multilevel cervical pathology may be treated via combined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 followed by posterior spinal instrumented fusion (PSIF) crossing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s following staged versus same day ACDF combined with PSIF crossing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Material and methods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consecutive patients undergoing ACDF followed by PSIF crossing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at a single institution was performed.Patients underwent either same day (group A) or staged with one week interval surgeries (group B). The minimum follow-up was 12 months.ResultsThirty-five patients (14 females and 21 males) were analyzed. The average age was 60 years (37–82 years). There were 12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23 in group B. Twenty-eight complications noted in 14 patients (40%) included: dysphagia in 13 (37%), dysphonia in 6 (17%), post-operative reintubation in 4 (11%), vocal cords paralysis, delirium, superficial incisional infection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each in one ca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ing group A vs. B were found in: the number of levels fused posteriorly (5 vs. 7; p = 0.002), total amount of intravenous fluids (3233 ml vs. 4683 ml; p = 0.03),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10 vs. 18 days; p = 0.03) and transfusion of blood products (0 vs. 9 patients). Smoking and cervical myelopath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regardless of the group.ConclusionsStaging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with posterior cervical instrumented fusion 1 week apart does not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头痛症状之一,呈反复发作,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发生。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症状,而且存在诸多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为彻底治愈偏头痛,国内外学者在偏头痛的外科治疗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在解剖学研究和临床疗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偏头痛的发生与4个压迫点有关,分别为眶上区、耳颞区、枕神经区和鼻内,通过对压迫点进行松解手术,可以达到治愈或缓解疼痛之目的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DTI检查及脑白质纤维束重建对设计脑深部胶质瘤手术入路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脑深部胶质瘤病人60例,30例术前仅行MRI检查作为对照组,根据易达及避开功能区的原则选择手术入路;30例术前行MRI+DTI检查作为DTI组,行脑白质纤维三维重建,明确脑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重要纤维束及功能区的原则设计手术入路;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KPS评分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18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5例,全切率60.0%。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PS评分为(81.67±20.69)分,DTI组KPS评分为(91.67±16.42)分;两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DTI检查及脑白质纤维束重建对设计脑深部胶质瘤手术入路有重要指导意义,起到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和降低病残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各种下颈椎椎弓根置钉方法的准确率报道不一,特别是国内常用的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缺乏比较。 目的:探讨下颈椎(C3~7)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可行性,比较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管道疏通法在置钉满意率、出血量、置钉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 方法:选择60例需颈后路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下颈椎疾患病例,随机分成3组,各置入椎弓根螺钉80枚,分别采用椎板部分切除置钉法、Abumi法及管道疏通法。术中计算各方法置钉时间、出血量;出院前观察置钉满意率及在颈椎椎弓根四壁损伤例数的构成比;比较C3~7每一节段的椎弓根外侧壁损伤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椎板部分切除组、Abumi组及管道疏通组置钉时间依次递减(P < 0.05),置钉满意率依次递增(P < 0.05)。3组间置钉出血量及颈椎椎弓根四壁损伤例数的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椎弓根损伤好发生于外壁。C4、C5节段外壁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C3、C6、C7。提示管道疏通法在经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常规置钉法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3种手术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神经内镜下分别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小脑外侧锁孔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枕下乙状窦后绒球下锁孔入路,确定到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REZ)、面神经REZ及舌咽神经REZ的手术路径及解剖定位标志.结果 枕下乙状窦后小脑外侧锁孔入路可探查三叉神经REZ、面神经REZ、舌咽神经REZ,解剖定位标志为Meckel囊、内耳门、颈静脉孔、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舌咽神经.枕下乙状窦后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探查三叉神经REZ至Meckel囊,解剖定位标志为岩静脉、三叉神经和Meckel囊.枕下乙状窦后绒球下锁孔入路可探查舌咽神经REZ、面神经REZ,解剖定位标志为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小脑绒球.结论 对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优于小脑外侧锁孔人路.对面神经、舌咽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绒球下锁孔入路优于小脑外侧锁孔人路.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在国外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一种新方法,国人相关解剖学数据文献报道极少。 目的:测量前路经寰枢关节内固定术钉道的相关解剖学数据。 设计、时间及地点:测量性实验,于2006-09/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和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完成。 材料:中国成人配套寰枢椎干燥标本50套,不分性别、年龄,外观排除畸形和破损,采用国产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 mm)及普通国产量角器(精度为0.5°)进行测量。 方法:以枢椎前弓下缘与枢椎椎体侧缘交界点上方4 mm处即枢椎上关节面下骨凹陷处为进钉点,分别向寰椎侧块后外上角中部拧入1枚长度适当的螺钉,螺钉尖不得穿透寰椎上关节面。 主要观察指标:①钉道最小外偏角、最大外偏角、最小后倾角、最大后倾角。②内侧钉道距离、外侧钉道距离。③进钉点至枢椎正中的距离、枢椎体正中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 结果:50套寰枢椎干燥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在矢状面上螺钉置入的最小外偏角左侧为(10.80±2.10)°,右侧为(10.76±2.40)°;最大外偏角左侧为(25.13±3.12)°,右侧为(25.12±2.86)°;冠状面上最小后倾角左侧为(8.85±2.12)°,右侧为(9.28±2.65)°;最大后倾角左侧为(26.96±3.09)°,右侧为(27.49±2.51)°;内、外侧钉道左侧长度分别为(17.48±2.10) mm和(25.41±2.59) mm,右侧为(17.49±2.23) mm和(25.58±2.42) mm;枢椎正中至进钉点距离左侧为(9.84±0.69) mm,右侧为(9.81±0.66) mm;枢椎正中至枢椎横突孔内侧缘距离左侧为(14.12±1.28) mm,右侧为(14.60±1.36) mm;进钉点与枢椎横突孔内侧缘的距离左侧为(6.28±1.38) mm,右侧为(6.79±1.39) mm。 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置入中,两侧置入螺钉的理想钉道角度为外偏10°~25°,后倾 9 °~27 °,理想的螺钉长度为17~ 25 mm,由枢椎前缘正中向外分离显露不宜超过14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