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道夫对盲囊线虫rDNA ITS遗传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通过对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rudolphii)rDNA的第一及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1及ITS-2)进行PCR扩增、PCR-SSCP分析及序列分析,以明确ITS-1及ITS-2是否可作为C.rudolphii分子分类的遗传标记.结果发现C.rudolphii rDNA ITS序列存在种间差异,并且差异显著,但是种内序列一致,没有差异.本实验证明C.rudolphii确为由两个种(C.rudolphii A和C.rudolphii B)组成的复合种,ITS-1及ITS-2可作为两个姊妹种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2.
犬复孔绦虫ITS及5.8 SrDNA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从我国广东广州和湛江犬小肠中采集的2条犬复孔绦虫作为研究对象。以保守引物NC5及NC2扩增犬复孔绦虫的ITS-1,5.8S及ITS-2rDNA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和酶切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来自广州和湛江的2条犬复孔绦虫ITS及5.8 S rDNA序列总长分别为1536bp、1385bp,2条犬复孔绦虫的ITS-1、ITS-2序列相差较大,分别为20.80%、27.17%,而5.8S序列相差较小(1.49%)。结论由于犬复孔绦虫ITS序列复杂,种内存在的差异大,故不适于作为犬复孔绦虫种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扩增绒山羊和绵羊源东毕吸虫的ITS rDNA序列并进行分析比较。方法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BD1和BD2扩增从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体内分离的东毕吸虫(Oriemobilharzia spp.)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1及ITS-2)。PCR产物经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总长均为875bp,其中ITS-1序列长为384Up,5.8S序列长为159Up,ITS-2序列长为332Up。黑龙江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9.9%,只有一个碱基差异,存在于ITS-2序列中。结论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绒山羊和绵羊东毕吸虫的ITS序列,证实绒山羊和绵羊源东毕吸虫代表同一个种。这些结果为东毕吸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寄生虫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罗定市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山丘区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及宿主种类,为制定广东山丘区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种螺类均采用匀浆法把螺肉打碎,置室温下自然沉淀,取沉渣图片镜检。结果在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和石螺体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阳性率分别为13.21%(14/106)、2.00%(2/100)和1.43%(1/70);10只中华圆田螺未发现阳性。结论山丘区的罗定市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疫源地,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和石螺均可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GⅡ-4型诺如病毒广州株GZ20133135全基因组序列,了解其分子结构特点及基因组类型.方法 根据Sydney2012参考株全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分段扩增诺如病毒全基因组,经分子克隆、测序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GⅡ-4型NoVs广州株GZ20133135病毒基因组全长7566 bp,病毒基因组分三个开放阅读框(ORFs),ORF1、ORF2及ORF3长度分别为5100 bp、1623 bp和807 bp,ORF1与ORF2之间有19个核苷酸重叠.广州株GZ20133135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与参考株GⅡ-4型Sydney2012变异株同源性最高,全长同源性为99.07%.根据系统进化分析,广州株GZ20133135株属于GⅡ-4 Sydney2012变异株.通过对衣壳区氨基酸比对,Sydney2012变异株位点变化情况为:aa294V或A或P→T,aa296S或T→S,aa297H或Q→R,aa298D或N或T→N,aa368T或N或S或A→E,aa372 N或S→D,aa393 N或D或S,aa394 T或G或S→T,aa395T或A→T,aa407 N或D→S,aa412T或D→N,aa413G或I→T.结论 诺如病毒广州株GZ20133135与参考株Sydney2012NSW0514同源性最高,属于GⅡ-4Sydney2012变异株.全长序列可应用于流行病学诊断、疫苗开发、预测新变异株的出现及诺如病毒流行株进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根据作者已测得的Contracaecumogmorhini复合种 (包括Contracaecumogmorhini和Contracaecummargolisi)线粒体DNAcox1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 ,设计、合成了一对针对C .margolisi的特异性引物(CHL1,CHL2 ) ,通过PCR条件优化和扩增 ,C .margolisi扩增出 1条清晰的 30 6bp大小的特异DNA片段 ,而其他虫体如C .ogmorhini、拟地新线虫、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猪蛔虫、犬弓首蛔虫、猪有齿食道口线虫等 14个对照样本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片段。敏感性实验可检测到C .margolisiDNA的最低浓度为 0 34ng μL ,从而初步建立了鉴定C .ogmorhini复合种的特异PCR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 ,不仅可用于C .ogmorhini复合种的分类鉴定 ,也可用于它们所导致的寄生虫病的诊断、防制和流行病学调查 ,同时也为C .ogmorhini复合种在中国的分布及其进一步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湖南省长沙及湘西泡状带绦虫分离株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x1)基因部分序列(pcox1)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peox1序列重构泡状带绦虫与其他带科绦虫的种群遗传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泡状带绦虫虫株的pcox1,应用Clusta1X1.81程序对序列进行比对。然后用Phylip3.67程序MP法和Mage4.0程序NJ法绘制种系发育树,并用Puzzle5.2程序构建最大似然树;同时利用DNAstar5.0中的Megalign程序进行同源性分析,并与GenBank^TM中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获得的pcox1序列长度一致,均为343bp,与GenBank^TM公布的带科绦虫序列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湖南长沙分离株1和湘西分离株5与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9.4%和99.7%,与其它带科绦虫的相似性均小于90.0%;湖南长沙1和湘西分离株5与已知泡状带绦虫相应基因遗传距离分别为0.006和0.003,与其他带科绦虫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100。种系发育树表明,2个分离株与已知泡状带绦虫位于同一分枝,Bootstrap值在97%以上。结论由于泡状带绦虫p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问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泡状带绦虫的群体遗传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小儿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扩增HBV DNA S基因,建立HBV DNA的分型方法,研究广州地区小儿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的基因型。方法:利用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扩增HBV DNA S基因,以限制性内切酶AvaⅡ、MboI酶切分型。结果:60份AsC血清样本,B型37份(62.7%),C型20份(33.3%),B、C混合型2份(3.3%),未分型1份(1.7%),经序列分析证明为C型,C型共35%。结论:PCR-RELP分型方法经济实用,分型率达98.3%,广州地区小儿乙肝病毒的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其中携带者中B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广州市内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高等院校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东风螺的情况,了解其分布及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情况,为制订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中心地带的各区进行调查,每个区选取1~2所高校作为调查点,在野外鼠类活动较多的地方采集东风螺作为调查样本,利用消化法观察并统计其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度。结果5个区共8个调查点均发现有东风螺分布,除中山大学北校区与华南农业大学未发现东风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外,其余调查点均收集到感染的东风螺。所有调查点共检查东风螺292只,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为16.1%(47/292),各地区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4,P〈0.01),平均感染度为410.6条/螺。结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东风螺在广州各高校分布依旧广泛,且大部分东风螺均不同程度地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但总体感染率和感染度相对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并分析该法的可靠性。方法应用型特异性引物PCR和INNO-LiPA分别对深圳、长春、北京152份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了基因型分型,对该两种分型法不一致的血清标本再进行S区基因测序分型,以确定该两法的可靠性。结果型特异性引物PCR和INNO-LiPA的总符合率为86.8%(132/152),不一致率为13.2%(20/152)。型特异性引物PCR检测到81份(53.3%)B型;58份(38.2%)C型;13份(8.5%)B+C型混合感染,未检出其他基因型或混合感染的基因型。INNO-LiPA检测到74份(48.7%)B型;61份(40.1%)C型;5份(3.3%)B+C型混合感染;另检出3份(2.0%)A+B型混合感染;1份(0.7%)B+E型混合感染;1份(0.7%)C型与D型,1份(0.7%)D型感染,3份(2.0%)B/C/D型及3份未能分型。20份两法分型不一致的标本中,6份无剩余血清,对其余14份进行了S区基因测序分型,结果型特异性引物PCR与S区基因测序分型法的符合率为71.4%(10/14),而INNO-LiPA与S区测序法的符合率仅为7.1%(1/1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型特异性引物PCR和INNO-LiPA均可鉴定HBV基因型,但前者较为简便和可靠,且费用较低,可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测定和分析了从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分离的基因I型乙脑病毒(GZ56株)全基因组序列特征,以了解其致病性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RT.PCR法和核酸序列测定法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并利用DNASTAR、ClustalX version2.0.9及MEGAversion4.1等生物学软件分析该乙型脑炎病毒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及系统进化等。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从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分离的基因I型乙脑病毒(GZ56株)基因组全长为10965nt,编码3432个氨基酸。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显示GZ56株全基因组与国际上第一株从蚊虫分离的基因I型乙脑病毒(M-28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GZ56株与其他基因I型乙脑病毒核昔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2%~98.6%和98.2%~99.7%。病毒E基因与乙脑病毒灭活疫苗株P3相比存在11个氨基酸差异位点,而与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相比,在E蛋白上存在14个氨基酸差异位点。结论本研究提示,从病毒性脑炎患者标本分离的基因I型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未见明显变化,从基因组水平可以推测该病毒可以被现行的乙脑疫苗所保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广州管圆线虫在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螺体内的发育情况及对BALB/c小鼠和昆明鼠的毒力,寻找适宜的实验室易感宿主。方法连续7d分别用感染大鼠的粪便喂食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1个月后解剖感染螺,观察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发育情况及虫数;从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分离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L3)分别感染昆明鼠;而感染BALB/c小鼠的Ⅲ期幼虫来自于褐云玛瑙螺。通过观察感染小鼠的死亡率、体重变化、mmp-9活性、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脑内虫体数及脑脊液总蛋白含量等指标评价不同来源幼虫对不同小鼠的致病力。结果广州管圆线虫在褐云玛瑙螺及福寿螺中的发育无显著性差异.但褐云玛瑙螺感染的幼虫数量高于福寿螺。BALB/c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其死亡率、mmp-9活性、脑内虫体数及脑脊液总蛋白含量等明显高于昆明小鼠,其体重减轻、病理变化也更明显。用不同螺来源的Ⅲ期幼虫感染的小鼠其mmp-9活性、脑内虫体数、脑脊液总蛋白含量、体重减轻及脑组织病变程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BALB/c小鼠、褐云玛瑙螺与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BALB/c小鼠是较好的实验室易感宿主,褐云玛瑙螺与福寿螺来源的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对小鼠的毒力无差异,从环保角度考虑褐云玛瑙螺更适合于实验室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周围注射罗哌卡因结合PCA泵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n=30),第一组(A组)术后包括膝关节后关节囊和前侧切口周围组织浸润注射罗哌卡因,结合静脉PCA泵镇痛;第二组(B组)术后仅在前侧切口周围组织浸润注射罗哌卡因,而不注射后关节囊,结合静脉PCA泵镇痛。第三组(C组)术后仅采用静脉PCA泵镇痛。分别在术后2、12、24、48、72小时,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的疼痛水平。结果术后2、12、24、48、72小时A、B、C组评分分别为2.0,2.1,4.9;2.7,2.6,5.5;3.5,3.4,4.6;2.4,2.5,3.8;1.4,1.4,2.8。A组和B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评分较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罗哌卡因和静脉PCA泵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后关节囊可不注射,镇痛效果优于单用PCA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第Ⅲ期幼虫)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生存及死亡情况(死亡率)。方法采用人工消化法,从自然感染的褐云玛瑙螺中提取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将其放人不同温度(35~90℃)的热水中,分别作用不同时间(1~20min),取出置解剖镜下观察虫体的变化情况。结果在1~20min内.45℃以下温度对感染期幼虫不具有杀灭作用.死亡率为0;50~55%温度对感染期幼虫有轻度的杀灭作用,死亡率为12.00%~97.33%;60~65℃温度对感染期幼虫有一定强度的杀灭作用,死亡率为57.39%~100.00%;70~75℃温度对感染期幼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死亡率为97.22%~100.00%;在80℃以上温度时感染期幼虫迅速死亡,死亡率为100.00%。结论45℃以下温度,20min内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没有杀灭作用;50~75℃温度,1~20min,对大多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具有杀灭作用,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杀灭作用越强;80%以上温度,1~20min,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期幼虫具有完全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内泊酚靶控输注(TCI)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丙泊酚将就室浓度(EC50)和BIS50的值。方法择期全麻手术女性45例(ASAⅠ~Ⅱ级),病例来自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5例,分别以舒夯太尼0、0.12、0.24μg/L作持续靶控输注,6rain后3组皆以0.6mg/L启动丙泊酚靶控,并按0.3mg/L递增丙泊酚。记录BIS基础值、舒芬太尼达效应室浓度后的BIS值、丙泊酚递增后的BIS和警觉镇静评估法(OAA/S)评分及挤压三角肌反应;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0.9、1.5、2.1mg/L时,挤压三角肌后BIS的增加量;丙泊酚注射痛情况;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的EC50、EC95、BIS50、BIS95结果B、C组BIS值在舒芬太尼输注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丧失时A、B、C组的内泊酚EC50/EC95分别为1.9/2.4、1.6/2.1、1.4/1.9mg/L;BIS50/BIS95分别为64/55、69/61、72/59。体动反应消失时A、B、C组的丙泊酚EC50/EC95分别为3.0/3.7、1.4/2.0、0.9/1.4mg/L;BIS50/BIS95分别为49/40、74/62、84/75。丙泊酚EC为0.9、1.5、2.1mg/L时,三角肌挤压刺激的BIS增加量,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0.12μg/L、0.24μg/L靶控不会引起BIS值显著变化,而与丙泊酚联合使用时可降低意识丧失、体动反应消失时的丙泊酚EC50同时相应BIS50有所上升;且舒芬太尼可以明显降低刺激所导致的BIS增加量,减少丙泊酚注射痛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内部分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亚型及基因序列特征。方法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黑龙江省内17份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前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膜蛋白(env)基因进行扩增,并对C2-V3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系统树分析显示,17份样本中病毒与HIV泰国B(B’)亚型聚在一起,基因离散率为(6.94±1.01)%,与欧美B亚型基因离散率为(12.94±2.19)%,与其他亚型的离散率大于20%。对于其V3环四肽序列的分析表明,具有GPGQ的8例,占47.06%;具有GPGR的7例,占41.18%;1例为GQGR;1例为GPGH。通过序列分析预测,大部分利用CCR5辅助受体。结论所检测的黑龙江省17例HIV-1均为B’亚型,提示黑龙江省的HIV-1流行株可能以B’亚型为主,其V3环顶端四肽序列特征以GPGQ和CP(承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B/C混合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干扰素α(IFN—α)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经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B/C混合基因型CHB患者,采集治疗基线及治疗12周后血清,扩增HBV全基因组并进行克隆,每份标本17—20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2例HBeAg阳性B/C混合基因型感染CHB患者,优势病毒株均为C型毒株。经IFN-α治疗后,1例发生完全病毒学应答,1例发生部分病毒学应答并且治疗后B基因型病毒株完全清除。完全应答者与部分应答者治疗前C基因型准种复杂度为0.5562VS0.6305,部分病毒学应答者治疗后全基因组准种复杂度高于治疗前C基因型准种复杂度(0.6305VS0.7200),全基因组核苷酸水平的平均遗传距离高于治疗前(0.00454VS0.00648核苷酸替换/位点)。结论(1)B/C混合基因型感染CHB患者优势病毒株为C型毒株。(2)B基因型病毒株对干扰素的敏感性高于C基因型,B/C混合基因型感染患者治疗后病毒准种复杂度及准种多样性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UL148A、UL148B、UL148C和UL148D基因序列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方法对22株经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检测HCMV-DNA为阳性的临床株进行HCMV UL148A、UL148B、UL148C和UL148D基因全序列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22株临床株序列与Merlin株相比,临床分离株UL148A基因的核苷酸变异率为0.5%-8.3%,氨基酸变异率为1.3%-6.3%;UL148B基因核苷酸变异率为0.5%-4.6%,氨基酸变异率为1.3%-5.0%;UL148C基因核苷酸变异率为0.5%-3.0%,氨基酸变异率为1.3%-3.9%;UL148D基因核苷酸变异率为0.6%-8.5%,氨基酸变异率为1.7%-8.1%。22株HCMV UL148A和UL148D序列均分为3个型。与Merlin株比较,除U96株外,来自未经传代的尿标本中的UL148A、UL148B、UL148C和UL148D基因编码产物含有的翻译后修饰位点均保守。结论UL148C基因无论在核苷酸序列还是在蛋白的氨基酸结构上均较为保守。统计学分析显示HCMV UL148A和UL148D基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捕捉广州大学城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检查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第Ⅲ期幼虫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大学城10所高校生活区和教学区褐云玛瑙螺,人工消化酶消化分离第Ⅲ期幼虫,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并与广州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理工大学2个校园内未捕捉到褐云玛瑙螺外,其他8所高校均发现有褐云玛瑙螺;广州大学城广州管圆线虫总体感染率为11.8%(76/642),平均感染度为872条/螺,阳性螺中最高15725条,最低17条;中山大学校园内感染率和感染度比其他校园高,分别为22.0%(56/255),1007条/螺。结论广州大学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低于广州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姜黄素类化合物姜黄素(Cur)、去甲氧基姜黄素(DMC)和双去氧基姜黄素(BDMC)在秀丽隐杆线虫体内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胡桃醌诱导,观察姜黄素类化合物对线虫在氧化应激状态下生存率的影响;用分子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H 2DCF-DA)观察姜黄素类化合物对线虫氧化应激状态下体内活性氧(ROS)的影响;应用荧光显微镜及图像软件分析姜黄素类化合物对线虫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4(GST-4)表达的影响。结果:经姜黄素类化合物预处理后,氧化应激条件下线虫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姜黄素类化合物显著抑制了氧化应激状态下线虫体内的ROS水平;在氧化应激条件下,Cur处理组及DMC处理组线虫的GST-4表达量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姜黄素类化合物可能通过降低线虫体内的ROS水平、上调特定应激蛋白GST-4的表达而增强其抗氧化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