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3—2007年中山市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山市2003—2007年疟疾流行特点与趋势,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山市疟疾的监测数据和疟疾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5年来确诊疟疾80例,其中间日疟76例,恶性疟4例,年平均发病率0.0615/万。输入病例占总病例数78.75%,发病为散在分布,病例波及90%镇区。结论近年来,疟疾呈平稳下降态势,病例以外来输入为主。提示应加强发热病人血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例,同时应加强对来自重点疟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评价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通过发热病人血检和疟疾病人个案调查,使用回归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广东参加疟疾联防的6个地级市16年共发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32233例,其中归属广东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2401例;归属海南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1224例;归属广西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4253例;归属其它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4355例。32233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输入性恶性疟有47例,其余32186例为间日疟。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共有病例7183例,血检阳性率为2.75%: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员共有病例25050例,血检阳性率为2.19%;两者血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种职业的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野外作业与室内作业人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2007年广东省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连续16年的疟疾联防,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得到控制,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广东省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流动人口疟疾流行与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当前我省控制疟疾的主要问题之一,1992年~1996年在粤桂琼流动人口疟疾联防区广东省高州、信宜、雷州和徐同四个县(市)进行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研究。通过联防,近五年这四个县(市)疟疾年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96年为0.51/万。5年来共血检140914人,发现疟原虫阳性4299例,阳性率3.05%,其中外束流动人口占总数的29.1%;对58717位回人员进行血检,疟原虫阳性1084例。阳性率为1.85%,其中海南回归的疟疾病例占总病例的36.5%,广西回归的占15.0%,广东省内回归的占41.2%,其它省份占7.3%。疟疾发病与职业的关系,调查2625例患者,以从事种植业和农、林业者疟疾发病最高,分别占32.3%和31.7%,其次为建筑工,占15.2%。因此.对流动人口疟疾防治和管理,应针对高危、重点人群,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措施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云南省保山市疟疾发病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保山市2003—2008年的疟疾疫情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保山市2003—2008年共有确诊的疟疾病例15762例。发病率为108.63/10万,占总报告传染病的36.95%,位居报告传染病之首;死亡31例,死亡率为0.21/10万,病死率为1.97%。其中间日疟11128例,占总发病数的70.60%;恶性疟3675例,占23.32%;混合感染93例,占0.59%:未分型866例,占5.49%。发病以外源性为主,占总发病数的94.87%。发病最高的是腾冲县,共发9021例,占全市发病数的57.23%,发病最低的是昌宁县,共发37例,占0.23%。2005年发病最高,共发3940例,占各年份发病总数的44.58%。通过认真完成“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疟疾项目”和常规疟疾防治的各项工作内容.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发病从2003年的2585例下降到2008年的1116例,下降率为56.83%。结论保山市2003—2008年的疟疾疫情自2005年回升以后每年都有所下降,说明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可以继续按照目前这种主要围绕血检、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根治、流动人口管理、主动病例侦察、内源性疫点处理、重点人群发放预防药和进行卫生宣教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开展防治,以进一步降低疟疾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DNA倍体、高危型HPV、支原体和衣原体检测结果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方法将265例育龄妇女宫颈细胞DNA倍体检查阳性者分为感染因素阳性(高危型HPV阳性、UU/Mh阳性、CT阳性)和感染因素阴性(高危型HPV阴性、UU/Mh阴性、CT阴性),再将感染因素阳性者分为单因素感染(包括高危型HPV感染或UU/Mh感染或CT感染),双因素感染、三因素感染。以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和评估宫颈细胞DNA倍体阳性者中高危型HPV、UU/Mh和CT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之间的关系及风险性。结果DNA倍体阳性患者中慢性炎症占52.38%、CINI1级占22.02%、CIN1I级占10.71%、CINII级占14.88%;CINI1级中双因素感染最高占32.43%,CINⅡ级中高危型HPV感染最高占50.00%,CINBI级中双因素感染最高占56.00%、其次为高危型HPV感染占40.00%。结论宫颈细胞DNA倍体阳性合并HPV和UU/Mh双因素感染者及高危型HPV感染者应高度警惕为癌变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疫情动态,探讨新形势下的防治措施。方法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系统,在原疫区对钉螺和传染源进行同步监测。结果1996—2006年共查螺7120.29万平方米.未发现活的钉螺。复查历史病人14893人,复治2747人,复治率为18.44%(2747/14893);外来人口调查:皮试检查2353人,阳性率为2.42%(57/2353),血清学检查7749人,阳性率为0.70%(54/7749);低年龄组人群调查:皮试检查9073人,阳性率为3.84%(348/9073),血清学检查11498人,阳性率为5.00%(575/11498),阳性者经粪检复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者。解剖野鼠1753只,检查耕牛18266头,均未发现血吸虫虫卵阳性。通过被动监测,2004年,2005和2006年分别报告输入性病例46例、8例和36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报告病例数最多,占94.44%(82/90);年龄以15~55岁人群为主,占78.89%(71/90);职业以工人为主,占30.00%(27/90);其中急性感染病例2004年和2005年分别有1例和3例。结论目前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巩固,但必须加强监测,重点是输入性传染源及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英j/WraggM…//Lacnet.-1996,347.-590~612早老一1(Presenilin-1,PS-1)基因突变与早发早老性痴呆(AD)相关。40~50%的迟发AD患病风险与载脂蛋白E(ApoE)位点的等位基因相关。本文作者研究了PS-1基因与迟发AD间的联系。本文作者在白人中收集一/208例早发AD病人及185例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的血标本(平均年龄分别为76.9和76.2,女性占58%)。经临床确诊病例中96%为AD病人。同时他们也在黑人中研究了29例AI)病人和50例年龄相当的正常对照个体(年龄分别为77.2和72.0岁,女性分别占72和77%)。用PCR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各年龄段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基因类型分布及多重感染分布状况,为预防HPV感染和宫颈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反向杂交技术分男1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来医院就诊的1035例可疑患者进行23种HPV基因亚型检测,其中包括18种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高危亚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3、MM-4)及5种低危亚型(HPV6、11、42、43、44)。结果患者阳性检出率为37.68%(390/1035),其中单一HPV亚型感染占68.72%(268/390),2重HPV亚型感染为21.03%(82/390),3重HPV亚型感染为6.67%(26/390),4重HPV亚型感染为2.82%(11/390),5重、6重、7重HPV亚型感染各占0.26%(1/390);项目阳性检出率为2.35%(559/23805),其中高、低危型检出率分别为1.58%(375/23805)与0.77%(184/23805),高危型中主要为HPV16、58、33、18感染,低危型主要为HPV11、6感染。各年龄段感染的比率为≤20岁33.33%(2/6),(21—30)岁47.62%(130/273),(31—40)岁35.69%(111/311)例,(41—50)岁32.76%(96/293)例和〉50岁33.55%(51/152)例;各年龄段项目阳性的比率为3.62%,3.11%,2.21%,1.83%和2.23%。结论HPV16、11、6、58、33、18是宁波地区HPV感染的主要型别,各年龄段均为感染的高峰人群,对HPV阳性者进行定期的跟踪,是防治尖锐湿疣与宫颈癌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1995—1996年在湖北省的江陵、仙桃两县市进行低疟区简化病例侦查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每个发热病人的血检费用为1.78元,以二热病人为血检对象的简化病例侦查方案,原虫检出率为9.45%,一次血检检出的阳性人数占总阳性人数的95.38%,检出每个阳性病例的费用为18.86元,而以四热病人为血检对象则费用要增加180倍,且两种病例侦查方案在降低疟疾发病方面无显著性的差异,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从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综合评价,在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价的低疟区,以二热病人为血检对象的病例侦查方案,大幅度减少了血检数量,提高了措施的针对性,可以巩固疟疾防治成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掌握疟疾疫情和按蚊密度动态以及影响疟疾流行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库区疟疾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三峡库区与疟疾流行的相关资料、建国后疟疾流行概况、媒介种群及分布等资料。1999年建立三峡库区疟疾监测点,监测疟疾疫情和按蚊种群、密度变化动态。结果收集、整理了三峡库区的基线资料。三峡库区历史上曾有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20世纪60年代后无恶性疟发生.建国初期疟疾大流行,70年末控制流行。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监测结果显示,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控制在1/万以下;发热病人血检和儿童IFAT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传疟媒介5~10月叮人率在1-9.6只/人·夜之间,牛房密度在6-360只/人工小时之间。结论目前,疟疾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但是,传染源存在,媒介广泛分布,水库建成蓄水后,流速减缓、水面增宽、消落带积水均为按蚊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展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全省网报疟疾疫情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共报告疟疾3 570例,发病率为0.12~0.31/万,年平均下降幅度为36.67%,其中输入性疟疾106例(间日疟54例、恶性疟50例、卵形疟2例),占疟疾发病的2.97%,嗜人按蚊分布区发病占全省病例的82.58%,中华按蚊分布区占17.42%。6-9月,疟疾发病数占全年病例的57.96%。35~55岁年龄组疟疾发病占发病数的48.11%。2009年,仅枣阳市、广水市疟疾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上,发病数占全省病例的38.90%。近年来全省疟疾防治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局部高发点同时采取药物浸帐灭蚊措施,有效降低了疟疾发病率。结论 全省疟疾发病呈下降态势,但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抗疟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北海市2005-2010年肺结核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为控制结核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0年北海市网络直报的肺结核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北海市共报告肺结核病例1263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4.20/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64.50/10万、154.42/10万、154.92/10万、146.27/10万、100.38/10万、90.45/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总体分布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各年龄组人群肺结核发病以青壮年组(15~54岁)例数最多,儿童组(0~14岁)最少;不同性别发病比较,男性多于女性;农民是发病的主体,为7137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6.51%;发病地区分布不均衡,年平均报告率以海城区最高,为175.49/10万,铁山港区最低,为79.96/10万。结论北海市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加强了DOTS管理措施,肺结核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今后应重点加强海城区人口和青壮年人群尤其是男性青壮年农民的肺结核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越边境的宁明县近7年法定传染病中的梅毒、淋病、艾滋病和HIV阳性病例情况,分析其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4-2010年的法定传染病梅毒、淋病、AIDS/HIV阳性病例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县目前总人口数为43万多,近7年报告梅毒、淋病、艾滋病和HIV阳性病例共2802例,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人群发病率为96.51/10万,其中淋病206例,梅毒1649例,艾滋病571例(死亡197例),HIV阳性376例(死亡44例)。以上4种疾病高发病例数在15~岁年龄组至45~岁年龄组,占总发病数的81.01%。农民发病人数占总发病数的59.67%。梅毒、AIDS/HIV病例数近几年呈逐年平行上升的趋势。AIDS/HIV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平均病死率为25.45%。结论该县近七年来淋病患者数量未能反映当地真实流行状况,而梅毒、AIDS/HIV阳性总病例不断增多,并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其防治任务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预测广东省疟疾控制后期流行趋势,为广东省实施全省消除疟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对本地、外地居民进行病原和抗体水平监测,结合媒介按蚊叮人率监测结果,计算疟疾阳性率和平均接种率,然后根据中小学生抗体水平、原虫阳性率和平均接种率对广东省的疟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00-2009年共血检1894774人,检出疟疾阳性2832人,平均阳性率为0.15%。通过病例地域分析,67.97%的病例分布在珠三角8个地级市,各年疟疾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09年共捕获各种按蚊3679只,平均叮人率为0.65只/人工小时,其中中华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43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6;微小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10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2;嗜人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001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01;日月潭按蚊平均叮人率为0.001只/人工小时,平均接种率为0.000001。2000-2009年共检测不同市县中小学生10652人,疟疾抗体全为阴性。结论广东省疟疾疫情和媒介按蚊叮人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种传疟按蚊的平均接种率极低,不足以引起广东省疟疾暴发流行。中小学生疟疾抗体10年检测阳性率均为0,说明疟疾在广东省的流行已阻断和得到控制,主要继续加强疟疾监测,在广东实现全省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攀枝花市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内尚未完成治疗疗程的各级结防机构登记的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通过胸部X线检查、痰涂片检查,并结合受检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是否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同时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连续8个月的随访观察,对密切接触者检查获得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和x^2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475名密切接触者接受检查,共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4例,持续8个月的跟踪观察全部密切接触者无新发肺结核病例。通过对检查结果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患病的危险因素为居住地(城市或农村)(x^2=3.415,P〈0.05,OR=4.148)、密切接触者的性别(x^2=4.955,P〈0.05,OR=0.232),而与密切接触者年龄(0~14岁或≥15岁)(x^2=1.181,P〉0.05,OR=3.106)、密切接触者与肺结核病人的密切关系(亲属或非亲属)(x^2〈0.001,P〉0.05,OR〈0.001)、肺结核病人的痰涂片检查结果(涂阴、±、1+、2+、3+、4+)(X^2=2.017,P〉0.05,OR=0.771)、肺结核病人咳嗽程度(咳嗽〈3周、≥3周或无咳嗽症状)(x^2=0.003,P〉0.05,OR=0.971)无关。并应用x^2检验对攀枝花市与全国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攀枝花市活动性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患病率为949.15/10万,高于2000年我国流调时367.03/10万的患病率(x^2=13.528,P〈0.05,OR=2.601,0R95%C.I.(1.533,4.415)。结论影响攀枝花市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肺结核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居住地、密切接触者的性别,而密切接触者与肺结核病人的密切关系、年龄、肺结核病人的痰涂片检查结果、肺结核病人咳嗽程度与密切接触者发病无关,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视痰涂片涂阴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工作,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们更应重视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东莞市无偿献血HIV感染流行趋势及人群特征,为安全输血和献血招募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8—2012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121例HIV抗体阳性情况,利用SPSSl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2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率分别为15/10万、21/10万、32/10万、45/10万和51/10万,平均感染率为34/10万,各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9,P〈0.05)。男性感染率为44/10万,女性感染率为9/10万,男性高于女性(X2=27.31,P〈0.05)。36-岁组感染率为49/10万,为各年龄组最高(X2=12.94,P〈0.05)。初中以下学历感染率为43/10万,与高中/中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P〈0.05)。再次献血者感染率低于首次献血者(X2=17.47,P〈0.05)。集体组织献血与个人献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4,P〉0.05)。结论东莞市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HIV感染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采供血机构在严格进行抗-HIV筛查时,还应加强献血者特别是低学历青壮年男性的献血前健康征询。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深圳市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并评估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7-2009年全市"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及疟疾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通过比较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前后疟疾发病率的变化,评估疟疾防制效果。结果 2007-2009年疟疾发病总数为8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025/万;输入性疟疾病例为54例,占总病例数的63.5%(54/85),其中恶性疟15例;2007-2009年本地疟疾发病数稳定在每年10例左右,而输入性病例数变化明显,分别为15,29和10例;按地区分,报告病例数前三位依次是罗湖、宝安和龙岗区,分别为31、21和20例,南山和福田区各5例,盐田区2例;发病时间动态分布显示每年的6-8月为发病的高峰期;从事野外作业的低收入群体和往来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商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实施以输入性疟疾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后,2009年疟疾发病数和输入性病例同比下降了46.1%和65.5%。结论深圳市本地疟疾疫情稳定,输入性疟疾是导致疟疾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今后,深圳市疟疾防制应以输入性疟疾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桐柏山及大别山区疟疾流行态势,分析流行因素,提出有效控制措施。方法收集桐柏山及大别山区1990-2007年各县(市)疟疾疫情、气象资料及调查资料,分析流行态势及因素。结果桐柏山区系中度不稳定疟疾流行区,疟疾回升间隔为8~9年,流行年发病率最高为28.35/10万,非流行年发病率最低为6.55/10万,传染源的积累是造成当地疟疾流行的主要因素,流行年疟疾发病与温度、降雨量密切相关,其高峰在降雨后1个月;大别山区系低度稳定疟疾流行区,年发病率在1/10万以下,连续10年以上无回升。结论桐柏山及大别山区疟疾现已降至1/万以下,大部分地区仅属残存病例,控制传染源是遏制疟疾回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06年茂名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有效控制麻疹的措施。方法对2006年茂名市麻疹监测及流行病学管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疹疫情以散发为主,报告发病率为2.63/10万;全年均有发病,其中5-7月份发病较多(75例,占50.68%);发病年龄以0-6岁为主(126例,占85.14%);散居儿童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78.38%;发病人群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65.16%。结论散居儿童是造成麻疹发病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常规免疫仍需加强,应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成功率以预防控制麻疹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