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某教学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耐药性和病原分布特点,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0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的检出率、标本来源、菌种分布及其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近3年的检出率19.32%,2008-2010年真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与2009年、2009与20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69.33,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其次为泌尿道;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约占99.78%,且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49.04%。白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三唑类药物敏感性仍较好,光滑假丝酵母菌及其他两种真菌则对三唑类药物耐药率较高,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均较敏感。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侵袭性真菌的发生,延缓其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AECOPD院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46例.并随机抽取相同时期无真菌感染的AECOPD患者46例作对比分析。结果AECOPD院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长期使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以及机械通气是AECOPD院内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预防医源性感染,加强营养,尽量缩短住院天数是降低AECOPD院内继发真菌感染发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临床酵母样真菌感染的分布情况,结合真菌的鉴定及药敏,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真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检出的酵母样真菌的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真菌感染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占69.4%,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泌尿道及肠道;基本都有抗生素使用史,多有创伤性介入治疗。检出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共526例,另有热带假丝酵母菌11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86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57例,其他酵母菌25例。10种抗真菌药物中,耐药性较高的为特比奈芬、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比较敏感的为5-氟胞嘧啶和酮康唑。两性霉素B33.9%和氟康唑22.6%的耐药率,大大高于以往熟知的程度,这与临床大量常规使用其预防真菌感染有密切联系。结论应加强真菌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多重耐药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儿童真菌感染的病原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状况,为防治儿童真菌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患儿感染部位的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以ATB^TM FUNGUS3酵母样真菌药敏试验条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结果从患儿标本中分离出558株真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有299株,占53.58%;其次是消化道、伤口(创口)、泌尿系统和血液等,分别占28.14%、6.27%、4.66%、3.76%。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67株,占65.77%;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季也蒙假丝酵母菌等,分别占15.28%、5.02%、4.48%、3.41%、2.69%。从骨髓中检出5株马尔尼菲青霉,从脑脊液中检出3株新型隐球菌。真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总耐药率分别为8.78%、4.84%、10.54%、1.36%、0.85%。结论引起儿童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对真菌感染应该有针对性地使用高效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HROMagar显色培养基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病人的呼吸道标本采用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及沙保罗培养基进行真菌检测,CHROMagar显色培养基上生长的真菌根据菌落的颜色及形态进行鉴别,在沙保罗培养基上生长的真菌经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结果660份标本在沙保罗培养基上分离出383株真菌,经鉴定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为262株、热带假丝酵母菌为51株、克柔假丝酵母菌1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34株,其他真菌21株。CHROMagar显色培养基上检出360株真菌,检出率与前者的符合率为93.99%。结论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能作为临床快速鉴定酵母样真菌感染的方法,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有意义;但鉴定菌种有限,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对肺部转移性肿瘤的认识和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10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肺转移瘤的X线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其X线表现可分为7型:粟粒微小结节型19例(18.6%);多发结节团块型55例(53.9%);炎症型3例;肺门纵隔型3例;胸膜胸水型10例(9.8%);单发结节团块型10例(9.8%);癌性淋巴管炎型2例.结论传统X线与胸部CT检查均是诊断肺部转移瘤的主要方法,但对小于5mm的病灶的检出率及对肺门纵隔型与胸膜胸水型的检查,后者比前者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剂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孤立性肺结节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9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均采用普通X线摄影与低剂量CT随访4个月,以穿刺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普通X线摄影与低剂量CT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随访价值.结果 穿刺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其中肺癌50例(55.56%)、肺炎性假瘤33例(33.67%)...  相似文献   

8.
戴小娟  罗磊 《医学信息》2018,(6):151-152155
目的 探究肺部三种真菌感染的CT表现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对2014年3月~2017年4月宜丰县人民医院确诊的肺部真菌感染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展开比较分析。其中20例念珠菌病,40例隐球菌病,以及30例侵入性肺曲霉病,对上述三种临床常见的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对比研究。结果 念珠菌病和侵入性肺曲霉病比较,单纯性隐球菌病患者发生率、支气管充气征以及聚集性结节发生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者比较,侵入性肺曲霉病空洞发生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气管充气征和结节密集型分布是肺隐球菌病的主要特点,空气半月征和空洞是侵入性肺曲霉病的主要特点,而磨玻璃影则为肺念珠菌病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中时间密度曲线及特征参数值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孤立性肺结节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及病理活检。依据病理结果,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并对不同类型孤立性肺结节时间密度曲线及特征参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5例孤立性肺结节病变患者中,恶性结节67例、良性结节14例,炎性结节14例;(2)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病变性质的特异性为83.33%,敏感性为95.38%,准确性为91.58%;(3)恶性结节及炎症结节患者在CT动态增强扫描中各时间点的CT值均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在CT动态增强扫描300及480 s时,炎性结节组CT值较恶性结节组下降显著(P<0.05);(4)恶性结节组及炎性结节组结节强化值(PH)、孤立性肺结节PH与主动脉PH之比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结论:对孤立性肺结节病变患者行CT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及特征参数值可以为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肿瘤患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增多,以及临床广谱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使真菌感染逐年增多.真菌对临床抗真菌药物耐药性使真菌感染的治疗困难越来越大,其中以白假丝酵母菌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背景:实体器官移植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是作为机会感染的曲菌,早期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是困难的。 目的:总结实体器官移植后侵袭性曲菌性肺炎的CT表现。 方法:以“实体器官移植/肾移植/肝移植/肺移植/心脏移植,曲菌,真菌,霉菌,肺,侵袭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为中文捡索词,以“solid organ transplantation/renal transplantation/liver transplantation/lung transplantation/heart transplantation, aspergillosis,fungus,mold,pulmonary invasive, tomography computerized”为英文检索词,检索维普和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Medline,highwire和外文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Foreign Journals Integration System)200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有关肺曲菌感染和真菌或霉菌肺感染报告中主要涉及曲菌的侵袭性曲菌肺炎CT表现的临床报道。然后二次人工检索实体器官移植后,纳入有关实体器官移植后侵袭性曲菌肺炎CT表现的文献,排除重复性研究和不典型报道。 结果与结论:实体器官移植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典型的胸部CT表现包括结节、肿块、实变以及磨玻璃影。随感染时间依次出现晕征、反晕征、空洞和空气半月征。这些征象的发生率的不同可能与CT检查时间和早期抗真菌治疗已经真菌预防性治疗有关。有意义的结果是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征象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无实变或肿块和小腔空洞存在可能与更好预后相关。大结节、多发梗死性实变、肾脏替代治疗和持久性的血清半乳甘露聚糖阳性是90 d的死亡率独立的预测因子。而代表出血的晕征与90 d的死亡率无关。尽管报告较少,用CT肺血管造影诊断侵袭性真菌性肺炎是有前景的诊断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反映侵袭性血管受累的血管闭塞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晕征,与血清曲菌半乳甘露聚糖试验近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监护病房(EICU)最常见肺部感染痰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对125例EICU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致病菌109株,以革兰阴性杆菌(G-菌)为主,共71株(65.1%),前四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22株(20.2%),其中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4珠(12.8%),肺炎克雷伯菌10株(9.2%),鲍氏不动杆菌9株(8.3%);革兰阳性菌(G+菌)28株(25.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14.7%);真菌10株(9.2%),其中白色念珠菌占5.6%。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率较高,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仍然对碳青酶烯类敏感。结论该组EICU肺部感染以G-杆菌为主;MRSA和真菌感染的比例较高,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of early detection of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 by lung CT scan in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 (CG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14 patients affected with CGD for a total of 18 infectious episodes was performed. Revision of clinical data and CT scan analysi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presence of lung nodules <30 mm was evaluated in 18 infectious episodes in 14 patients. A total of 125 nodules in 18 CT scans were identified. Identif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agent through biopsy and in vitro culture resulted positive only in 3/18 cases. The remaining cases received clinical/radiologic diagnosis of suspected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In all cases, the introduction of empirical antifungal treatment resulted in reduction in size or 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e pulmonary lung nodules in all patients affected with CGD.

Conclusions

Lung CT scan allow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in CGD. Pulmonary nodules (<30 mm), single or multiple, uni- or bilateral, with or without a halo sign may represent the first radiologic sign of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 in CGD.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特点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我院2007年10月~2010年9月住院的189例重症AECOPD患者合格痰标本及防污染毛刷刷取的气管内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47株,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占首位,达64.6%,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占21.8%。真菌占13.6%,以白念珠菌检出率最高。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严重,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较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重症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现象明显,二重感染逐年增加,且占有较大比重。临床AECOPD患者选用抗生素治疗时应重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减少不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与二重感染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AECOPD)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了2009年1月-2013年10月AECOPD院内继发感染的患者92例,并随机抽取相同时期无感染的AECOPD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对其发生继发感染的细菌和病毒作出相应的鉴别诊断.结果 AECOPD调查组的患者中有42例(45.65%)是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感染所致,有61例(66.30%)是由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单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所致,其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有细菌学和病毒学因素,明确这些继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对于患者后期的治疗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82例AECOPD患者肝功能异常临床处置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保肝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AECOPD合并肝损害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肝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并对治疗前后检验结果、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肝功能转归和死亡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ECOPD患者治疗后症状、动脉血氧分压(PaO2)、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肝功能各参数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随pH值、PaO2、PaCO2指标的改善及感染的控制,肝功能亦逐渐恢复至正常。酸中毒时(pH〈7.35)pH值与ALT、AST结果显著负相关,PaO2与ALT、AST结果显著负相关,PaCO2与ALT、AST结果显著正相关。结论 AECOPD患者肝脏功能有明显的损害,给予抗感染等原发病治疗,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但常规护肝降酶治疗对转归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Melioidosis is an infection of the Gram-negative bacterium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 While it is known as an important cause of sepsis or chronic abscess-forming disease in Southeast Asia and northern Australia, no case has yet been reported in Korea. A 50-yr-old man visited our hospital for intermittent fever associated with dry cough and sputum. Roentgenographic examination showed migrating pulmonary infiltration. Symptoms and chest radiograph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 findings did not improve despite use of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Gram-negative bacteria were isolated on bronchoscopic washing culture and were identified as B. pseudomallei on DNA sequencing of 16S ribosomal RNA with 100% homology. Treatment for melioidosis was commenced with high dose ceftazidime, and the patient's fever, cough, and sputum were improved and the lesion on chest radiograph and CT almost disappear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创伤性肺假性囊肿(PPP)的胸部CT影像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PPP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7例;年龄5~70岁,平均年龄30.7岁。行系列胸部CT检查:32例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4螺旋CT扫描仪;11例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螺旋CT扫描仪。结果 43例患者共发现74个PPP,分布于胸壁下(n=48)、脊柱旁(n=12)、叶间胸膜旁(n=10)、肺韧带旁(n=2)及上纵隔旁(n=2)的肺组织内;大部分PPP呈圆形或类圆形,部分呈不规则形或长椭圆形。比较不同形态的PPP大小与分布显示:圆形或类圆形PPP最大径显著小于另外2组(P〈0.05),不规则形多分布于胸壁下而长椭圆形则常见于脊柱旁。结论 PPP形态与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是由不同的损伤机制所造成。多排螺旋CT并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技术可更好地观察PPP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