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州市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分布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对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结果 2003年1月17日东山区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最后一例发病时间为4月30日。共发生病例122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6.56%。2月份为发病高峰,其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51.64%,3、4月份发病人数逐步下降;21~30岁年龄组和31~40岁年龄组发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25.41%和20.49%;医务人员发病在职业人群中发病最高,占总数的28.68%。结论 在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在东山区内已受到遏制。  相似文献   

2.
2003年1月28日广州市首次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从报告病例的临床诊断分析,省中医院报告的SARS患者黄某为2003年1月2日发病,应为广州市首例确诊病例,该病例引起了广州市首起SARS医院内感染.现对该病例的发病与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佛山市SARS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佛山市各区报告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佛山市共发现SAPS病例25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0.74/10万,病死率为4.0%;经回顾调查,在2002年11月16日发现首例SARS病例,此后陆续出现续发感染病例;发病高峰出现在2003年1月份;病例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56.0%;职业以医务人员为主,占24.0%,其次为食品从业人员,占20.0%。结论 佛山市SARS疫情表现为家庭聚集和医务人员聚集现象。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SAPS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  相似文献   

4.
自 2 0 0 2年 1 1月起 ,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一种新的传染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 ,这种至今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的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呼吸道传染病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广东省惠州市从 2 0 0 3年 2月 1 4日至 4月 2 3日累计发生SARS 1 0例。为了了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荔湾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流行规律与特征。方法 对2003年1月至5月广州市荔湾区发生的临床诊断为SARS病例的个案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结果 142例病例中,医务人员46例,社区病例96例;发病年龄以20~49岁为主,占71.83%;医务人员发病为多,占32.39%。社区病例中,一户两例以上有24户共56例。社区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密集的区域。结论 SARS传播以密切接触为主,空气飞沫可能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荔湾区SARS流行具有医院和家庭聚集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州市医务人员传染性生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为医疗卫生单位开展SARS收治及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统一调查表对医务人员SARS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定性生研究方法对医院SARS流行影响因素、预防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广州市医务人员首例SARS患发病时间为2003年1月13日,截止5月5日共有29家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医护人员发病280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26.07%。医务人员发病高峰在2月上、中旬,共有167例,占医务人员发病总数的59.64%,呈明显聚集性。4月后病例为零星散发。病例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前开始收治SARS患(对SARS尚缺乏认识的时期)的6家医院,占总病例数的73.2%(2c15/280)。调查180例医务人员SARS患中92.22%直接参与过SARS患的救治工作。采取定点收治患、加强医院病区通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后,2月下旬开始,医务人员的新发SARS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控制SARS在医务人员中流行的关键措施是:(1)要对出现SARS症状的患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并隔离患;(2)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做好个人防护措施;(3)收治区要合理布局,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4)加强病区通风换气;(5)严格按照有关指引做好污染物、空气及环境的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特点,了解流行因素,探讨防制措施。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番禺区报告的SARS病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2003年2月11日至5月31日共发生SARS病例16例,死亡2例。发病高峰在2~3月,占总病例数的81.3%;30~45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6.2%,以离退休人员及家务待业人员多发(占37.5%);发病呈聚集性(占43.8%)。结论 SARS是新发现的传染病,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可有效减少SARS发病。  相似文献   

8.
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如果说医护人员是迎着烈焰而上的灭火战士 ,“非典”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者就是构筑“防火墙”切断“火路”的人。从 2 0 0 3年 3月初“非典”在北京开始流行 ,4月肆孽 ,到 5月底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这中间包含着许多流调人员的心血和汗水。虽然现在疫情已接近尾声 ,人们和“非典”的斗争已告一段落 ,但是“非典”还不能在短时间内被人类所认识 ,只要“非典”存在一天 ,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就不会停止。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 ,进一步提高“非典”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质量 ,使得我们大量流…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与广东省毗邻,广东省于2003年1月2日首次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以后,湖南省自2003年2月11日开始实施监测,至2003年6月30日止共报告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现将6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州市学校学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年1—5月广州市报告的76例SARS学生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学校现场调查。结果 76例SARS学生病例中包括小学生24例、中学生23例、大学生29例;男生41例,女生35例;76例SARS病例分布于全市9个区的54所学校中,未发现学校学生有聚集性发病现象;发病时间集中在2~4月(占96.05%)。结论 广州市学校1~5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是以散发性为主,疫情流行态势平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州市白云区2002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的特征。方法 对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蚊媒孳生地布雷图指数调查。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病168例,发病率为19.41/10万;病例以21~40岁年龄组为主,占43.45%。发病时疫区布雷图指数高达145.0,平均为27.3。采取隔离治疗病人,开展以消除伊蚊孳生地,灭杀成蚊为主的综合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疫情证实为登革热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芳村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情况分析,初步探讨其流行规律与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芳村区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3年1月至5月,芳村区共发生SARS病例86例,死亡4例;病例以20~49岁为主,占63.95%;病例无明显的职业特点和地区差异;医院内感染并呈聚集性发病的病例共48例,占55.81%;有明确接触史的病例共51例,占59.30%。结论 芳村区的SARS疫情呈明显的聚集性和医院内感染,初步推断本次疫情与病区空气污染和近距离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广州市白云区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对广州市白云区2001~2004年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AFP病例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2001~2004年全区报告AFP病例38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40/10万。病例分布于全区11条街8个镇,无明显季节高峰,5岁以下病例占总病例数的74.19%,男女性别比为1.24∶1,零剂次免疫儿童占5.26%,未全程免疫占15.79%。AFP病例48 h调查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标本及时送检率和随访表及时上报率均为100%。PV分离率为5.81%(5/86),为脊灰疫苗株;NPEV分离率为1.16%(1/86)。2001~2004儿童OPV基础免疫年均报告接种率为99.29%。2001~2004年OPV强化免疫年均报告接种率为97.95%。结论广州市白云区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无脊灰证实标准,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但仍存在着监测和免疫薄弱区域,今后应继续提高AFP监测系统工作质量,提高OPV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伤害发生情况及其特征,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作为监测哨点医院,收集2016-2017年在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哨点医院共报告伤害病例25 049例。男性16 715例,女性8 334例,男女性别比为2.01∶1;年龄以25~44岁组居民占比例最高(占36.96%),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程度者占比例最高(占41.77%),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占比例最高(占28.31%),户籍以外地居民占比例最高(占64.75%)。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为跌倒/坠落(23.33%)、动物伤(16.77%)、钝器伤(16.46%)。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依次为家中(34.67%)、工业和建筑场所(21.24%)、公路/街道(19.06%)。伤害发生意图以非故意伤害为主(95.72%)。结论广州市白云区伤害特征主要为发生在家中的跌倒/坠落伤害,外地居民、男性、25~44岁青壮年、初中文化程度、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是伤害的主要人群。应根据伤害流行特征,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伤害防控体系,针对重点人群,加强安全管理,完善伤害监测系统,减少伤害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收集2022年广州市白云区58家重点企业调查问卷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监测结果,分析该地区重点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白云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中以噪声接害率最高(34.88%)、合格率最低(43.68%),测量个体8 h和工作场所40 h等效声级分别为(84.17±5.53)、(88.76±5.95)dB(A),合格率均最低(57.80%、29.71%)。企业基本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发放个人防护用品,但有效防护率和佩戴率均较低。提示该地区应加强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个体防护用品的管理及有效佩戴、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设置及维护、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等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广州市白云区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白云区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4起,报告病例1 194例,死亡7例。传染病疫情48起(占88.89%),其中以甲型H1N1流感最多(29起,60.42%)。报告事件数最多的是2009年34起(占62.96%)。事件主要发生在6、9和12月份,共报告36起(占66.67%)。发生在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1起(占57.41%)。从首例患者发病到报告的时间平均为5.60 d。结论广州市白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呼吸道传染病类占居首位;学校学生中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是突发事件的防控工作重点;早报告是控制突发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广州市白云区农村地区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研究,为有效开展健康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3月以村为单位,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1 136名18~49岁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认知状况基线调查和健康体检,经过2年生殖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2011年3月对项目村的969名妇女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农村地区妇女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宫颈腺囊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盆腔炎发病率明显降低(P<0.05)。妇女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生殖健康相关态度形成率、生殖健康相关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结论:农村参与式的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意识,降低生殖道感染患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