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当颈椎退行性变累及椎动脉、影响椎动脉向大脑后循环供血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时,即可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然而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较为混乱,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其发病机制也不十分清楚,一些病因学学说尚待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椎动脉V2段狭窄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1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为临床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但DSA证实未发现椎动脉V2段狭窄性病变组,和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同时DSA证实发现椎动脉V2段狭窄性病变组,并对两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经DSA检查证实有椎动脉V2段狭窄的患者只有32例,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与椎动脉V2段狭窄性病变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以便于掌握其临床特征进行合理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收入院的150例各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以一侧上肢麻木、疼痛、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厦颈椎MRI有助于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以缓慢进展性的四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为主要特点,而感觉障碍并不明显;而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头颅MRI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脊髓空洞症、进行性脊肌萎缩症鉴别,脊髓型颈椎病的发机制推测可能与脊髓长期慢性缺血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应重视与进展性后循环梗塞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其主要病因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为了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体位改变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为该病辅助诊断及非手术治疗时采用合理体位提供依据。为此我们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体位改变对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我院1998~2000年门诊患者。根据具有眩晕、头痛、恶心、视力障碍及短暂平衡失调等临床表现,结合颈椎X线摄片及脑血流测定的改变,符合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38~61岁,平均52.…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血清锌锰相关研究郭洪志,李义召,王小红,李明欣,郑希涛,蒋云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人常见病,本文收集1987~1993年间门诊就诊的4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检测了血管锌、锰水平,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确诊椎动脉...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的三维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三维CT(3DCT)在诊断颈椎病方面的价值。方法 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30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145例,椎动脉型41例,脊髓型40例,混合型73例.食管压迫型1例。3DCT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 21.3%的惠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柱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惠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闻隙狭窄和颈椎问盘突出等。结论 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问盘退变及其产生的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及仞步临床结果.方法 6例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单纯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平均15分.均于手术显微镜下施行颈椎前外侧入路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结果 8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症状即刻缓解.手术后3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CT和(或)MRI检查显示椎间孔减压良好,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CT和(或)CTA检查椎动脉减压良好;动态X线检查手术节段椎体活动度保留.JOA评分平均16.60分.随访6~47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 颈椎前外侧入路手术可以直视神经根和椎动脉,能够获得最为理想的减压效果,且不破坏椎问盘的完整性,无需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可以保留椎间盘的功能及椎体间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适宜方向、角度的牵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选择性血管造影被公认为是确定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虽为无创性检查,却存在检查时间较长、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具有一定侵袭性等不足。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和经颅多普勒加转颈试验,对不同牵引方向和牵引角度治疗前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参数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40例,根据解剖学角度按病变部位(上颈段病变、下颈段病变、混合型)和牵引方式、角度(坐位前倾分1°~10°、11°~20°、21°~30°组,坐位后伸1°~10°、11°~20°、21°~30°组,坐位中立位组)分组,以局部按摩为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加转颈试验检测治疗前后椎动脉最窄部位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通过经颅多普勒加转颈试验测量治疗前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血流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根据解剖部位确立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根据病变部位划分为上颈段(C1~C3)、下颈段(C4~C6)和混合型,这从椎骨形态和力学角度等方面为临床牵引治疗提供了指导。②确定了最佳牵引角度。即上颈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后伸11°~20°牵引疗效较好,下颈段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前屈11°~20°牵引疗效较好,混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坐位前屈1°~10°疗效较好。③确立了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是指导椎动脉型颈椎病牵引治疗的简便、无创、安全可靠、重复性好的验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 6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运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 ) 3 2例与对照组 (运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 2 9例 ,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基本痊愈与总显效率有明显差异 (P <0 0 1)。结论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的近期疗效。方法:对6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运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32例与对照组(运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29例,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基本痊愈与总显效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赛莱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5例为治疗组,静滴赛莱乐 150mg,1次/d;45例为对照组,静滴灯盏花素20ml,1次/d;两组给药时间均为14d。治疗前、后观察两组的临床表现,进行疗 效评定。结果 赛莱乐组总有效率(91.1%)显著优于对照组(71.1%),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结论 赛 莱乐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约占颈椎病的25%。该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退变机械性压迫因素或颈椎退变所致颈椎阶段性不稳定,致使锥动脉遭受压迫和刺激,使椎动脉狭窄、折曲或痉挛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偏头痛、眩晕、耳鸣、听力下降、视觉障碍、发音不清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甚至发生突发性眩晕而猝倒,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2013-09—2014-09我们对26例椎动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病是以颈椎退行性变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病征.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即为颈椎病.椎间盘变性导致颈椎不稳,带来继发改变,如前后纵韧带-椎间盘问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钙化、骨化和骨赘形成,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前后纵韧带、关节囊、项韧带的松弛、增生、钙化、骨化等.以上病理改变对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脊髓周围动静脉造成刺激与压迫,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颈椎病通常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与混合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卧位颈部牵引并经气导平仪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颈牵并经气导平组与丹参注射液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5d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两组相比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牵引并经气导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综合症。临床上并不少见,我们自1978年1月至1983年7月间,系统的观察了120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预防。方法 对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SGB治疗。双侧交替进行,每天行1.0%利多卡因阻滞1次,15d为一个疗程。结果 200例患者经6个月随访,治愈102例,显效80例。有效18例。治疗过程中发生上肢阻滞20人次.喉返神经阻滞42人次,回抽有血液者18人次。穿刺点疼痛者115人次,全脊麻、气胸、中毒者无,注药侧出现霍纳综合征者2403人次。结论 SGB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冠心宁注射液配合整脊疗法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给予冠心宁注射液等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颈椎整脊疗法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椎整脊手法配合西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晕厥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使用TCD在诊断热晕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0~2004年7~9月热晕厥病例资料27例,颈椎病椎动脉型病例资料25例;正常健康对照组28例;均使用美国CDST型二维TCD仪检测LVA,RVA、BA的参数值。结果三组间病例频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晕厥组和颈椎病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晕厥组和颈椎病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流速度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热晕厥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结合临床症状、体征、TCD检测诊断热晕厥具有可信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8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BAEP及EEG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85例单纯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电图(EEG)描记结果,表明BAEP的异常率为35%,异常改变以Ⅰ波、Ⅲ波为主,Ⅴ波异常者较少;BAEP的异常率较EEG的异常率(8%)明显增高。提示单纯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影响内耳、听神经及下部脑干的血供;BAEP对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脑部损害比EEG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为一种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经颅多普勒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美国EI公司CBS-900三维经颅多普勒诊断仪(TCD)对98例VBI患者进行检测。结果TCD检出结果异常80例,占81%,其中动脉痉挛10例;动脉硬化49例,其中合并狭窄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12例;颈肩部肌肉劳损9例。结论TCD对VBI的诊断有着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