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腹腔积液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56例腹腔积液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护理方法及护理疗效。结果56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9例,有效31例,无效5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89.3%(50/56),1例死亡病例为不遵医嘱进食辛辣、硬脆等食物者;护理满意度为96.4%(54/56)。结论对腹腔积液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实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且患者满意度较高,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的无创性临床相关指标及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20名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电子胃镜、腹部B超、外周血象、肝功能等临床指标,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腹部B超和外周血象等无创性指标与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所致胃底静脉曲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红蛋白、红细胞、APTT、脾静脉内径、总蛋白、白蛋白、血钠以及肝功能分级与有无胃底静脉曲张存在显示出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这些指标为胃底静脉曲张存在的无创性临床指标,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蛋白以及血钠最有临床价值,偏回归系数B分别为1.30、1.02(P=0.03、0.02),总蛋白与血钠的危险度比值exp(B)分别为3.68、2.76。结论总蛋白及血钠是预测晚期血吸虫病人胃底静脉曲张是否存在的最有意义的指标,可作为临床上诊断晚期血吸虫病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术后近期再手术原因,探讨控制再手术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9月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救助期间23例近期再手术病例资料。结果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手术589例,近期再手术23例,再手术率为3.9%。其中2次手术16例,3次手术6例,4次手术1例。再手术原因有腹腔大出血、消化道穿孔、胰尾部损伤、粘连性肠梗阻、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膈下脓肿。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5~20月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晚期血吸虫病术后近期再次手术原因与术前准备不充分,术中操作过失及术后处理不到位有关。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质量和疗效、控制再手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不同出血量及肝功能状态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EVL)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EVB)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湘岳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晚期血吸虫病并发EVB患者107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EVL。结果本组患者107例,肝功能Child分级与食管曲张静脉程度有等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28(P〈0.01),与出血量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8(t=16.426,P〈0.01)。内科治疗+套扎术治疗的有效率为97.87%,单纯内科治疗的有效率仅为12.1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功能损害越严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就越大、出血量也越多。内科治疗+套扎术治疗EVB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5.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脾细胞产生sIL-2R及TNF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中  桂希恩 《现代免疫学》1999,19(3):173-173,175
用双抗夹心EILSA法检测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清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sIL 2R和TNF含量。结果表明:(1)患者外周血清中sIL 2R及TNF显著增高;(2)患者巨脾细胞产生上述因子功能明显高于健康人脾细胞。提示肿大的脾脏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sIL 2R及TNF的重要来源,可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负性调节。  相似文献   

6.
由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门静脉压力增高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或出血、脾大及脾功能亢进、腹水等一组综合征称之为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在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等与其它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症有所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其特殊性。本文将重点介绍有关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7.
50例晚期血吸虫病尸检回顾悸分析,发现并发乙型肝炎者10例,远较一般肝炎尸检率为高;有轻度肾脏病变者76%。肝脏肉眼除分叶型(88.9%)外尚有少数结节型(占11.1%);肝表面多数有深沟纹;切面大门区虽纤维化但虫卵甚少;纤维带呈桥接状与肝输出静汲包膜连接。镜下发现“非塌隐性空网架样坏死”,认为其与纤维化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疫情,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按照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个区的30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收集其流动人口信息,每个调查点对100名来自105个血吸虫病未控制县、38个疫情回升县的6~65岁流动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对IHA阳性者进行病原学追踪。结果共调查2 992人,3.82%的流动人口来自未控制县和疫情回升县,IHA检测阳性者64人,阳性率为2.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现职业、来源地类型、治疗史和省份是流动人口IHA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本市流动人口中血清学阳性者约有4 233人,较2004年估算数下降71.88%。病原学追踪54人,均未查到血吸虫虫卵。结论输入性传染源是上海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的主要隐患,建议将在市郊从事农牧业的未传播阻断县流动人员作为选择性主动监测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湖北省电力系统职工血吸虫病感染状况,为评价和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血清免疫学方法,从34051名受检者血清中筛查日本血吸虫病阳性病例;阳性者用B超检查肝脏病变。结果34051名受检者血清中筛查出日本血吸虫病阳性者775例,感染率为2.28%。其中,荆州地区的感染率最高,为7.15%;除武汉市以外,其他接受调查的各地级市电力系统职工也有不同程度的血吸虫感染,但感染率均低于2%。对血清阳性者进一步作B超检查发现,血吸虫肝病者419人,占阳性人数的54.1%。与2004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各地的血吸虫病感染率有明显下降。结论湖北省电力系统职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效果明显,但还须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Th1/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单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各30例,分别设为A、B和C组,分别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lightcycle基因荧光定量分析仪检测HBV DNA,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外周血Th1和Th2类细胞因子,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总胆红素水平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t=4.725、3.292、3.012;A组与C组比较t=4.568、3.126、3.217,P均<0.05);A组HBV DNA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916,P<0.05).A组外周血IFN-γ、TFN-α表达水平较B组、C组增加,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52、3.413,P均<0.05).A组外周血IL-4、IL-13表达水平高于B组,低于C组,但与B组和C组之间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t=0.721、0.452、A组与C组比较t=0.625、0.632,P均>0.05).结论 合并HBV感染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Th1类细胞因子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 按照《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在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207个流行村作为监测点,开展人畜查病和钉螺调查。结果 207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30%,耕牛感染率为1.64%,活螺平均密度为0.49只每0.1 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7只每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4%。结论 200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大量耕牛敞放,传染源控制难度较大,为防止疫情反弹,必须加强耕牛管理,落实洲滩禁牧、以机代牛等政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20年来湖北省实施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对疫情控制的效果和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将1989年以来全省开展的4次大型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和1次病情普查资料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主要疫情指标变化.评价各防治时段的防治策略所产生的效果及影响。结果近20年,湖北省实施了3种防治策略:全省人群、耕牛感染率和推算病人数指标呈现大幅下降;人群、耕牛感染率呈指数曲线下降趋势。结论近20年,湖北省实施的3种防治策略的演变,与防治工作进程、社会经济改革和自然因素相关;3个时段的防治策略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血防工作延续起到效果基奠和经验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核评估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防治目标和效果。方法分析湖北省2007、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资料;查阅和审核15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2004—2008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每县随机抽取3个流行村,现场调查人、畜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资料整理和归档情况.考核和评估血吸虫病疫情现状。结果防治资料表明全省5408个流行村人群、家畜感染率均降至5%以下。15个县、45个抽样村2004—2007年资料均为合格;2008年资料整理系统、规范,得分均〉70分,建立了以村为单位的反映疫情变化的档案资料。现场考核的15个县3279个流行村的人畜感染率均降至5%以下,其中人群感染率≥1%的村2544个(占77.58%),〈1%的村578个(占17.63%),为0的157个(占4.79%),人群平均感染率最高的是公安县(3.72%),家畜(耕牛)感染率最高的是沙市区(3.51%)。现场调查45个流行村,人畜感染率均在5%以下。其中人群感染率最高的3个村分别为公安县积玉村(2.98%)、嘉鱼县复阳村(2.50%)、潜江市进步村(2.46%)。耕牛感染率最高的3个村分别为江陵县花彭村(3.51%)、监利县烟灯村(2.97%)、汉川市丁岗村(2.63%)。结论湖北省所有的流行村人群、家畜感染率均降至5%以下,两年没有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建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反映病情、螺情变化的档案资料,符合《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2006)中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的有关指标,全省达到了国家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趋势,对工程区荆州、沙洋和潜江3个县(市、区)开工前的疫情进行5年纵向观察,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的调查方案,对工程区进行钉螺和病情调查。结果5年来工程区域内现有钉螺面积徘徊在39.54~58.42hm2之间。慢性血吸虫病人感染率在2.98%~6.53%之间。结论工程区上游水系存在着钉螺向工程渠扩散的威胁。荆州区工程渠道开口处的钉螺面积、钉螺密度逐年减少,血吸虫病人感染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引江济汉工程区存在着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市辖区内的增城、花都原血吸虫病区在阻断流行后的疫情动态。方法设假螺点进行查螺;水下诱螺;对7.14岁的低年龄组人群及外来流动人员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捕杀野鼠解剖,制作压片镜检。结果螺情监测未能查到钉螺,低年龄组人群检测1021人,结果为阴性,检查外来人员356人,阳性者17人(4.7%).阳性者经粪检复查没有发现血吸虫病人。结论广州市血吸虫防治成果是巩固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货物流动大,而邻近几省血防形势仍较严重,而且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好转,外出旅游人员增多,接触疫区疫水机会亦不断增大,随时会威胁广州市。因而提示,阻断后的监测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继续加大监测力度.特别是输入性外来人员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湖南侗族的容貌特征。方法 对湖南侗族头面部眼、耳、口、鼻、面部及毛发等 31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分析。结果 湖南侗族的容貌特征主要是 :发浓密、黑直 ,前额发际多呈三角形 ,眉毛中等 ;大多数人有蒙古褶和双眼皮 ;鼻根低平 ,鼻基上翘 ,鼻背直形或凹形 ,鼻翼宽阔且凸出 ;口裂中等 ,红唇较厚 ;颧骨体多不突出 ,颏部多后斜或直型 ,面宽 ,多为卵圆面形 ;多数人有达尔文结节 ,耳壳外展且多为椭圆形和卵圆形 ,耳垂为三角形或方形。结论 湖南侗族鼻的形态是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主要容貌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清新县流动人口监测结果的分析,探讨优化输入性血吸虫病人的防控措施。方法对清新县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清新县对流动人口67045人进行调查.显示有66%的流动人口居住在该县的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地区,来自疫区的人群约占流动人口的12%。2001—2008年.采用常规主动监测1052人、选择性主动监测1456人,血吸虫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7%(27/1052)和4.81%(70/14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P〈0.01);发现输入性临床诊断慢性病人分别为0例和13例(0.89%),病原确诊病人分别为0例和2例(0.14%)。显示选择性主动监测对查获输入性病例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主动监测。结论来自疫区的流动人口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血吸虫病患者,为做好输入性传染源的防控工作,现阶段要重点开展选择性主动监测,同时加强被动监测,并通过选择灵敏度较高的检查方法以提高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东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疫情动态,探讨新形势下的防治措施。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1996—2006年共查螺7120.29万平方米.未发现活的钉螺。复查历史病人14893人,复治2747人,复治率为18.44%(2747/14893);外来人口调查:皮试检查2353人,阳性率为2.42%(57/2353),血清学检查7749人,阳性率为0.70%(54/7749);低年龄组人群调查:皮试检查9073人,阳性率为3.84%(348/9073),血清学检查11498人,阳性率为5.00%(575/11498),阳性者经粪检复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者。解剖野鼠1753只,检查耕牛18266头,均未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通过被动监测,2004年,2005和2006年分别报告输入性病例46例、8例和36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报告病例数最多,占94.44%(82/90);年龄以15~55岁人群为主,占78.89%(71/90);职业以工人为主,占30.00%(27/90);其中急性感染病例2004年和2005年分别有1例和3例。结论目前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必须加强监测,重点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